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當中國是宇宙唯一基建狂魔了?

今年年初《流浪地球》的大熱,讓人們熟悉了另一種工業美學——一種帶有粗糲美感的中國式工業美學。無論是高達一萬一千米,聳立在華北平原上的山一樣的行星發動機,還是極度寒冷下風馳電掣的重型卡車,還是整個故事的點子——把地球推離太陽系送至4光年外的陌生星系,都體現了一種改造自然的無畏精神。

大型工程(如果把地球推離太陽系並送到4光年以外算是工程的話)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中還出現過很多次,儘管點子各不相同。《微紀元》里把人類改造成細菌大小,《中國太陽》里在同步軌道建造大型反射鏡,《地球大炮》里建造貫穿地球的加速軌道,都是劉慈欣對大型工程偏愛的體現。

在《地球大炮》的最後,原本用於穿梭在地球兩端的、穿過地心的地球隧道,被改裝成了向太空發射航天器的地球大炮。用穿過地心的隧道做炮管向宇宙中發射航天器的電子很新穎。但把航天器打向宇宙本身是個比較老的點子了,早在19世紀儒勒·凡爾納就在其《從地球到月球》中寫過了——儘管那時候他連月球上有沒有生物都不知道。

而劉慈欣推崇的英國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也描述過大型工程。他寫的《天國的噴泉》就是如何搭建前往宇宙的電梯。

《天國的噴泉》的前期鋪墊有些長,預設的衝突因為獨特的英式筆調顯得不那麼尖銳,而是有些暗搓搓的感覺,所以讀者有可能讀不下去。它的主題又是建造大型工程,所以也不算太吸引人——主人公老老實實地從征地開始,一點一點確定工程細節,拉來投資,維護好公共關係,克服實際施工中的困難,做好風險管理,直到工程竣工時死而後已。相比劉慈欣,阿瑟·克拉克也不會拿突然發生的災難給自己的小說加戲。看了這段簡介,怕是除了硬核科幻讀者,一般讀者是讀不下去《天國的噴泉》的。

如今隨著中國國力的飛速提升,特別是基建能力的不斷強化,很多人已經不對《流浪地球》里的大型工程感到過分誇張了。甚至有人認為,《流浪地球》、《地球大炮》這樣的作品正是中國基建狂魔本性的體現。事實上,哪怕是劉慈欣剛寫出這些作品的時候,這些創想都顯得很誇張,反倒是寫完小說後這些年的中國發展,為他的小說暢想提供了還算堅實的背書。

當然,也有劉慈欣始料不及的——《中國太陽》里北京的房價還是兩三千元一平米呢。

正如劉慈欣的小說是這個時代中國「基建狂魔」的體現,19世紀儒勒·凡爾納的小說也有很多是那個時代的歐洲戰天鬥地、與自然抗衡的大規模建設精神的體現。在國家崛起的路上,誰又沒當過一段時間的基建狂魔呢?正是歐洲很長一段時間的大規模基建,給了阿瑟·克拉克和儒勒·凡爾納很多科幻靈感,而歐洲至今也受益於當時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也是很多人感覺歐洲基建風貌老的原因。

比如歐洲大規模興建鐵路的時期,是十九世紀。

鐵路上的基建狂魔本魔

《所謂革命,都是被逼出來的》里提到最初的蒸汽機車誕生於礦井,但很快就因為其低廉的運輸成本和出色的運輸效率而走出了礦井,走向了整個英國。

在鐵路大規模建設之前,英國的內陸貨運很大程度上是仰仗運河的,但水道總有地形上的限制,加上運營運河的公司不思進取,只知靠壟斷賺錢,不想著改良運河運輸能力。運河運輸的局限性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19世紀初英國良港利物浦進口的棉花往往要堆積幾個星期才能運到僅距離50公里的工業城市曼徹斯特,比這批棉花跨越大西洋的時間都長。

儘管土地所有者和運河、道路的既得利益者反對鐵路建設,英國議會還是給鐵路建設提供了很多便利,比如為鐵路建設的征地和建設提供相應規範。

只要鐵路能被鋪設,它的運輸優勢就能盡情展現。19世紀60年代的鐵路運煤費用只有馬車運煤的十二分之一,利物浦至曼徹斯特鐵路營運的頭18個月,運送乘客近70萬人次。

英國鐵路的建設是由地方上的商人自發興起的,在已建成的鐵路運輸大獲成功之後,英國全國掀起了建設鐵路的狂潮,被核准建造鐵路的里程在1843年底以前只有大約3662公里,而1844年就有1295公里,1845年增至4344公里,1846年高達7302公里,1847年則為2179公里。

海峽對面的法國也看到了鐵路的優勢,開始興建鐵路,到1851年總共建成的鐵路通車裡程為3541公里,而在之後十年法國新增了6557公里鐵路。鐵路運輸讓法國的客運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以上,貨運成本更是降低了九成以上。

與英法不同的是,當時的德國還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而致力於統一的普魯士,其主要產煤區魯爾區與其核心區相隔較遠,所以德國發展鐵路以整合其國土的願望也更加迫切。幸運的是,德國地形平坦,土地、勞動力等成本也低,修建鐵路的成本很低。加上德國處於歐洲中部,通過鐵路進行歐洲國際運輸很有利可圖,德國的鐵路發展極快,到1860年,德國已形成了歐洲大陸上「最令人驚嘆不已」的鐵路網。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法德三國的鐵路運輸已經成為其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1856年,英國內河航運量就不及鐵路貨運量的一半了。1882年,法國超過三分之二的貨運量來自鐵路。1910年,德國鐵路貨運量是內河航運貨運量的五倍多。

被鐵路拉來的新時代

鐵路的出現和發展,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英國,早先比較慢的鐵路運輸速度也有馬車速度的三倍,這就意味著對於乘客來說,旅途時間縮減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而隨著鐵路的建設,大城市也持續擴張,鐵路能保證距離市中心三十多公里的區域仍有居民居住,這些居民可以通過鐵路每天在市裡通勤。

最初法德兩國的鐵軌和機車進口自英國,後來需求越來越大,兩國的國產貨也越來越多,帶動了兩國的機車工業發展。而修建鐵路還需要大量的鋼鐵,這就為鋼鐵工業的技術進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焦炭煉鐵技術得到了推廣,德國則大規模應用托馬斯鹼性鍊鋼法,使1850-1880年德國生鐵和鋼的產量分別增長了12倍和103倍。《所謂革命,都是被逼出來的》里也提到了,鐵路運輸也刺激了煤炭工業發展,二者互相促進。

鐵路這種硬核基礎設施的的建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確實是驚人的。1845-1885年,用於鐵路建設的鐵和鋼占其總產量的12%-18%,建材占其總產量的13%-18%;1840-1859年用於鐵路建設的生鐵占其總產量的22%-37%。

由於鐵路運輸更加準時,這就需要在鐵路線上的各個地點進行時間的標準化。英國把格林尼治時間作為標準時。而當有線電報發明之後,英國人敏銳地發現了它在信息傳遞上的作用,可以在時間上協調火車運行情況。

英國的鐵路大多為商人們興建,是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以利物浦到曼徹斯特的鐵路為例,建成後不到兩年,公司的股票價格翻了一番。這樣豐厚的回報也就刺激更多人把錢投入到鐵路建設中去。1840-1843年議會批准建造鐵路的法案每年不過10個,而1844年就增長到了37個,1845年變成了94個,1846年更是翻了個番還多,達到了219個。

不過投資過熱也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造成盲目投資,很多鐵路也就因此造價高昂卻用處不大,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比如惡性競爭,為了發展鐵路,很多鐵路公司收購了運河但棄置不用,荒廢了內河運輸;比如各家鐵路公司各玩各的,全國軌距都不統一,後來才開始協調全國軌距。

英國人對鐵路的投資熱情甚至傳到了美國,但英國人對美國鐵路的投機破產也有發了第一次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危機。

法國則是通過政府與私人公司合作的辦法建設鐵路的,規劃就是以巴黎為中心向四周輻射修築全國鐵路網,這種打算有著相當大的政治軍事意味——便於中央政府對地方施加影響,也便於戰時運輸軍隊。政府和私人合作,有助於避免像英國那樣出現投資過熱,導致資源浪費。但是過於中心化、偏重於政治和軍事功能的鐵路,經濟效應上則有所欠缺。

德國則是在政府的積極干預下,由私人公司進行鐵路的建設和運營。政府為德國鐵路建設提供大量便利,比如沿線地價調整使鐵路建造成本降低,1850 年,英國鐵路建設成本為每英里30000-40000英鎊,德國僅為每英里11000英鎊。在還未統一的時候,德國各邦國就為了滿足鐵路建設的勞動力需求,改革農奴制並最終將其廢除。1879年開始,德國逐漸對鐵路進行國有化,1909年德國國有鐵路的比重已由1879年的28.5%提高到了92.8%。

相似的道路我們也要走一遍

在飛速發展的這些年裡,中國確實創造了很多工程奇蹟,但要是生活中國式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基建狂魔」,那可是不對的——很多我們今天親眼見證的事件,類似的早在百餘年前的發達國家就已經發生過了。

比如建設鐵路,工程量大,是一個國家積攢工程經驗的絕佳機會。英國的土木工程和機械工程在興建鐵路時期得到了快速發展。而且由於英國地價較高,反倒在建設上追求盡量走直線以避免抬升成本,從而為跨過自然障礙修建了更多的隧道、橋樑和路堤。國內建設高鐵則也吸取了經驗,在地價還不是那麼高的時候早點規劃建設,以免日後地價抬升導致成本攤高。當然,高鐵等大型工程的建設本身也為中國的工程建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在剛通了鐵路的城市,大量人流會突然湧入,這就為城市規劃帶來了新的挑戰。這些增多的人流在城市裡增加的交通流量,又得通過改造城市路網、進而改造城市面貌來應對。而如今很多城市把高鐵站規劃遠離市中心,在高鐵站附近起新城,也是和這一現象暗合。

百餘年前鐵路的興建加速了物流,也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19世紀後半葉,百貨公司出現並發展壯大,有別於傳統的零售店。它得益於鐵路運輸的發展,能夠聚集起許多低價多種品類商品,鐵路帶來的大量人流為它提供潛在消費者。而如今國內基礎設施的建設,催生了物流行業的發展,也為新零售的革新提供了條件。

英國鐵路投資過熱的教訓則表明,無論是誰主導,如果一股腦進行基礎設施投資而不考慮潛在收益問題,會導致資產泡沫和大量負債,最終除了因為規劃不良而用處不大的基礎設施之外什麼都不會剩下。這對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很多城市的新城建設、部分省份的公路和鐵路建設,都是很值得吸取的教訓。如果你有心看一下你所在地區的地方債情況,可能會對這個問題有更直觀的認識。

總體的情況則是,2018年,實體經濟部門總槓桿率243.7%。其中,居民槓桿率53.2%,企業槓桿率153.6%,政府槓桿率37%。而在企業槓桿率中,國企槓桿率達103%,其中一般多為融資平台債務,本應計入地方政府。國企與政府槓桿率合計達139.8%,占實體經濟部門全部債務的近六成。

很多融資平台債務,就是在基建過程中積累的,而且一般人們還很信任地方政府,這也更大程度上推升了債務。如果基建不能起到應有的經濟帶動作用,那麼積累的這部分債務將很危險。

當然,無論如何,做一個「基建狂魔」國家總歸比做不到要好。在令人振奮的時代里,自然要有改造自然、造出大工程的精神,並帶動其它各行各業迅速發展,推動整個時代的前進。安徒生在《一個貴族和他的女兒們》里是這樣暗示舊時代貴族的沒落和新時代的來臨的:

新的時代,不同的時代!私有的土地上修建了公路,墳墓變成了大路。不久蒸氣就會帶著長列的火車到來,在那些像人名一樣被遺忘了的墳上馳過去。

本回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