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羣可能要來了,該怕嗎?另種說法是,合資券商將給中國券業帶來“鮎魚”效應。


上週五,證監會對五家擬設立合資券商進行了第一次反饋意見,對相關股東的出資能力、業務範圍、股東資格等多方面內容進行詢問。值得玩味的是,監管的反饋之日距離這五家券商的股東提交申報材料均已過去兩年左右。此時密集反饋,有何深意?


“這些券商提交材料已經超過一年以上了,在這個時間點反饋意見,說明監管層是在落實之前上層講話的精神。整體方向指向於19年會落地一批合資券商。”有券商非銀分析師向記者分析道。


“狼”羣來了,該怕嗎?民生證券董事長馮鶴年此前與記者談及這個話題,認爲短期來看,外資加速進入將一定程度上加劇券業競爭,但難以改變行業競爭格局,在營業部網絡和互聯網平臺方面,國內券商優勢明顯;長期來看,引入外資券商將提升券業競爭力,推動國內券商與國際接軌,推動券業整體轉型,改變行業發展格局。


監管對五家擬設合資券商進行第一次反饋


5月17日,證監會對聯信證券、金圓統一證券、方圓證券、瀚華證券、華勝國際證券等五家擬設合資券商進行了第一次反饋意見。


這五家擬設券商中,華勝國際證券的申請材料接收日爲2017年8月份,其餘4家合資券商申請材料接收日都在2016年,第一次反饋意見距離當時申報材料均已過去兩年左右。


另值得一提的是,這5家券商的申請材料受理日都是2018年12月份。那個時候,瑞銀集團剛好完成增資瑞銀證券,成爲首家外資控股合資券商。而再向前8個月,證監會發布《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正式放寬合資券商外資持股比例。


“這些券商提交材料已經超過一年以上了,在這個時間點反饋意見,說明監管層是在落實之前上層講話的精神。今年3月份,李克強總理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將持續擴大金融業等領域對外開放;今年2月份,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上任後首場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將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整體方向指向於19年會落地一批合資券商。”有券商非銀分析師向記者分析道。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至5月17日,目前有18家合資券商正在排隊申請設立,當天監管對其中5家進行反饋意見,也算密集。



股東資格、出資能力等備受重視


記者梳理證監會對這五家擬設立券商的反饋意見,股東資格、出資能力、業務範圍、防範利益衝突等四方面相關問詢較爲集中。


對股東資格的詢問是本次證監會對各家反饋意見的重點,證監會要求大多擬設立券商的控股股東都去論證是否符合《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簡稱“管理條例”)第十條規定條件的情況,該條款對不能成爲證券公司5%以上股權股東以及實際控制人的情形進行規定。


比如,在瀚華證券設立的反饋意見中,證監會提到,瀚華金控擔保業務敞口金額遠超淨資產,要對是否符合上述管理條例進行論證。


在對方圓證券出具的反饋意見中,證監會對香港軟庫等4家股東的出資能力進行質疑,比如,香港軟庫實際控制人和其他三位間接持有香港軟庫股權的自然人在2018年1月至年7月對香港軟庫增資,要求論證香港軟庫的出資能力;瀚華證券的股東匯富金融所屬集團公司報告中提到,此次擬設立合資券商,集團預期將悉數由本集團內部及/或金融機構借貸支付,監管也特別要求起論證出資能力。


另值得一提的是,擬設立券商股東涉及違規或者違法的情況,亦被證監會關注到。


比如,香港證監會對中國鼎益豐涉嫌股價操縱的行爲進行立案調查,涉及方圓證券股東香港軟庫等經紀商,證監會要求香港軟庫說明是否涉及違法違規行爲及調查等情況;金圓證券股東統一證券近三年存在被臺灣金融監管機構等處罰的情況,也應對是否具有完善的內控等進一步論證。


擬設立券商股東的業務範圍也被證監會逐一問詢。《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規定,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的初始業務範圍與控股股東或者第一大股東的經營證券業務經驗相匹配;境外股東應當具有良好的國際聲譽和經營業績,近三年業務規模、收入、利潤居於國際前列,近三年長期信用均保持在高水平。證監會要求各家股東對符合上述法規的情況進行論證。


合資券商十餘家,發展一直受限


去年 4 月份,證監會發布《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正式放寬合資證券公司外資持股比例,允許外資控股合資券商,逐步放開合資券商業務範圍,我國證券業對外開放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政策快速落地,2018 年 12 月瑞銀增資瑞銀證券完成,成爲首家外資控股合資券商。2019 年 3 月,證監會覈准設立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兩家合資券商。


而歷數此前20多年,我國證券業經歷了逐步開放的過程,但由於持股比例受限、業務範圍受限等多重阻礙,除了特殊歷史背景下成立的中金公司,其他合資券商發展一直沒有太大起色。


券商中國記者據多家研報梳理,至2018年,我國至少存有11家合資券商。


其中,中金公司是21世紀之前我國唯一一家合資券商,與2002年成立的中銀國際證券、2006年成立的瑞銀證券,均爲全牌照合資券商;2002年至2012年,我國加入WTO後,高盛高華、瑞信方正、中德證券、摩根華鑫等合資券商先後設立,但經營範圍受限,尤其不能開展A股經紀和A、B股交易業務;2013年至2018年,我國合資券商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在CEPA補充協議下,申港證券、華菁證券、東亞前海以及匯豐前海證券等4家港澳合資券商先後獲批,業務範圍放寬至全牌照。


不過,從盈利能力來看,除了中金公司外,其他合資券商在行業排名均比較靠後。並且,近年來,數家合資券商出現外資股東撤資現象。


2017年9月份,蘇格蘭皇家銀行退出華英證券,將其所持有的33.3%股權轉讓給華英證券大股東國聯證券,華英證券成爲後者全資子公司;相似的情形發生在一創摩根身上,當年3月份,摩根大通退出公司股東之列,一創摩根成爲第一創業全資子公司,並更名爲一創投行。


近些時日,去年底今年初,在外資更進一步放開的大背景下,花旗亞洲退出東方花旗證券,後者最終變爲東方證券全資子公司,傳言退出原因爲花旗亞洲欲求東方花旗控股權而不得。


上述券商非銀分析師對記者表示,合資券商大多缺少經紀業務牌照,業務範圍受限,投行業務爲主要收入來源,業務單牌照造成合資券商收入結構單一,整體發展受限。此外,由於此前外資不能完全控股,合資券商股東間管理理念易產生衝突。


短期加劇競爭,長期改變行業格局


瑞銀證券、摩根大通和野村東方國際最近被覈准爲外資控股券商,外資進入國內證券市場正在加速。國內券商該害怕嗎?近日,民生證券董事長馮鶴年在專訪中,與記者談及這個話題。


馮鶴年認爲,在我國擴大開放的大背景下,證券機構作爲金融開放中最重要環節之一,進一步擴大證券業對外開放是必然趨勢。這意味着,未來一段時間外資券商將加速進入國內證券市場,這無疑會對國內券商行業的格局有所衝擊。


短期來看,外資加速進入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證券行業的競爭,但難以改變證券行業競爭格局。“在營業部網絡和互聯網平臺方面,國內券商具有明顯優勢。鑑於高額成本和網點佈局難度,外資券商難以短期內在渠道和客戶資源上建立優勢並實現超越。”馮鶴年表明觀點。


長期來看,引入外資券商將提升證券行業競爭力、改變行業發展格局。馮鶴年表示,一方面,隨着證券業務牌照和資本管制的逐步放寬,合資及外資券商有助引入海外成熟的公司治理、合規經營、內部控制等先進經驗,有望促進國內證券行業提升競爭實力,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合資及外資券商將加大國內證券專業化競爭,以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和投研能力成爲突圍的關鍵因素,將推動國內券商向資本中介、綜合財富管理和創新業務轉型,競爭格局將進一步分化。


華泰證券研報與馮鶴年觀點類似,認爲合資券商持續擴容加劇鮎魚效應,行業層面有望引入先進的業務、技術及管理,推動證券公司向國際化投行靠攏;微觀層面可能造成個體競爭加劇,需要頭部券商引領高階競爭;同時,在金融市場開放和政策支持引導下,內地券商走出去步伐加快。


“關於未來國內證券業務的格局的問題,我贊同畢馬威《2018中國證券業觀察》中的這個判斷: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慢於預期,參考成熟市場的發展經驗,中國證券行業仍有較大發展潛力。但是,短期已進入拐點,同質化競爭激烈,隨着行業整合和外資加速進場,券商之間競爭愈加激烈,整個行業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或會更加明顯,中小型券商面臨更加惡劣的生存環境。”馮鶴年表示。



百萬用戶都在看

又見暴雷私募!紅色通緝令發威!私募實控人引渡回國,金融從業履歷特別豐富,備案產品竟一半違約

劉士餘主動投案!涉嫌違紀違法,正在配合中紀委國家監委審查調查

125億資金不見?又一公司年報"編"不下去了!年報遭證監局與交易所雙重追問,到底還藏了多少bug

央行週末喊話!潘功勝霸氣強調"完全有能力保持匯市穩定",央行近期頻頻出手穩匯率,效果週一見

又一民間融資暴雷!昔日千億地產首富實爲非法集資,實控人山窮水盡後主動投案,資金黑洞到底有多深

空缺兩年後,中信建投迎來新"軍師"!新任首席經濟學家正式履職,爲何是張岸元?更多行業首席將加盟

全球貿易失速,衰退程度堪比08金融危機!汽車業已成負擔,所有人都要爲全球經濟衰退做好準備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面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