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投資展望:放眼全球市場(一)

集思錄老鄭帶你尋找價值窪地

點擊收聽音頻節目:ximalaya.com/swf/sound/

韓爽:我們在這期節目之前也諮詢了一些朋友,看他們有沒有對2018年想聽的一些話題,就有很多人跟我說:「唉呀講一講我們應該怎麼投資吧,為什麼我買什麼賠什麼呀?」所以這次呢也是特別請來了鄭總來跟我們聊一聊2018年關於一些投資的展望。

A股市場

鄭志勇:我們首先要回顧一下2017年。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4000隻股票,上漲的可能只有20%多,另外80%都是下跌的。就是說未來還會這樣嗎?另外一方面是買股票的人大都是賠錢的這個問題。關於2018年怎麼看,我個人觀點就是便宜的已經不再便宜,貴的依舊很貴。比如說茅臺、格力、恆瑞、海康威視這些為代表大盤股/白馬股在2017年可能漲了100%,那另外一些小盤股可能跌了50%,但問題是這些大盤股漲了一倍呢它還貴嗎?還能買嗎?那另外一個方面這些小盤股跌了50%,那買這些小盤股就安全嗎?

韓爽:您說2017年基金差不多都是賺錢的,您指的是公募基金嗎?就是說公募基金都是投藍籌比較多?

鄭志勇:對,公募基金基本70%、80%是賺錢的,因為主要是投資藍籌股票,而沒有買一些小盤股。

吳青揚:鄭總剛才說到這我其實也特別有感觸,我們也有很多身邊的朋友從15年開始投股票,但是到17年我就跟大家說其實這個時候應該買一些基金去考慮做一些投資,當時客戶就覺得說「我15年到17年初都賠了30%、40%以上,這個時候肯定是深度套牢了,我可能不適合再買基金了。」但實際上一年過後我們再來看,如果他當時買基金的話,應該到現在普遍都能漲20%-30%;可實際他們拿的那一些業績比較差的股票反而比17年初還跌了20-30%,這個此消彼長的差距其實是非常大的。

韓爽:但是這個對於投資者來說其實還挺難判斷的。

吳清揚:其實你去買一隻股票也好買基金也好,它的核心不在於現在買這個是不是賠了10%,套牢了20%,那就等回本再出;而是說我們投資是要放眼未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到底哪些東西價值比較高,或者說估值比較低。如果只抱著過去,那其實是一種特別刻舟求劍的做法。

韓爽:鄭總有特別看好的行業板塊嗎?

鄭志勇:首先是說在2016年港股通、滬港通開通後,大家都會討論一個問題:未來是港股A股化還是A股港股化?這個問題講了一年多,但現在基本上有結論了,必然是A股港股化。這個趨勢無論是在歐美市場還是在香港,都是這樣的結果。對於投資者而言我覺得最關鍵的是便宜,比如我有個組合叫綠巨人,我在2016年時想到底投什麼?未來是滬深300漲的多,還是中證500漲的多?當然後來有了答案。最近一年能跑贏滬深300的基金都不超過10%,凡事需要比較以後才能可能有估值高低,比如我們說的滬深300,那我必須拿東西來給它比,我當時找了一個叫做香港國企指數的,同樣的股票在香港上市,在A股也同時上市。比如中信銀行A股有H股也有,但是H股的股價是A股的六折到七折。便宜東西漲的多跌的少,這都是毋庸置疑的對吧?

中證500集合的是成長股,但我發現有另外一個指數叫香港中小企業指數,結果發現A股的成長股平均40倍50倍PE,香港的成長股才20倍PE,那你說我買哪個呀?當然買香港的啦。這兩個比較下來之後都是香港未來的價值量比較大。

吳清揚:剛才鄭總提到說滬深300是一個大盤股的風格,而中證500是中小盤股的風格。如果我們去看過去7、8年的行情的話,從大概09、 10年一直到15年,我們得到判斷是說中證500就是這種中小盤股漲的是比滬深300多的。但其實到16年哪怕到17年為止,很多的投資者沒有把精力放在大盤股上,因為過去的7、8年已經給了他們這樣一個記憶,大盤股漲的時候漲得也遠遠不如中小盤多,跌的時候稍微少一點,當然也並不少跌。所以這種在我看來都是很難判斷,長期來看我非常同意鄭總的觀點就是所謂A股港股化或者說A股價值投資化,我認為這個事跟A股的政策進程是分不開的,我們過去說國內的資金在全球是非常大的,但實際上A股的上市公司當年只有一千多家,現在隨著IPO快速的增加,A股的上市公司已經3000多家了。這個區別其實非常大,所以這種情況下造成一個結果,比如說現在再做投研,A股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新上市一年多的新公司是根本就沒有研究機構去覆蓋的。那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也一樣,現在當有了三四千家甚至以後更多的時候可能絕大部分的公司甚至連聽都沒聽過。海外市場有幾千家上市公司,它們對大盤股有更深的關注,我覺得這跟眼球經濟帶來的實際的結果有關係。

鄭志勇:另外需要補充,其實在2016年中國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之前可能是散戶佔主導,但2016年之後中國整個A股市場可以看到機構持股比較多,比如說保險公司、基金公司、還有一些私募,尤其這幾年私募的成長很快,這種機構客戶對持有整個市值已經達到將近60%了,市場結構已經變化了。

放眼全球市場

韓爽:但既然機構的客戶多了,為什麼A股市場還是不像港股市場這麼成熟呢?

吳清揚:說實話港股市場可能也不見得像大家想像的就那麼成熟,包括美國也一樣,美國市場其實也是很不理智的,咱們說遠一點這個納斯達克時期有一個書店都改了名,加了一個.com,一下漲了好多好多。說近一點的就是說最近這個區塊鏈概念盛行,美國也有很多改名,說我跟區塊鏈相關、跟比特幣相關一下,股價也漲了很多。從長期來看大盤股還是誰賺錢買誰,而不是說誰有概念買誰兩種結果,這個造成原因最主要還是A股的上市資源供給是充分的,尤其是新型行業裏的龍頭公司在A股上市相對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又想投新興的東西只能去炒概念。

鄭志勇:對於投資者來說,沒必要把自己的精力全部集中在A股,還有比如說越南、馬來西亞、歐洲等。三個月前我買了一個越南ETF,三個月漲了30%!我都沒想到。就說不要老盯著一個東西,幾個東西互相比較,你才知道誰便宜。

吳清揚:這其實是建立在一個全球大背景下的。如果我們從2000年一直看到現在,全球市場的資金流向產生了一個變化。從06年到07年,全球市場大的一個趨勢是從所謂歐美的這些發達國家流向投資者眼裡的新興市場國家,包括什麼金磚四國、香港等。但08、09年金融危機以後,整體來說其實全球的資金是在向發達市場迴流的,基本持續到15年底16年。之後趨勢扭轉,拿港股來說,港股是這些發達經濟體裡邊應該說是最差的一個,但從16年初開始的上漲也跟全球的資金流向密不可分,包括巴西等市場也是一樣,這些新興市場國家它是經歷了長期的低迷趨勢的一個扭轉。所以港股市場其實我們在過去一年多的投資裡邊,一直當做我們自己基金的最大的多頭頭寸的來源,包括我們也花了很多精力去做香港市場,我們認為2018年香港依然是最好的一個市場。

基金投資

韓爽:除了股票投資,我們也知道有好多投資者想參與證券市場,卻沒有時間盯盤、,沒精力深入的瞭解上市公司,那我們覺得可能參與更好的方式是基金。鄭總也是在公募基金待了這麼多年,您對基金這塊有什麼建議給聽眾嗎?

鄭志勇:其實你要說選基金容易還是選股票容易?都挺難的。基金的數量比股票還多,基金管理人還經常變。推薦大家買一些指數基金,這種被動投資起碼它費用會比較低一些,而且也不太受基金經理變化的影響。像我個人基本就買指數。我在在中國長期持有的兩個指數是消費和醫藥。 07年裡面消費當然漲得很好,消費指數漲了50-60%,但醫藥表現平平,要看大行情,反正我覺得這兩個指數是我必須長期配置的。我覺得是現在對投資者來說是非常好的一種方式,尤其現在點位還比較低。

吳清揚:這事其實我也做過很多深入的思考,為什麼指數基金長期的業績比主動管理的基金好,剛才鄭總提到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它的成本更低,咱們說細一點,國內主動管理的基金表面上的管理費就至少是一年1.5%,還有管理費託管費等,還有同時公募基金主動管理的平均換手率是八倍,如果考慮到這些交易傭金的話,公募基金顯性和隱性的主動管理基金費用是很高的。我想說的最關鍵的一點,我們去投資股市,是不是有一個背後最基本的邏輯就是認為股市長期來看是上漲,如果我們認為股市來看長期是上漲的,我們又不可能完美的擇時,那最好的策略顯然是我的倉位越高越好,在一個長期上漲的市場裡邊我就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那我們從這個角度來想一下指數型基金和主動管理基金的差異,指數型基金任何時候都保持90%-95%以上的股票倉位;但主動管理基金由於基金經理的考慮,他可能有時候股票倉位在40-80%之間,他很多時候出於某種考慮把基金倉位降了下來,所以長期的平均倉位也許是70%.一個長期平均倉位70%的基金和一個長期平均倉位95%的基金,在一個我們認為是長期上漲的市場裡面哪個基金的產品業績更好?我相信大家都會告訴我說長期倉位更高的。

鄭志勇:上證綜指今天才突破3400點,那換個角度,有的人說現在可以買基金嗎,我反問你,有些投資者5800的時候滿倉;那現在你不想想3400該不該買。

吳清揚:其實對於A股來說我的觀點雖然說長期來看非常看好,但是短期,就2018年來講我還是相對會謹慎一些。像之前提到的大白馬的這些公司,我們一兩年前認為它很便宜,估值都十倍左右,現在經過大漲以後很多估值已經不便宜,比方是25到30倍,但實際上這些公司的成長屬性就是長期的歷史成長可能還是在15%左右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遭遇了市場整個的資金壓縮,最後市場去有殺估值的情況的話,A股我們也不是那麼樂觀。中小創來說,雖然已經經歷了過去2年的下跌,但是很多投資者是以2015年中小創市場已經瘋狂了,就很多股票已經上天了,那沒有業績的情況下股指已經徹底上調了,你以這個去做毛去看待它跌了百分之六七十八十,我們認為也是不科學。如果在一個非常瘋狂泡沫期的高度來判斷說跌了70%-80%是不是就到頭了?那我問很多投資者一個問題,你覺得從跌80%到跌90%多嗎?只多跌了10%對吧?但是你想一想曾經跌80%的時候你就多跌了50%對吧?都跌了一半。所以其實對於18年來說,我們也不認為中小創就是一個特別好的投資機會,畢竟有大量當年的併購很多都是有水分。

鄭志勇:我覺得大家去買小股票最大的問題就是說小股票太多了,類似大海撈針。大家都沒去上市公司調研過,也沒看過財報,都聽消息,這樣不太靠譜。我覺得還是買指數可能更好一些,股票越來越多,你判斷哪個股票漲實際上是很難的事情,未來這種難度會越來越大。

更多音頻鏈接:http://share.qingting.fm/vchannels/235062/programs/8389452(荔枝fm)

http://static.kaolafm.com/kaolafm/swf/jm.swf?id=1000012374651&auto=1(考拉fm)

http://www.ximalaya.com/swf/sound/red.swf?id=66429087(喜馬拉雅fm)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