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一線的扶貧幹部、先富帶後富的優秀青年、身殘志堅的殘疾貧困戶……每次踏入貧困山村,在艱苦條件下工作生活的困難羣衆,總會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也讓我情不自禁地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彭教學如是說。

  三月末的一個上午,在經開區對口幫扶鎮——藍田縣三官廟鎮舉行的一場扶貧招聘會上,記者見到了彭教學,他正用相機記錄着現場找到工作的貧困羣衆,爲他們即將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而欣喜。

  彭教學是西安周至人,從小生活在農村,讓他對鄉土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作爲一名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和具有30年黨齡的老黨員,如何參與精準扶貧,在脫貧攻堅上做點事情?彭教學結合自身特長,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把全省國家級貧困縣區跑一遍。通過收集整理撰寫扶貧故事,編寫出版扶貧脫貧故事集,舉辦脫貧攻堅圖片展,宣傳脫貧致富與脫貧攻堅先進人物及典型事蹟,讓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

  爲此,從2016年初開始,彭教學便深入貧困縣區。他開着車、帶着筆記本、揹着照相機,走訪貧困戶和脫貧致富帶頭人及駐村蹲點扶貧幹部2000多人次,撰寫了118個扶貧脫貧典型故事,拍攝並精選了800多幅扶貧脫貧圖片,出版了《向貧困宣戰——陝西脫貧攻堅見聞錄》一書。

  三年多來,彭教學走過了三萬里路。談起走過的貧困村莊,他有講不完的故事。在走訪中,彭教學感觸最深的一次,是2017年7月26日到周至縣板房子鎮高潮村走訪採風。該地山大溝深,羣衆居住高度分散,老百姓吃水是最大的困難。走訪時,彭教學正好遇見該村扶貧幹部帶着人上山。原來住在山腳下的貧困羣衆斷了好幾天水,估計是山上的水源地出了問題。

  於是,彭教學與扶貧幹部一起,拿着木棍當柺杖,沿着荊棘小路,穿過碎石溝坎和野藤雜草,攀行3公里多的山路,爬到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頂探查水源。經過檢查發現,是枯樹枝、枯樹葉等雜物把蓄水池中的引水道堵了。他們清除了雜物,疏通了管道。直到下山後,才發現每個人鞋子和褲腿上都爬了不少螞蟥。

  在走訪中,很多貧困戶身殘志堅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彭教學。丹鳳縣棣花鎮棣花景區有一位高位殘疾青年賈滿濤,每天到景區上班,把自己捆坐在三輪車上進行手工刻字,憑藉自己的雙手養活了一家老小。這,給彭教學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採寫扶貧脫貧故事的過程中,爲了掌握第一手資料,爲了從貧困羣衆中瞭解和反映脫貧攻堅成果,彭教學深入貧困村,走訪貧困戶。“只有先交朋友,以聊天、拉家常的形式和貧困戶交流溝通,才能真正瞭解黨的扶貧政策落實情況,發現和挖掘脫貧攻堅工作的閃光點,從中掌握寶貴資料。”彭教學說。

  在深入走訪貧困村中,由於大部分貧困村都十分偏僻,沒有就餐條件,彭教學常常錯過吃飯點,每天只吃一頓飯。“我經常在車上準備好乾糧和水壺,以備不時之需。”彭教學說,在走訪時,住宿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有時晚上住在鎮上,有時路太遠只能住在農民家裏。他也遇到過山體塌方、車輪陷入泥坑等諸多危險,但他從未停止過腳步。

  走訪過不同地方的貧困村,彭教學看到了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變好、貧困村民生活改善等一系列變化。扶貧幹部與村民的親切關係、優秀青年返鄉創業、致富羣衆先富帶後富、殘疾貧困戶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等,讓他深有感觸。

  彭教學說,自己會一直關注貧困山村及貧困戶脫貧的情況,也會繼續通過自己的方式,讓更多人瞭解、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當中。

  來源:西安晚報

  文:黃曉巍 |編輯:答案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