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互聯網旅遊機票代理平臺——去哪兒網召開了一場“自揭黑幕”的吐槽大會。

  劉航/ 攝 資料圖

  大數據殺熟、退改簽費用高、酒店海景房變“海景畫”等行業祕而不宣的痛點,被去哪兒網一羣90後員工直接起底。這些年輕人,試圖以“硬技術”的解釋方法,來打消消費者關於“大數據殺熟”的衆多疑慮。記者採訪互聯網專家也瞭解到,與其擡高價格,平臺其實讓用戶能買到低價才能帶來真正的“好處”——流量。

  “殺熟”無異於“自殺”?大數據用來“殺熟”太浪費

  “不怕你看”是整場發佈會的主題,“大數據殺熟”是最近最熱的話題,也是發佈會的開場“猛料”。沒有高管上臺和客套寒暄,90後員工“現身說法”,想要解開公衆的誤解。

  “我們不制定機票價格,我們只是機票價格的搬運工。”去哪兒網機票報價系統的產品經理、生於1993年的張楊表示。所謂機票“大數據殺熟”表象的背後,實際是航空公司在根據市場供需實時調價的同時,數據緩存導致搜索報價存在一定的更新延時。“互聯網時代,最貴的是流量。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要用更有競爭力的價格留住每一個有過搜索行爲的用戶,而不是用更高的價格把他嚇跑。如果說我們‘殺熟’,那無異於‘自殺’。”

  “大數據用來‘殺熟’太浪費了。”出生於1997年的宋思佳則表示,她是跟數據打交道的“女程序員”。

  機票報價不一致是殺熟嗎?技術層面迴應這樣說

  那麼,如果不“殺熟”,爲何會產生機票搜索報價不一致的情況?機票價格爲何越搜越高?兩個人同時搜索同一航線爲何竟然結果不一致?公衆疑慮依舊重重。

  張楊在技術層面上詳細迴應了公衆非常關注的機票報價不一致的“殺熟”質疑:“人們以爲這樣的現象,是平臺根據用戶的搜索頻率、消費習慣等方面,判斷用戶對於商品或服務需求的迫切程度,進行動態浮動加價的行爲。實際是這樣嗎?‘五一’小長假公告公佈後的1小時裏,去哪兒國際航線機票的搜索量達到了以往的10倍。機票價格像‘坐火箭’般迅速增長,1000多元的差價就會發生在重新刷新搜索的短短零點幾秒之間。”

  張楊認爲,“殺熟”,一是看能力,二是看動力。能力,指的是“殺熟”一方是否有定價權。沒有定價權,對於平臺而言,“殺不殺熟”都是空談。機票的定價權在航空公司,售票平臺作爲第三方信息技術平臺,只能如實展現航空公司或代理商的價格。如果有任何信息展示錯誤,不僅消費者會來告平臺,航空公司也會對平臺追責。

  動力,指的是企業這樣是否有獲利空間。沒有定價權,售票平臺的主要收益來自於航空公司和代理商支付的信息服務費。實際上每售出一張機票,平臺賺取的錢是相對固定的。對於大的售票平臺來說,讓用戶買到低價才能帶來流量,不賺錢的機票業務承擔的是流量入口的戰略意義。

  機票價格爲何老變?低價點進去就沒

  但是還會有消費者指出,爲什麼還會有人看到不同的價格?甚至有些低價點進去就沒了? 張楊透露,這要從機票價格變化的原理說起。一張機票價格大致上由機票、燃油附加費、機場稅等組成。其中機票價格主要是由航空公司根據季節、運力、供需關係等因素統一調控。價格確定後,航空公司會將運價數據,錄入機票艙位管理系統GDS,哪兒網等售票平臺、代理商會從GDS系統查詢艙位及價格,並將結果展示在用戶面前。作爲一種特殊的商品,機票價格受供需關係影響很大。

  以去哪兒網爲例,平臺覆蓋的68萬多條航線,每天有上億次查詢量,每次查詢,搜索平均需要查1萬個左右的艙位,對於艙位查詢來說,每天就有千億次查詢量。數據會在航空公司、GDS、代理商、甚至GDS與GDS之間流轉,每次請求數據都會依據節點的多少,速度有所不同。傳輸速度不同,數據返回的快慢也不同,有時一個單向請求就可能長達1分多鐘,等到數據全部返回,有可能低價艙位早就售罄。而GDS自身,還有一定概率的變價。

  這也造成了即便是同一時間段,每一個搜索需求可能出現不同的價格。因爲從技術層面看,不存在完全同時同步的搜索需求。同一個航班的同一個艙位,可能在瞬時出現賣出、退票、改簽等多種情況。

  因此,在數據傳輸過程中,低價艙位售完,數據傳輸快的結果就會顯示更高價格艙位的報價;反之,一旦低價艙位支付不成功,或航空公司再次放出低價艙位,數據傳輸快的結果就會顯示更低價格艙位的報價。

  張楊認爲,機票變價不僅僅是個技術問題,更是整個機票行業都存在的問題。即使航空公司自己的官方APP,也有機票變價情況的發生。只要價格隨時在變,問題只能通過提升技術手段降低發生的概率,不能從根本上杜絕。

  如何重拾公信力?平臺已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互聯網經濟專家、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爲,機票的定價權在航空公司,第三方平臺,應如實展現航空公司價格。根據民航局的規定,平臺方向航司收取的佣金只能“按每張客票定額支付”,平臺只收定額的錢,票價多少與平臺無關,所以,平臺沒有動機加價。實際上,對於平臺而言,讓用戶買到低價才能帶來流量,才能帶動其他佣金較高的增值服務。機票大數據“殺熟”等於“飲鴆止渴”、“自掘墳墓”。在這個問題上,平臺應多向消費者解釋,打消消費者的疑慮。當然,應該看到,目前平臺已經陷入了“塔西佗陷阱”,不管說什麼,消費者都很難相信,重拾公信力顯得任重道遠。那麼,相關權威部門,不妨出面多做知識普及並下力氣嚴格監管。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孟環

  流程編輯:孫昱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