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氣韻”之說,始自六朝南齊人物畫家謝赫的《古畫品錄》,六法爲:


一、氣韻生動是也;

二、骨法用筆是也;

三、應物象形是也;

四、隨類賦採是也;

五、經營位置是也;

六、轉移模寫是也。



從此,六法之首的“氣韻生動”成爲中國畫根本性審美標準。謝赫是人物畫家, 人物畫之“ 韻”來自於所謂魏晉風度,也即當時的人倫鑑賞標準,指一個人的情調、個性,有清遠、通達、放曠之美, 而這種美流注於人的形相之間, 從形相中可以看得出來的,把這種神形相融的韻,在繪畫上表現出來, 即是“ 氣韻”的“韻”。


六朝伊始,中國人“物感”意識開始覺醒,所謂“物感”,即人與物的交流互感,人從自然萬物中感受到了自然宇宙生命的活潑、真實,並從而賦於大自然活潑、真實的情感特質,所謂登山觀海,情滿意溢,南朝畫家王微在《敘畫》這篇著名的山水畫論文中說山水有情,“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意即仰觀秋雲,臨風而立,人與大自然的感情相互映證,在人與物交流互感中,體會一種無言之美。



六朝以後,原來作爲人物畫背景的山水景物終於成爲繪畫的主要表現對象。山水畫勃興, 產生了唐末荊浩的《畫山水錄》,荊浩將謝赫的“六法”分析、整理,提出六要——氣、韻、思、景、筆、墨。“ 六法” 之“ 氣韻” 與“ 六要” 之“ 氣、韻”實際上打通了人物畫與山水畫的界限, 以人物畫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山水畫的價值標準,或者說以山水畫的價值標準來深化人物畫的價值標準。


荊浩《畫山水錄》:“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 隱跡立形, 備儀不俗。” 當代學者伍蠡甫在《中國畫論研究》一書中解釋:氣——畫家有度物取真的認識力或審美水平,它便隨着筆墨的運使而指導着創作全程—— 這個貫徹始終的“ 心” 力或精神力量,稱爲“氣”;韻——風韻、韻致的表現,時常是隱約的、暗示的,並非和盤托出。



參酌謝赫、荊浩原文及後人的詮釋,我們大致可以認爲:一,中國人物畫之“氣韻生動”與中國山水畫之“氣、韻”並舉,都非常重視“韻”; 二,中國人物畫之氣韻,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精神品性,指向古人所說的“神”,所以,“氣”常稱爲“神氣”,而“韻”亦常稱爲“神韻”,正因爲如此,其特點是“生動”—— 有生命力,有靈性,生動逼真。


中國山水畫之“氣、韻”並舉,實際上與水墨山水畫地位的突顯有關,也就是說,“筆、墨”二者成爲山水畫構成的兩種根本的媒介語言之後,“氣”與“韻”二者分別對應於“筆”、“墨 ”,從此,中國畫的表現技法便更加具體、細緻化。



中國詩歌、音樂、書法、雕塑、舞蹈甚至篆刻、戲劇表演皆講究韻,如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


有韻則生,無韻則死;

有韻則雅,無韻則俗;

有韻則響,無韻則沉;

有韻則遠,無韻則局。

凡情無奇而自佳,景不麗而自妙者,韻使之也。



當代學者劉承華先生在其《中國音樂的神韻》一書中指出,“韻”是中國藝術最高之美,相對於“意境”,它是更加貼近中國藝術的美學特質的審美範疇,即是說“意境”,還不能作爲中國藝術的最高審美範疇,因爲它只是對中國藝術魅力的一種狀態描述,而不是對其審美特質的揭示。


中國古琴的音跡是拋物線型的,這種拋物線型的音跡不同於西方音樂的鏈條型,鏈條型音跡可以用形式邏輯加以分析、解剖, 而拋物線型音跡不可分析、解剖,其運行軌跡牽引着你去追尋、去探究、去捕捉,但又總是捕捉不到,若有若無,若即若離;捕捉不到,但又並非一無所獲,正是在這種追尋、探究和捕捉中獲得一種似是而非的滿足。



劉承華關於古琴音跡的論述使我們想到了中國書畫的“線條”,“線條”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手法,但是“線條”裏有“氣”有“韻”,線條運行過程中的方圓粗細、濃淡燥溼、轉折頓挫、中鋒側鋒等等講究中都暗含“ 陰陽” 互補之道, 雖然我們通常認爲“ 線條” 對應於水墨畫中的“ 筆”(用筆),但實際從廣義上講,以毛筆或其它工具運墨、用墨時, 還是構成“ 線條”, 因爲一塊塊的“ 墨” 連袂一氣就是朦朧起伏的線條, 因此是謂“ 筆中有墨, 墨中有筆”。


“ 線條” 如同音樂中的拋物線音跡一樣本身就有“ 韻” —— 通向玄遠,同時這種以水墨構成的線條本身在色相表現上又頗具“ 氣韻” —— 通過運筆的各種講究, 再加上中國畫堅持以水墨爲正宗, 以“ 墨” 的色相以示玄遠、深微,三種條件加起來,我們可得出結論:中國畫在藝術精神上是以韻爲旨歸的。因爲“韻”通向“拋物線”(線條)所指引的玄遠之境,韻是氣的依歸。 



古人認爲“氣韻”難求,有發於墨者,有發於筆者,有發於意者,有發於無意者。發於墨,即在輪廓中點染渲暈;發於筆,幹筆皴擦,力透而光自浮;發於意,我欲如是而如是,疏密多寡,濃淡幹潤,各得其當;發於無意,凝神注想,流盼運腕,不意爲是,而忽然如是。


雖然這兒“氣韻”生動效果的取得,有難易程度上的區別,但它實在是要求一幅作品的方方面面皆不得馬虎、草率,因爲從“ 氣韻” 兼舉所對應的東方式的宇宙創化論的立場上來看,“ 六法”“ 六要”, 甚至更多的新生的表現手法本身都必須遵循“氣韻”兼到的創造原則,按照石濤的“一畫”理論,“一畫落紙,衆畫隨之”, 可是如果“ 一畫落紙”, 中間在用筆、用墨、物象、佈局、題款、用章任何一方面, 一個局部出了問題, 也就破壞了整幅作品的“ 氣韻生動”的格局,最要命的是創作主體在起筆繪寫之前, 並沒有掌握那“一畫之洪規”,那麼他下筆以後,一筆不到,筆筆皆不到,則無可救藥。



“韻”這個東西看起來很神祕,從哲學的終極追問上來看,確實如此,可是從主體的感受性上來看,不過就是指“有餘意”“有想象的餘地”。可是我們尊敬作爲中國藝術精神的“韻”,又絕不是搞觀念藝術,在作品中只求觀念、意態、意趣、韻致、而拋棄繪畫的形、色、類、罔顧個體的感受性以及經由個體而領受到的時代精神,時代生活內容和生活經驗。



當代畫家應該在充分認知“氣韻”的重要性的基礎上,首先從培育主體的氣韻開始,在個人修養上下一番苦工夫,然後筆墨緊追時代,意趣緊貼國畫主脈,折中古今融會畫理,勤學苦練、巧練,將學習與巧悟結合在一起,方可能做到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有所成就。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爲宗旨,本文頂尖藏品。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宋代折枝花鳥畫構圖程式剖析         石濤的偉大與媚俗

悖論董其昌:大師、淫棍和惡霸?

“西泠八家”篆刻印石128方原印照【珍藏版】      

金農 | 精品《人物山水冊》   《二湘圖》,亮瞎你的眼

齊白石早年《花鳥冊》(老舍舊藏)    

二十世紀最後的寫意國畫巨匠-湯文選先生畫贊

十八歲的千里江山圖,流傳千古的絕唱,每一部分都是一副經典的山水畫

看了陳巨來的原石印,你才知道印章到底有多美(高清組圖)

不會被遺忘的大家——憶學仲先生(附高清作品集)     

李鱔  |《花鳥冊》百圖詳解     

  八大山人的心路歷程     石魯 | 寫生冊

國人看不懂當代水墨,就是不懂藝術麼?     

美的極致!——敦 煌 手 姿(600勢)

敦煌早期彩塑的犍陀羅影響   繆谷瑛 | 百 花 圖 集

鉅獻 | 815張高清大圖帶你走進《清明上河圖》中815個人物造型細節

 黃賓虹“寫”出來的花鳥 (200圖)   趙之謙印面60方,美醉了!

盈盈水間,脈脈不語  | 中國畫中的水      

陸儼少圖式梳理——含陸儼少先生最全的寫生作品

沉默的大師! 去世七年後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附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