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我是唱作人》在人民日報社舉辦了一場媒體看片研討會,並宣佈與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合作公益項目“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據悉,此次公益活動,由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及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我是唱作人》帶領大學生進行蔬果種植體驗式公益,在過程中充分了解果農艱辛,貫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意義。《我是唱作人》總導演車澈等主創團隊、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副總經理張國君,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主任鍾大年,北京清博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晨瑜,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祕書長、副研究員、特聘教授、博士視頻綜藝創新研發專家冷凇,以及廣電時評主編高琦等行業專家出席了此次看片研討會。

看片會現場,媒體和樂評人對這檔華語唱作人生態節目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節目中我們看到了8個特別有趣的靈魂”;“從首期節目來看,這檔節目堪稱綜藝節目的一個節點”。同時,Demo互聽環節、唱作人兩兩battle的激烈賽制、原創音樂的多樣性體現以及節目所聚焦的唱作人生態現狀都成爲這次看片會後大家熱議的焦點。

突破瓶頸 原創是第一生產力

在看過首期節目的“嚐鮮版”後,媒體和樂評人也第一時間表達了最真實犀利的觀點:“《我是唱作人》的價值在於在整個視聽節目樣態裏,它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流派和支線,是有傳承創新的”;“節目改變了音樂節目的捨本逐末,因爲原創能力是第一生產力”。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主任鍾大年也表示,“看了節目感覺挺好的,從創作角度來看,非常有特點。現在的綜藝節目特別多,確實有不易識別的問題。《我是唱作人》抓的點很好,有更好的應對方式。”

“Be Real”還原本真

冷凇教授指出,在節目開頭加入唱作人demo互評環節,這種大膽的做法是非常值得點讚的。這檔節目還原了唱作人的創作和生活時空。他也在看片後總結了《我是唱作人》的“五態”:“發現音樂百態,還原創作時態,袒露生活語態,直面競爭姿態,擺正匠心的心態”除此之外,101評審團實名“榨汁”的設置,也讓人大呼“夠real!”

用節目找尋真我 重拾文化自信

《我是唱作人》這檔節目聚焦音樂行業生態、切中原創精品日益稀缺這一痛點、尊重每一位唱作人,讓他們真實發聲,釋放自己,爲他們的困境尋找出口,將他們拉回到創作時空中。讀娛創始人王強在看了首期節目後表示,“這檔節目給了很多多元化的唱作人機會,尤其是像曾軼可、高進這樣的小衆唱作人,這些唱作人可以通過這檔節目找到自己,看到自己的真實。”

而此次與《我是唱作人》的合作,在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副總經理張國君看來十分有意義,“這次《我是唱作人》研討會共同探討音樂的力量,讓國人共有的音樂血液再次沸騰,重拾民族文化自信,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這也是作爲主流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