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 15:02 | 豆瓣:四火

《聚焦》是目前頒獎季里最喜歡的電影,節奏的控制和情緒的把握都恰到好處。影片可被拆解成兩個結構:神父性侵幼童、媒體對抗權勢。前者可以從《虐童疑雲》、《不良教育》中去窺探神父如何把魔爪伸向脆弱兒童;後者可以從《總統班底》、《對話尼克松》、《驚爆內幕》中感受到新聞人挑戰權勢的勇氣和紀實新聞獨有的迷人氣質。

前後看了兩次,走齣電影院時都覺得很感動。一方面為新聞人對真相不留餘力的追求和在真相面前的自我剋制精神而感動,另一方面因看到權勢庇護下的醜惡終將暴露人間所帶來的振奮而感動。

一、 臭名昭著的神父 Geoghan

神父 Geoghan 曾對一個家庭里七個男孩進行長達近兩年的性侵。

虔誠教民Dussourd養著八個小孩,自己三男一女,再加上侄女的四個男孩。一開始,她很高興孩子們能有該神父作為行為榜樣。在長達近兩年里,神父常常帶小孩兒們外出吃冰激凌,並幾乎夜夜造訪她家,衣著教服和孩子們閉門相處。但她不清楚的是,那扇門背後的中年神父常常衣不蔽體。神父偏好小男孩,八個孩子當中,只有小女孩兒萬幸未受神父垂青。這群孩子中,最大的十二歲,最小的只有四歲。

事件暴露之後,Dussourd並沒有得到眾人的支持。教區居民指責她製造醜聞,教會官員則施壓警告她不要提出法律訴訟。另一方面, Geoghan 在承認此事的情況下卻並未被剝去神職。經過短暫的停職之後,他又被派遣到新的教區任職,在那兒,他可以繼續帶著小孩出去吃冰激凌。

90年代中期, Geoghan 長年累積的罪行已經不能被掩蓋住,針對他的性侵的訴訟高達134件。教會通過手段和約1000萬美元私下調解了其中近50件,剩下84件訴訟中的原告拒絕輕易調節,一直處於未了狀態。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的一篇小專欄針對 Geoghan 的84個未了訴訟進行了報道。這篇報道引起了新上任的主編Marty Baron(列維?施瑞博爾)的注意,他決定讓聚焦小組對此報道背後的事實進行深挖。

但是聚焦的目標遠遠不止揭露 Geoghan 的罪惡。

二、聚焦小組調查過程簡單概括

Geoghan 是天主教內部掩蓋褻童神父醜聞的腐敗縮影,也多虧了他的響亮醜名大到難以掩蓋,聚焦才有機會開始去調查這件事。

整個電影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聚焦小組抽絲剝繭調查過程的還原。而電影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就在於它純粹乾淨毫不花哨,故事雖涉及眾多角色,但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電影敘事線是新聞調查線的還原:定目標——挖細節——證來源。電影所具備的真實感,甚至讓老一輩的新聞人開玩笑說觀影體驗類似於看色情片。

1. 定目標

曝光Geoghan 的昭彰罪行,和他背後的教會的一手遮天。之所以 Geoghan 可以反覆犯罪,是因為他從未為自己的罪惡付出過真正意義上的代價,而這樣的「特權」,則源自於教會內部對這種孌童行為的變向縱容。故聚焦小組的目標不止是曝光 Geoghan 的醜惡罪行,更是要去深究此類悲劇存在的根本的原因——教會的庇護。

2. 挖細節

線索挖掘兵分三路。之一:波士頓環球報上訴解除針對 Geoghan 的84個訴訟案件文檔的機密性,當時文檔機密性權力掌握在教會手中。之二:對有著手此類案件經歷的律師進行訪問。Garabedian (斯坦利?圖齊)是未了訴訟案件的辯護律師,掌握大量案件信息,被教會方面施壓閉嘴;Macleish是有過和教會私下調節經歷的律師,知曉有過褻童經歷神父的姓名;聚焦組長Robby(邁克爾?基頓)的長年好友Jim是教會內部的僱傭律師,同樣知道孌童神父的信息。之三:對受害者及褻童神父的訪問。青少年Gay和破碎家庭里的小孩往往是神父下手的對象。記錄被性侵的具體經歷和細節,還原事實真相和保持新聞力度。

隨著調查增進,顯然波士頓遠不止一個 Geoghan 存在。通過整理數字來簡單理清整個調查:

十三個:

SNAP是幼年受過神父性侵的人聚集起的一個互助小組。SNAP掌握的證據顯示,僅波士頓就有十三個褻童的神父存在。

九十個:

天主教內部對褻童神父一般採取「停職+治療」的方式。通過「治療」之後,神父被派到新教區任職。前神父A.W. Richard,曾是這樣所謂治療機構里的醫生,後從事於孌童神父現象的研究。據他的推測,波士頓區域大概有九十個神父有孌童癖。

八十七個:

聚焦小組在查閱神父工作日誌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規律——被公開指控有褻童行為的神父,在被停職的時間段里,工作日誌上存在類似於「病假」的標註。根據這個規律,聚焦四人對照了所有工作日誌,發現大概有87個神父符合這個規律。這個數字跟預測很接近。

七十個:

十二月底,在長達五個月的調查之後,聚焦小組最終定下了70個神父的名字,這些名字來源於過去幾十年間,天主教和被性侵小孩的家庭的私下調解案件中涉及的神父。這些調解從來沒有上過正式法庭。

3. 證來源

十二月底,正式出版時間迫在眉睫。波士頓環球報決定讓波士頓人民再過一個安靜的聖誕,特別是同一年剛好經歷了9.11的傷痛。定下的70個神父名字最好都精準無誤,不然天主教會上層人員必然抓住把柄反擊。而教會內部的人員對名單的確認,將是準確性的極大保障。

聖誕前夕,Robby(基頓)拿著名單去與他長年為教會工作的律師好友Jim去求證。一開始Robby被趕了出去,鏡頭跟著他走向他的車,昏黃的街燈冰冷的路面。但忽然Jim出門叫住了他,Robby回頭,眼裡含著淚花。如果不仔細看的話,甚至不容易去發現他眼中的淚花——這一幕戲很打動我,所有克制的情緒都顯露在那個紅了的眼眶中。律師拿著筆圈住了所有名字。問,為什麼不早一點,早一點我們在哪。答,我也不知道呀,我也不知道。

三、教會的腐敗和導致的悲劇

天主教內部形容褻童神父為「僅僅是大園子里的幾個爛蘋果」。但這絕對不是幾個爛蘋果的小事,而是系統的腐爛,是體制上層的朽敗。

《虐童疑雲》里,被修女(梅姨飾演)趕走的孌童神父(霍夫曼),未受任何處罰,甚至被調到一個更高的新職位。到最後鋼鐵老修女埋頭痛哭,感嘆個人力量的有限與對世態的迷惑。教會的力量可以壓住一個修女,幾個受害者家庭,藏好腐爛臭氣,任毒瘤發展。但並不能威懾住新聞人。新聞人背後的支持,來自於整個社會的關注,來自於真相的力量。所以才會有《總統班底》里新聞人掀總統下馬的壯舉。

馮提爾的《女性癮者》里有一幕戲關於中年男子暴露 / 發現自己有孌童癖好。甘布斯說,覺得該男子不該被鄙視,甚至值得讚揚——因為他成功克制了自己的慾望,沒有去傷害任何人。這話借一個女性癮者的口來表達,顯得合情合理,同是社會邊緣人。

但顯然,普通社會體系里跟教會體系完全是兩碼事。教會甚至成了孌童癖者的天堂。根研究數據,人口中1%的人具有孌童癖好(By Dr. Michael Seto,),而在天主教內部,這個數據高達6% (By A.W. Richard)。這種上層結構包庇醜聞的態度,以及對褻童事件的不重視(有過褻童經歷的神父竟然能反覆任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甚至成了教會的廣告宣傳語——喜歡小孩?加入教會吧。

電影里有一幕戲也從側面反映了教會內部的腐爛。女記者Sacha Pfeiffer(瑞秋?麥克亞當斯)敲開一個老年神父的門,質問他是否有過性侵過兒童。神父竟然毫無遮掩點頭確認,像在談論天氣一般。他接著說,但自己並沒有強姦這些小孩,並強調」不是強姦」這一點很重要——他說,因為自己小時候被強姦過,所以知道區別。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輪迴的悲劇。

現實中,教會這種對褻童神父進行四處調遣的行為,對一個家庭造成了類似的悲劇輪迴。據報道,某小男孩不幸是神父 Geoghan 的受害者,而他的父親竟然在幼時也被另一個神父性侵過。

四、封閉體制自我審查的限制

可以說電影從兩個不同層面來反映了封閉體制自我審查的失敗。

首先,教會內部自我審核的失敗。很顯然,教會對褻童的惡劣的現象的自我審核是徹底失敗的,掩蓋、自欺、任毒瘤發展。聽聞波士頓環球報換了新主編,主教及時「召見」主編,並提合作的意向以進一步達到掩蓋的目地。然而媒體要的真相,比權力本身更大,也更具備撼動人心的力量。

其次,波士頓新聞人未能準確嗅到自己城市裡存在的問題。主教包庇過的褻童神父的名單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被寄給了聚焦小組,但卻並未引起重視。直到拖到新千年,需要藉助外來的新主編——非波士頓人——的新聞嗅覺,才意識到自己城市裡教會的腐朽。所以,Robby在聖誕那晚被朋友叫住回頭時眼角的淚光,是愧疚,也是自我救贖達成的感慨。

五、 相關報道的傳送門

2002年波斯頓環球報聚焦組的系列報道(有 Geoghan 照片)

甚至公開了波士頓地區被起訴過的神職人員的名單(高達271人)

查看原文?版權屬於作者商業轉載聯繫作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