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改制」的奧祕  

徐漢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成立六十週年。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六年是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時代,是新舊中國相比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革的時代,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八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止,是延續的後毛澤東的社會主義時代。  

「改革」是正常的,必須的,如果「改革」確實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人民帶來益處,人們根本沒有理由不擁護「改革」,更加沒有必要抵制「改革」。但是,如何「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什麼?「改革」的目標在哪裡?都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關心的,現在,人們普遍的感覺是:雜亂而自相矛盾的「精英」學說……,  

(一)從來沒有像毛澤東領導的革命與建設那樣,從理論與實踐上闡明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勝利的必然性,闡明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方向,使之一步一步向前發展。而在理論上系統的闡明「改革」的必要性與前行的方向,使全國人民一心一意擁護改革,加快「改革」的進程,因此,我們至今的「改革」只是權力在發生作用。並不是大多數的老百姓都真心實意的擁護「改革」 。  

(二)三十年來,諸多的「改革」既已有了過程,亦已有了結果,但是,大多數人並沒有看到「改革」帶來的優越性,相反,由於「改革」不斷的將資本主義引向深入,各種社會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對「改革」的厭惡與不滿情緒在人們的心目中不斷蔓延與擴展,人們難以理解:一個好端端的社會主義就這麼改掉了?中國的「改革」到底要向何處去……?。  

因此,從「摸著石頭過河」到「不準議論」,從「包產到戶」到「資產重組」從「多種經濟形式並存」到「完全市場經濟……,」由於沒有系統的理論為指導,導致了「改革」的盲目性和不可預見性,  

三十年,不是短短的的三年、兩年,也不是「大躍進」那樣短暫的一、兩年。因此,人們無法再繼續接受「摸著石頭過河」的蠱惑,「不議論」再也堵不住人們的思維與嘴巴,摸到何年何月?有一句話叫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還有一句話叫「有比較纔有鑒別」例如,農村、農業的「改革」的失誤已成定論,允許土地流轉與提倡「集約化經營」實質上就是在轉變農業經營的方向,工業「改革」的負面效應雖早已日見端倪,但「向縱深發展」仍在熱火朝天之中……。  

一、「改制」與生產關係  

「改革」伊始,我們也曾宣稱「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四個堅持」。  

但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不是虛假的擺設,不是掛在半空中的虛無飄渺而摸不著邊際的幻境,而是每日每時都擺在我們面前的活生生的客觀的社會現實,例如:馬克思主義揭示的剩餘價值的學說,難道資本主義、資產階級不是依靠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獲取利潤的嗎?馬克思主義揭示的階級與階級鬥爭的學說,難道「改革」三十年來,我們的身邊沒有產生活生生的資產階級嗎?毛澤東反修防修的學說,又有誰能說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就沒有資本主義復闢的可能呢……?。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學說,任何社會都需要自我完善,社會主義當然也需要不斷的自我完善,問題是,現成的、教科書中的馬克思主義與毛澤東思想似乎並不認同「改革」中的一些舉措,例如,「完全市場經濟」與「改制」。馬克思主義認為,我們並不是消滅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消滅資產階級的所有制。「改制」不是「消滅」恰恰是生產和無限制的擴展了資產階級的所有制。  

所謂「改制」是將原有的生產資料為全民(國有)或集體所有的公有制企業改為民營(股份制)或私有制企業,其實質是生產資料從公有制轉化為私有制。  

眾所周知,決定生產關係的基礎是所有制,所有制一變,生產關係隨之轉變,因此,「改制」實際上就是改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  

二、六十年來的兩種所有制的生產關係  

(一)毛澤東時代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係  

一九四九年前,中國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  

建國後,在農業方面:中國經農業合作化後成立了人民公社,建立了隊為基礎,三級所有的集體所有制的生產關係,在工商業方面:經沒收、贖買、公私合營等不同方式,改變了官僚資本、民族資本及個體工商業等私有制,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  

建國後興辦的工商業均為國家所有與集體所有的公有制企業,至此,社會主義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公有制的建立決定了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  

(二)「改革」三十年建立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  

再看後三十年的「改革」:   

農業方面: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制,除了其承包的土地不可買賣外,實際上是私人的生產與經營,是私有化的農業,  

工商業與第三產業:先是允許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發展私有制的工商業,以小生產的不正當競爭,不斷自發產生的資本主義擠兌公有制的中小企業,後是抓大放小,改制了幾乎全部的原為公有制的縣屬工商業企業與社隊工商業,再後來就是推崇「經濟人」「明晰產權」「資產重組」「國有企業的改革向深層次發展,」「改制」了大多數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加上教育、衛生、房地產業的市場化……。  

至此,我國已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經濟成份為民營與私有制,資本主義的所有制與生產關係在我國已佔取主導地位。  

(三)問題的焦點:  

(1)根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的學說,是不是說到了一九五0年前後,中國原有的舊的生產關係就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了呢?就到了必須應該建成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了?  

(2)是否是到了一九七八年原有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就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了呢?我們必須要改變其原有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呢?  

答案既是肯定的同時又是否定的。  

之所以說是肯定的,一是因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制度,是獲得廣大人民羣眾擁護的平等的社會制度,所以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選擇了了社會主義。二是因為舊中國的落後腐朽的生產關係確實已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小生產只有向大生產過渡,纔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建立了社會主義新型生產關係,以促使生產力的發展。  

說是否定的,一是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是相對的,新的生產關係的建立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必須具有能動性與革命性。二是因為三十年來的「改革」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其「改革」到底是將社會引向前進?還是「復闢」與倒退?有待於理論的探索,人民的評判與歷史的檢驗。  

三、建立新型生產關係的能動性與革命性  

我們之所以說改變所有制與新型生產關係的建立具有能動性與革命性,是因為改變所有制首先是一種政治的權力行為,其實質上是通過階級鬥爭完成的,是一種能動的具有革命性的行為,甚至是流血的行為。  

不妨舉例說明:農民用鋤頭種地,其中:農民是勞動者,鋤頭是勞動工具,土地是勞動對像,這就是一幅反映生產力的圖景,後來採用拖拉機種地,其中,勞動者的技能改變了,勞動工具改變了,勞動對像沒有改變,這又是一幅反映生產力的圖景,後者比其前者的生產效力要提高几十倍,但是,我們是不是說生產力的要素變了,生產關係馬上就要改變呢?當然不是。  

因此,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其生產關係一直是相對穩定的,改變的次數是有限的,都是通過革命來完成的,而生產力的水平卻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與發展的。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短短的幾年內帶領全中人民完成了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新型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因為代表無產階級的共產黨奪取了政權,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所以,新型的生產關係才能順利確立,試想,如果共產黨沒有掌握政權,新型的生產關係能夠確立嗎?如果國民黨蔣介石掌握了政權,會帶領全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嗎?  

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由於各方面的原因,發出了「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好在哪裡」的詰問,做出了「這樣的社會主義也可以不要」的結論。其後才掀起了「改革」的狂潮。  

毛澤東去世後,如果有人說,社會主義窮,我們要推翻社會主義,我要「復闢」,無疑他們的「復闢」一定不會得逞,因為「復闢」早已臭名昭著,歷史上有過張勳復闢,袁世凱復闢,均以短命告終。  

因此,我們觀察事物,看待事物,切不可光看怎麼說,還要看其怎麼行,用階級分析與階級鬥爭去看待與分析問題。  

四、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制約生產力的發展?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的一般原理,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  

(一)中國建國後建立起來的持續二十多年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到底是進步的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還是落後的制約和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  

(二)如果說是進步的,為什麼還要通過「改制」改變其所有制與生產關係?。  

(三)如果說是落後的,為什麼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又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間取得了資本主義需要幾百年時間才能達到的巨大成就?為什麼在「改革」初期還要說堅持社會主義?我們的「改革」還要打著「社會主義」的招牌?還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四)如果說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確實是落後的,我們大可名正言順的、明火執仗的推翻這種落後的腐朽的生產關係,而無須「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向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暗渡陳倉」。  

 

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到底是不是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是不是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我們還應該有必要從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去分析。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前進最活躍、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生產力的要素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工具、勞動對像三方面構成的,在生產力的要素中:  

(1)衡量生產力水平的標誌  

勞動者作用於勞動工具,勞動工具作用於勞動對像,在勞動對像相對穩定或同等條件下,勞動工具(生產資料)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誌,因為不同的生產資料可以產生不同的生產效率。  

(2)生產力的階級屬性  

生產力的三要素中,勞動者具有階級屬性,勞動資料(工具)和勞動對像本身沒有階級性,但其歸屬必然會有階級屬性,如同科學技術本身沒有階級性一樣,資產階級掌握了先進的生產資料,資本主義就會獲得高水平的生產力,無產階級掌握了先進的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就會獲得較高水平的生產力。「改制」並不是改變其生產力本身固有的本質屬性,而是改變了為誰所有的階級屬性。  

(3)勞動者在生產力中的地位  

在生產力三要素的關係中,用於再生產的勞動工具既是勞動者製造的,又是勞動者掌握和操縱的,因此,勞動者與科學技術是生產物質財富的原動力,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勞動工具是手段,勞動對像是基礎。  

無疑,資本主義擁有勞動對像後希望儘可能的採用先進的勞動工具(手段)高效的生產物質財富,使其自身最大限度的獲取利潤和剝削剩餘價值。  

社會主義只要擁有勞動對像(土地與礦產等自然資源),同樣可以採用先進的勞動工具(手段)而高效的生產物質財富。這就是說在生產力的要素中,社會主義可以與資本主義一樣,完全有條件、有可能獲取生產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對像兩個方面的生產要素。  

事實上。中國建國以後至「改革」前二十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早就證明瞭這一點。  

剩下來的就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人的因素,按照「改制」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生產力的論點,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條件下,不能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條件下,才能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因此,我們還有必要對勞動者在不同的生產關係中所處的地位進行分析。  

(4)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中勞動力的地位  

在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中,由於生產資料的公有,勞動者與企業廠長經理的關係在政治上是組織與被組織、領導與被領導的平等關係,勞動者有權參與企業的各項管理與監督,在經濟上對於物質的擁有與分配更是處於同等地位,勞動者之間是平等協作的互助關係,因此,在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中,勞動者均處於為社會創造財富的主人翁的地位。  

由於社會主義還不是「按需分配」,其「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分配形式必然也會導致人們獲取生活資料的不均等,但這種「不均等」只是相對的,「按勞分配」本身就是在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無疑,在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中,我們既可以用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更可以採用經濟責任制來進一步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顯而易見,社會主義生產關係體現的是公平與正義。  

(五)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勞動力的地位  

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中,由於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勞動者與資本家在經濟上處於絕對的不平等的剝削與被剝削地位,在政治上勞動者則是「出賣勞動力」的商品。不言而喻,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的本質是壓迫與剝削。  

不同的是,社會主義除了可以用經濟責任制的方法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之外,還有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而資本主義用於刺激勞動者的勞動熱情的唯一手段就是物質刺激。  

五、官僚與資本家們熱衷於「改制」的奧祕  

綜上所述:我們根本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到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改變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優越性,但是,為什麼「改制」就像魔法一樣暢行不衰呢?官僚與資本家們熱衷於「改制」的奧祕到底在哪裡?  

(一)財產權的再分配  

我們知道,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由於「按勞分配」與生活資料的私有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依然存在,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依然存在,因此,「改革」的風浪一起,資本主義的私慾必然快速膨脹。  

官僚們說:資本家們大撈了一把,現在該輪到我了,於是對資本家說:你們大撈了一把,我們怎麼辦?資本家說:是的,應該各分一杯羹,就這樣官僚與資本家就把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瓜分了。  

(一)政治權力的再分配  

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一經建立,就必須有充足的政治權力來鞏固資本主義的發展,否則,羽翼未豐的資本主義也會面臨夭折的危險,因此「改制」表面上只是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的變化,事實上,有了經濟權,就自然具備了政治上的話語權,近年來,難道我們從「兩會」代表的人員構成中與兩會的提案中還看不到這樣的事實嗎?  

「改制」的大量事實證明:通過「改制」獲得「資本」的資本家不同於原生的資本主義產生的資本家,原生的資本主義產生的資本家是通過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的積聚來獲得資本增殖的,而「改制」的資本家們則可以一夜暴富,因此,與原生的資本家相比,經「改制」獲得資本更具有非法性、投機性、掠奪性與暴發性。  

(1)非法性——「改制」首先是違憲行為,二是程序違法,  

「改制」方案根本沒有也不可能經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通過。  

(2)投機性——資本家們經「改制」獲得資產,並不是通過公平競爭獲取的,而是鑽了「改革」的空子。  

(3)掠奪性——由於程序違法,「改制」獲得的資本都是廉價的,資本家在「改制」中掠奪了國家與人民共有的財富。  

(4)暴發性——資本家們經「改制」獲得的資產一經變賣,即可一夜暴富。  

有人說,「改革」也是一場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我們之所以把建國後在毛澤東領導下在工農各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稱之為社會主義革命,是因為社會主義改造是全中國人民擁護的革命,革了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命,如果說把「完全市場經濟」與私有化也稱之為革命的話,那麼,充其量也只能稱其資本主義革了社會主義的命,因為「改制」革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羣眾的命,革的是工人階級的命,至於說偉大還是不偉大?少數人說了不算,資本家說了不算,御用文人與「精英」說了也不算,誰說了說?廣大的勞動人民羣眾說了算,後來的歷史說了算!。  

因此,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與階級鬥爭的眼光看,「改制」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史上的一次空前絕後的培植資本主義的大倒退。  

從宏觀上看,所有制的改變導致了以下幾方面的改變:  

(1)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性質發生了質的改變;  

(2)共產黨為大多數人民謀福祉的根本宗旨不復存在;  

(3)產生了一大批新興的官僚資產階級;  

(4)必然會改變而且正在改變上層建築  

(5)必然會產生嚴重的兩極分化,產生大量的、新生的資產階級;  

(6)促使社會矛盾、階級矛盾日益激化;  

從微觀上看:  

(1)企業的領導者成了資本家,  

(2)勞動者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工人則由原來的國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變成了僱員,  

(3)剩餘價值的歸屬的改變:原來勞動的剩餘價值由國家或集體經濟組織所共有,而「改制」後的剩餘價值歸資本家所有。  

(4)分配製度的改變,  

(5)勞動力性質的改變,使原來為社會的勞動變成了為資本家勞動的商品。  

由於「改革」與「改制」,導致了兩極分化,產生了大量的新生的資產階級,這就必然導致了大量的不平等:  

資本家住別墅花園,農民與僱傭工人買不起住房,導致了居住權的不平等;資本家的子女可以私費出國留學,而農民與僱傭工人的子女連國內的普通學校也上不起,這就導致了受教育權的不平等;資本家生病可以進最好的醫院或者出國醫治,而平民僱傭工人卻看不起病,這就導致了生命健康權的不平等,根據現行計劃生育法規的規定,多生或超生只要徵繳社會撫養費,就被認為合法,而平民不但繳不起社會撫養費,連多生子女的生活與生存也無法保障,這就導致了生育權的不平等……,諸如此類,難道在我們的身邊或生活中不是比比皆是嗎?  

六、「一張皮」「與兩張皮」  

政治是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與人民民主政權不但建立了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還建立了賴以維護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上層建築,以強大的國家機器來保障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  

「改革」以來,當政者一方面動搖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建立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一方面又高喊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所謂「四個堅持」的口號,一方面使人民產生了中國不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錯覺,一方面又使人們感受到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脫節的兩張皮,事實上,兩張皮是不可能的,是暫時的過渡的,老早就已經甚囂塵上的政治體制改革不就是為了要使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適應嗎?。實際上,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的建立就是在上層建築的不斷蛻變中產生的,難道在「改革」的三十年來,我們不是制定與出臺了諸多的用於保護建立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法律法規嗎?我們的中央和國務院各部委不是出臺了諸多的保護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的文件嗎?我們的軍隊與警察不是在為所謂的「改革」保駕護航嗎……?。  

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一經建立,就必然會產生資產階級,任何國家只有一個階級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兩個階級同時掌握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上層建築則必須與之適應,因此,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一經建立,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築將不復存在。因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只能是一張皮。  

七、共產黨向何處去?  

「改革」過程中,我們的當政者先是發出「不議論」後是「穩定壓倒一切」「創建和諧社會」。但是,如何才能穩定?如何才能和諧?什麼叫「折騰」?怎樣才能不「折騰」?到底是誰在「折騰」?所有這些,可能是我們的當政者沒有考慮過的,官僚與資本家們佔了農民的土地,拆了人民的房屋,砸了工人的飯碗,「折騰」了人民,怎麼叫人和諧?怎麼叫人不「折騰」?。我們說,真正「折騰」人民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於她既代表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最根本利益。其全部的理論又都立足於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把全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追求,不謀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見,是科學性、階級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理論。  

當今世界,黨派林立,有民主黨、社會黨、自民黨……,不下於數十個及至上百個,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稱之為「共產黨」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信奉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信仰的是共產主義,其根本宗旨是為全國人民謀福利的政黨,所以,人民才會真心誠意的擁護共產黨執政。  

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一經建立,資產階級就一定會名正言順的,大搖大擺的登上政治舞臺,國內的資本家們則必然獲得政治上的話語權與國家機器的掌控權,國外的資本主義勢力也必然逼迫共產黨放棄對中國的領導,難道西方資本主義不承認中國的所謂「完全市場經濟」的地位,就是因為中國仍然還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證嗎?。而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共產黨,則必須在其歷史史命沒有完成之前就退出歷史舞臺。要麼改變名稱,要麼改變實質,騎牆是沒有的。  

因此,要想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要想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就必須旗幟鮮明的走公有制的道路,維護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這是一個歷史的抉擇!  

  

本人水平有限,難免有誤,旨在拋磚引玉。  

  

二00九年九月六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