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帝王家,對於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對於志在天下的帝王,只要能永保江山,殺死什麼人都是值得的,而且也不會有任何猶豫。

漢武帝是個頗受後世爭論的帝王,有千古大聖之美名,但也有暴君之嫌,晚年有點窮兵黷武,損耗國力。

漢武帝平生最恨匈奴人,也恨後宮專政。

匈奴人自漢朝建國開始便欺壓歷代君王,幼年之時漢武帝便恨透了匈奴,勵志要逆轉局勢,擊敗不可一世的匈奴,因為恨,漢武帝擊敗了匈奴,打回了漢朝的尊嚴,也因為恨,漢武帝窮兵黷武,希望繼續欺壓匈奴人,就像當年匈奴欺壓漢人一樣。

漢武帝征伐匈奴,此事是他一生最大的輝煌,也是他最為殘酷可伶的地方,前期的征伐屬於順天應人,後期的征伐就是窮兵黷武,純粹是漢武帝為了享受戰場上的榮耀和虛榮而打的,好在及時回頭,不然漢朝會走上秦朝的老路。

誅殺鉤弋夫人,自我認為是漢武帝很英明的決定,雖然有點殘酷和殘忍。

此事也反應出了漢武帝年輕時候的心理陰影,呂后專政差點讓漢朝改姓,竇太后在世,也讓貴為皇帝的漢武帝無限忌憚,差點被廢,皇位不保。

子弱母壯,皇權旁落,這種事情漢武帝已經受夠了,他不希望自己的繼承人步漢惠帝後塵,成為一個傀儡皇帝,更不希望自己辛苦經營一輩子的王朝被一個女人所腐蝕,所以他要永絕後患,他要一勞永逸,就想對付匈奴人一樣,直接而又殘酷,永遠結束掉了鉤弋夫人的生命。

天地萬物,凡日月所照皆為漢土,如果一個女人生命可以讓這陽光照的更加燦爛,那又有什麼可惜的呢?

五胡亂華時期,拓跋珪創建北魏帝國,他繼承了漢武帝的思想,生太子,母必死,這個制度很蛋疼,但也證明了漢武帝的決策是對的。


漢代初期的幾個皇帝都非常勵精圖治,但是初期的制度弊端也是數不勝數,不過時勢造英雄,所以漢武帝就出現了。漢武帝算是一個很有治國能力的皇帝,他繼位後所做的一些改革都非常行之有效,在很多決策方面也是說一不二的。

一個王朝的延續依賴一位明君,漢武帝比任何人都清楚皇位繼承者的重要性。所以當時漢武帝寫了兩條密旨,一條是確立劉弗陵為太子,另一條就是殺掉其母。當時朝廷上下都以為漢武帝老糊塗了,怎麼能殺掉自己親兒子的生母,而且還是即將繼位的太子母親,何況當時劉弗陵的生母也並沒有什麼大過能作為死刑的理由。

當時朝中大臣都認為漢武帝是一個冷血無情的君主,他既然可以因為自己親兒子的一個過錯直接下旨殺掉,又何況是一個人老珠黃的昔日寵妃。不過用這樣的思維去看待一個千古一帝是不夠的,因為當時寫下這兩條命令的時候漢武帝是非常理智的,他十分清楚地知道漢代早年外戚干政的危害。另外漢武帝也是在自己的祖母——竇太后的扶持下稱帝,所以他更加明白箇中滋味。

太子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也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女子,根據她的生平介紹是十分傳奇的。據說漢武帝有一次去各地視察,到達冀中的時候有一位算命先生告訴漢武帝,城中有一位非比尋常的女子,自出生那日就一直握著拳頭,無人可以打開探個究竟。

當時的漢武帝也想知道這件事情是否真的存在,於是就去城中找到這位女子,說也奇怪,漢武帝手只是碰了一下,這位女子的手就輕鬆展開了,手心還安放了一個玉鉤,漢武帝便認為這是上天註定的有緣人,於是就將這位女子帶入宮賜封鉤弋夫人。

進宮一年,鉤弋夫人就誕下一子,漢武帝為其取名為劉弗陵。在那個時候漢武帝已經確立了太子,結果這個太子可能覺得漢武帝在位太久了,實在忍不了就決定造反。結果事情暴露別無選擇就自殺了,後來又因為劉弗陵的哥哥們都是一些中庸之輩,得不到漢武帝的喜歡,於是劉弗陵就順理成章做了太子。

但是劉弗陵那個時候還很年輕,對處理朝政大事可能還不夠得心應手。如果不殺掉其生母,就很有可能出現攝政,外戚干政這樣的事情。漢武帝也擔心等到自己撒手人寰那一天會留下後患,最後一發不可收拾,自己維護的江山也就落入了他人之手。

於是漢武帝就毅然決然的殺掉太子的生母,後來歷史也證明劉弗陵沒有母親的干涉將漢朝治理得很好。後來這件事情雖然成為了一個借鑒的例子,不過後代實踐的情況很少,畢竟有悖人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