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胡健 實習記者:吳林桐 每經編輯:陳旭

2018年是金融科技“賽道”開始擠出泡沫的一年。隨着科技與金融不斷融合,傳統金融機構步入擁抱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的新階段,未來金融行業將面臨怎樣的挑戰和機遇?

3月29日,圍繞“金融科技的挑戰與機遇”這一議題,來自國內外的嘉賓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的一場分論壇上,針對金融科技發展的“危與機”展開熱烈探討。

傳統金融機構轉型迫在眉睫

圖片來源:博鰲亞洲論壇官網

談到科技發展對傳統金融業態產生的影響,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表示,商業銀行在轉型過程中,不能將自己看作傳統的銀行,而應該是數據公司、科技公司,未來銀行與科技公司之間的界限會逐漸消失。

他舉例說,IT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會影響到銀行業的變革。招商銀行最早是一家小銀行,依靠網上銀行和銀行卡完成了第一階段的革命。到了第二階段,仍然不把招行當成傳統銀行,而是一個高質量的“數據公司”。

在不同的時代,客戶對銀行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只有通過研究客戶的行爲和體驗,將業務與客戶對數據的需求結合起來,才能完成銀行的變革。

馬蔚華認爲,將來銀行與科技公司之間將不會有嚴格的界限,二者會逐漸融合。將來銀行的業務一定會存在,但銀行不一定存在。

圖片來源:博鰲亞洲論壇官網

韓國KB金融集團董事長尹鍾圭認爲,金融公司做數據和專業做IT的人做法是不一樣的,要把公司轉成一個開發技術的公司相對簡單,但要把這種數據化的思想和文化融入傳統金融公司,則是比較困難的。

泰國中央銀行行長維拉泰·桑蒂普拉霍表示,科技的迅速發展對泰國銀行業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比如現在泰國電子支付和電子轉賬沒有任何手續費,而即便是在兩年之前,要把錢從一個銀行轉到另外一個銀行,這個費用都是很貴的。所以泰國的銀行業由此入手,改造自身的服務。

比特幣等數字貨幣未來有無前景?

談到金融科技爲支付產業帶來的機遇,中國銀聯董事長邵伏軍認爲,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各類支付工具將被應用在各種支付場景。藉助金融科技,支付產業可以助力金融機構提供更精細化的金融服務,爲行業商戶提供全流程的支付一體化解決方案,打通不同行業之間的信息壁壘,促進行業協同。

VISA公司副董事長兼首席風險官艾睿琪認爲,金融科技對支付手段已經帶來兩次變革,第一次是支付卡的誕生,第二次是當下盛行的手機移動支付。

未來應該還有一次支付變革,那就是數字貨幣。數字貨幣不只是比特幣,現在有一些國家對數字貨幣越來越重視,比如歐洲一些國家所做的ICO(首次幣發行,源自股票市場的首次公開發行“IPO”的概念)項目,特別是北歐一些國家,是比較支持數字貨幣發展的,有人士稱爲CI貨幣,認爲這是一個更有效率的交易方式。

桑蒂普拉霍也認爲,區塊鏈的技術會對金融技術帶來很大影響。但要成爲一種貨幣,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相匹配的監管和治理,要把區塊鏈的技術和貨幣進行區分。

他認爲,區塊鏈技術有很多潛能,全球很多國家都正在進行相關的基礎建設和研究,並希望未來能夠提供更多相關的金融產品。

比如說貿易融資,如果未來跨境支付系統能夠穩定,可以通過大型銀行所發行的數字貨幣進行貿易融資的支付,這樣通過利用區塊鏈科技,就可以改善銀行之間清算的效率。

而馬蔚華對數字貨幣的發展持有不同觀點,他並不認爲將來電子貨幣能夠普遍適用和推廣,貨幣的發展和經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現行貨幣也是這麼發展過來的。

馬蔚華表示,貨幣發展要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人們對科技的接受程度,而不是通過炒作。比如說很多人都去炒比特幣,那就是災難,所以要把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炒幣”分開。

(封面圖片來源:博鰲亞洲論壇官網)

每日經濟新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