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義的口號是「為了藝術而藝術」,這是一個宣揚藝術獨立性的口號,分析起來並不包含對於具體寫作和評論方法的闡述,只是泛泛對一號到三號位整體文學內部整一性獨立性的肯定——因此唯美主義有共通的風格,卻沒有其他主義那種更加明確的類型。而象徵主義和唯美主義大概站在同一陣線上,在風格上和各類唯美主義一致,不過象徵主義有自己更加明確的創作方法,因此這一運動的統一性相對來說更強一些。

這兩場運動大概發生於19世紀的中期,興盛於19世紀末。其接續了浪漫主義的傳統,但是拋棄了所謂「積極浪漫主義」,而是發展了「消極浪漫主義」的傾向。這些崇尚神祕、頹廢和形式美感等特色的文學,為現代主義的興盛做了鋪墊。

|唯美主義

唯美主義運動起源於法國,1818年法國哲學家庫切將當時流行於文藝界的種種概念提煉為「為了藝術而藝術」,標誌著唯美主義運動的開始。在法國,一開始是戈蒂埃開始明確地提出一種唯美主義的創作思路,然後是波德萊爾將法國唯美主義推向高潮。英國的唯美主義運動也很興盛,但是時間要晚於法國,以48年前拉斐爾兄弟會成立為標誌,八九十年代由王爾德推至高潮。美國的艾倫·坡也有唯美主義的傾向,其《詩歌原理》闡述了「純藝術」的方針,可惜後繼無人。

唯美主義和消極的浪漫主義有親緣關係,也和頹廢主義相親。

①唯美主義的哲學源流

唯美主義的口號是「為了藝術而藝術」,哲學界兩個人的觀點與其直接相關。

康德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其中表達了美應當是非功利非利害的想法,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國唯美主義的誕生,其美學思想由斯達爾夫人在《論德國文學》種介紹到法國,對庫切和戈蒂埃有直接影響。不過就《判斷力批判》全書而言,康德本人似乎更讚許一種道德式的美,這和唯美主義特彆強調形式美純粹美的理論傾向多有衝突,因此唯美主義對康德的解讀應當是一種服務於自身理論目的的誤讀。

另一個影響了唯美主義思想的則是德國思想家叔本華,他強調直覺貶低理性,認為絕對的藝術能夠使人脫離可鄙的日常生活(表象世界),超然於意志的束縛。他的思想直接影響了英國唯美主義理論家佩特的思想,而他悲觀的氣質也使得他受到唯美主義者們的青睞。

②法國唯美主義

1836年,戈蒂埃發表《莫班小姐》,在書中公開宣佈反對藝術為道德和功利服務,這本書的序言也被認為是唯美主義的宣言。他認為美是不為任何目的的,是隻限於人感覺領域的。主要強調藝術和美的非功利性,反對為虛偽的資產階級道德服務。

風格氣質上唯美主義宣揚享樂和放蕩和頹廢,這是和他們反對道德的立場一致。不過就戈蒂埃本人來說,他認為藝術作品的全部價值就在於完美的形式,具體來說,就是對詩歌語言層面的雕琢,注重節奏和韻律之類,而不用關心社會內容,也不必抒發情感。戈蒂埃的《琺琅與雕玉》就是其極端唯美主義的實踐。

50年代末的波德萊爾也信奉唯美主義,他宣揚愛倫坡的純藝術思想,與戈蒂埃一起在文壇推動唯美主義。其《惡之花》也被認為是唯美主義的經典。圍繞著波德萊爾,法國的唯美主義走向興盛,出現了一批詩人,他們出版了《當代帕爾納斯》詩集,成為法國六十年代唯美主義的代表。

③英國唯美主義

英國唯美主義在世紀中期有前拉斐爾兄弟會這樣的創作先驅,也有羅爾金這樣的理論先驅,他們都強調藝術的非功利性。但是羅爾金相比起來更傾向於利維斯那種對前現代的懷念和惋惜,而前拉斐爾兄弟會的成員多強調詩歌不服務於道德。

在理論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是學院型文學批評家佩特(老是打成血源型),他一生處於牛津學府,研究文藝,同唯美主義者們相交往。他與當時作家的討論於73年彙編為論文集《文藝復興》,這部著作的結論部分可以看做是對唯美主義觀點的總結。其工作深刻地影響了王爾德等一批年輕作家,促使其走向唯美主義道路。

在佩特看來,藝術和美是一種「在剎那間綻放的美麗火焰」,是一種純粹的感官享受,因此他主張要擺脫日常生活,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命獲取更多的感官享受,而這種感官享受是和道德完全無關的。他認為藝術美是一種脫離於社會現實的獨特現象,不應該受到社會和道德觀唸的制約,其只存在於個人的感覺,是完全主觀的。

佩特對文藝批評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批評的目的不是建立某種理論,而是對文學藝術表達方式的探討,立足於個人的感性審美經驗,而和理性無關。這種隊批評的定位是我能夠能夠理解,但是不能接受的,因為其傷害了批評本應追求的共同理性,使得批評淪落為一種讀後感式的自嗨。

王爾德是英國唯美主義的代表人,他的創作、批評甚至於生活都在踐行著唯美主義。他的文藝理論主要集中於他的演講和論文當中,編為論文集《意向》出版。純藝術是他唯美主義的基本信條,他堅信藝術本身就是目的,藝術高於生活和自然,自然是藝術的原料,賦予自然以美的形式。他宣揚「為了藝術而藝術」「藝術高於一切」,不過他比較極端地把關心生活和道德的藝術稱為謊言的衰朽,要求藝術家全神貫注在形式上,用藝術的形式拯救生活形式的貧乏。他對於道德的態度既是排斥的,很多時候也是敵視的,甚至刻意使用感官享受、頹廢狂放以及違背道德的行為來挑戰大眾的道德觀,這因此為九十年代唯美主義失敗埋下了伏筆。

|象徵主義

一般認為象徵主義是唯美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並且是在同自然主義的對比中展開自身的,自然主要要求機械還原自然世界中的實際現象,人是被環境和遺傳所決定的,而象徵主義則要求表達自然世界之下的更深的超驗世界,要通過的人的想像力來創造超自然的世界。

象徵主義的開端是1886年希臘詩人讓·莫雷亞斯發表的《象徵主義宣言》,這之前的愛倫坡和波德萊爾硬提出了很多象徵主義的觀念。之後則是19世紀末法國的前期浪漫主義,代表人物是所謂象徵主義三傑,魏爾蘭、蘭波和馬拉美,20世紀初象徵主義再次掀起一波浪潮,有英國的葉芝和法國的瓦萊裏,美國的意象派詩人,比如龐德也被視為該潮流的一員。

①愛倫坡和波德萊爾

愛倫坡在自己的《詩歌原理》等著作中,已經對文學形式美、暗示性和音樂性方面做出了強調,其創作的夢幻性風格也和象徵派詩人別無二致。

波德萊爾在理論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美學探奇》和《浪漫派藝術》,其《惡之花》中《感應》一詩被看組我誒象徵主義的憲章。其中將自然解讀為象徵的森林,肯定客觀事物背後的理想形式和精神世界,強調感官的體驗,核心概念是「通感」。

②前期象徵主義和馬拉美

在七八十年代,魏爾蘭在《詩的藝術》中,提出要把音樂引入詩歌,強調詩歌中的音樂性。之前也有強調音樂性的見解,但是他們著重於實現音樂音響的美,而象徵主義則著重於實現音樂那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對豐富意蘊的暗示,因而魏爾蘭除了節奏旋律音響等,還強調詩歌內蘊的「色調」。

一般的象徵主義,從波德萊爾直接拿來的象徵主義,只要求解釋客觀事物背後的精神真實,而蘭波則要求用直覺和想像來創造事物之外的真實,強調詩歌中夢幻的因素,稱自己為「通靈者」。其觀點為超現實主義的出現做了準備。

前期象徵主義三傑的最後一位馬拉美,他對象徵主義發展的貢獻最大,用自己的工作完成了象徵主義的條理化和系統化。他認為詩人應該是世界的解釋者,利用自己的特殊天賦,通過客觀平凡事物進入隱藏其後的神祕領域,這個難以把握的「絕對」。而這個背後的世界實際上也是詩歌的世界,詩就是從無到有的魔術,可以創作出不同於現實的絕對世界。因此詩歌需要採用的方法就是「暗示」,詩歌決不能直接說出什麼,而應當永遠是個能引發讀者想像的「謎」。詩歌的語言層面,也就是它的形式,也是馬拉美非常重視的,他系統地論述瞭如何從日常語言中提取詩歌語言的方法。

③後期象徵主義

後期象徵主義已然成為現代主義的一支,其廣泛在各國傳播,與20年代達到高潮。

法國的瓦萊裏是馬拉美的繼承者,他的創作《海濱墓園》將象徵主義推到一個新階段。他還寫作《象徵主義的存在》,嘗試統合法國象徵主義內部的分歧。他認為象徵主義的創作活動追求高於現實世界的內心世界,強調人的獨特性,要重建個人的精神史。他還提出了詩的音樂化,不過這個概念指涉情感的相和,要用詩的語詞引發人感覺情緒的應和,讀者要從詩中體會到和諧以及合拍。

另一位後期象徵主義的代表人是英國的葉芝,他的功勞是將抽象的理性引入象徵主義。他在1900年發表了《詩歌的象徵主義》,區分了象徵和隱喻,認為象徵是高於隱喻的,是整體化的體系化的隱喻,任何詩歌感人的根源都是因為形式和情感之間存在著象徵關係,要用形式來充分體現微妙的內心世界。象徵又分為理性的象徵和感性的象徵,兩者結合纔是象徵的最高境界。

與之相類似的是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對意象概念的解讀,他認為意象是一個瞬間呈現出的理性和感情的複合體。

這玩意總結起來和文學史有啥區別,這也配放在批評史裏?而且就我個人的趣味來說,整理這個真的是太痛苦了,對詩歌一點興趣也沒有,只有磕了葯才會認同這些觀點吧。下一篇就結束這種折磨了,求求文論之神趕緊解脫我的痛苦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