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代诗人,大家立刻就想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想到了王维、孟浩然、李商隐、杜牧等著名诗人。但是说起唐彦谦这个名字,估计大家都是一头雾水。这人是谁啊?他也是唐代诗人吗?

  没有错,唐彦谦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刺史,在当年文名鼎盛,以博学多艺而闻名天下。唐彦谦曾经拜温庭筠为诗,所以诗风有些接近温庭筠。唐彦谦著有《鹿门集》,代表作有《采桑女》和《宿田家》等。

  虽然唐彦谦现如今早就名声寥落,知道的人没多少。但是唐彦谦在宋代的时候那可是大名鼎鼎,膜拜唐彦谦的诗人非常多。比如北宋初年“西昆体”的代表诗人杨亿、刘筠都十分欣赏唐彦谦的诗歌,认为唐彦谦用典比较精巧,对仗工整亲切,堪称绝妙好诗。

  而宋代大诗人黄庭坚虽然不喜欢西昆体的诗风,诗歌创作和西昆体也不是一路,但是黄庭坚也对唐彦谦赞誉有加。根据黄庭坚的外甥洪驹父的《洪驹父诗话》记载:“山谷言,唐彦谦诗最善用事。”黄山谷,也就是黄庭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唐彦谦的诗歌最大的优点在于用典用得十分巧妙。

  黄庭坚用唐彦谦的《过长陵》来具体赞扬唐彦谦用典的才华:“长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千古腐儒骑瘦马,灞陵斜日重回头。”

  唐彦谦这首诗,现在的版本通常写作:“长安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

  个人觉得还是黄庭坚说的“千古腐儒骑瘦马,灞陵斜日重回头”,更有诗味一些。黄庭坚为什么说这首诗擅长用典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首先这个诗题中的“长陵”,是汉高祖刘邦的坟墓。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唐彦谦经过汉高祖坟墓而产生的一种感慨。

  所以诗歌的开头两句开篇明义,长安埋葬了众多刘氏子孙,这些都是王侯将相的名人。第3和第4句用的是刘邦的典故。刘邦出生于丰邑,被称为沛公,但是千百年后人们只记得长陵的坟墓而不再关心刘邦老家的荒丘。

  第5用的是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典故。第6句则是说百姓们盗挖长陵的坟土,想要获得一些“王气”。这两句巧妙的地方在于隐藏手法。提三尺,本来应该是提三尺剑,隐藏了一个剑字;盗一抔,本来应该是盗一抔土,隐藏了一个土字。这正是诗人妙用而黄庭坚高度赞扬的原因之一。

  第7句的“瘦”字和马、千古腐儒一配合,使一不得志一肚子穷酸学问又穷困潦倒的破落士大夫形象呼之欲出。第8句的灞陵,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也是人们送客送别止步之所。如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千百年后的腐儒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回想着汉文帝时候的繁荣,感受着如今落日余晖的尾巴。

  很显然,唐彦谦这首诗虽然通篇都是写汉代,但字里行间都是充满着借古讽今的味道,分明就是以汉代唐,说的晚唐时期那种没落的余晖。也因此,这首诗被黄庭坚高度推崇,被认为是诗人模仿的标杆。

  不过这首诗也被宋代诗人叶梦得质疑了一番。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三尺、一抔,虽是着题,然语皆歇后。一抔事无两出,或可略土字,如三尺,则三尺律、三尺喙皆可,何独剑乎?耳闻明主、眼见愚民,尤不成语。余数见交游道鲁直语,意不可解。”

  叶梦得的意思是说,一抔土是歇后语,唐彦谦可以省略写成“盗一抔”。但是三尺的东西并非只有三尺剑,也可能是三尺律,怎么可以省略呢?还有耳闻明主、眼见愚民这两句的写法太别扭了,完全不是诗歌的写法,这样的诗句为什么黄庭坚反而要赞誉呢?真是不可理喻啊。

  我是真游泳的猫,小编觉得叶梦得的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忽视了诗歌创作的一个原则,那就是“无理而妙”。诗歌经常是不遵循生活逻辑的,比如“长河落日圆”五个字,看上去无理,却是诗人的功力所在。所以我觉得唐彦谦这首诗确实值得夸赞。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想法呢?欢迎留言哦。

  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小编每天写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小编,多多分享小编的文章哦。

  本文参考书目:《全唐诗》、《洪驹父诗话》、《石林诗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