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投资展望:放眼全球市场(一)

集思录老郑带你寻找价值洼地

点击收听音频节目:ximalaya.com/swf/sound/

韩爽:我们在这期节目之前也咨询了一些朋友,看他们有没有对2018年想听的一些话题,就有很多人跟我说:「唉呀讲一讲我们应该怎么投资吧,为什么我买什么赔什么呀?」所以这次呢也是特别请来了郑总来跟我们聊一聊2018年关于一些投资的展望。

A股市场

郑志勇: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2017年。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4000只股票,上涨的可能只有20%多,另外80%都是下跌的。就是说未来还会这样吗?另外一方面是买股票的人大都是赔钱的这个问题。关于2018年怎么看,我个人观点就是便宜的已经不再便宜,贵的依旧很贵。比如说茅台、格力、恒瑞、海康威视这些为代表大盘股/白马股在2017年可能涨了100%,那另外一些小盘股可能跌了50%,但问题是这些大盘股涨了一倍呢它还贵吗?还能买吗?那另外一个方面这些小盘股跌了50%,那买这些小盘股就安全吗?

韩爽:您说2017年基金差不多都是赚钱的,您指的是公募基金吗?就是说公募基金都是投蓝筹比较多?

郑志勇:对,公募基金基本70%、80%是赚钱的,因为主要是投资蓝筹股票,而没有买一些小盘股。

吴青扬:郑总刚才说到这我其实也特别有感触,我们也有很多身边的朋友从15年开始投股票,但是到17年我就跟大家说其实这个时候应该买一些基金去考虑做一些投资,当时客户就觉得说「我15年到17年初都赔了30%、40%以上,这个时候肯定是深度套牢了,我可能不适合再买基金了。」但实际上一年过后我们再来看,如果他当时买基金的话,应该到现在普遍都能涨20%-30%;可实际他们拿的那一些业绩比较差的股票反而比17年初还跌了20-30%,这个此消彼长的差距其实是非常大的。

韩爽:但是这个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实还挺难判断的。

吴清扬:其实你去买一只股票也好买基金也好,它的核心不在于现在买这个是不是赔了10%,套牢了20%,那就等回本再出;而是说我们投资是要放眼未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到底哪些东西价值比较高,或者说估值比较低。如果只抱著过去,那其实是一种特别刻舟求剑的做法。

韩爽:郑总有特别看好的行业板块吗?

郑志勇:首先是说在2016年港股通、沪港通开通后,大家都会讨论一个问题:未来是港股A股化还是A股港股化?这个问题讲了一年多,但现在基本上有结论了,必然是A股港股化。这个趋势无论是在欧美市场还是在香港,都是这样的结果。对于投资者而言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便宜,比如我有个组合叫绿巨人,我在2016年时想到底投什么?未来是沪深300涨的多,还是中证500涨的多?当然后来有了答案。最近一年能跑赢沪深300的基金都不超过10%,凡事需要比较以后才能可能有估值高低,比如我们说的沪深300,那我必须拿东西来给它比,我当时找了一个叫做香港国企指数的,同样的股票在香港上市,在A股也同时上市。比如中信银行A股有H股也有,但是H股的股价是A股的六折到七折。便宜东西涨的多跌的少,这都是毋庸置疑的对吧?

中证500集合的是成长股,但我发现有另外一个指数叫香港中小企业指数,结果发现A股的成长股平均40倍50倍PE,香港的成长股才20倍PE,那你说我买哪个呀?当然买香港的啦。这两个比较下来之后都是香港未来的价值量比较大。

吴清扬:刚才郑总提到说沪深300是一个大盘股的风格,而中证500是中小盘股的风格。如果我们去看过去7、8年的行情的话,从大概09、 10年一直到15年,我们得到判断是说中证500就是这种中小盘股涨的是比沪深300多的。但其实到16年哪怕到17年为止,很多的投资者没有把精力放在大盘股上,因为过去的7、8年已经给了他们这样一个记忆,大盘股涨的时候涨得也远远不如中小盘多,跌的时候稍微少一点,当然也并不少跌。所以这种在我看来都是很难判断,长期来看我非常同意郑总的观点就是所谓A股港股化或者说A股价值投资化,我认为这个事跟A股的政策进程是分不开的,我们过去说国内的资金在全球是非常大的,但实际上A股的上市公司当年只有一千多家,现在随著IPO快速的增加,A股的上市公司已经3000多家了。这个区别其实非常大,所以这种情况下造成一个结果,比如说现在再做投研,A股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新上市一年多的新公司是根本就没有研究机构去覆盖的。那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也一样,现在当有了三四千家甚至以后更多的时候可能绝大部分的公司甚至连听都没听过。海外市场有几千家上市公司,它们对大盘股有更深的关注,我觉得这跟眼球经济带来的实际的结果有关系。

郑志勇:另外需要补充,其实在2016年中国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可能是散户占主导,但2016年之后中国整个A股市场可以看到机构持股比较多,比如说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还有一些私募,尤其这几年私募的成长很快,这种机构客户对持有整个市值已经达到将近60%了,市场结构已经变化了。

放眼全球市场

韩爽:但既然机构的客户多了,为什么A股市场还是不像港股市场这么成熟呢?

吴清扬:说实话港股市场可能也不见得像大家想像的就那么成熟,包括美国也一样,美国市场其实也是很不理智的,咱们说远一点这个纳斯达克时期有一个书店都改了名,加了一个.com,一下涨了好多好多。说近一点的就是说最近这个区块链概念盛行,美国也有很多改名,说我跟区块链相关、跟比特币相关一下,股价也涨了很多。从长期来看大盘股还是谁赚钱买谁,而不是说谁有概念买谁两种结果,这个造成原因最主要还是A股的上市资源供给是充分的,尤其是新型行业里的龙头公司在A股上市相对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又想投新兴的东西只能去炒概念。

郑志勇:对于投资者来说,没必要把自己的精力全部集中在A股,还有比如说越南、马来西亚、欧洲等。三个月前我买了一个越南ETF,三个月涨了30%!我都没想到。就说不要老盯著一个东西,几个东西互相比较,你才知道谁便宜。

吴清扬:这其实是建立在一个全球大背景下的。如果我们从2000年一直看到现在,全球市场的资金流向产生了一个变化。从06年到07年,全球市场大的一个趋势是从所谓欧美的这些发达国家流向投资者眼里的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什么金砖四国、香港等。但08、09年金融危机以后,整体来说其实全球的资金是在向发达市场回流的,基本持续到15年底16年。之后趋势扭转,拿港股来说,港股是这些发达经济体里边应该说是最差的一个,但从16年初开始的上涨也跟全球的资金流向密不可分,包括巴西等市场也是一样,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它是经历了长期的低迷趋势的一个扭转。所以港股市场其实我们在过去一年多的投资里边,一直当做我们自己基金的最大的多头头寸的来源,包括我们也花了很多精力去做香港市场,我们认为2018年香港依然是最好的一个市场。

基金投资

韩爽:除了股票投资,我们也知道有好多投资者想参与证券市场,却没有时间盯盘、,没精力深入的了解上市公司,那我们觉得可能参与更好的方式是基金。郑总也是在公募基金待了这么多年,您对基金这块有什么建议给听众吗?

郑志勇:其实你要说选基金容易还是选股票容易?都挺难的。基金的数量比股票还多,基金管理人还经常变。推荐大家买一些指数基金,这种被动投资起码它费用会比较低一些,而且也不太受基金经理变化的影响。像我个人基本就买指数。我在在中国长期持有的两个指数是消费和医药。 07年里面消费当然涨得很好,消费指数涨了50-60%,但医药表现平平,要看大行情,反正我觉得这两个指数是我必须长期配置的。我觉得是现在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尤其现在点位还比较低。

吴清扬:这事其实我也做过很多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指数基金长期的业绩比主动管理的基金好,刚才郑总提到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它的成本更低,咱们说细一点,国内主动管理的基金表面上的管理费就至少是一年1.5%,还有管理费托管费等,还有同时公募基金主动管理的平均换手率是八倍,如果考虑到这些交易佣金的话,公募基金显性和隐性的主动管理基金费用是很高的。我想说的最关键的一点,我们去投资股市,是不是有一个背后最基本的逻辑就是认为股市长期来看是上涨,如果我们认为股市来看长期是上涨的,我们又不可能完美的择时,那最好的策略显然是我的仓位越高越好,在一个长期上涨的市场里边我就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那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想一下指数型基金和主动管理基金的差异,指数型基金任何时候都保持90%-95%以上的股票仓位;但主动管理基金由于基金经理的考虑,他可能有时候股票仓位在40-80%之间,他很多时候出于某种考虑把基金仓位降了下来,所以长期的平均仓位也许是70%.一个长期平均仓位70%的基金和一个长期平均仓位95%的基金,在一个我们认为是长期上涨的市场里面哪个基金的产品业绩更好?我相信大家都会告诉我说长期仓位更高的。

郑志勇:上证综指今天才突破3400点,那换个角度,有的人说现在可以买基金吗,我反问你,有些投资者5800的时候满仓;那现在你不想想3400该不该买。

吴清扬:其实对于A股来说我的观点虽然说长期来看非常看好,但是短期,就2018年来讲我还是相对会谨慎一些。像之前提到的大白马的这些公司,我们一两年前认为它很便宜,估值都十倍左右,现在经过大涨以后很多估值已经不便宜,比方是25到30倍,但实际上这些公司的成长属性就是长期的历史成长可能还是在15%左右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遭遇了市场整个的资金压缩,最后市场去有杀估值的情况的话,A股我们也不是那么乐观。中小创来说,虽然已经经历了过去2年的下跌,但是很多投资者是以2015年中小创市场已经疯狂了,就很多股票已经上天了,那没有业绩的情况下股指已经彻底上调了,你以这个去做毛去看待它跌了百分之六七十八十,我们认为也是不科学。如果在一个非常疯狂泡沫期的高度来判断说跌了70%-80%是不是就到头了?那我问很多投资者一个问题,你觉得从跌80%到跌90%多吗?只多跌了10%对吧?但是你想一想曾经跌80%的时候你就多跌了50%对吧?都跌了一半。所以其实对于18年来说,我们也不认为中小创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投资机会,毕竟有大量当年的并购很多都是有水分。

郑志勇:我觉得大家去买小股票最大的问题就是说小股票太多了,类似大海捞针。大家都没去上市公司调研过,也没看过财报,都听消息,这样不太靠谱。我觉得还是买指数可能更好一些,股票越来越多,你判断哪个股票涨实际上是很难的事情,未来这种难度会越来越大。

更多音频链接:http://share.qingting.fm/vchannels/235062/programs/8389452(荔枝fm)

http://static.kaolafm.com/kaolafm/swf/jm.swf?id=1000012374651&auto=1(考拉fm)

http://www.ximalaya.com/swf/sound/red.swf?id=66429087(喜马拉雅fm)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