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所說的天下更多指的是中國。如今對天下的定義,應該在新一代的青年力量推動下,上升爲整個全球。


文/億歐視也


“如今我們回來了,你們看便不同了!”


如今青年演員,青年企業家……_新一代的青年力量仍在發聲,我們看便有更多的不同。


在五四運動一百週年之際,人民日報數字傳播聯合億歐視也出品,劇院式演講“青年的力量”,我們邀請了創業者、文化演藝從業人員、一線工作人員分享他們的故事。希望從他們的視角感知內心原力、相信青年、相信年輕的力量。(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完整視頻~)


日前,億歐公司、EqualOcean創始人黃淵普分享了對當下“青年力量”的思考:


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海外的影響力有多大?


企業爲什麼要具備國際視野?


新一代青年企業家如何傳承與創新?


以下,enjoy~



中國企業爲什麼還要走向國際?


2019年3月份,我接到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一個邀請,去紐約。當到達紐約的那一天,中國有一家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上市的時候,朋友圈裏很多人在恭喜他。


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學院的學生接到我後,我就問,你知道今天中國有一家互聯網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嗎?他說不知道。我說你覺得你的美國同學知道今天有一家中國的科技互聯網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嗎?他說大概不知道。


當晚正好那家上市公司的VC投資人也在美國,那個人我認識,所以晚上就約了他在時代廣場見面。我們聊到了這個話題,這個話題就是說中國的科技互聯網公司,當他們登陸納斯達克紐交所的時候,他們到底在海外已經有多大的影響力?


那個投資人坦誠說,其實,現在買我們這家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大多數還是有中國背景的機構,或者跟中國有很強經濟聯繫的機構。


我說難道普通的美國民衆,普通的投資者不知道嗎?他說大概率不知道。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我們這種已經能夠去美國上市的公司,但在美國的普通民衆卻並不知情。


針對這樣一個問題,我做了一些研究。大家會看到中國過去30年,40年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多的中國的大公司。大家可以看到,大概十年前的時候,中國的互聯網或者叫做大公司在世界500強裏面的數量,大概只有35家。在2018年的時候,十年之後,這個數量達到120家。


與此相對應的時候,可以看到美國的科技大公司,它跟中國的大公司的數量越來越接近。財富500強是按照營收,也就是收入作爲衡量大公司的標準。如果以這個指標看,中國的大公司在世界500強裏面的數量已經穩居第二,甚至可能在接下來幾年我們會超過美國。


如果再去看另外一個數字,世界品牌實驗室公佈了全球500強的品牌。2008年的時候,中國品牌在世界500強裏面的數量是15家。十年後我們有38家,應該來講有很大的增幅。如果從營收角度,對比中國大公司在世界500強的數量,120家和38家,可以看到中間有巨大的差距。


營收代表的是公司的硬實力,品牌代表的是公司的軟實力。中國的企業到了今天,我們可以是說再大,也就是在規模上已經開始領先世界了,而品牌這種軟實力層面依然差得非常遠。


這中間的原因是什麼造成的?


我是分析師出身,我總結了三個理由。


第一個是中國的大多數的企業雖然很大,他們的業務只是在中國,甚至可以說中國的企業之所以大,是藉助中國有14億人的這樣的龐大市場,但未必強。


第二,中國的很多大公司沒有國際意識,沒有善於去做國際品牌。


第三點,我們知道現在很多的大公司,世界500強的品牌,都已經具備100年,很多也已經具備50年的歷史。如果去看中國的企業,很多隻有20、30年的歷史,可以說中國企業的傳承,這種老字號的公司數量不夠,不能去苛責我們上一代的創業者,他們藉助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正好的時候,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帶着企業走入世界500強。更多要問一下我們這一代新的創業者,當面對接下來的世界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會有別於上一代的創業者?


上一代的創業者把公司做大,我們這一代創業者的使命,應該會有所不同。其中我認爲我們需要開始去思考,如何去把中國的企業做成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品牌美譽度的國際化公司。它不僅僅是服務中國市場,服務中國人民,它更多要像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很多美國品牌一樣,服務全世界人民,這一點並不容易。


中國市場大,它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阻礙了中國很多企業負責人去構建全球化視角,因爲國內足夠大,爲什麼還要去國際?



當企業創始人退休時

該如何傳承?


如今,國家爲什麼開始在推“一帶一路”?因爲國內的市場雖然大,但終究有到頂的一天。如果要想成爲像美國一樣強大的國家,那麼它必然構建在中國企業的基礎上,不僅在中國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更是要在全球。


“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很多企業開始往東南亞、往印度、往非洲去佈局業務。這是我們這一代青年創業者需要去思考,甚至從一開始構築的更大的世界觀。


古人說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以前所說的天下更多指的是中國。我想到了今天,對天下的定義應該要把它上升爲整個全球。


中國的很多企業在第一代做得很好,但是沒法把他的公司傳給下一代。我們現在很多的第一大創業者,都面臨一個窘境,他們非常勤奮的打下很好的基礎,但是他們的下一代不願接班。而由於沒有構建很好的職業體系,職業經理人體系,外人也沒法進入公司幫忙打理公司。所以很多到了60歲、70歲的第一代創始人依然忙碌在前線。


我們需要開始去構思,如果一個創始人到六七十歲,他還沒法把公司交給別人,這家公司未來的傳承該如何辦,未來怎麼有可能進入世界500強。所以我們新的創業者如果要有別於上一代創業者,應該採取不一樣的方式。我們不能夠再以家族式的治理方式去治理公司,而是要從一開始去構建合夥制。


我們研究了世界上最牛的第三方公司,比方說提供金融信息的彭博社,提供投行服務的高盛,投提供諮詢服務的麥肯錫。提供媒體服務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這些品牌少則有30年以上的歷史,多則有超過150年的歷史。他們所謂的第一大創始人早已經不在了,但我剛纔提到這些公司,都是世界品牌500強裏排在前列的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需要進入世界500強,它有可能不是靠一代的創業者,可能需要兩代、三代,甚至更多代的創業者。所以應該思考,當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有40年曆史,我們是不是開始可以用更新的方式,去構建中國企業的未來?



新一代青年創業家

應該構築國際思維


我們這家公司嘗試了很多東西,自己做合夥制,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我們會構思下一代的領導者是誰?當合適的時候把公司交給他,但我知道這並不容易。


從一開始到現在,我們認爲全球最牛的公司依然在紐約,這是爲什麼?因爲美國長達超過100年的歷史,它是世界最厲害、最強大的國家。紐約是美國的商業金融中心,架構在這樣的土壤上,出現了一堆世界冠軍級的企業。


大概10年、15年的時間,我們相信中國的綜合國力,中國的硬實力會超過美國。中國的土壤上會誕生像高盛、麥肯錫、彭博社這樣的世界冠軍級的企業,但是需要我們這些未來潛在的冠軍型企業,從一開始去構築國際思維。所以我們公司跟內部說,我們會去紐約設立分公司,雖然我們還小,但要去紐約和這些世界冠軍企業,正面交鋒,去向他們學習。


同時我們深耕於中國的土壤,把中國的智慧,希望未來把它輸送給全世界。通過這樣做,我們能更多地幫助中國企業成爲國際公司。


我常在想,我們這一代人已經解決了基本的溫飽,甚至很多人的家庭已經達到小康了。我們的父輩他們出生於60年代,有一些年輕的同學,你們的父輩出生在70年代。他們趕上了好時候,在他們最年輕的時候,趕上了改革開放。他們通過不懈的奮鬥,今天積累了不錯的家庭財富,使我們能夠在比父輩更高的基礎上,比他們有更好的世界觀,有更好的能力。


但是我們還需要問一下,父輩的奮鬥,我們是否把這種奮鬥的精神給接下來了?


作爲一個父親,我有一個小孩,可能馬上會有第二個小孩,我在想我究竟要把什麼東西傳承給他?是把我的財富嗎?我不自信我會有多少財富,但是我能確信的是,我會把我的奮鬥精神傳給他。因爲我相信財富沒法真正地傳承下去,唯有奮鬥才能擁有美好的生活,謝謝大家。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完整版視頻~


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持;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和來源。


RECOMMEND
推薦閱讀






戳原文,觀看完整視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