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脈影像經絡,洞察文娛風潮



假期馬上結束,《復聯4》強勢佔據五一檔毫無疑問,70%-80%的排片擠得一衆國產電影沒有喘息的空間,而黎巴嫩小成本文藝電影《何以爲家》在《復聯4》強勢排片的壓制下,成爲五一檔的一匹黑馬,上映4天后破億,預測總票房能達到3億。

 


11歲女兒被賣掉,12歲兒子入獄後將父母告上法庭。這樣的故事於我們來說是奇聞,如果被拍成電影,或許會引起一片唏噓,但關注度難以和其他類型片相抗衡。這部中東題材的文藝片最初並不被看好,可是它不僅票房強勁,口碑也十分硬。

 

小衆文藝電影對打商業大片本是以卵擊石,《何以爲家》在漫威宇宙收官之作的陰影下能“活”出精彩,憑什麼?

 

生而不養,是否有罪?


原生家庭,這是今年極其能獲取共鳴感的影視話題。今年開年爆款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不被母親所重視,明明是親生,卻得不到和兩位哥哥一樣的愛與撫養,重男輕女害人不淺。原生家庭的相關討論因此被多次推上熱門話題,備受關注。

 


《何以爲家》討論的,其實也是原生家庭中的“生而不養”,它甚至比《都挺好》所表達的內容更加沉重。

 

主人公贊恩生下來從未接受過教育,勞動、貧窮是常態,撒謊、罵人見怪不怪。這大概也是黎巴嫩大多數難民孩子的日常生活。



他們的生活有兩種痛。一種是生存之路坎坷,貧窮使他們不斷與命運作鬥爭,最終頭破血流;另一種是情感之路閉塞,有一些人自身難以生存,仍不斷地繁衍,將生活的痛苦帶給下一代。

 

有的人出生時嘴裏便含着金湯匙,有的人生下卻身處煉獄,他們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苟活於世沒有任何希望可言。如果這是一部溫情片,那麼將有一位拯救者,帶領難民扭轉生存之路,順利解決問題,勵志又感人。《嗝嗝老師》就是個例子。

 


“如果你不能養我,那就不要生下我”,出生即原罪的無力,逼得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難民身份在原生家庭面前,力量竟被削弱了。

 

苟活於世,是否有資格繁衍下一代?


這部電影原名爲《迦百農》,這是聖經中的地名,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今已成廢墟。片中贊恩所處的地方,與廢墟無異。

 


因爲貧窮而不受尊重,因爲貧窮而備受磨難,難民的生活是艱苦的、不堪的。贊恩的父母沒有固定的工作,平時靠着製造毒品爲生,生活得不到保障,多生幾個孩子更加重了負擔。

 

在難民營,隨處可見從小爲生存而異化的孩子,他們有着與年齡不符的成熟。大兒子在監獄中與他們暗自交接毒品,大女兒才11歲便被賣給別人做老婆,尚未學會行走的小女兒被鐵鏈鎖住一隻腳限制活動。

 


如果生存變成難題,那麼將這個難題拋給孩子,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痛苦。電影拋出的疑問令人深思:當人們苟活於世,那麼他們是否有資格繁衍?

 

片中用一位同樣沒有身份的母親來討論這個問題。贊恩離家出走後遇上了收留他的拉希爾,拉希爾面臨着被驅出境的危機,努力工作希望掙錢獲取一個身份,帶着自己的孩子幸福地生活。

 


貧窮帶給人們是匱乏的物資與教育,但是它不會奪走情感。拉希爾做出的纔是正常的、負責人的母親應有的態度。法庭上,贊恩的父母在經歷了犀利的指責後,也發出了絕望而無助的吶喊:“你沒有經歷我所經歷的,就沒有資格來指責我”。

 

難民生出的孩子將踏上父母的老路,如同螻蟻一般活着,這變成了一個死循環。而贊恩在與拉希爾母子生活的期間,無疑是快樂的。

 

片中贊恩的扮演者也是一名難民兒童,在十二歲被導演發現時甚至不會寫字,通過這部影片得以資助移民挪威,接受教育。何以爲家?這不僅僅是贊恩面臨的問題,更是千千萬萬難民所遇到的難題。

 


《何以爲家》整個故事都在辯證地討論原生家庭爲贊恩帶來的痛苦,無論是片中還是片外,贊恩都得以脫離苦難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也爲難民解決了生活的難題。但最終在原生家庭這個問題上給出了無解的答案:贊恩雖脫離了原生家庭,他的父母仍然在繁衍,“生而不養”從未停止。

 

這或許就是《何以爲家》能夠閃出耀眼光芒的原因,即便中國觀衆與它隔着文化差異,但原生家庭的矛盾是人們共通的命題,難民的背景將這個命題推上了更深的情感層面。這部電影無疑是催淚的,甚至在結尾處有刻意煽情的嫌疑,但這不妨礙其中爲觀衆打造的絕望、無奈、痛苦甚至共鳴的感受。

 

文/大水梨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制 | 李星文

主   編 楊文山

點擊“閱讀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