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記者 韓丹東

  “每月這麼長時間住在村子裏不回家,家裏人沒意見嗎?”

  “家裏人都習慣了。”在西柏坡蹲點採訪扶貧幹部時,他們都異口同聲給出這樣的回答。

  他們舍小家顧大家,把扶貧攻堅這項重任堅實地扛在肩上,每個月駐村工作不低於25天,有些只在週日短暫回趟家,當天就又返回到村子。

  這種經過西柏坡精神洗禮的責任傳承,讓這羣扶貧幹部在脫貧攻堅道路上更加堅定和自信,帶領羣衆以一往無前的勇氣脫貧致富。

  實幹扶貧人

  “真的是園園,聽聲音就覺得像。”正在做農活的白龍池村村民趙書尖擡起頭微笑着打招呼。

  園園,全名康園園,曾是平山縣司法局駐溫塘鎮白龍池村的扶貧幹部,從2016年3月駐村到2018年8月新一批駐村幹部到來,在這裏待了近兩年半。

  在這兩年半時間裏,康園園和村民打成一片,村裏的每一條路、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乃至村子的歷史他都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趙書尖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痹症,結婚時連房子都沒有,一直是借親戚的房子住,直到2016年危房改造,拿到了國家補貼後,趙書尖才蓋起了自己的房子。

  蓋了新房的趙書尖在康園園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的小額貼息貸款,用於安裝光伏發電設備,這樣每年可以有保底收益6000多元。

  如今,在平山縣司法局駐村工作組幫助下,白龍池村的貧困戶從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100戶減爲4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我剛來村裏的時候,村民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園園怎麼沒來’。從此,園園成了我們的榜樣,有了這樣的榜樣,我們的扶貧工作要開展得更好。”平山縣司法局駐村工作組第一書記張利果微笑着說。

  “有錢”低保戶

  西大吾鄉北榮村是平山縣委政法委的扶貧攻堅幫扶村,目前,全村貧困戶發生率爲零,低保戶現有1戶3人。

  而在2014年最初建檔立卡時有98戶,到2017年回頭看時貧困戶僅剩1戶3人,脫貧成果喜人。

  2018年11月,經過民主評議,僅剩的1戶也已經退出貧困戶行列。

  “2017年確定的貧困戶1戶3人和這低保戶1戶3人指的都是盧二平一家。”平山縣委政法委駐村工作組第一書記高彥軍介紹說。

  54歲的盧二平患有腦梗後遺症,無法工作;他的妻子又患有癲癇病,同樣無法工作;12歲的孩子正在讀小學四年級,家裏沒有任何勞動力。

  2014年,富力集團選擇流轉北榮村山場及農用地1200畝,凡佔用農戶承包地的按每畝6.5萬元直接補償農戶,佔用集體土地的補償款,村委會按每人4萬元發放到農戶。

  盧二平自家承包地被佔了6分地,得到補償款近4萬元,加上村委會發放的補償款,對於盧二平一家來說,分得了“一筆鉅款”。但是,這筆“鉅款”對於一個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家庭來說,仍是杯水車薪。瞭解到這一情況,在駐村工作組的努力下,盧二平一家三口被納入低保救助。

  高彥軍說,結合北榮村的實際情況,駐村工作組做了許多惠民的實事,如建立了飲水工程,村民免費使用自來水;建立了多功能文化活動中心,有圖書館、閱覽室、棋牌室,可以上網查閱各種資料;大小街道全部硬化,實現戶戶通,雨天腳上不沾泥;進行廁所革新,並修建排污管網,爲村裏進一步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殘疾人“警察”

  在平山縣寨北鄉西南部有一個泉水村,村子裏有一位拄着雙柺的大爺,他時常穿着一身沒有警銜的舊警服。這位大爺名叫尹書兵,因患有小兒麻痹症而留下終身殘疾,至今孤身一人。

  據平山縣公安局駐泉水村第一書記白曙光介紹,今年59歲的尹書兵一直是一個人生活,2016年之前住的房子破舊不堪,看上去隨時都可能坍塌。駐村工作組瞭解情況後,爲他申請了危房補助,在其弟弟的幫助下蓋起了新房。

  如今,住着新房子,拿着低保、殘疾人補助以及光伏發電的收益,尹書兵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生活好了,沒事我喜歡喝點小酒,自己可以燒飯做菜。”尹書兵說起如今的生活,滿滿的幸福感。

  爲何穿着這身舊警服?

  尹書兵說:“這都是白書記給我的,他看我沒衣服就給我衣服,看我沒暖瓶就給我買暖瓶。”

  白曙光說,尹書兵孤身一人,又是殘疾,是重點幫扶對象之一,“來他家裏幾乎不會空着手,每次會帶舊警服、多功能服、皮鞋、暖瓶、保溫杯等物品送給他。”

  “他們需要我們的照顧。”白曙光由衷地說,下一步,將結合省級、市級養殖示範村建設工作,開拓思路,尋找合適的養殖項目,在提高泉水村村容村貌的前提下,再爭取更多的惠民項目,進一步提高村民收入。

  來源:法制日報

  編輯:常煜 朱嬋嬋 嶽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