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上世紀80年代前後,內地的文藝創作是十分前衛的。

  而在電影領域,尤爲明顯。

  那個時期誕生了很多優秀的國產電影,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極具創新意識。

  毒藥君此前已經向大家推薦過《頑主》《錯位》《黑樓孤魂》等佳作,今天要聊的則是被標榜爲“內地最大尺度”的諷刺電影——

  黑炮事件

  《黑炮事件》是第五代導演作品中“最被低估”的電影,也是公認的內地“最大尺度”諷刺片。

  也有評論指出,這樣的電影放在今天“也許要被禁”,或是“無法再拍”……

  故事的主人叫趙書信,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供職於某礦山公司,擔任工程師。

  趙書信是畢業於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在單位裏整日埋頭於自己的專業技術,對工作精益求精、認真負責。

  趙書信活了大半輩子,依然是孤身一人。

  長久的單身漢生活,讓他養成了一個人下象棋的癖好。

  一天夜裏,趙書信冒着大雨急急忙忙地跑到郵局發了封電報,電報內容爲:丟失黑炮301找趙”。

  沒想到,這件事情引起了他所在單位的高度警覺,公安部門也着手立案進行偵查。

  這便是“黑炮事件”的由來。

  因爲這封電報,趙書信成了重點嫌疑人。

  恰逢此時,趙書信供職的公司迎來了一位貴賓——德國技術專家施密特。

  施密特此次來華是爲了指導引進設備的安裝工作。

  趙書信在施密特上一次來華時,曾爲他做過技術翻譯,兩人相交甚好。

  正是考慮到這個情況,單位領導在施密特再度來訪時把趙書信調離了工作崗位,發配到維修廠工作。

  單位領導爲施密特另找了一位“小馮”翻譯,協助其在華期間開展工作。

  小馮雖然懂德語,可他並沒有機械方面的專業知識背景,在協助施密特工作期間接連鬧出了很多笑話。

  比如,施密特讓他找軸承,他卻誤翻譯爲“子彈”,讓工人們兜了一大圈找來兩顆子彈,還惹惱了施密特。

  由於小馮翻譯的不專業,給施密特的工作帶來很多麻煩。

  施密特多次向單位領導反映此事,並強烈要求趙書信能出面協助他工作。

  而領導那邊一直是支支吾吾,找各種理由,稱趙書信不在家。

  同時,單位也在對趙書信的“黑炮事件”持續進行着調查。

  爲此,前前後後,開了多次會議,而每一次,似乎都是毫無進展。

  其實,單位管理層內部也存在着多種“聲音”。

  以經理李任重爲代表的實幹派,希望儘早恢復趙書信的工作,讓他協助施密特做好當前重要的設備安裝任務。

  而以周玉珍爲代表的頑固派,則死死揪着趙書信身上的“疑點”不放,口口聲聲喊着“爲了保護同志”,實則就是憑着主觀意見,堅決不讓趙書信回到工作崗位上。

  直到有一天,經理李任重無意間發現了趙書信家的象棋棋子中少了一顆“炮”,他這才恍然大悟,趙書信確確實實是被冤枉的。

  即便找到了相關的證據,李任重在單位的大會上以自己的身份擔保,要求讓趙書信調回工作,可頑固派依然在中阻撓。

  對此,李任重也無可奈何。

  就這樣,在翻譯工作未能到位的狀況下,外籍專家施密特完成了設備安裝指導任務。

  趙書信的“黑炮事件”也只能不了了之。

  後來,單位引進的設備突發狀況,損失極爲慘重。

  領導讓趙書信也加入到排查問題的工作中來。

  經過詳細對比安裝記錄,趙書信發現了問題所在,設備突發故障的根源恰恰就是由安裝時的翻譯失誤間接導致的。

  釀成如此大禍後,單位裏的頑固派代表周玉珍竟然還能義正言辭地質問趙書信:

  “你爲什麼花一塊多錢的電報費去尋找一顆不值錢的旗子呢?”

  趙書信只好很無奈地說:“以後,我再也不下棋了。”

  影片《黑炮事件》根據內地作家張賢亮的小說《浪漫的黑炮》改編而成。

  與小說文本側重通過故事的荒誕來諷刺現實相比,影像化後的作品則加入了創作者(導演)強烈主觀色彩的電影語言。

  比如,單位開大會時黑白配色的運用和人與時鐘的構圖。

  黑白配色的單調強化了陳舊的體制模式。

  牆面上龐大時鐘的設計,一方面顯示了導演在空間造型方面的精妙之筆,同時,它也以一種時間的象徵意向存在着,表現了僵化的體制對人的壓迫。

  《黑炮事件》是第五代導演黃建新獨立執導的第一部電影作品。

  據說,這部電影起初因題材敏感未能通過審查。

  後來,黃建新找到了恩師吳天明導演,向他請教如何修改。在他的幫助下,通過與有關方面“周旋”,電影才得以上映。

  爲了通過審查,這部電影共改了六七十處

  即便是歷經坎坷,《黑炮事件》能夠問世已實屬不易。

  評論界普遍認爲,《黑炮事件》是一個“高度編碼的文本”,導演在其中運用了大量的隱喻手法。

  像影片臨近結尾出現的兩個孩子在玩推磚塊,這個直觀可見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似乎象徵着主人公趙書信的個人命運。

  因爲一件烏龍事件,產生了巨大影響。

  單就個體與時代環境這一個方面來看,電影中可供解讀的信息也非常之多。

  影片中多次出現一些採礦車、工廠、設備等畫面,而人物在其中存在感極低,往往是出現在畫面一角,或是說話的聲音被機器的轟鳴聲掩蓋,顯得極爲微弱。

  導演直接把社會的工業化圖景具象成了冷冰冰的機器,個體在時代的洪流中,似乎是毫無反抗之力的。

  《黑炮事件》作爲黃建新的導演處女作,夾帶着很重的戾氣,更表現出了一位電影作者的才華和他對時代的反思與表達。

  該片公映後,獲得了很多的榮譽。

  毫不誇張的說,黃建新單憑《黑炮事件》已經攀上了影壇的高峯。

  緊接着,黃建新又創作出了“先鋒三部曲”的後兩部,以及“城市三部曲”、“心理三部曲”等。

  其中《黑炮事件》《背靠背臉對臉》被亞洲週刊評選入20世紀100強華語電影之列。

  不過,再後來……

  於是,有網友發出了來自靈魂的拷問。

  由於技術原因,這方面,咱就不多討論了吧,收~

  近 期 熱 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