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记者 黄辉

  说起瑞金的脱贫攻坚,不得不提华屋。

  华屋是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最偏远的山区村——黄沙村的一个自然小组,与福建省仅有一山之隔,因村民全部以华为姓,围屋而居,所以称为华屋。

  苏区时期,仅43户人家的华屋,每家都有人参加革命,其中17人在长征途中牺牲,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

  2012年以前,由于战争创伤、资源匮乏、耕地贫瘠、劳动力短缺等原因,华屋贫困程度极深,人均年收入仅2000元左右,“五保户”、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贫困户等四类家庭共59户112人,分别占全组总户数的50%和总人口的46%。为此,附近村庄甚至流传着“有女莫嫁华屋郎”的说法。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苏区振兴发展的春风吹遍赣南大地每一个角落,华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进华屋蹲点采访,实地感受这个昔日贫困村华丽蝶变背后的感人故事。

  17棵青松见证华屋脱贫

  在华屋的后山,17棵苍翠挺拔的青松连成一片,仿佛向世人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1934年长征前夕,17位华屋村青年男子相约来到后山,沿袭客家人的习俗每人栽下一棵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来。但不幸的是,长征途中,这17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

  “青松承志千秋颂 英烈镌碑万代铭”,红军烈士纪念亭的这副对联,勾勒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红色历史,也留下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今年85岁的华崇祁,是当年牺牲的华钦材烈士的儿子。

  华崇祁告诉记者,在他出生前一个多月,父亲华钦材、叔叔华钦梁参加红军,踏上征程,却再也没有回来。从母亲的口中,他知道父亲和叔叔在后山栽的两棵松树,于是每年清明,都要来到树下祭奠。

  以前,由于家庭贫困,华崇祁全家挤在村角三间半的土坯房里,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他和老伴都得了风湿病。由于房间小,一家人住不下,外出打工的6个儿女只能轮流回家过年。

  2012年,华屋村经过统一规划,建成66套整齐划一、错落有致、具有浓厚客家风情的两层半新房,每户占地面积约90平方米,建筑面积225平方米。

  在当地政府资助下,华崇祁也分得一套。

  “做梦都没想到哟,我们一家人终于过上团圆年了。”华崇祁说,那年清明,他再一次来到后山,站在青松下老泪纵横,用最淳朴的方式祭奠亲人,告慰先烈。

  脱贫路上满是幸福故事

  华屋村贫困户华祺在广东打工时,结识了雷州女子戚暖云。

  “结婚前,华祺一直不敢把女朋友带回家,怕对方看到自己家的窘境。”叶坪乡司法所所长、华屋村蹲点干部危媛媛告诉记者,华祺家穷得叮当响,华祺和奶奶、父亲住在一间土坯房内,厨房还与邻居共用。

  结婚后,戚暖云第一次随丈夫来到华屋过年。

  “家庭条件差不说,村里的路也是泥泞不平,晚上黑灯瞎火,根本不敢出门。”戚暖云告诉记者,当时心里确实有点失落。

  也正是那时,《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让华祺看到了希望。“生活马上就会好起来的。”华祺总是用这句话安慰妻子。

  果不其然,华祺的愿望很快就梦想成真。在政府帮助下,华祺用红军烈属补贴、光彩事业捐赠基金及全国妇联帮扶基金等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房”。如今,华祺和父亲在外打工,每月收入逾万元,戚暖云则留在家里带孩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记者看到,如今的华屋,错落有致的新房代替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清洁纯净的自来水代替了浑浊的土井水,明亮的电灯代替了黯淡的煤油灯,平坦的水泥路代替了曲折泥泞的乡村小路,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背靠青山、面向田野、绿水环绕的华屋村,俨然成为一个“世外桃源”。

  走在跨越发展快车道上

  面貌一新的二层半楼房、一箱箱打包的蔬菜水果整齐地堆放在门口……这是4月11日下午,记者在华屋村民华水林家见到的情景。

  今年52岁的华水林是烈士后代。前些年,因为自己和妻子患病,高昂的医疗费使他家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扶贫干部帮助下,华水林在村里办起了大棚种植,搭建了25个大棚种植蔬菜水果,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当年就摘下贫困帽,今年预计收入超过10万元。

  脱贫后的华水林不忘本,积极带动乡亲共同致富,聘请多名贫困户一起种植蔬菜瓜果。

  华水林的幸福变化,也发生在华屋的每一户家庭。打开思路的华屋人,充分挖掘华屋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打造了信念亭、信念林等红色景点,新建了农家乐、农家旅馆、村史馆,成功举办了两届华屋乡村文化旅游节。

  “仅今年以来,就接待游客230多批1.1万余人次,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村民实现户均增收3万多元。”叶坪乡党委书记王春华说,2017年年底,华屋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瑞金市委书记许锐告诉记者,党中央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犹如一股春风、一份厚爱,让包括华屋村在内的众多乡村走上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感党恩沐春风华屋处处添锦绣 承国运建新楼农家人人话振兴”,农户新楼白墙上的红色对联熠熠生辉,见证着华屋人的幸福生活。这得益于深入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在赣鄱大地上,无数个贫困村庄也正经历着“华屋式”的华丽蝶变。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韩玉婷张博 李金凤岳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