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沒有任何必要。因為孔子本來就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我是千千千里馬。我來回答一下孔子與華夏。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孔子以前就已經有伏羲、黃帝、周文王這些文化了。

但是,伏羲、黃帝、周文王基本都沒有趕上漢字發達起來的歷史階段,而孔子趕上了漢字文明的第一波高潮。所以,孔子的思想言論基本都可信的,而伏羲、黃帝、周文王,尤其是伏羲皇帝的文化基本是傳說的文化。所以,這些文化的連貫性系統性都不是很完整。

而孔子的思想體系基本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加上文字記錄的準確傳播,和孔子本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經歷了朝朝代代的歷史檢驗,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價值的基礎,所以孔子是能夠代表中華民族的。中國以孔子的名字命名國家的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完全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中國的國家名稱有多種說法,歷史上基本以朝代的國號為國家名稱。例如秦朝,就被稱為「秦」,漢代又被稱為「漢」,唐代被稱為「唐」……基本沒有統一的國家稱謂。華夏也不是一個常用的國家名稱。而且,歷史上的「華夏」還有漢族本位的含義。與我們今天中華56個民族大家庭的意義大不相同,因此,華夏一詞並沒有任何優勢和新意。

德國有「歌德學院」,德國就是以自己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詩人歌德的名字命名的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我們雖然學習德國起步晚了一點,但是,以孔子的名字命名中國的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在國際文化交流日趨密切的條件下,也是非常及時的。

一些學者瞎忙乎,不是在內容上下功夫,而是在名稱上費腦筋,根本沒有任何必要。切忌把中國的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再墜入形式主義的泥淖。


【孔子學院】這個名稱過於張揚,改名很有必要。

西方國家不允許明顯東方意識形態的傳播,改成【華夏學院】也會被排斥。

那麼?應該怎樣做才能做到更好?

第一,學院名稱要去意識形態化;

第二,首先要迎合所在城市華人子弟學習的需求,設置一些為華人子女服務的教育內容:比如傳統禮儀和傳統服飾,節日禮儀,飲食、傳統社交等;

文化傳播從學術開始,比如講「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成功學」類培訓適合全世界,可以首先傳播。

最後,一定要搞活動,搞活動,搞活動,各種活動是推廣文化的最好途徑。哪怕象棋、麻將、廚藝比賽,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第三,食也,文化傳播的最重要的三種途徑,第一是飲食、第二是看病、第三是通婚。

開中餐館;家庭中醫小保健培訓,比如頸椎病的按摩手法,真的是立竿見影,現場試驗,還可以盈利;

通婚這沒辦法說,鼓勵中國男人娶外國女生,政策性鼓勵。


感謝邀請,我不覺得有改名的必要,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地位很高,這是眾所周知的,不管是封建社會還是在現在,孔子的地位很高。雖然之前有過「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孔子在中華文化當中,依然佔據很高的地位,且很有代表性。

第二,長期以來的文化甄別,已經使得儒家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文化。歷史上我們國家也曾百家爭鳴,但是在歷史的選擇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化被樹立為正統文化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而且經歷宋代朱熹等人的發展,儒學早就成為顯學,遠超其他任何一種文化學派。

第三,孔子學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向外傳播,對於我國來說,文化輸出肯定是要輸出最好的,最優秀的、最有民族特點的文化,在這一點上,孔子和儒家文化肯定是最合適的。甭管是為人處世還是敏而好學,儒家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和榜樣,這樣最具民族特性的文化纔是最值得推廣的。

第四,即便是改名為華夏學院,其中的文化傳統依然會以儒家為主,這是肯定的。儒家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而其他的各家各派文化都發展的極為有限,所以無論改名與否,孔子依然是佔據最重要位置的,又何必要?

最後,孔子早就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符號,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相當多的認可。在此時在孔子學院在全球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的背景下,貿然改名並不是最恰當的選擇。

綜上所述,我們不認為改名華夏學院就是最好的。以孔子學院命名,並非只向世界推廣儒家文化,其餘的文化形式依然可以推廣。


很有必要。

第一,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孔子的名聲其實並不好。而且儒家學說也並非是中華文化的全部。再者說,儒家的傳人們已經將孔子的學說改得面目全非。不僅如此,裡面還被董仲舒等等塞進去各自的私貨。

最要命的是,中國人曾經為了孔子學說鬥得死去活來。孔子也是身不由己在歷史長河中幾度沉浮。恐怕孔子活到現在,他也不會同意用自己的名字冠名對外漢語教育或者中國推廣的學院吧!

其二,對外推廣漢語或者中國文化應該尋找共同點,所謂求同存異,更容易被接受。 中國文化在外國人心目中的象徵其實並非孔子,而是更加接地氣的"中國功夫",少林寺和太極拳。

而這些都是和孔子沒有任何關係的文化傳承。在西方知識分子當中,認可老子的人,老子《道德經》的譯本比孔子的都要多得多。也更容易引起共鳴。

三,華夏二字,更加包容。用華夏二字涵蓋中國歷史上下幾千年的林林種種各種流派的思想。而且更容易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中國各種各樣的"非遺"接軌,也更容易將向世界推送一個完整的中國。

比如中國飲食文化和傳統節日,這裡面好多東西也和孔子沒有什麼關係。還有中醫藥,針灸,拔火罐,推拿,按摩,刮痧等等,也是孔子學院很難涵蓋的內容。

四,孔子學院的名字有更多的傾向性,而華夏學院則不然,似乎比較中性,也更加容易接受。換句話說,華夏學院可以是一個不僅僅可以學漢語的地方,也可以瞭解中國的全貌,歷史,文學,地理,醫療,人文,天文,地理,方方面面,沒有約束性,也更加名副其實。


我不知道這所謂的專家是誰,

如果真有人提出這種提議,會被真正的專家恥笑。

原因如下:

1,瞭解一個國家,首先是瞭解他們的歷史與文明。

而中國古代歷史,儒家佔據了絕對重要的成分。

此外,中國歷史主要傳承者,儒。

2,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而不同文化的觸碰,更多的屬於「不理解」,而如何讓其他文化理解、尊重,依靠的不是雜七雜八的多樣性,更不是野蠻的征服,尤其是中國這樣古老而不曾滅亡的文明,需要的是告訴他們,我們自己思想的轉變,融洽,能夠攜手共進。而孔子思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則可以告訴全世界我們的思想改變。

3,包裝。每個學派都有愚民政策,儒也不例外。而如何去包裝,則是必要的法則。

從孔子一生來看,可以用學無止境,禮儀與交流來概括。

從儒家思想來看,我們中國人擁有的基本素質是:仁義禮智信。

從新中國來看,我們的學生強調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我們有優秀的祖先思想,有優秀的後輩學生。

這就是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明傳承與歷史。

當一個文明的歷史讓別人充滿著興趣與尊敬時,纔是讓別人真正學習的時候。

在儒這個大的框架下,諸子百家與文物貢獻,無一不是我中華民族的葵寶。

我們中華文明的思想數之不盡,

如果率先接觸的是陰謀,是詭計,則給人恐懼。

如果率先接觸的是老子,是無為而治,則給人昏庸。

我們要知道,外交部一直在強調,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愛好和平的國家。

和平,什麼思想最接近和平的同時,會給人尊敬與興趣?

切記一點,不要拿自己都理解不透、說不明白,太過深奧的話語去解釋,因為不論接觸什麼,向來都是從膚淺到深入,從字面理解到深入解析。

儒,代表的是我們的歷史。

而新中國,代表的是我們與世界重新接軌的標誌。


無聊之極。

在世界範圍內,知道孔子的多,還是墨子的多?誰的影響力大?

外國人只知儒教,何知還有道家法家縱橫家?但這並不影響在孔子學院,傳授中國諸子百家的作品。

至於華夏是我們國人的常用提法。但我們至今都不能證明夏朝的存在,又怎麼讓外國人理解「華夏」一詞呢?

既然是傳播中國文化,就要做好本質工作,不要表面熱鬧,更不要做驢糞蛋兒


無論是換成什麼名字的學校名稱,也無法逃避是孔老二的千代學孫,都是讀的現代人的科學文化。總不能說是如來 老子的徒孫,讀的是玄哲神的文化 ?

我覺得這個問題確實值得商討。首先,誰更能代表中華文化?孔子嗎?我覺得老子似乎更合適!第二,誰更容易被外國人接受?孔子嗎?我覺得老子似乎更容易!在中國大多數人的認知裏,老子畢竟高於孔子,從理論上,把兩人合二為一有可能嗎?很難!但是,中國的現實社會,確實實在在把二人結合在一起了,或者說是包容在一起了。那麼,在國外宣講中華文化,我覺得確實應該改個名,叫華夏學院似乎也不妥,我覺得叫道德學院似乎更好,或者叫中華道德學院,這個名字是可以充滿想像的,估計也是外國人比較容易接受的…


孔老二在春秋時如喪家之犬,各國君王都不待見他,這一生就連自己的一本著作都沒有,漢高祖初登皇位,為了讓自己更像個皇帝,於是便把孔老二那套拿了過來,孔老二推行的禮數就是等級制度,三綱五常,而這一套統治者們卻發現對自己穩固江山很有幫助,他讓百姓信奉禮義廉恥,遵守利益規矩,不得犯上,而權利階級缺明爭暗鬥,爭權奪勢,你們要是統治者你們也會推廣這套東西


孔子學院改名怎麼看,首先有無必要在世界各地設學院?宣傳中國文化?歐美等各國來設例似學院我們有何感覺?其次,雖說宣傳文化,文化含意廣,不含意識嗎?目的何在?其三,知已知彼纔是上智,把自已心、肝、腎全告訴外國,讓他人以我之道治我中華,難道真無密可保?結論:能撤更好,不撤也就不改。只可弱化。世界天堂不可及,把中國人民的事做好做實做強是新時代的偉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