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廣州,廣州從下午至夜間有6個小時全國最堵,可謂下班艱辛之城。請關註:容濟點火器

在廣州這21個區域中,大學城是唯一沒有出現過「嚴重擁堵」的地方,而天河商圈、昌崗和流花,則屬於出現「嚴重擁堵」提示次數最多「三甲」。

7點-23點,天河商圈有4個時間段「嚴重擁堵」頻次問鼎,分別是8點、9點、14點、15點;昌崗也有4個時間段「嚴重擁堵」頻次最多,分別是10點、11點、12點、21點;流花午後堵車厲害,有7個時間段「嚴重擁堵」頻次最多,分別是16點、17點、18點、19點、20點、22點、23點。

具體來看早高峰(7- 9點),天河商圈、珠江新城、昌崗、燕嶺沙汕、車陂員村,出現「嚴重擁堵」提示的次數最多。7點時間段(7:00-7:55,計時規律下同),「嚴重擁堵」頻次較多的是燕嶺沙仙301次,但整體次數都不算多。其中,天河商圈「嚴重擁堵」僅22次。到了8點時間段,天河商圈「爆發」,「嚴重擁堵」猛增到1484次,相當於1年裡有1/3的時間很堵。到了9點時間段,天河商圈次數降為911次,珠江新城則「崛起」,達到895次。

各區域晚高峰時段(17- 19點)堵車比早高峰明顯,出現「嚴重擁堵」提示次數最多的是流花、天河商圈、昌崗、珠江新城、東山、車陂員村、周門西關等。流花從16點時間段開始就佔據「嚴重擁堵」頻次榜首,17點時間段達到3006次,18點時間段3451次,相當於1年裡有9個多月都很堵。17點時間段,天河商圈與昌崗緊跟流花之後,次數分別是2397次與2157次,周門西關也有1595次。18點時間段,除了流花,天河商圈也超過3000次,而珠江新城、昌崗,東山、車陂員村、環市東沙河均超過2000次。19點時間段,數據普遍回落。

再來看看21個區域的全年平均車速,90%都在40公里/小時以下,其中海珠廣場公園前均速最低,僅26.1公里/小時;而天河商圈均速31.9公里/小時,珠江新城34.7公里/小時,都沒到21個區域的平均值(35.2公里/小時);石榴崗均速47.1公里/小時,琶洲43.9公里/小時,相對較快。

最有效的解除大城市的交通擁堵方法:取消禁摩,讓摩托車重新回答大城市中。

你一輛汽車只有一個人,但是它會佔據4輛摩托車的位置,一輛摩托一般是2米左右,短的1米左右,但是,一輛汽車,短的3米多,長的一半有5-6米甚至更長。

按同樣面積,可以停一輛汽車,四輛摩托車來計算,相同面積,汽車與摩托之比是1:4,一輛汽車的佔地面積可以至少供給4輛摩托車行駛和停放。所以,即使一輛汽車坐滿人,也只不過能提供5個人的座席,可是,4輛摩托車能承載8人。所以,相同面積下,最小人數比是1:4,而最大人數之比是5:8(合法情況,摩托車是不能帶2個人的,也就是說只能承載2人)

而如果是4輛125的摩托,排量只有600cc,可是,一輛小汽車,排量最小的qq也有800cc。大的或一般的都是1600cc,排量是4輛摩托車將近3倍,按3:1來作為排量的比例一輛汽車比一輛摩托,排量就是12.8:1(按1.6L:125cc)

假設公式為:效率=佔地面積*排量/人數

即運載1個人所需要的佔地面積和排量。

而效率更低:承載比例,汽車:摩托,1:4;最大,5:8。所以一輛汽車:一輛摩托綜合效能比,4*3/1:1*1/4=48:1,最大4*3/5:1*1/8=96:5=19.2:1。

不難看出,使用汽車運輸一個人需要更多的土地和排放更多的污染,即使最低按一輛汽車7人來算,用汽車運輸人員也不會是效率提高太多,但是,公交汽車除外,因為,你懂得,公交車要求1平方米佔7個人才算超載,所以,效率還是蠻高的,但是,真的不知道,能站七個人不。

鑒於汽車一般都是一個人坐或2人,而摩托車一般也是1個人或2個人,所以,汽車:摩托=4*12.8/2:1*1/2=51:1,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堵車的原因。當道路容量大的時候,基本上禁摩是無所謂的,但是,當基數太大,而且道理容量達到峰值的時候,堵車就變成必然,而且,會愈演愈烈。


現在的人擁有私家車,就像三四十年前的人家擁有自行車一樣,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城市的發展趕不上私家車的擁有量,城市擁堵在所難免!城市不斷擴大,新區的產業鏈的建設,要考慮住宅,醫院,學校,商業綜合體,益民菜市場等一個不能少,在附近不用駕車就解決日常生產生活!其次,大量投放公共交通,如此能減少城市私家車出行,擁堵就不是問題了!

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成都街景。


我在昆明,最近幾年修地鐵,到處施工,讓本就擁堵的交通雪上加霜。但是我很支持修地鐵,一二六號線早已運營,三號線也已經試運行了,對省會城市及中等以上城市來說,地鐵是治標治本的最終方案。

長痛不如短痛,最近昆明的交通擁堵就像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即將來臨。


現在國內大部分城市真是車滿為患!尤其是節假日,上下班時間,車輛像蝸牛一樣爬行,真是讓人心生感慨。不知是人開車呢?還是蝸牛在娛樂游大街。當然了一些大中城市也出台了許多辦法來針對汽車擁堵現象。好像作用也不是那麼明顯?當然多修立交橋也有一定好處。我個人認為一些大都市的有關政府部門,能否在各種方法的基礎上,考慮一下在城市交通主幹道或交通熱鬧地帶,修幾條地下汽車專用通道?地下專用通道四通八達,並與地面上各立交橋和路面相鋪相成,並且詳細規劃一下節假日,上下班高峰區,計程車專用通道,還有一些有償的快速通道,讓一些有急事的司機付費快速通行。及一些特殊車輛通道的辦法?實行道路視頻網路監控和調度,市內和市外進出口的時間調度?這樣可以少了汽車擠在一起的尷尬與煩惱,同時也會節省下不少油氣資源,同時也會增加不少就業崗位。


我的城市汕頭擁堵,現在都要發展什麼軌道交通。天上飛的,地下跑的都要大力發展,像是建立人體的經絡四通八達把能利用的空間盡量利用,主要還是發展便民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優化發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讓私家車減少出行。例如生產一些打破公交車運行路線的車,多投入電動公交車把站點密集化。每個角落公交車都能到達,方便人出行。投入貨車讓人需要帶貨時方便,解決貨不方便帶的問題。限制淘汰私家車,提高車的各項稅收,以前車貴,現在便宜車多才會導致交通阻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