81學生集資贍養老代課教師讓誰蒙羞四川省岳池縣大佛鄉代課教師蔡光榮,從1978年在當地大佛鄉小學代課開始已有24個春秋。2000年國家對代課老師「一刀切」,57歲的蔡老師被辭退回鄉,同時也失去了微薄的收入來源。他所教過的81名學生紛紛趕回岳池籌建蔡老師夫婦養老基金會,承諾每月為蔡老師發放養老金300元, 一直到蔡老師夫婦去世(9月1日《揚州晚報》)。讀這條消息,我幾近眼睛潮濕。我感動,是因為在感恩報答幾成稀缺資源的當下,81名學生的義舉殊為不易,而且其中還有出於表達愛心的非蔡老師教過的學生。我不僅為81名學生之義舉感動,更為蔡老師的命運多舛和坦然心態而感動。蔡光榮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高中老三屆畢業生,雖聰明好學成績優異,但因「地主成份」帽子未能如願進入大學校園。「文革」結束後全國恢復高考,因主持報考者對年齡理解上的偏差,使32歲的他再度與大學無緣。在代課教師可以轉為正式教師的時候他教齡不夠,等到教齡夠了卻遇國家政策調整隻轉民辦教師不轉代課教師,改變「三等公民(代課)」命運的機會一次次與他失之交臂,而他卻「衣帶漸寬終不悔」地忠誠執著於三尺講台。在我眼裡,蔡光榮可以稱得上感動中國的人物。1978年因當地師資短缺,在家務農的他受聘開始代課生涯。一周24節課雖然勞累,但能拿著書本給學生釋疑解難,他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樂。後因諸多原因素,他先後到齊福小學、天台小學代課,上過物理、化學、數學、生衛和政治,乃至地理、音樂、體育這些被當時學校不大看重的「豆芽課」。他儼然成了一名「講台上的替補隊員」,但無論因應何校何科,總是兢兢業業盡職盡責。24年里,家裡有急需照料的體弱多病的妻子和身患殘疾的兒子,學校有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學生,他奔波勞碌於家庭和學校之間從不言苦叫屈。難能可貴的是,他雖不是科班出生的正式教師,但24年里每次片區統考,他所教學科的成績一直名列片區前茅,所教學生先後有近300名考上大學、中專、中師,走上了行政、事業等崗位。見證者對他有口皆碑,都說他的一身獻給了講台和學生。面對命運多舛,他坦然自我安慰:「代課教師的待遇很低,我的工資先由56.5元漲到75元,最後也只有95元一個月。但看到我們窮山溝里娃娃考起學,也有了出息,我的心裡總是樂滋滋的!」其中不無滿足與自豪。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面對不公際遇,他從學生義舉中尋找慰藉。他說他今年63歲了,代了一輩子的課,雖然把家也代窮了人也熬老了,但教過的學生卻讓他過上了幸福的晚年,自己應該是全國數十萬代課老師中最幸福的一個了。雖然當了20多年的代課老師都沒能成為一名正式教師,可卻擁有一筆難能可貴的財富——有這麼好的學生!被81名學生和蔡光榮感動之餘,我又覺得它讓我們的教育蒙羞。一位原校長如是評價:我可以負責地說,蔡老師在代課24年里,把自己的一身都獻給了講台和學生。然而,這樣一個人民的好教師卻不能在他摯愛忠誠且碩果累累的教育崗位上繼續教書育人,成就他還剩下3年的人生美夢。2000年,蔡光榮按照有關政策規定被辭退,時年57歲的他不得不告別心愛的學生,離開那早已根植於生命的講台和校園。而此時的蔡光榮雙鬢早已被歲月染白,額頭早已被歲月犁皺……蔡光榮的際遇讓我們的制度蒙羞。代課老師本質上是編外臨時人員,我不知道其被辭退時是如何補償的。但我以為,讓他「回到家中,只能扛上鋤頭、挑起籮筐,為生活日夜操勞在田地間,過著平靜而清苦的日子……」無論如何說不過去,如是政策對待至少不能說是人性、厚道和公平的,因為給予一個為教育事業貢獻24載57歲的臨近退休者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應當是文明社會制度安排的底線倫理和起碼人性。在一個幾乎把畢生都獻給了講台和學生的老教師於生計困頓身陷窘境之際,居然只有81名學生以集資方式來承擔贍養義務,本當承擔社會責任和道義責任的相關機構和公民都到哪去了?他們難道不覺得蒙羞愧恧嗎?我也曾做過代課教師,深知代課老師作為「三等公民」的生計維艱、地位低下、尊嚴失落和精神清苦。從81名學生集資贍養老代課教師新聞中走出來,我不禁想問:現時各地還有多少像蔡光榮這樣的昔日代課老師須要救助?蔡光榮是幸運的,李光榮張光榮能有這麼幸運嗎?誰能給我答案?因為沒有蔡光榮們的老有所養安享晚年,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