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宋红梅

  图丨来源于网络

  仔细的宝爸宝妈在宝宝出生后2~3天就会发现宝宝皮肤开始变黄了,如果不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就会很紧张,或者不知所措,现在就和您聊聊新生儿黄疸的事情。

  黄疸,医学上称为高胆红素血症,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5~7mg/dl(85.5~119.7μmol/L)【成人超过2mg/dl(34.2μmol/L)】就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发黄,称为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临床问题之一。

  胆红素代谢

  胆红素——是人体胆汁中的主要色素成分。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由于红细胞的破坏释放至血浆中形成血红素、经胆绿素、最终形成胆红素(此时为“非结合胆红素”,即“间接胆红素”)。胆红素在血浆中大部分由白蛋白运输到肝脏,经肝细胞摄取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即“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相比具有更好的水溶性,可经胆汁最终排泄到胆道清除。

  新生儿为什么会出现黄疸呢?

  几乎所有新生儿都会出现血清或血浆总胆红素水平高于成人的情况,这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而导致的,包括胆红素生成增加、胆红素清除减少以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

  足月新生儿的胆红素生成是成年人的2~3倍。这是因为新生儿的红细胞多(由于宫内的无氧环境所致),而且胎儿红细胞的寿命更短,更多红细胞的代谢增加产生更多的胆红素。

  由于新生儿肝脏中胆红素代谢的重要酶(UGT1A1)活性低(约为成人肝脏的1%),所以新生儿胆红素的清除率下降,此酶活性直至14周龄时才达到成人水平。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肠蠕动较慢,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也就是胆红素从肠道重新吸收入血液的速度增加。

  如何判断新生儿有无黄疸?

  临床上应用血清胆红素水平来监测黄疸的轻重,如上所述胆红素分为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一般新生儿黄疸以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为主。根据不同的胎龄、生后不同的时间、以及宝宝是否存在一些高危因素 (就是容易出现重症黄疸或导致核黄疸的因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正常值”也不尽相同。

  对于胎龄不低于35周的婴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定义为血清或血浆总胆红素水平高于与年龄小时数对应的第95百分位数(见下表)。

  我国足月新生儿生后一周内血胆红素百分位值 (μmol/L,换算1mg=17.1μmol/L)

  几乎我国所有足月新生儿都会出现暂时性总胆红素升高 (如上表所示),生后5~7天达高峰,一般应在出生后的最初1~2周内消退,也就是以往所谓的“生理性黄疸”,其主要的临床特点为:

  一般情况良好;

  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最迟不超过2周)消退;

  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7~9天(最迟不超过3~4周)消退;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

  血清总胆红素值尚未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光疗的干预标准。

  什么情况下考虑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即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简单来讲“病理性”的意义应该包括任何不符合上述“生理性黄疸”特点的高胆红素血症,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特点为:

  出生后24小时内发现的黄疸(多为由溶血导致的胆红素生成增加,为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总胆红素水平高于与年龄小时数对应的第95百分位数;

  总胆红素水平上升速度超过每小时0.2 mg/dl(3.4 mol/L);

  足月新生儿在出生2周后仍存在黄疸;

  当总胆红素水平小于5mg/dl(86 mol/L)时,结合胆红素浓度大于1mg/dl(17 mol/L);或者当总胆红素水平大于5mg/dl(86 mol/L)时,结合胆红素超过总胆红素水平的20%(结合胆红素增高提示存在胆汁淤积)。

  要注意以下情况为≥35周新生儿可能出现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

  出院前总胆红素值处于较高水平;

  在生后24h内发现黄疸;

  血型不合伴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其他溶血病(如G-6PD缺陷);

  胎龄35~38周;

  以前有同胞黄疸或接受光疗史;

  头颅血肿或明显淤斑;

  单纯母乳喂养,尤其因喂养不当,体重丢失过多;

  东亚种族后裔;

  糖尿病母亲所生的巨大儿;

  母亲年龄≥25岁。

  关于为什么新生儿会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有哪些表现、如何治疗和预防等问题,请继续关注后续内容。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宋红梅教授”,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