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新零售之探:科技無處不在、數據化賦能

未來很可能三五年內,進入書店買到一本喜歡的書,去到體驗區,通過穿戴式設備看一個小時就可以看完。

  繼推出「新零售+」無人技術的首家智慧書店之後,天貓正與博庫網合作籌劃在杭州開一家新零售模式的大型實體書店,面積達1.5萬平方米左右,預計2019年開業。

  「書店在經歷了賣書的1.0階段、跨界經營的2.0階段後,我們嘗試做3.0版本,對消費者端、選址端、貨品端進行數據化賦能,希望一方面提高書店經營效益,另一方面提高讀者閱讀體驗。」天貓圖書總經理張煒2018上海書展期間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2018年世界讀書日,成立於2004年、位於上海復旦大學南門外的志達書店重揭面紗,這正是天貓開始探索新零售模式的首個實體書店,也是天貓無人技術方案在書店行業的首個合作案例。

  一間不大的門面,入口處顧客打開支付寶便可掃碼或刷臉開門,出口收銀處體驗無感支付,每本書的封底都貼上了能被支付門感應到的條碼。這樣新奇的體驗使得志達書店成為了打卡勝地,「開業三個月來,營收和人流量都同比增長。」志達書店店長羅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前顧客主要是書店周邊的人群,現在範圍擴大,還有人專門從外地慕名而來。

  作為2018上海書展78個實體書店分會場之一,志達書店在書展期間幾乎每天都有好幾場活動,8月21日閉幕那天下午,演員黃渤在這裡舉辦了電影書《一出好戲》和電影拍攝日記《有點意思》的新書發布會。平時,書店也會面向各類群體舉辦包括新書籤售會、文化講座、小型音樂會等形式在內的活動。

  在羅紅看來,新版本的志達希望實體書店這樣一個傳統業態能重新煥發源自「黑科技「的活力,再次回到大眾的視線中來,成為一家更年輕、更智能、更開放的書店,革新傳統經營模式,提供給讀者全新的購書和閱讀體驗。

  書店新零售

  據了解,天貓與志達的合作中,天貓給志達輸出了一整套技術解決方案,志達在天貓的技術方案下自采設備,包括進店閘機、出店閘機,天貓提供技術和設備使用培訓。

  張煒表示,天貓圖書的定位是做一個行業服務者,幫助傳統書店線上化轉型,除了在天貓上開店,也利用數據化賦能實現線下門店升級、數據化和新零售化運營,使線上線下達到良性發展。

  在他看來,書店的新零售核心思想就是數據化賦能,其中,消費者端的數據化,即在徵得消費者同意並授權後,可以分析消費者的購物行為以做更精準、個性化的推薦。比如數據分析讀者屬性和用戶畫像後,在圖書的選品、更新的速度、線上線下互補以及物流的效率、作者和出版社的資源、針對性書單和系列性的活動等方面進行調整和定製化。

  此外,商品端的數據化是包括記錄每本書每天被人看了多少次、賣了多少本,便於商家備貨。選址端的數據化則是對周圍3公里、5公里的人群進行畫像,包括喜歡什麼樣的書。

  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線下書店在選擇新零售化轉型時,網路書店也在探索線下開店,比如亞馬遜、噹噹網。張煒表示,儘管短期來講互聯網公司自己開書店賣書效率最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快速落地,但天貓並不會自己去開實體書店,而是為實體書店的改造提供解決方案。

  包括志達書店在內,天貓並未對解決方案收取費用。「一旦行業變好了,對整個平台都有好處。」張煒表示,未來如果店主在開店後選擇把線下成交同步到線上,則會考慮收取兩個點的費用。

  就線上轉型而言,志達書店早在2006年就開了網店。羅紅表示,目前收入還是以線上為主,但是線下也為線上做了宣傳,互相引流,這三個月來也帶動了線上的增長。

  「我不覺得網上書店和實體書店是對立的,我們是把線上線下打通做一個結合,實現一體化布局。」羅紅表示,不論線上線下,核心應該是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提升,去擁抱新的形式或者業態,來滿足其需求。線上有網路購物的便捷優勢,線下則有文化沙龍等活動的體驗優勢,都是為了滿足讀者多元的需求。

  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在《知的資本論:蔦屋書店的經營之道》一書中也提到,將來實體的零售店可能只有網路企業運營的店鋪才能生存。因為同時經營網店和實體店的企業,最終網店的銷售將佔上風,店鋪變成有網路企業運營的實體店,以通過網路處理的大量信息和成本較低的庫存為武器,制定作為與顧客連接點的實體店的策劃,藉此創造競爭對手沒有的顧客價值。

  「這只是一個開始。」羅紅說,未來只要是顧客需要,志達都會引入新的模式、技術和體驗,真正站在用戶的角度,不斷挖掘用戶需求,並用技術去滿足。「我們帶著互聯網的思維在做書店,天貓在這方面也在升級,我們也會去繼續升級迭代。」

  書店黑科技

  羅紅曾表示,改造成無人書店後,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讓志達書店的員工首先接受數字化和無人化的過程,「我們之前要花更多心思在收銀上面,現在可能更多通過無人技術收銀,能夠把之前收銀的同事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我們可以更好地策劃一些活動,真正發揮我們這些人的創造性跟主觀性。」

  北京開卷董事長蔣晞亮認為,無人書店的問題在於雖然便捷和新奇,卻損失了交互性,消費者碰到問題沒有人問,體驗感就會不好。對此,張煒認為,做無人書店真正的核心思想是數據,消費者能不能找到一本好書、適合讀的書,而無人化只是黑科技的一種,對讀者來說是一個嘗鮮的過程。

  「無人化總體來說是好的,可以提高書店的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但他也坦言,弊端除了無人諮詢之外,社會基礎設施匹配也有欠缺,比如志達書店還是有員工在看店,這是因為老人小孩不會用,需要有人告知,還有就是怕出現丟書的現象。

  未來還有什麼黑科技可能會用到實體書店?張煒表示,未來5G時代,線上線下體驗都會極度加深。在學習效率方面,未來很可能三五年內,進入書店買到一本喜歡的書,去到體驗區,通過穿戴式設備看一個小時就可以看完。

  「另外,線下優勢在於可以直接翻書,線上的優勢是有評價薦書體系,這兩塊還是比較難打通的。之前友商做過一個實驗,但只是拿一個卡片將線上評價寫上,太膚淺。」張煒表示,未來實體書店可能會出現,讀者拿手機或者眼鏡設備,可以看到書的線上評價,還有名家大咖進行互動,作者也可以與全國各地的讀者對話。

  蔣晞亮認為,新零售最終會走向兩個方向,一種是大量新的黑科技出現,另一種是回到最初,從互聯網讓人沒有交流回到人與人充分交流,比如按照文化的邏輯去交流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