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类的软体是应用面较窄的专业软体,是随著建筑业信息化应用而生的软体。随著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工程类的软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优秀的软体能把造价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效率得到成倍的提高,提升建筑业信息化水平。

传统软体算量是根据CAD二维图纸在软体中建立三维模型,通过赋予构件信息,套用工程量清单与定额进行算量计价。这个过程需要针对项目的各个专业各个构件进行大量属性设置,过程繁琐复杂,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很大且很难避免。这就造成传统算量结构不准确的主要原因。

以广联达GCL、鲁班、清华斯维尔等为代表的传统国产算量平台,预定义了各类构件,模型本身就是算量模型,保证了绘制的每一块构件都能进入计算的范围。

广联达算量软体

广联达算量软体在自主平台上开发,功能较为完善。现在主要从事建筑软体的整体解决方案,它的系列产品操作流程是由工程量软体和钢筋统计软体计算出工程量,通过数字网站询价,然后用清单计价软体进行组价,所有的历史工程通过企业定额生成系统形成企业定额。

(广联达)

广联达清单计价软体内置浏览器,用户可直接链接上软体服务网,进行最新材料价格信息的查询应用。

鲁班软体:

鲁班软体算量能够提供自动识别CAD电子文档的功能,能够输出工程量标注图和算量平面图,其缺点是由于鲁班算量是建立在CAD平台上,难以保证鲁班用户都使用正版CAD,导致使用不太稳定,经常出现随机致命错误,计算速度慢。另外有些图形绘制的基础功能不太完美,很不符合预算人员的绘图习惯。

(鲁班)

软体运行速度快,在输入数据的同时就已得到计算结果。软体的易用性、适用性得到用户的公认。

鲁班软体最出色的功能在于使用构件向导方便的完成钢筋输入工作,这是鲁班钢筋优于其它软体的特色功能。

清华斯维尔:

清华斯维尔系列品种较多、较全、较广,包括三大系列:商务标软体(由三维算量、清单计价组成);技术标系列软体(由标书编制软体、施工平面图软体组成)还有技术资料软体、材料管理软体、合同管理软体、办公自动化软体、建设监理软体等。

(清华斯维尔)

斯维尔算量软体与众不同的是把工程量和钢筋整合在一个软体中,在建筑构件图上直接布置钢筋,可输出钢筋施工图。它的可视化检验功能具有预防多算、少扣、纠正异常错误、排除统计出错等特点,给用户带来新的体验。

传统算量软体不需要类似Revit模型与算量模型的映射,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算量模型构件的丢失。构件类型和属性的建立,也是对图纸信息的录入和梳理。另外,轻量化也是传统平台的优势,无论是建模还是运算,对于计算机资源的需求,都远远低于Revit。

(广联达)

业内人员对于传统平台的认知和认可度也较高,对于瓶颈和不足也有相对完善成熟的应对方法。这些都是传统变数平台的优势。

广联达GCL建模形式多样,有一定的参数化功能,也支持截面自定义绘制,但是无法做到Revit那样的参数化自适应,类似于大跨度结构变截面筱板等部分构件也无法建立,需采用其它方式补救或是手算补充。

从模型获得方式角度来看,传统算量平台模型几乎全部由施工或经济建立等诉求方自己建模,而以Revit为代表的参数化建模平台由于上下游介面广泛,应用点多不限于算量,获得的渠道相对广泛,从业主方,设计方直接继承模型二次应用正是BIM思想提倡的数据互用。

(广联达)

Revit模型本身不单可以算量,数据的上下游都有广泛的继承,在施工模拟、碰撞检查、漫游渲染等方面都有成熟的应用。传统算量平台也在场上多元应用。

比如GCL可以导出标准BIM格式IFC,也可以导入广联达自己的5D产品,但是相较于Revit多元性略显不足。

这些都是传统平台发展至今的瓶颈。

GCL等国产传统平台提供的CAD图纸翻模功能比Revit各种翻模软体早很多,都是基于CAD图层进行提取信息,因此只能作为辅助,需要检查并修改。以梁为例,实体图元识别的是梁线,但是图纸可能进行过优化,设计院优化图纸时往往只是更改文字标注而不修改梁线,造成梁线与标注不吻合。实际施工时要求以文字标注为准,因此使用翻模功能时需要反复检查,特别是梁宽和墙柱标高。

GCL等传统国产算量平台相较于Revit的另一大优点就是轻量化,对于计算机资源的要求不高。同时对于国内清单定额的支持度更加友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