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記者 黃輝

  說起瑞金的脫貧攻堅,不得不提華屋。

  華屋是江西省瑞金市葉坪鄉最偏遠的山區村——黃沙村的一個自然小組,與福建省僅有一山之隔,因村民全部以華爲姓,圍屋而居,所以稱爲華屋。

  蘇區時期,僅43戶人家的華屋,每家都有人蔘加革命,其中17人在長征途中犧牲,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

  2012年以前,由於戰爭創傷、資源匱乏、耕地貧瘠、勞動力短缺等原因,華屋貧困程度極深,人均年收入僅2000元左右,“五保戶”、低保戶、低保邊緣戶和貧困戶等四類家庭共59戶112人,分別佔全組總戶數的50%和總人口的46%。爲此,附近村莊甚至流傳着“有女莫嫁華屋郎”的說法。

  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蘇區振興發展的春風吹遍贛南大地每一個角落,華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走進華屋蹲點採訪,實地感受這個昔日貧困村華麗蝶變背後的感人故事。

  17棵青松見證華屋脫貧

  在華屋的後山,17棵蒼翠挺拔的青松連成一片,彷彿向世人訴說着那段烽火歲月。

  1934年長征前夕,17位華屋村青年男子相約來到後山,沿襲客家人的習俗每人栽下一棵松樹,約定革命成功後一起回來。但不幸的是,長征途中,這17位戰士全部壯烈犧牲。

  青松依舊在,不見兒郎歸。

  “青松承志千秋頌 英烈鐫碑萬代銘”,紅軍烈士紀念亭的這副對聯,勾勒了那段刻骨銘心的紅色歷史,也留下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

  今年85歲的華崇祁,是當年犧牲的華欽材烈士的兒子。

  華崇祁告訴記者,在他出生前一個多月,父親華欽材、叔叔華欽樑參加紅軍,踏上征程,卻再也沒有回來。從母親的口中,他知道父親和叔叔在後山栽的兩棵松樹,於是每年清明,都要來到樹下祭奠。

  以前,由於家庭貧困,華崇祁全家擠在村角三間半的土坯房裏,經常是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他和老伴都得了風溼病。由於房間小,一家人住不下,外出打工的6個兒女只能輪流回家過年。

  2012年,華屋村經過統一規劃,建成66套整齊劃一、錯落有致、具有濃厚客家風情的兩層半新房,每戶佔地面積約90平方米,建築面積225平方米。

  在當地政府資助下,華崇祁也分得一套。

  “做夢都沒想到喲,我們一家人終於過上團圓年了。”華崇祁說,那年清明,他再一次來到後山,站在青松下老淚縱橫,用最淳樸的方式祭奠親人,告慰先烈。

  脫貧路上滿是幸福故事

  華屋村貧困戶華祺在廣東打工時,結識了雷州女子戚暖雲。

  “結婚前,華祺一直不敢把女朋友帶回家,怕對方看到自己家的窘境。”葉坪鄉司法所所長、華屋村蹲點幹部危媛媛告訴記者,華祺家窮得叮噹響,華祺和奶奶、父親住在一間土坯房內,廚房還與鄰居共用。

  結婚後,戚暖雲第一次隨丈夫來到華屋過年。

  “家庭條件差不說,村裏的路也是泥濘不平,晚上黑燈瞎火,根本不敢出門。”戚暖雲告訴記者,當時心裏確實有點失落。

  也正是那時,《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讓華祺看到了希望。“生活馬上就會好起來的。”華祺總是用這句話安慰妻子。

  果不其然,華祺的願望很快就夢想成真。在政府幫助下,華祺用紅軍烈屬補貼、光彩事業捐贈基金及全國婦聯幫扶基金等蓋起了寬敞明亮的“小洋房”。如今,華祺和父親在外打工,每月收入逾萬元,戚暖雲則留在家裏帶孩子,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記者看到,如今的華屋,錯落有致的新房代替了透風漏雨的土坯房,清潔純淨的自來水代替了渾濁的土井水,明亮的電燈代替了黯淡的煤油燈,平坦的水泥路代替了曲折泥濘的鄉村小路,村莊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背靠青山、面向田野、綠水環繞的華屋村,儼然成爲一個“世外桃源”。

  走在跨越發展快車道上

  面貌一新的二層半樓房、一箱箱打包的蔬菜水果整齊地堆放在門口……這是4月11日下午,記者在華屋村民華水林家見到的情景。

  今年52歲的華水林是烈士後代。前些年,因爲自己和妻子患病,高昂的醫療費使他家的經濟狀況一落千丈,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

  在扶貧幹部幫助下,華水林在村裏辦起了大棚種植,搭建了25個大棚種植蔬菜水果,並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當年就摘下貧困帽,今年預計收入超過10萬元。

  脫貧後的華水林不忘本,積極帶動鄉親共同致富,聘請多名貧困戶一起種植蔬菜瓜果。

  華水林的幸福變化,也發生在華屋的每一戶家庭。打開思路的華屋人,充分挖掘華屋豐富的紅色資源和生態優勢,打造了信念亭、信念林等紅色景點,新建了農家樂、農家旅館、村史館,成功舉辦了兩屆華屋鄉村文化旅遊節。

  “僅今年以來,就接待遊客230多批1.1萬餘人次,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村民實現戶均增收3萬多元。”葉坪鄉黨委書記王春華說,2017年年底,華屋全面實現脫貧摘帽。

  瑞金市委書記許銳告訴記者,黨中央支持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政策,猶如一股春風、一份厚愛,讓包括華屋村在內的衆多鄉村走上了跨越發展的快車道。

  “感黨恩沐春風華屋處處添錦繡 承國運建新樓農家人人話振興”,農戶新樓白牆上的紅色對聯熠熠生輝,見證着華屋人的幸福生活。這得益於深入推進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在贛鄱大地上,無數個貧困村莊也正經歷着“華屋式”的華麗蝶變。

  來源:法制日報

  編輯:韓玉婷張博 李金鳳嶽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