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維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李麗雲 史俊斌 王建高

    

“空客A380機翼的焊接與鉚接工藝很複雜,爲此,空客公司把A380的一段機翼放到英國散裂中子源裏,進行鉚接和焊接,同時測量溫度、應力變化,由此得出最佳的工藝。”在首登廣州科技活動周的中科院SELF+Guangzhou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陳和生爲公衆講述我國散裂中子源如何建以及有何用。

    

5月19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在各地拉開帷幕。持續整整一週的科技活動周,不僅有科技大咖分享、高科技成果展示等傳統項目,各地還增添了不少創新項目。


    

讓“高冷”科技走近大衆


    

在吉林省科技活動周主會場內,“大明星”集聚。打破國外同類技術壟斷、國際上分辨率最高的大視場三線陣相機,在資源、生態、農林、金融等領域有着廣泛應用的“珠海一號”衛星,國際上最先進的、超寬幅寬的“高分六號”相機,還有搭載在大名鼎鼎“天宮一號”上的高光譜成像儀……難得一見的航天設備令觀衆們直呼“大開眼界”。這是中國科學研究院長春光機所連續5年在科技活動周舉辦開放日活動。該所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周立勳說:“希望通過展示和講座,讓大家知道高科技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也讓老百姓能夠了解我們國家前沿科技的動態。”


    

不只是吉林,全國其他地方也“開動腦筋”,在科技活動週上讓高精尖、高大上的科技走近大衆。

    

與以往不同的是,陝西省今年首次讓機器人等互動類活動進入農村學校,讓孩子們領略到人工智能等黑科技、高科技的魅力。

    

在青島,今年4月底剛建成的海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中心首次向公衆開放。公衆可實時觀看西太平洋深海潛標數據,瞭解數千公里之外深海大洋的風雲變幻。


   

出奇招讓有限科技周和日常科普銜接


    

在廣州科技活動周的主會場廣東科學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十多家科技企業和科普基地展出它們最新的科技成果。

    

高新興集團帶來的機器人,擁有高清攝像機和紅外熱成像攝像機的“火眼金睛”,具備自主感知、自主行走、自主保護、互動交流等能力。


    

引導“民企”發展科普事業,利用“民智”提供科普服務,是廣州開展科普工作的亮點之一。目前廣州市認定的166家市科普基地中,企業創辦的科普基地佔了將近40%,直接受益的公衆達500多萬人次。

    

廣州高新區集聚了衆多科技創新平臺和高科技企業,擁有豐富的科普資源。該區因勢引導,鼓勵企業結合自身特點建設科普基地,現已有廣東省涼茶博物館等多個企業科普基地。

    

2014年,根據舉辦科技活動周的相關要求,廣州首創了全國科普講解大賽。此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科普工作中專業人員“缺席”的窘境。從最初的88名到2018年的186名選手,該講解大賽規模越來越大, 吸引了各科普基地從業人員、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其他社會各界科學傳播愛好者前來參加,已發展成爲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重點示範活動。

    

“突出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翼齊飛,打造新品牌活動,煥發傳統活動新活力。我們希望通過不斷探索,讓有限的科技活動周跟日常的科普相銜接,讓科學素養提升不斷線。”廣州市科技局副局長詹德村說。


    

特色鮮明的科普活動廣受歡迎


    

“哇,太有趣了!機器人會跳舞!”黑龍江科技活動週上,黑龍江科技館內的一個展臺旁圍滿了小朋友們和家長們。記者湊近才發現,這是“機器人舞臺”,舞臺上面5個紅色的小機器人除了會跳舞,還能翻跟頭和單手支撐旋轉。


   

這些活動在黑龍江科技館已成常態。“我們的科普活動,以科技活動周爲中心貫穿全年,形成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科普、省市區上下聯動、多向發力的局面。”黑龍江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科普活動的數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60項;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工程中心等高大上的場所向公衆開放數量由去年的56個增加到96個。特色鮮明的科普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蔘與。如青少年遠程種植科普系列活動,去年參加人數1.7萬人,今年預計超過3萬人,參與的中小學校達到86所,整個活動將歷時5個月。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8.47%,提升速度明顯加快,這與科普經費投入力度顯著增強、科普基礎設施加速完善、大衆傳媒科普資源持續增加等有密切關係。

    

吉林省科技廳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處處長鮑成勝表示,開展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羣衆性科技活動,就是想通過普及科學知識,進一步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提升全民綜合素質。


短 評


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活動周


龍躍梅

    

2019全國科技活動周如約而至。隨着各具特色、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在各地展開,整個社會掀起科技熱潮。

    

很多人認爲,科技是“高冷”的,與日常生活聯繫並不緊密,離自己很遙遠。然而,從今年的科技活動周可以看出,一些平常只能在新聞中看到的“高冷”科技,已經被“搬”到活動第一線,給了大家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在陝西,機器人等首次進入農村學校,讓孩子們感受到人工智能等黑科技、高科技的魅力;在山東青島,市民和青少年有機會零距離接觸“科學”號海洋綜合科考船及“發現”號深海機器人;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裏,市民能用世界上最快的“攝影機”觀察分子反應的實時過程;在廣州,市民可與阿爾法人體動作模仿機器人、仿生同步手掌等機器人親密互動……

    

“潤物細無聲。”這些科技活動的開展,在社會上普及了科學知識、弘揚了科學精神、傳播了科學思想、倡導了科學方法。

    

在爲這些活動點讚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雖然科技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科技活動周卻只有短暫的7天,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很難使科學得到持續的普及。因此,科普不應該只在科技活動周舉辦時引發廣泛關注,舉辦過後就無人問津。科普活動應該常態化,讓大家可以在生活中經常可見、並樂於參與。同時,通過科普活動的開展,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科技活動周時間短暫,我們更要利用好其影響力和創造力,把好的形式、經驗積累下來,形成機制和常態,在世界科技強國的征途中,在科普惠民的實踐中,打造出“永不落幕的科技活動周”。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左常睿

審覈:王小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