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在伊朗宗教聖城庫姆、馬什哈德,旅遊城市伊斯法罕等地,大量民眾走上街頭,高喊口號,指責伊朗政府處置經濟問題不力。30日下午,德黑蘭大學及其附近地區也發生示威遊行。

2018年1月2日,法新社援引伊朗國家電視臺消息稱,伊朗中部納傑法巴德地區的抗議人士向警察開槍,造成1人死亡,3人受傷。

自伊朗示威爆發以來,已經有數百名抗議者被捕。根據伊朗國家電視臺此前報道,有10餘人在抗議活動中身亡。

伊朗總統魯哈尼就國內發生的抗議活動表示,批評和抗議是機會而不是威脅,伊朗人民絕對有自由表達批評意見甚至抗議,但是批評不同於暴力和破壞公共財產。

他表示,伊朗安全部隊將對「騷亂者和違法者」做出回應。另外,魯哈尼還回應了美國總統特朗普支持伊朗抗議活動的言論,稱其「沒有權利同情伊朗人」。此外,據以色列媒體1日報道,伊朗總統魯哈尼在一個會議上指責美國和以色列煽動伊朗的遊行示威。

那麼是否真如魯哈尼所言,伊朗民眾真被美以煽動?美國又是否將在伊朗點燃新的戰火,將伊朗變成下一個敘利亞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從2011年持續至今的敘利亞戰爭。

2011年3月6日,敘利亞安全部隊在德拉市逮捕了15名兒童,這些兒童因在牆壁上書寫反對政府的言辭而被捕,受到殘酷虐待。消息不脛而走,3月15日,大馬士革、阿勒頗、哈塞克、德拉以及哈馬等城市的街頭爆發了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最後演變為各方勢力角力的戰場。

敘當局得到了伊朗、俄羅斯和黎巴嫩真主黨的軍事援助。而反對派則獲得了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利比亞、卡達、科威特等大多穆斯林國家,以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支持。

小國淪為大國比拼的犧牲品。那麼伊朗吶?作為中東的一方老大,面對美國與西方的強大,又能否抵擋?

自兩伊戰爭,伊拉克被以美英為主的聯合部隊佔領後,伊朗與西方各國特別是美國的矛盾不斷加深,伊朗也在為防止美國的入侵而大舉備戰。

在雙方的長時間對峙中,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掌握著主動權,各種針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武器禁運條款不斷頒布,企圖遏制伊朗的發展。但是伊朗也不是隻會被動捱打的「小提莫」。面對六神裝的美國大佬,伊朗人民自強不息,在夾縫中生存,不斷發展完善自己的軍事工業,生產自己的坦克、裝甲運兵車、導彈、潛艇、軍艦、導彈驅逐艦、雷達系統、直升機和戰鬥機。

這一切同樣還是得歸功於兩伊戰爭,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對伊朗軍工業是一場巨大考驗,伊拉克的入侵迫使伊朗迅速轉入戰時狀態。戰爭初期,伊朗憑著巴列維時代遺留下來的武器儲備打退了伊拉克的進攻,但是當西方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公開支持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並向伊拉克提供大批武器後,巨大的戰場消耗使伊朗感受到武器匱乏問題的嚴重性。

  

1981年2月,伊朗成立「自給自足委員會」,並發動國內一切機構,尋求在國內生產戰爭必需品。同年5月,「國防工業組織」(DIO)在原「MIO」的基礎上成立,並由革命衛隊負責指導。

到1985年,DIO已能獨立組裝出美製M151軍用吉普車、坦克牽引車和火炮拖車,並嘗試生產各種美製武器必需的輪胎、直升機槳葉、裝甲車風檔等配件。同時以繳獲的伊拉克武器為藍本,仿造出RPG-7火箭筒、BM-21火箭炮和SA-7便攜防空導彈。

更有意思的是,DIO還將許多奇思妙想付諸實踐,如將航模飛機改造成無人偵察機;將美製AGM-65導彈配置到AH-1直升機上打坦克;將「霍克」防空導彈裝在F-14戰機上充當空對空導彈等等。

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利用20世紀90年代東歐巨變和蘇聯解體,大量進口了很多廉價武器,並獲取了一些技術轉讓和特許生產授權。此外,伊朗還利用與西方關係短暫緩和的機會,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及工業。

在眾多有力條件的幫助下,DIO通過引進技術和自力更生,迄今已具備獨立生產坦克、裝甲車、戰鬥機、彈道導彈、微型潛艇的能力。如今的伊朗已經成為了中東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伊朗的自強不息值得被點贊!

而美國,自特朗普上臺以來,一直試圖推翻簽署的伊郎核問題全面協議。一方面,是因為他堅定支持以色列,前不久還表示耶路撒冷就是以色列的首都,同時與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遜尼派國家關係很鐵,而這兩派力量都視伊朗為死對頭;

另一方面,是因為伊核協議是特朗普前任、民主黨總統奧巴馬留下的重要政治遺產之一,而特朗普基本上是「逢奧巴馬必反」。

但是,要廢除伊核協議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這一協議由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德國和伊朗經過長期談判達成,且得到聯合國安理會認可。如果美國必須要顧及其他參與國意見。貿然行事必將影響美國與歐洲盟友在內等主要大國間的關係。

因此,對特朗普而言,最好的辦法是把責任轉嫁到伊朗身上,以伊朗方面未能履行協議相關要求為藉口,對伊朗施加制裁。如果能通過不斷施壓或是從伊朗內部挑起矛盾,讓伊朗主動退出伊核協議,那更是特朗普萬分期待的結果。

30多年來,美軍用世界強軍,超級大國的身份,盡各種辦法企圖讓伊朗屈服。美軍曾執行過一次「鷹爪行動」,也是後來《逃離德黑蘭》電影的原型,但是行動失敗,而這次行動的失敗直接導致了八名特種部隊隊員死亡。

此前,俄羅斯媒體還報道過這樣一則消息,稱美國海軍曾派出兩艘小型巡邏艇和10名水兵在海灣地區擅自闖入伊朗海域,被當時正在海上巡邏的伊朗海軍抓個正著,兩艘載有伊朗士兵的快艇快速集結包抄美軍巡邏艇。

被包圍的美國海軍見到如此強硬的伊朗士兵,絲毫不敢反抗,雙手抱頭,雙膝跪在甲板上,毫無美國軍人的氣節,美軍的強大也只能體現在高科技裝備上。而伊朗海軍二話沒說,直接將這些闖入的「流浪漢」暫時收押。

由此來看,特朗普不會輕易放過伊朗,也明白在軍事上對伊朗施壓的能力不斷在遭到削減,但是各種制裁和威脅依舊將不斷出現,美伊關係更加前景不容樂觀。中東地區局勢或將因此繼續朝著複雜化方向發展,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勢力與伊朗為首的什葉派勢力之間的角力會加劇,類似引導民眾情緒的「小動作」也將不斷上演。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