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光明日報》在四版頭條位置,以《河北唐山:百年“評”韻綻芳華——寫在評劇誕生110週年之際》爲題,大篇幅對唐山繁榮民族文化,振興評劇發展的好做法、好經驗、好成效進行了重點報道,詳細內容請自行搜索。

  雖然不懂評劇,但卻知道灤南縣有一座成兆才大劇院。

  雖然不瞭解成兆才,但也聽過老輩談起《楊三姐告狀》。

  雖然不知道傳承是否依舊,但也明白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於評劇:

  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爲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爲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歷史“評”劇的由來:

  以成兆才爲代表的蓮花落藝人在演出過程中不斷吸收姊妹藝術的優點,豐富完善演出形式與內容。後來,唱腔上借用二人轉的平音唱法,在名稱上指地爲名,借永平府的平 字,把蓮花落改名爲 平腔梆子戲 ,簡稱 平戲 。據說,1912年,革命先驅李大釗路過唐山,特意到永盛茶園觀看了成兆才等人的平腔梆子戲演出,欣然題寫了似戲非戲,改良平戲,比戲出奇 一行大字。 1918年,當時的灤縣馮家狗兒莊發生了楊二娥被害,楊三娥爲其姐申冤告狀的故事,在李大釗的建議下,成兆才很快寫出了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楊三姐告狀》。(《楊三姐告狀》片段)平腔梆子戲越唱越紅火,觀衆也越來越多,至於如何定名評劇也是有一番故事可尋的。

  平腔梆子戲進入北京,當時的北京叫北平。京劇也叫平劇 ;而平腔梆子戲當時是剛進城的小劇種,簡稱呼之 平戲 ,兩個劇種名稱,音同字不同,這就引起京劇班主的忌妒,經常因此發生紛爭。紛爭影響演出,這時,有一位很有名望的教授出來平息這個紛爭,這個人就是李大釗先生。據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撰文回憶,李大釗召集雙方說:京劇是國家大戲,代表北平就叫平劇;平腔梆子戲是民間小戲,它反映社會現實快、演唱形式簡單、通俗易懂,把平 字加一個 言 字就成了 評 ,這是以評論社會、評書說唱爲重的意思。李大釗還親自找了蓋五珠、月明珠、成兆才等演員談話,他說,你們的發展要注意評論社會 ,以唱爲主,只有通過說唱,才能達到評論社會的目的,才能得到觀衆的承認和接受。打這兒以後,評劇纔有了正式的名字。

  評劇:楊三姐告狀

  更多內容,持續更新中

  和今朝兄一起走進唐山,瞭解唐山,愛上唐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