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巧了,我上個月剛剛跟自己喜歡的那個人在我家一起看了這部電影。那天晚上待著也是待著,我就提議一起看個電影,當時我想到的就是這一部。我2016年第一次看該片,時隔一年還想再重溫,可見我對它有多喜歡。

表面看起來,這是一部喜劇,因為有馮鞏出演。他那些年一直在相聲舞臺逗觀眾開心,但真正將馮鞏引入了電影的門的人,還要數黃建新。1993年他邀請馮鞏演《站直咯,別趴下》,大獲成功,後來兩人又合作了《埋伏》和《誰說我不在乎》。在我看來,這是黃建新利用了馮鞏為人所熟知的喜劇形象來做幌子,掩蓋他那非常尖銳的諷刺現實的內在覈心。

90年代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的商品大潮中煥然一新,在這波潮流中,有的人借著東風順利發家致富,在那個「一切朝錢看」的大環境中做起了暴發戶,比如張永武,在過去那就是個不學無術的社會混子,但是靠著養魚,迅速成了全樓最有錢的人。有了錢,他就有底氣打老婆,有底氣跟劉幹部作對,有底氣僱劉幹部的女兒當傭工,還給她買漂亮衣服。

而劉幹部則代表了上一個時代裏權力掌握者,既是公務員又是黨員,他們是計劃經濟時代最光鮮的人,可是如今他們卻空有權力,手裡沒票子,就只能看著張永武又嫉妒又眼紅,偶爾只能靠暗地裡在家裡謾罵來發泄不滿,還總是把羣眾內部的矛盾上升到階級矛盾。張永武之流瞧不起他的「幹部習氣」,其實就是代表了當時一部分人對權威的蔑視。

高作家則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存在,他既沒有權,也沒有錢,只能夾在張永武和劉幹部之間見風使舵,以求自保。比如張永武兩口子在他們剛搬來時就把垃圾放在他們家門口,給他們個下馬威;跟高作家商量搬家,見高作家「不識抬舉」,就直接上大鎚砸牆。其實導演正是通過這個角色表達對知識分子處境的憂慮。

在電影結尾,全樓的人儘管之前有矛盾,但是卻都能坐在一起拍一張合影,只是攝影師一不小心摔倒,拍出了一張傾斜的合影,合影裏每個人都開口大笑,看起來十分和美,可是社會其實正在發生傾斜,有誰能在傾覆的過程中存活下來呢?

黃建新的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用一個喜劇的糖衣包裹住苦澀的主題。雖然看似影片是關於家長裏短的倫理劇,其實卻是轉型期中國社會現狀的一個真實縮影,黃建新用最少的角色,就把當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金錢所腐蝕、道德和真善美的模糊、信仰的缺失表現得一清二楚,難怪有人說,黃建新纔是中國最出色的電影。只是大部分的觀眾都只是單純把他的電影當喜劇看了,仔細品,你才會發現那真的是悲劇。

(鯨魚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