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卒中學會第三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17(CSA&TISC2017)於6月23日-25日於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23日上午顱內血管影像前沿技術與應用論壇依然受到眾多參會者的追捧。論壇上專家學術大咖們就腦血管影像學技術的應用及一些前沿技術做了精彩的報告。今天我們精選了一部分精彩報告與大家分享。

腦動脈夾層的高分辨核磁評估(楊弋教授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腦動脈夾層是各種原因引起內膜撕裂或滋養動脈破裂造成血管壁內血液的集聚,形成壁間血腫。發生在內膜下的壁間血腫可引起管腔狹窄或閉塞;發生在外膜下的壁間血腫可形成夾層動脈瘤。

腦動脈夾層採用Borgess分型,依據內膜完整性和血流受損情況分為I型和II型,與臨床表現和治療效果相關。按照解剖部位進行分類,以顱骨作為分界線分為頸部動脈夾層和顱內動脈夾層,有助於腦動脈夾層的定位。

頸部血管夾層

(一)流行病學

在北美和歐洲發病率約為2.6-2.9/10萬/年。其中,椎動脈發病率0.97/10萬/年,頸內動脈1.72/10萬/年。平均發病年齡45.8歲。城市發病率(3.01/10萬/年)高於農村(2.6/10萬/年)。

(二)相關危險因素

頸部動脈夾層(CAD)目前普遍認為是由潛在血管壁病變和誘發因素共同引起的。其中潛在的血管壁病變包括肌纖維發育不良、馬方綜合征、Turner綜合征等。危險因素包括有創傷、高血壓、口服避孕藥等。

(三)臨床表現

CAD的臨床表現包括局部表現和缺血性事件,局部表現一般先於缺血性事件出現,兩者可以間隔幾分鐘至數周,但有高達33%的患者僅有局部表現。局部表現有頭痛或頸部疼痛、Horner綜合征等。

(四)影像診斷

目前尚無評估頸部動脈夾層的單一金標準,對於發生缺血性卒中、TIA的疑似CAD的患者,推薦多項檢查結合,對頸動脈管壁及管腔進行綜合評估明確診斷(I級推薦,C級證據)。

1.DSA

典型徵象:不規則狹窄(66%)、閉塞(28%)、內膜飄動(< 10%)、假性動脈瘤(5%)、雙腔征(罕見)。DSA空間分辨力高,是管腔影像學診斷的金標準。但是DSA是有創檢查,只推薦在頸動脈夾層診斷不清或考慮血管介入治療時應用。

2.超聲

超聲徵象:雙腔、內膜飄動、壁間血腫、狹窄、閉塞。超聲可以實時、動態觀察夾層的改變,可作為頸動脈夾層的初篩和隨訪檢查。

3.CTA

典型徵象:管腔不規則狹窄、閉塞、血管壁增厚、壁間血腫、內膜飄動、假性動脈瘤。

4.MRA+MRI

兩者聯合應用對頸動脈夾層有較高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目前普遍推薦T1W軸位壓脂序列聯合MRA作為頸動脈夾層診斷的首選檢查。

5.高分辨核磁

它是頸動脈夾層診斷的研究熱點,目前常用的序列包括VISTA序列、CUBE序列、SPACE序列等,有望成為CAD診斷的首選檢查。

顱內血管夾層

(一)流行病學

成人顱內動脈夾層主要累及後循環(76-93%),椎動脈V4段是最常見的病變部位;前循環以頸內動脈床突上段和大腦中動脈最常見。亞洲男性受累為主,平均年齡為50.4歲。

(二)臨床表現

· 缺血性腦卒中(30-78%),有13%在發病前三天內有前驅性頭痛。

· 蛛網膜下腔出血(50-60%),有17%在發病前三天內有前驅性頭痛。

(三)影像診斷

需結合管腔影像學和管壁影像學的影像學特點聯合診斷。

· 管腔影像學:MRA、CTA、DSA-狹窄、閉塞、動脈瘤樣擴張、內膜飄動、雙腔征。

· 管壁影像學:高分辨核磁-管壁壁間血腫。

(四)鑒別診斷

顱內動脈夾層需與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血管痙攣、可逆性腦血管痙攣綜合征、血管炎等進行鑒別。

最後,楊弋教授對腦動脈夾層的高分辨核磁評估進行了小結:

1.對於伴有較大的壁間血腫的頸部動脈夾層,超聲具有很好的診斷價值,超聲對壁間血腫及內膜片均有提示,可以顯示雙腔征。

2.對於伴有比較小的壁間血腫的頸部動脈夾層,高分辨核磁具有較好的診斷敏感性。

3.對於比較短的血管夾層,高分辨核磁診斷敏感性較高。

4.MRA原始圖像對於內膜片和雙腔征的顯示較其他影像學檢查更為敏感。

5.CTA,DSA或者CE-MRA對於夾層導致的不規則狹窄或者閉塞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6.高分辨核磁對於顱內動脈夾層具有較高的敏感性。

基於顱內HRMRI的隊列研究進展(徐蔚海教授 北京協和醫院)

徐蔚海教授從ARIC、REALM和SIPS這3個研究介紹了高分辨磁共振(HRMRI)在腦血管病中的應用,最後得出了如下結論:

· 顱內HRMRI歷經11年,已經逐漸從新技術到過度到常規技術。

· 顱內HRMRI在近5年內將成為中國普及的必不可少的技術。

中國卒中學會學術年會(CSA)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TISC)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