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龍時代,陸地上的恐龍們呈現出一種精彩紛呈的世界。霸王龍、棘背龍、三角龍、梁龍……各種各樣的陸地恐龍,你方唱罷我登場,創造了最精彩的史前時代。

不過,地球上的陸地終究只是一小部分,最主要的還是海洋。現在的地球有接近3/4的表面積被海洋覆蓋,在恐龍時代,雖然陸地和現在不一樣,但比例想來也差不多。

在陸地恐龍粉墨登場的時候,廣袤的海洋裏,同樣也有大戲要上演。唱這臺戲的主角,就是滄龍。

滄龍,出現於大約7000萬年前。據科學家推測,滄龍的祖先,是生活在9500萬年前的崖蜥。這些崖蜥在陸地上被其他恐龍打壓,承受不了壓力,選擇了遁入海洋。它們的腳趾逐漸演化成了蹼,身體也更加流線型,最終變成了滄龍。

正所謂樹挪死,「龍」挪活,崖蜥進入海洋之後,演化出來的滄龍,竟然成為了一方霸主。它們的體型開始變化,最小的有3米,最大的超過了10米。而且,憑藉著超強的戰鬥力,它們迅速成為了海洋的統治者。

從體型上來說,滄龍就已經傲視羣雄了。目前科學家發現的最大的滄龍種類,叫做霍夫曼滄龍。它的化石結構並不完整,只有一個長達1.63米的頭部。按照頭骨來推算其全身的長度,大約在15米到21米之間。要知道,它們的祖先崖蜥,體長還只有1米左右……

除了巨大的身軀之外,滄龍渾身上下也都配備了各種「頂級裝備」。

別看滄龍體型巨大,但是身體非常靈活。科學家推測,滄龍的尾巴佔了身體的一半,它的擺動可以給滄龍提供巨大的推力。再配合上已經演化成鰭的四肢,可以讓滄龍擁有超過48公里的時速!雖然滄龍的體力不允許這個速度維持太久,但是它們似乎是更擅長潛伏和突襲,所以短時間內達到這個速度已經足夠。

同時,滄龍還有大量的「精良設備」,都集中在頭部。

它們擁有著非常發達的聽覺,可以將聲音放大30倍,讓它們能夠感受到最細微的聲音變化。

而在分析頭部化石的時候,科學家還發現了它們的上顎側面與吻部的一組神經,可以感受非常微妙的水流壓力波,通過這個方法判斷遠處的獵物位置,然後去捕食。

當然了,作為大型食肉動物,牙齒更是必不可少的裝備。

前面提到過,滄龍有1.63米的血盆大口,這足以撕咬大部分的海洋生物。同時,它們的牙齒呈圓錐形,向內彎曲呈鉤狀,可以強行把獵物的肉撕扯下來,非常血腥。

滄龍的恐怖戰鬥力,讓大家不寒而慄,網上甚至有滄龍捕捉霸王龍的傳聞。


滄龍(Mosasaurus)是中生代最恐怖的海怪,同時是白堊紀海洋中的頂級殺手。

滄龍稱為海怪、海龍,但是被稱為「海洋巨獸」有些不妥,因為「獸」字通常代表哺乳動物而非爬行動物。在分類上,滄龍屬於蜥形綱-有鱗目-滄龍科-滄龍亞科-滄龍屬,常用分類上被歸入爬行動物家族。

圖註:電影《侏羅紀世界》裏的滄龍,圖片來自網路

滄龍生活在距今7000萬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最末期,化石發現於歐洲、北美洲等地區,分佈面積還是很廣大,模式種是發現於荷蘭的霍夫曼滄龍。

圖註:滄龍的化石,圖片來自網路

儘管滄龍在地球上僅僅生活了400萬年的時間,但是卻是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最恐怖,也是最強大的海怪之一。

滄龍生性兇猛,體型巨大,它們會喫掉任何一種在海洋中遇到的動物,無論是菊石、魚類、海龜、蛇頸龍,甚至連同類都不放過。滄龍會張開血盆大口,直接將獵物咬住然後吞下去。

圖註:捕食獵物的滄龍,圖片來自網路

滄龍所在的滄龍家族(滄龍科),在9000萬年前出現,到6600萬年前滅絕,在短時間之內就演化出多種形態及生態位,成為白堊紀海洋中的統治者,碾壓了同時代的各種蛇頸龍和鯊魚。

圖註:各種屬於滄龍科的動物,圖片來自網路

滄龍是整個滄龍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成員,極具代表性。滄龍體長約18米,體重40噸,但是根據一些零散的化石推測,其最大個體的體長應該能夠超過20米,相當於今天最大雄性抹香鯨的長度。

圖註:滄龍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我們通常認為滄龍就像一條長了四個鰭狀肢的大海蛇,其實滄龍家族和蛇類的關係真的是非常近,但是滄龍可要比蛇巨大粗壯得多!滄龍腦袋巨大,一張大嘴中長著兩排鋒利的牙齒,最特別的是在滄龍口腔內部頂上長有兩排小牙齒,這兩排小牙齒被稱為「翼齒」,作用是吞嚥獵物的時候用於固定的。

圖註:滄龍口腔頂部還有兩排小牙齒,圖片來自網路

滄龍的身後有一條長長的大尾巴,以前的觀點認為滄龍的長尾巴像鰻魚一樣,細長而靈活,但是目前的研究已經證明滄龍的尾巴上有尾鰭,就好像將鯊魚的尾巴倒過來一樣!滄龍的身體下方有兩對四個鰭狀肢,鰭狀肢是曾經在陸地上生活的祖先四條用於奔跑的腿演化而成的,作用則是保持身體在水中的平衡以及改變方向。

滄龍是滄龍家族演化的頂點,代表了一類陸生爬行動物進入海洋,並且成功演化成為海洋中最頂級食肉動物的過程,其巨大體形、兇狠的習性將其推上了「白堊紀海洋之王」的寶座。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滄龍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雖然它的歷史很短,但卻一路乘風破浪,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上龍類趕盡殺絕,是海陸兩棲動物。它生活於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階(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的海洋中,分佈於世界各地。

第一具化石於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的白堊巖層中被發現。曾經被歸類於鱷形超目的卡普林鱷,也是滄龍屬的一個次異名。這種海洋掠食王者的祖先來自陸地,只是一種小型蜥蜴——崖蜥。它們的進化歷程一直是個謎,直到1989年達拉斯蜥蜴化石的發現,使得滄龍與其祖先之間失落的演化環節得以合理連接。

古海岸蜥生存於距今約9500萬年前,一直面臨陸地上的恐龍的威脅,於是它們逃入海洋。300萬年後演化成達拉斯蜥蜴。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它們的腳趾變成蹼足,所以再不能在陸地上行動了。600萬年的時間,又使他們從1米長的小蜥蜴,變成了19.8米的巨大滄龍。

滄龍是羣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擁有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外形類似具有鰭狀肢的鱷魚。

海洋中食物充沛,但是競爭激烈。滄龍最主要的食物有蛇齒龍、金廚鯊、海龜、薄片龍等。金廚鯊是遠古鯊魚的一種,體長可達到8米,是兼具速度與耐力的中型掠食者。滄龍的體型在演化中逐漸變得龐大,性格愈發兇猛,科學家推測,一隻成年滄龍可以對抗幾隻金廚鯊。在8200萬年前,金廚鯊滅絕。

目前已知最小的滄龍類是Carinodens belgicu,身長3到3.5米,可能生活於岸邊的淺海,用它的球根狀牙齒捕抓軟體動物與海膽為食。體型較大的滄龍類是霍夫曼滄龍,極限體長21米,重33噸左右。

在滄龍進化的最後階段,它們顯示了一種有趣的進化趨勢。原始的滄龍身體修長,遊動起來像鰻魚,然而一段時間後,他們的身體變得強壯了,漸漸地只靠擺動尾巴遊動,像一隻鯊了。這個過程在帕克索龍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這種龍是科學家們知道的最晚的滄龍,作為趨同進化的一個實例,它們的身體很接近於魚龍了。

在白堊紀晚期,滄龍、蛇頸龍和上龍在生物大滅絕中和恐龍一起消失了。這些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位於一長串食物鏈的最頂端,但這條食物鏈在6500萬年前斷裂了,於是再也沒有充足的食物供它們繼續存在下去了。


滄龍是一種生活在距今6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的巨型海生爬行動物,滄龍是一種和蜥蜴有著血緣關係的史前生物,它和現代蜥蜴的親緣關係要高於和恐龍的親緣關係,所以滄龍名字中雖然有一個「龍」字,但是它卻並不是一種恐龍,當然其實在英文中滄龍名字的意思是「生活在默茲河的巨大蜥蜴」,因為第一塊滄龍化石是在荷蘭默茲河附近發現的,但是為了這個名字不足以突出滄龍的霸氣,所以我們在翻譯的時候沒有取其英文原意,而是採取意譯把它命名為了「滄龍」。

滄龍其實是一大類「滄龍屬」動物的總稱,這些「滄龍」的體型差異其實是很大的,最小的滄龍體長只有三到四米(主要生活在近海),體重二到五噸,而最大的滄龍則可以長到二十一米,體重可達三十三噸,這麼龐大的體型還是很嚇人的,要知道今天海洋中最有攻擊性的食肉動物虎鯨不過才九米左右長,九噸左右重。

滄龍本來是陸地生物,它們的祖先崖蜥曾經廣泛的生活在陸地上,但是由於它們祖先的體型較小,一般只有一米左右長,再加上移動速度緩慢,所以它們經常遭到一些中小型恐龍的捕殺,所以為了逃避恐龍的追殺,一些崖蜥不得不放棄陸地,轉而走向了海洋。

走向海洋的崖蜥經過了六百萬年的進化,最終成功翻身,從一米長的小崖蜥成功進化成了十多米長的滄龍,也從人人可捕殺的低級消費者進化成了頂級消費者,這不得不說是進化的奇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