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巴九靈(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

  今天,爲期四天的博鰲論壇落下了帷幕。

  面對世界經濟動能減弱,不確定性增加,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等局面,今年的博鰲論壇的主題是——“共同命運、共同行動、共同發展”。

  每年的論壇,總能誕生關乎未來的火花。今年的論壇更是如此,大佬們不僅很能說,也很敢說。

  例如,針對中美貿易戰話題,新加坡前副總理黃根成坦言:中美談判結果的不確定性,不僅影響中美雙方,對新加坡也會產生連帶的影響。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肯特·凱爾德則認爲,中美有望很快達成協議。因爲從長遠角度,中美關係對兩國、對世界干係甚大,雙方只能選擇合作,而不是對立。

  此外,針對一些爭議性話題,爭論更是激烈。

  比如關於房地產稅“立稅”,人大副校長吳曉求和經濟學家賈康“掐”起了架。前者認爲“沒有找到立房地產稅的邏輯”,後者則認爲“房地產稅只是一個表述而已,沒有法理障礙”。

  有爭論也有共識,比如關於消費類企業如何升級創新話題,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認爲,無論消費是升級、降級還是分級,企業要認清趨勢,提供對路產品,還應承擔社會責任。比如伊利這樣的品牌不僅要專心研發產品,還可以在普及健康知識、啓迪民智方面發揮作用。

  凱度KWP中國區總經理虞堅則認爲,消費者對健康需求正在升級,也更個性化,如何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是挑戰也是機會。

  那麼,本次論壇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內容?嘉賓們如何把脈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小巴整理了四個方面的重點,我們來看看吧。

  全球格局

  全球經濟增長有哪些不確定性?

  張濤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

  貿易政策造成的緊張

  給世界經濟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經濟的不確定性超過了確定性。目前至少有兩個不確定性:一是緊張的貿易局勢;二是世界經濟可能面臨金融上的收緊。

  貿易形勢的不確定性,會對亞洲經濟尤其是中國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就亞洲而言,如果美國對中國所有出口商品加徵關稅,且加稅幅度高達25%,可能影響亞洲0.9%的GDP增速。同時,美聯儲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對全球GDP的影響可達到0.75個百分點。

  金融上的收緊也會帶來同樣的後果,金融形勢急劇收緊情況下,世界GDP增長將有可能減少0.75%。

  應對世界經濟的諸多不確定性,最重要的是做正確的事,不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首先,要制訂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爲包容和可持續增長創造環境;

  其次,必須堅持結構性改革,以改革應對勞動生產率放緩、人口老齡化等結構性問題;

  最後,創新是關鍵。在過去20年當中,ICT和各種新技術對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已佔到三成。沒有比創新更好的辦法來推動增長。

  鈴木人司

  日本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真正的不確定性是不可預知的

  比如科技革命

  不確定性分可知與不可預知兩種類型。

  貿易和貨幣政策問題是我們已知的,因而是可以管控的。比如,可以通過談判管控貿易衝突;可以通過與市場的良好溝通,提高貨幣政策的可預期性。

  真正的不確定性,是我們不知道或不可預知的,也就沒有辦法預作準備。技術革命就是這樣一種不可預知的不確定性。

  技術革命是雙刃劍。人工智能發展過了頭,可能反過來對勞動力市場造成過大的衝擊。日本未來的挑戰,是找到一個適度的平衡。技術運用得當的話,既可以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提高潛在增長率,又可以避免“機器取代人”造成的大規模失業。

  李保東

  博鰲亞洲論壇祕書長

  亞洲不發達的金融業

  沒能有效調動儲蓄投資基建

  亞洲已經成爲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過去十年對於世界GDP的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0%左右,基礎設施爲促進貿易投資增長減貧與發展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當今世界面臨很多挑戰,其中最突出的可以歸結爲兩個方面,一是發展出了問題,二是治理出了問題。

  經濟發展、人口增長、新技術革命、環境保護對亞洲基礎設施的需求不斷加大,亞洲不發達的金融業沒有能夠有效地調動區域內儲蓄投資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當前的亞洲需要推進智慧綠色可持續的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發展

  中國將進入怎樣的發展階段?

  中國將或步入怎樣的發展階段?

  李稻葵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

  中國是發動機,也是減振器

  過去七十年,是一個整體。

  前三十年最根本的經驗是經濟要發展,必須解決公共衛生問題、基本教育問題、男女平等問題。後四十年最根本的經驗是調動個人的積極性,政府官員的積極性也要調動起來,政府官員幫助市場發展。

  這是中國經驗給世界的啓示。現在,中國不僅是全球經濟最大的發動機,同時也是最大的一個減振器。

  發動機好理解,多年來,全球約1/4到1/3的增長來自中國,這是有目共睹的。

  減振器怎麼理解呢? 中國幫助了發達國家例如美國的企業,比較快地走出金融危機,也比較快地解決了一些就業問題。

  奧朗德

  法國前總統

  中國會面臨三大挑戰

  中國模式是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定義的,之所以能在過去四十年取得非同凡響的成就,一是政治的意願,二是改革開放。

  在經過奇蹟般的發展之後,中國會面臨一些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中國不再是一個傳統的發展中國家,已經走出新興國家範疇,而成爲了一個高科技的國家了。因此,我們要求中國有更多的開放。

  第二個挑戰是氣候挑戰。中國對巴黎氣候協議做了很大的貢獻,所以中國需要做大量的投資來應對氣候變化,實踐自己在氣候變化方面的承諾。

  第三個挑戰是要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除了出口以外,還要進一步促進國內消費,提高社會公正性。

  此外,和很多發達國家一樣,中國還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這同時帶來社會保障、勞動保障方面的負擔問題。

  未來幾十年可能會有兩個比較可怕的詞,一個是“保護主義”,一個是“國家主義”。中國可能會同時遭遇這兩個問題。

  中國樓市

  究竟該不該徵收房地產稅?

  吳曉求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金融研究所所長

  我沒有找到立房地產稅的邏輯

  作爲研究者,我一直在想中國房產稅或者說房地產稅利率基礎是什麼,我現在還找不到。

  地是國家的,上面的東西是自己的,但是值錢的是地,地不是我的,怎們能對我徵稅呢?

  所以有時候在想,怎麼把邏輯理清楚還是很重要的。或者明確地說,我沒有找到開徵這個稅種的理由。

  很多同事朋友都是著名的稅務方面專家,我就問他們,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徵收這個稅種的理論基礎是什麼、法律基礎是什麼。如果你說這個是出於調節房價的角度來看,那還不必通過稅種的方式來進行調節。無論從經濟理論還是從法律的層面,我找不到開徵這個稅種的邏輯和理由。

  賈康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

  首套房徵房地產稅可能引發離婚潮

  建議單親家庭第二套房開徵

  親家庭第三套房開徵

  從實踐和理論上來說,徵收房地產稅沒有硬障礙。

  中國房子有房產證,土地卻只有使用權,土地的最終產權不是我的,我憑什麼還要交房地產稅呢?聽起來在理,然而國際上也並不是土地私有才徵稅。

  這只是表述問題,中國目前已有本土實驗,在上海、重慶被稱爲“房產稅”,而不叫“房地產稅”。

  房產保有環節徵稅是可行的,現在講的房地產稅也不是廣義房地產稅,講的是房地產保有環節的稅,僅僅是一個說法問題,這個稅在美國稱爲財產稅或者不動產稅,在英國稱爲市政稅,在日本稱爲固定資產投資稅,是各地方的技術處理。

  從國際經驗來看,房地產稅可成爲政府的穩定財政收入來源,同時需要匹配中國再分配機制的優化,以及培育中國從地方開始的公民公共事務參與意識和民主化機制,這是一個非常綜合的機制。

  此外,首套房徵房產稅可能引發離婚潮,建議單親家庭第二套房開徵,雙親家庭第三套房開徵。

  曹遠征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

  子是中國人最大財產

  房地產稅保公平

  不論房價高還是低,房地產稅都應該出臺。對目前的中國人來說,最大的財產可能就是房子,政府需要在財富代際更替中間做一個制度安排或者相關法律來調節,以保證公平,這是房地產稅的出發點。

  在中國,土地確實是國有,徵收的房地產稅在某種程度上是持有稅。不能從狹義的概念去理解房地產稅,應該從財產稅的角度討論和理解房地產稅。

  如何理解?比如美國遺產稅立法的初衷是在財富代際更替的階段保證公平。很簡單,你掙的比我掙的多,你本事比我大我認了,但憑什麼你兒子依靠繼承財產比我兒子更有錢,這是不公平的。財富貧困的代際更替是最大的不公平,會拉開收入差距。鼓勵當代人努力奮鬥,而不是鼓勵後代人不勞而獲,這是財產稅的核心。

  如果從調節房價的角度理解房地產稅,房地產稅就變成了調節價格的手段了,就理解偏了。實際上,不論房地產價格高還是低,房地產稅都應該出臺。第二,房地產稅對房價的影響取決於開徵的方式、稅率等。

  不要從房地產的角度去討論房地產稅,否則房地產稅就被房地產價格綁架了。難道房地產價格跌了要降房地產稅,房地產價格漲了又要徵房地產稅?

  中國製造

  企業如何尋求高品質發展?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

  企業要認清大趨勢,做好產品

  我們正在經歷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過程,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消費的貢獻越來越大。

  從企業的角度講,分化嚴重,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龍頭企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

  從消費的角度看,消費升級是主流,降級是支流,分化是常態。目前,人均GDP9000美元,消費升級之路還沒有走完,未來,產業的機遇還在消費升級。

  消費降級是否存在?存在,但這同樣可以衍生機遇,比如日本的上世紀80年代,也經歷了消費降級的過程,所以,優衣庫異軍突起。

  無論消費升級、降級還是分級,企業要認清趨勢,提供對路的產品。圍繞產品背後的管理、物流、併購、公共關係等。不管經濟遇到什麼樣的不確定性因素,企業要在不確定中找到確定因素。

  此外,企業的社會責任是適應消費升級不可或缺的工作。

  雲戰友

  伊利集團總裁助理

  不創新無未來

  推動高品質發展

  世界健康食品行業的高品質發展,是爲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持續不斷的創新,因爲“不創新無未來”。伊利的做法是:

  洞察消費需求,讓創新有的放矢。要滿足需求,首先要把握需求,纔能有的放矢。當前,大數據技術爲消費者洞察帶來更大便利,可以更精準地洞察消費需求,也讓創新更有方向。

  注重基礎研究,讓創新厚積薄發。基礎研究能夠爲行業創新打地基,樹支柱。基礎研究耗時費力,需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但很值得。

  強化智慧合作,讓創新更有力量。創新,不能閉門造車,需要開放合作。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舉措,伊利不斷強化創新驅動,打造創新產品,實現品質升級,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創新模式,通過“全球集智”實現“極致品質”,讓全球更多消費者分享伊利高品質發展的成果。

  *以上內容整理自博鰲論壇官網、經濟觀察報、新京報、界面新聞、華夏時報、新浪財經等媒體,特此感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