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塞林(Albert Kesselring) 在二戰德軍的高級將領當中,其經歷之豐富極為罕見:他的軍事生涯中成功地指揮過空軍和陸軍兩個軍種作戰,當過統帥也當過參謀長,還管過後勤,管過財政,管過基建,處理過外交和國際法問題。1。從低級軍官到空軍總參謀長凱塞林是南德的巴伐利亞人,1885年出生,並非軍人世家,世代是教書和務農的。他的父親當過拜羅伊特Bayreuth市的中學校長和督學專員,也算一個中等人家,但是那個時代的中等人家,生活顯然還是艱難的:凱塞林兄弟姐妹6個,有兩個夭折,一個在學生時代自殺,長大成人的,除了他本人,還有一個妹妹,另一個兄弟後來當了醫生 (根據凱塞林的回憶錄記載) 。凱塞林本人在一次大戰之前的1904年入伍,加入巴伐利亞第2炮兵團受初級軍官訓練,1906年獲得中尉軍銜。他這個炮兵團在戰爭爆發前,是駐紮法德邊境堡壘城市梅斯(Metz) 的要塞炮兵。當時凱塞林已經學會了飛行,不過不是飛機,而是炮兵觀測校射用的氣球。1914年大戰爆發,第2巴伐利亞炮兵團先在梅斯駐守一段時間,而後加入巴伐利亞王太子的第5集團軍,作為重炮支援部隊,進攻法國邊境的堡壘線。與在同一集團軍中服役的另一個巴伐利亞炮兵約瑟夫。迪特里希不同(後來的黨衛軍上將迪特里希) ,凱塞林在一戰的4年中,在前線的時間並不長,更多是作為炮兵聯絡副官,情報軍官,作戰參謀,供職于軍和集團軍的參謀部。由於凱塞林在戰爭中的出色表現,他在沒有進普魯士戰爭學院深造的情況下,就贏得了總參謀部軍官的任命提名,並於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正式成為總參謀部軍官,並留在戰後的十萬人國防軍中。按照德軍總參謀部軍官的任命制度,未經戰爭學院培訓而直接提名的情況非常罕見,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上級對他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能力給予高度評價。戰後二十年代,中級參謀部軍官凱塞林,一直在德軍事實上的總參謀長馮。西克特中將的直接指導下,任職於武裝部隊辦公室(凡爾塞和約禁止德國擁有總參謀部,所謂武裝部隊辦公室,就是事實上的參謀部) 。當時總參只有60名左右的軍官。這一段時間,對凱塞林日後的軍事生涯影響很大。西克特將軍是一戰以後的德國國防軍之父,他親手設計了這支軍隊,作為一個精兵主義的信奉者,西克特要求自己手下所有的幹部,必須成為多面手,以便將來一旦有事,大規模擴軍的時候,能夠作為骨幹頂到任何高級崗位上。在這種指導思想之下,凱塞林(和其它留在總參謀部的軍官一樣)不停地調換各種不同崗位,練成全才。1922年到1929年這7年時間,凱塞林在陸軍軍需部,從軍隊訓練,組織,裝備發展,技術創新都管過,甚至有一段時間專門管陸軍的行政和財會,還曾經被賦予研究國際法的任務。在凱塞林自己的回憶錄中,對這段日子在西克特手下的鍛煉,覺得受益匪淺。同時西克特本人也很看重凱塞林,把凱塞林當成明日之星來期許。1925年凱塞林晉陞少校,1930年晉陞中校,沒多久就成了上校,外放德累斯頓的第4炮兵團任團長。這種升遷速度,在當時這支十萬人的小型陸軍中,真的不算慢了。在這個時期,還有一件事對凱塞林日後的軍事生涯影響很大:他結婚了,妻子孃家姓凱斯勒(Keyssler) ,有個很有錢的守寡母親,這樁婚事是凱塞林的父親和丈母孃雙方親家訂下的,婚後因為缺錢的關係,凱塞林夫婦和丈母孃住在一起。而老凱斯勒太太是一位很不好相處的丈母孃,一天到晚挑撥他們夫妻關係。因此凱塞林夫妻之間的家庭關係始終緊張,他和妻子Paoline一生都沒有孩子(凱塞林有一個兒子,是後來領養的,並非親生) 。婚姻生活的不和諧,使凱塞林越來越傾向在無休止的工作中去尋求逃避,也就越來越變成一個工作狂。據說他整個二戰期間,除了有一次短時間探親以外,6年多時間就沒有回家休假,儘管他家就在柏林。1933年希特勒上臺之後,加緊建設空軍,戈林和米爾希向陸軍借調幹部,時任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將軍也是毫不藏私,大筆一揮,把一大批當時已經在總參謀部聲譽鵲起的精英軍官撥給空軍,包括威弗爾上校,凱塞林上校,都在其中。凱塞林當時在炮兵團長任上正當得高興,作為一名軍官,還是希望領兵,不願意去做文案工作的,尤其不願意換軍種。但是軍令如山,也沒得選擇。威弗爾進入空軍當了第一任事實上的空軍總參謀長(詳見拙作「德國空軍歷任總參謀長小傳」) ,凱塞林就任空軍行政辦公室主任,用現在的官職來套,實際上就是空軍後勤部長,從機場營房基建,補給油料,被服軍需,財政預算,什麼都管,就是不管作戰。德國空軍從一開始到二戰結束,實際內部可以分為兩個權力派系。一派通常稱為「老鷹」(old eagles) ,指那些一戰時的老資格飛行員們,象米爾希,烏德特,里希特霍芬都是,另一派就是從陸軍抽調的軍官,象威弗爾,凱塞林,施通普夫等。後一派沒有航空經驗,但是懂得管理,懂得軍隊正規化建設。這兩派有時候互相瞧不起:老鷹們認為陸軍出身的軍官不懂技術,不適合空軍這個技術軍種,而陸軍派認為老鷹們只懂飛行,不懂軍隊管理和建設。戈林雖然也是老資格飛行王牌,但是作為總司令,他玩派系平衡,目的是保住自己的權力。米爾希的地位則有點特殊:作為老飛行員,米爾希同時是個極為難得的管理天才,他懂得飛行技術無法替代管理才能,但是另一方面,陸軍派軍官多在空軍參謀部任職,而他們正試圖爭取空軍參謀部從航空部國務祕書(常務副部長) 米爾希的控制下獨立出來,取得和米爾希平等的地位。這又是米爾希無法容忍的。所以歷任德國空軍總參謀長,都跟空軍總監米爾希處不好關係。1936年,威弗爾將軍自駕飛機失事身亡,凱塞林成為繼任空軍總參謀長的當然人選。新任總參謀長凱塞林中將個性強悍,尤其不買米爾希的帳。在凱塞林看來,米爾希不是真正的軍人出身,只是等因奉此的文員而已,應該管好自己那一攤行政工作,不要干涉軍隊事務。凱塞林一年多的任期中,跟米爾希公開的衝突就有兩次:1936年,米爾希因為空軍第3訓練大隊轄下訓練事故太高,準備軍法審判大隊長耶舒恩內克少校(後來的第4任空軍總參謀長),被凱塞林一口拒絕。凱塞林甚至敢當面教訓米爾希「管你自己的民航去」 。後來英國高級軍事代表團訪德,凱塞林指責米爾希有叛國言行,理由是米爾希告訴英國人的東西太多了。事實上,不過是米爾希在執行向英國虛張聲勢的既定策略而已。但是,作為在軍隊中樞機構已經工作了半輩子的凱塞林,經驗早已教會他怎麼去運用間接的手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僅僅是當面吵架出氣。在凱塞林時期,德國空軍總參謀部真正贏得了平行於米爾希的獨立地位,全權負責作戰和訓練編製事宜,直接向戈林彙報。凱塞林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其實早先凱塞林當空軍後勤部長的時候,已經開始和威弗爾一起,以微妙的方式,暗示戈林,米爾希正在試圖架空戈林的地位,一旦戈林開始動搖了對米爾希的絕對信任,分散米爾希的權力就是順理成章的行動,而要分米爾希的權,有什麼比提升總參謀部地位更自然的事情呢?在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大衛。歐文(隆美爾的傳記作者)寫的米爾希傳記裏,甚至記載了這麼件事:凱塞林暗中下令,讓米爾希手下的行政主任偷偷銷毀了一封戈林給米爾希的信,信中戈林把指揮空軍和航空部的全部權力,都委託給米爾希。我覺得歐文所記載的這件事,很可能是戰後採訪米爾希時所採納的一面之詞,孤證未必可信,從常理推斷,戈林當時雖然對米爾希無比信任,但是不會到拱手交出權力的地步。況且,從德軍嚴格的管理制度上來看,如果存在這麼一封信,凱塞林私下指使銷毀檔案,他喫罪不起。在凱塞林的一年總參謀長任期內,除了這件組織上的變更,德國空軍還有三件大事。他上任三個星期,西班牙內戰爆發,德國空軍組建兀鷹軍團開赴西班牙,在戰爭當中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另一個成就,是在凱塞林任期內空軍創建傘兵部隊,後來成為戰爭中的精銳。其他空軍地面部隊,象高炮,探照燈部隊也急速發展。凱塞林作為空軍參謀長辦的第三件大事影響深遠,他停止了威弗爾任期內上馬的容克89,道尼爾19兩項四引擎遠程戰略轟炸機項目。也許是凱塞林一開始在空軍主管預算和後勤的背景關係,他對所謂「烏拉爾轟炸機工程」所需要耗費的巨額原料,燃料,和人力有相當清醒的認識,上任伊始就強烈主張Ju89和Do19兩個項目下馬。這次,米爾希與凱塞林難得地觀點一致,一拍即和,從此直至二戰初期,德國空軍再也沒有認真發展過戰略轟炸機。可以說,德國空軍向單純戰術空軍轉變的進程,由凱塞林始。這個決策,戰後凱塞林在紐倫堡作證的時候,承認是他的一個失策。但是站在後來者評價歷史的角度,我認為,這不僅不是失誤,恰恰是當時唯一合理的選擇。我對此事具體的看法,可以參見拙作「德國空軍元帥里希特霍芬」 一文, 結尾有專門的評論。 2。航空隊司令1937年,凱塞林辭去總參謀長職務,同時向戈林打報告申請退役,結果被戈林任命為駐德累斯頓的空軍第3軍區司令,負責西里西亞,薩克森,波蘭方向。1938年4月,改稱第1航空隊司令,駐柏林。第1航空隊成立的時候,下轄兩個航空師,仍然負責德國東部從易北河到圖林根森林一線,包括東普魯士和對東歐作戰。這樣,做了多年的參謀軍官之後,凱塞林第一次擔任高級指揮職務,開始了自己的統帥生涯。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波蘭戰役中,凱塞林的第1航空隊支援馮。博克上將的北方集團軍羣,首先切斷並佔領但澤走廊,然後南下向華沙總方向進攻。按照當時的指揮系統,各航空隊並不直接隸屬於集團軍羣,換句話說,凱塞林的直接上司是德國空軍統帥部,而非北方集團軍羣。但是陸軍出身的凱塞林早就是「飛行炮兵」學說的熱心支持者,開戰伊始就把航空隊司令部和博克的集團軍羣司令部建在一起,並主動把自己置於博克的指揮之下。這樣做的結果,地面部隊和空中支援的配合無比緊密,陸軍遇到頑強的地面抵抗時,俯衝轟炸機很快就會飛來提供空中支援。一般的二戰通史會提到,德國空軍在剛開戰的幾天之內已經擊毀了波蘭空軍主力,取得壓倒性的制空權。事實並非那麼簡單:開戰那天,波蘭北部覆蓋低雲,德軍並沒有有效地將波蘭空軍摧毀於地面。之後的十天左右時間,德國飛機在波蘭上空並未遭遇頑強抵抗,但是波蘭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主力也沒有遭遇致命打擊。凱塞林是在沒有摧毀敵空軍的情況下,提前將作戰重點轉向對地支援的,應該說,稍微有一點冒險。在凱的回憶錄中,認為波蘭空軍戰鬥機的數量和質量都還不錯,弱點是轟炸機部隊太弱。直到9月14日,德軍才抓住機會,給予波蘭空軍轟炸機部隊毀滅性的打擊。而波蘭戰鬥機的抵抗極為微弱,主要是因為陸軍在地面推進速度過快,佔領了大批波蘭機場,後退的波蘭空軍轉場之間喘息都來不及,更遑論出擊呢?從波蘭戰役開始,德國空軍還有一個創舉,就是把全軍的近一萬門各種口徑高射炮整編成師軍級大單位,集中使用,無論是遂行防空任務還是突擊地面目標,都能發揮巨大威力。德軍合圍華沙之後,勝局已定,大批陸軍和空軍部隊開始撤出戰場轉用於西線,波蘭的德國空軍重新編組,第1航空隊主力退出戰場,但航空隊司令凱塞林留下來全權負責東線德國空軍,因此華沙大轟炸的直接指揮者,雖然是里希特霍芬少將(屬於南方的第4航空隊),但作為里希特霍芬的直接上司,凱塞林也是有責任的。凱在回憶錄中辯解說德軍仍然力圖精確轟炸,只是由於地面的硝煙和塵埃,才造成失誤導致大量平民傷亡。但是事實上,德軍當時曾使用容克52運輸機裝滿燃燒彈,由兩個人在敞開的機身門裡用鐵鍬向下推燃燒彈,這樣的轟炸,有何「精確」 可言?(華沙轟炸的情況,可以參見拙作「德國空軍元帥里希特霍芬」 的有關部分) 。在波蘭戰役後期的德國國防軍高級指揮官中,凱塞林可能是唯一沒有公開抗議過後方對待波蘭平民暴行的。陸軍留守波蘭的第8集團軍司令布拉斯科維茨(Blaskowitz) 不但對納粹的暴行提出抗議,而且命令逮捕黨衛軍「希特勒警衛」 旗隊隊長迪特里希(後來的黨衛軍上將,詳見拙作) ,並且派一位空軍上校參謀去柏林,向希特勒彙報迫害平民的資料,結果派去彙報的軍官被米爾希攔了下來,迪特里希也放了。從此布拉斯科維茨將軍失寵於希特勒,他是波蘭戰役時期集團軍司令裡面,唯一沒有晉陞元帥軍銜的,慶幸的是,他後來在西線一直擔任集團軍羣司令,也沒有受到什麼人身迫害。不過凱塞林的回憶錄還記載了另一個希特勒厭惡布拉斯科維茨的原因:華沙戰役期間,希特勒視察前線,事先打招呼不要搞任何接待儀式,喫飯就在士兵食堂。但是布拉斯科維茨覺得太簡陋,就在希特勒到達的機場擺個桌子,進餐時鋪上桌布和塑料鮮花,結果希特勒看見以後勃然大怒,頭也不回就離開了飯桌。波蘭戰局之後,凱塞林留守東線,本來輪不到在西線施展身手。但是因為德國空軍的兩名少校誤降比利時,導致法國戰役計劃泄密,希特勒大發雷霆,撤了西線第2航空隊司令Felmy將軍的職,凱塞林調任第2航空隊司令,仍然和博克上將的B集團軍羣配合,穿越比利時荷蘭,進攻法國北部。第2航空隊的作戰序列包括:Grauert將軍的第1航空軍,Keller的第4航空軍,Koeler的第9航空師(直轄),里希特霍芬第8航空軍則在開戰之初隸屬於凱塞林,開戰後3天改隸施佩勒的第3航空隊。另外,凱塞林手下還有Dessloch的第2高射炮兵軍,和空降軍。說句題外話,德國傘兵奇襲比利時和荷蘭的創舉,儘管發生在凱塞林的戰區,但卻是由德軍最高統帥部OKW直接計劃和指揮的,凱塞林本人只有協調之責,在其中並無直接的功勞。直接遂行空降行動的陸軍(機降)22步兵師和空軍第7傘兵師,作戰上都直屬於OKW。第7師師長施圖登特Student(兼空降軍軍長)是德國傘兵部隊的創始人,等我有空打算以後再專門寫篇關於此人的文章。第22步兵師的師長,少將斯波內克伯爵(Sponeck),後來在東線1941年底的蘇軍刻赤半島大反攻時,是曼施泰因的第11集團軍42步兵軍軍長,他用一個46步兵師,頂住了兩個蘇軍集團軍的進攻(51集團軍和44集團軍),卻因為後退而被解職並受到軍法審判,關押兩年多以後於1944年7月被槍決。他還有一個表弟,也叫斯波內克伯爵中將,是隆美爾非洲軍的90輕裝甲師師長,北非戰役結束時被俘,戰後一直活到1982年。大家不要把兩個人弄混了。雖然凱塞林沒有直接指揮奇襲比利時馬斯河要塞的戰術行動,但是整個荷蘭比利時的大規模空降,凱塞林仍然參與了計劃的修改完善階段,並且負責協調空降跟整個西線作戰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誤襲鹿特丹當然有他的責任。雖說取消轟炸行動的信號彈沒有被已經起飛的一半轟炸機部隊看到,鹿特丹的命運可以算是一個悲劇,但是凱塞林對轟炸計劃本身是負有責任的。整個西線戰役期間,凱塞林和博克再度緊密合作,陸空配合無間,本來擔任助攻任務的B集團軍羣在北方的進攻勢如破竹,其進展比起中央主攻的A集團軍羣居然毫不遜色。在戰役接近全勝的關鍵時刻,戈林說服希特勒,讓空軍來承擔消滅敦刻爾克英國遠徵軍的任務,凱塞林作為前線指揮官,和時任空軍參謀長耶舒恩內克都是強烈反對的,理由是他的航空隊作戰損失已經太大,以現有實力無法單獨完成任務。敦刻爾克的結局,證實了凱塞林的看法。法國戰役和不列顛戰役的間隙,1940年7月,希特勒大賞眾將,一口氣授予了一打元帥軍銜。凱塞林以卓越戰功,越過四星上將階級,從三星航空兵將軍直接晉陞元帥。在接下來的不列顛戰役中,凱塞林的第2航空隊又擔任主力,其戰果,也比施佩勒的第3航空隊更大,至於駐挪威的施通普夫第5航空隊,本來就是配角。在不列顛戰役之前,凱塞林不止一次親自起飛,駕機偵察海峽對岸英軍實力。1940年8月8日到9月6日,戰役第一階段,凱塞林用小編隊轟炸機羣引誘皇家空軍戰鬥機出擊,收到過很好的效果。但是在登陸英國的整體戰略上,凱塞林的看法跟德軍統帥部和多數後世歷史學家都不同。凱塞林在回憶錄裏始終堅持,完全壓制皇家空軍不應該是發起登陸作戰的必要條件。如果希特勒真的想渡海侵英的話,那麼只要德國空軍能夠在海峽上空取得一段時間制空權,就應該登陸,德國海軍過於謹慎,而希特勒本人對攻英其實也是半心半意。凱塞林一貫是樂觀派,屬於那種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主兒。按照他的設想,根本沒有必要要求空軍打掉英國所有的海岸炮臺,只要控制海峽上空一段時間,強渡海峽的時候,給渡船裝上88毫米炮,就可以勝任保護登陸船隊的任務。這種做法,9年以後韓先楚攻打海南島的時候,倒是實現了。凱塞林疑問,如果侵英的計劃當真,為什麼沒有安排同時用幾個空降師登陸?(盟軍後來在西西里和諾曼底實現了) ,為什麼OKW從來沒有召開過一次三軍協調會議?實際上凱塞林相信,即使在海獅計劃最緊要的關頭,希特勒還是沒有下定決心,始終在猶豫,他在等待德國空軍取得全勝的消息纔敢下作戰決心。從1940年9月6日到1941年6月東線開戰之前,不列顛戰役進入第2階段,德軍放棄海獅計劃,改為轟炸英國,第2航空隊又擔任空襲倫敦的主力。著名的11月14日考文垂大轟炸,也由凱塞林的航空隊實施。凱塞林本人駕機升空,親臨考文垂上空指揮。凱塞林從1941年初參與制定東線空軍作戰方案,但是為了迷惑英國人和蘇聯人,他本人直到6月中旬,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前兩周,還在海峽指揮所。東線作戰,凱塞林和博克兩元帥的黃金搭檔仍然不離不棄,被放在戰線中央主攻方向。但開戰第一天的進攻時間上,凱塞林和博克元帥少有地意見不一致:博克堅持拂曉進攻,而這意味著德國空軍必須黑夜起飛,沒有多少飛行員能在夜暗條件下找到目標。凱塞林起初不同意,但他不是個本位主義的人,始終還是把陸軍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想了個折衷辦法:選有經驗的飛行骨幹組成小編隊夜襲蘇軍前線戰鬥機機場,先來個「外科手術」 ,打癱他的自衛能力,其它機場留待白天大編隊出動再收拾。東線開戰以後,德軍出奇地順利,凱塞林的航空隊編有第2和第8兩個航空軍(Loerzer和里希特霍芬),第1高射炮兵軍(Axthelm) ,總共1180架各型飛機(包括偵察機和運輸機),佔東線總實力(2840架)的百分之四十。一週之內,連地面帶空中,第2航空隊上報擊毀了2千5百架敵機,連戈林都拒絕相信,下令嚴格複核戰果,複核出來,空軍總部認為凱塞林還少算了200-300架敵機的戰果。(事實上,德軍當時統計戰果,雖然態度嚴肅,但不可避免地還是有水分,據得到戰後蘇方資料印證的「黑十字紅星」,開戰第一週,整個德國空軍最終正式宣稱的戰果,是擊落1千架以上,地面擊毀1千7百架。蘇聯資料證實的,是一週內被擊落1699架,地面被擊毀未提到,完全印證了德軍總的數字。其中西方方面軍空軍被擊落500架。那麼單單第2航空隊一週擊落加擊毀,肯定沒有2500架那麼高,比較客觀的數字可能在1500左右) 。凱塞林一如既往是陸軍最熱心的支持者,7月初就把航空隊司令部前推到明斯克以東的火車上,以便就近協調空地支援。第2裝甲集羣司令古德里安建議,鑒於蘇聯空中抵抗微弱,德國空軍應該打破集中兵力的常規,把小編隊分散開來對地支援,以便覆蓋更廣闊的戰場。凱塞林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採納了建議,結果效果相當不錯。開戰一週,德軍的戰場制空權已經優越到凱塞林本人可以放心地駕駛他的福克-沃爾夫189偵察機,親臨蘇軍前線偵察的程度了。凱塞林本人也參與對地支援:他駕機偵察發現霍特第3裝甲集羣向斯摩棱斯克突進的矛頭身後,德軍對蘇軍的包圍圈出現缺口,蘇軍正在組織突圍。凱塞林立刻通知霍特和博克,但是陸軍已經無兵可派,凱塞林命令空軍儘力從空中遏制蘇軍突圍,但空軍本身沒法佔領陣地,無可奈何地看著大約10萬蘇軍從包圍圈的缺口逃生。在戰略方向上,凱塞林與中央集團軍羣司令博剋意見相同,認為應該直接突擊莫斯科,分兵向北向南都是錯誤。因此,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團軍南下之初,凱塞林並未全力支援。他的支援重點是魏克斯第2集團軍。直到9月5日德軍撤出葉爾尼亞突出部,纔不太情願地向南支援古德里安從北面包抄蘇軍西南方面軍。基輔合圍戰勝利結束,德軍重新轉向莫斯科方向。10月1日颱風行動開始,凱塞林的第2航空隊集中了東線德國空軍總兵力的將近一半,1320架作戰飛機,其中720架轟炸機,400架ME109。僅僅6天以後開始下雪,陸軍開始遇到麻煩。10月中下旬中央集團軍羣仍然努力著,還能在維亞濟馬包圍圈殲滅了60萬蘇軍,但已近強弩之末,到12月颱風攻勢最後的努力失敗。但是凱塞林本人並未看到莫斯科戰役失敗。1941年11月底,莫斯科戰役激烈進行的半中間,凱塞林和第2航空隊司令部調離東線,被派往地中海戰場。按照德軍單方面的統計,到11月30日為止,凱塞林的航空隊一共擊毀6670架蘇軍飛機(地面加上空中) ,1900輛坦克,1950門火炮。 3。南線總司令:元帥銜的軍需部長凱塞林去地中海的時候,正是英軍在新任中東總司令奧欽萊克指揮下,發動「十字軍」 反攻,隆美爾的非洲裝甲集羣(比集團軍低半格) 經過西迪拉傑格戰役,正緩慢向西長途撤退。凱塞林來地中海之前,德國空軍在地中海地區已經部署了第10航空軍。直接支援隆美爾作戰的,是弗洛裏希Froehlich的非洲空軍司令部,隸屬於第10航空軍(蓋斯勒Geisler)。隆美爾的部隊,則(名義上)隸屬於義大利的利比亞總督巴蒂斯柯元帥,巴蒂斯柯上頭,是義大利最高統帥部,尤其是義大利總參謀長卡瓦列羅。問題在於,隆美爾蔑視義大利人,遇事要麼自作主張,要麼直接向德軍最高統帥部請示。同時,隆美爾與空軍非洲司令部的弗洛裏希也關係緊張。凱塞林這次赴地中海,帶著「南線總司令」 的頭銜,還帶來了洛策爾(Loerzer)將軍的第2航空軍。希特勒在柏林向凱塞林保證,墨索里尼已經同意,義大利最高統帥部將被置於凱塞林的指揮之下。凱塞林的任務,就是保證北非戰場供應,並通過義大利統帥部來指揮隆美爾作戰。當凱塞林到達羅馬的時候,卻發現情況完全不是那樣,希特勒根本一廂情願。義大利最高統帥部拒絕聽令於凱塞林,凱塞林也就無權幹預隆美爾。他能指揮得動的,只有第2航空隊的德國空軍而已。凱塞林這次,要施展以前磨鍊出來的全部外交手腕和行政技巧,跟義大利總參謀長卡瓦列羅合作,間接地對義大利統帥部施加影響。而隆美爾,他根本無能為力,在OKW面前,凱塞林跟隆美爾事實上是具有同等影響力的。在地面上,凱塞林指揮不了一兵一卒。凱塞林上任的第一把火,從自己能控制的空軍燒起。他用瓦爾道將軍(Waldau)替換弗洛裏希出掌非洲空軍司令部,並從航空軍獨立出來,直接隸屬於第2航空隊。在指揮關係上,凱塞林遠比隆美爾有彈性。他在羅馬主動跟卡瓦列羅合作,跟義大利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關係,保證自己在地中海戰場至少有間接的影響力。卡瓦列羅作出承諾,義大利統帥部所發出的一切命令,都一定要經凱塞林簽署後才下發。在戰略問題上,凱塞林一到任,立即同意義大利人的看法,認清了馬爾他島實為整個戰場成敗的總關鍵。他制定計劃,並出面說服希特勒,佔領馬爾他刻不容緩。隆美爾後撤縮短補給線以後,後勤狀況有所好轉,急於反攻,不情願立即解決馬爾他問題。凱塞林對隆美爾的評價是:隆美爾是戰役戰術的天才,但是他缺乏總參謀部的那種高級訓練,往往只看片面,不能從全局高度考慮問題。1941年12月31日,總算說服了德意最高統帥部,凱塞林簽署命令,進攻馬爾他。但是1月21日,隆美爾不打招呼,搶先突然發動北非反攻。隆美爾不打招呼,可能是因為擔心義大利統帥部裏有英國間諜,會走漏消息。但這樣一來,凱塞林的馬爾他行動就整個給晾在那兒了。凱塞林只好等待隆美爾的攻勢差不多告一段落,戰線穩定在賈扎拉防線的時候,3月份才開始對馬爾他採取實質性攻勢。德國空軍先持續地猛烈轟炸馬爾他島,到4月11日,凱塞林認為馬爾他的英軍力量已經被削弱到可以發動登陸的程度了,而隆美爾也總算同意,佔領馬爾他,應該排在非洲裝甲集團軍(1月份非洲裝甲集羣升格為集團軍) 突破賈扎拉防線,進攻託布魯克之前。5月初,登陸馬爾他的時機已經成熟,但是凱塞林的好事多磨,這一次,形勢比人強:一方面,他的主力機羣被抽調往東線增援。另一方面,英軍在賈扎拉防線聚集實力,顯示出進攻的徵兆,形勢迫使隆美爾搶先進攻。凱塞林倒不是固執己見的人,他跟隆美爾達成協議:先打賈扎拉防線,以佔領託布魯克為目標。然後隆美爾停下來,凱塞林打馬爾他,最後隆美爾再向尼羅河進軍。5月26日,隆美爾向賈扎拉防線發動總攻,凱塞林親自駕機飛上前線巡視偵察,當非洲軍軍長克魯韋爾將軍被俘,隆美爾又不在指揮位置的時候,經作戰處長梅倫廷少校(戰後「坦克戰」 一書的作者) 建議,凱塞林代理指揮非洲軍,做了隆美爾的暫時下級。激戰正酣之際,前線的隆美爾請求空軍不等地面部隊準備好,立即打擊英軍防線南端支點,比爾-哈凱姆(Bir Hakeim)的自由法國部隊。凱塞林否決了隆美爾的命令,堅持一定要空地配合才能攻擊,結果大獲全勝。6月14日,第8集團軍司令裏奇從賈扎拉防線敗退。1942年6月21日,乘勝挺進的隆美爾攻下了託布魯克,第二天,被晉陞為陸軍元帥。現在,應該是隆美爾履行諾言,讓凱塞林進攻馬爾他的時機了。但是隆美爾建議乘勝進攻,橫掃埃及。凱塞林在西迪巴拉尼會議上,與隆美爾爆發爭吵。凱塞林此時的戰略頭腦比較清醒,他問隆美爾,即便你能佔領開羅,又有何用?只有佔領亞歷山大港,而且還必須保證港口設施完好無損,才能真正改善補給形勢。即便到那時,強弩之末的德軍還不一定應付得了來自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英軍中東部隊的反攻呢。但是隆美爾許諾十天之內一蹴而就渡過尼羅河的前景,打動了德意最高統帥部,不顧後勤補給的潛在危機,命令隆美爾繼續進攻。以至在哈勒姆-海爾法進攻戰役遭到挫敗。而作為南線總司令,凱塞林卻對隆美爾沒有命令的權力,只有建議的權力。事實上,這個時期的凱塞林,手下除了空軍,誰也指揮不動,只是隆美爾的元帥銜後勤總管而已。公允地講,凱塞林在這段時間,雖然比隆美爾和德意最高統帥部要清醒,但他也不完全是先知先覺,也是有一點責任的。他本人對後勤補給的險惡形勢,還是估計不足,隆美爾開始進攻之前,凱塞林答應可以保證日平均400噸油料供給,實際根本沒有做到。這一點,他本人在回憶錄裏也有自我批評。只是即便凱塞林寫回憶錄的時候,也不知道,德意運輸途中所損失的油料,大部分是因為英美完全掌握了德國密碼。隆美爾的進攻失敗之後,阿拉曼戰役之前,有一段平靜時期。此時凱塞林已經意識到德國想在北非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下一個戰略目標,應該是收縮力量,鞏固並堅守北非,把盟軍據於南歐之外,因此不應該在阿拉曼地區坐等英國人進攻。但是凱塞林同時也考慮到,英國沙漠空軍的實力強大,而陸軍機動能力遠優於德意軍隊,因此德軍從既設防禦陣地裏撤出來,也是很困難的。同時他覺得當時德軍的供應情況還不錯,應該能夠支撐一次防禦戰役,所以就沒有提出主動後退的建議。這個時期,凱塞林還沒有忘記馬爾他。10月,德軍又對馬爾他發動空中攻勢,但此時英國空軍的反擊實力大大加強,攻勢發動3天後,就不得不因為損失太重而終止。10月23日,蒙哥馬利發動阿拉曼戰役,凱塞林又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一次作用:11月3日,隆美爾在英軍的強大壓力下支持不住,請求撤退,希特勒禁止撤退,忠於希特勒的隆美爾只好撤銷命令,轉而下令死守。11月4日,凱塞林飛到隆美爾司令部,得知形勢後,動用南線總司令的名義,授權隆美爾後撤,並通告希特勒。這一舉動,可以說拯救了阿拉曼的軸心軍隊。但是凱塞林此時已經顧不上關注阿拉曼戰役的具體進程了。那裡有隆美爾指揮足夠。凱塞林此刻已經不是隆美爾的後勤部長,已經有了兵權。早在阿拉曼戰役之前,大約8月份,德軍覺察到盟軍艦船大量集結,似有在地中海或大西洋沿岸登陸的意圖。凱塞林被授權直接指揮北非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一切德國陸海空軍(除了隆美爾的非洲裝甲集團軍以外) ,防禦即將到來的入侵。至此,凱塞林才擁有直接指揮陸軍部隊的實權,可以跟西北非登陸的盟軍「火炬行動」 部隊一較短長了。 4。北非的結局現代大型的軍事行動,要絕對保密是不可能的。盟軍登陸西北非的「火炬」 行動之前,德軍從艦船集結,部隊調動等諸多方面,判斷盟軍一定會在地中海有大的登陸行動。問題是在哪裡,具體什麼時間?凱塞林被賦予指揮軸心國陸海空力量對付盟軍登陸的任務。關於盟軍可能的登陸地點,凱塞林早有想法。這是他後來很多次預先猜中盟軍統帥部心思的第一次。以下摘自他的回憶錄。凱塞林從地理和戰略的高度分析:首先,地中海的軍事行動,一定要跟阿拉曼前線互相支援,因此北非直布羅陀海峽以西的大西洋沿岸,顯得距離過遠,而法國南海岸,則可以基本排除。在地中海沿岸呢,突尼西亞和西西里之間,地中海陡然變窄成為一個寬闊的海峽,這是東地中海和西地中海的分際。盟軍如果在東地中海登陸,他的海運補給線馬上就暴露在西西里德國空軍面前,所以肯定可以排除。在西地中海,直接攻擊西西里,是切斷軸心國本土和北非最直接最具威脅的招數,但是風險太大,因為西西里和撒丁島有德國空軍密集的機場網路,而盟軍沒有機場,僅靠有限的航空母艦,未必有這個膽子冒險。撒丁島和科西嘉島跟西西里是同樣道理。這樣看來,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區。最後,凱塞林把阿爾及利亞列為首選目標。事實證明,凱塞林基本猜中了:盟軍登陸計劃比他預期的更加謹慎。盟軍在北非地中海沿岸的阿爾及利亞和大西洋沿岸的摩洛哥同時登陸。但是按照波特與尼米茲合著的「大海戰」 的說法,義大利統帥部正確預計了這次進攻的方向,但德軍一直以為登陸會在法國南部或者西西里,馬爾他發生,所以兵力部署沒有集中。凱塞林在回憶錄裏解釋,這是因為登陸之前一天,戈林告訴凱塞林,希特勒和OKW判斷盟軍的目標是法國南部。考慮到戰後很多德軍將領的回憶錄,都喜歡諉過於希特勒,我在這裡也不能排除凱塞林在回憶錄裡面吹牛,做事後諸葛亮的可能性。但我的看法,第一,凱塞林的分析應該說沒有什麼事後才能知道的信息,從理由到結論,只要頭腦清晰,當時並非不能預見。從凱塞林後來的表現來看,他也無疑的確具有足夠的能力來做出這種判斷。第二,我們知道凱塞林的工作方式,一直是通過義大利統帥部,意軍指揮部的正確判斷,應該跟凱塞林本人的判斷緊密相關。所以我傾向於採信凱塞林回憶錄裡面的分析。盟軍11月8日分三支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因為這兩處是法國殖民地,凱塞林無法預先佈防。但是這卻給了凱塞林和德軍統帥部足夠的時間,從西北非和隆美爾後方之間,再插入一支力量。而這個關鍵地區,就是北非離西西里最近的法國殖民地突尼西亞。它的位置,是向西西里突出的一個大半島,正好位於西北非盟軍和東面隆美爾撤退部隊之間,半島頂端有兩個大港:突尼西亞和比塞大。德軍的調動相當快:11月9日,希特勒授權德軍進入突尼西亞,15日,第40軍軍長尼林將軍Nehring受命擔任突尼西亞德軍前線指揮官,隸屬於凱塞林。尼林是前非洲軍軍長。當時德軍和盟軍都在趕時間鞏固各自陣地,積蓄力量,雙方都害怕對方。凱塞林預計盟軍在後方鞏固之前,未必有作戰的意志,所以很大膽地督促尼林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搶先向盟軍進攻,虛張聲勢。結果,突尼西亞德軍橋頭堡的防禦線,得以大大向西推進。12月,成立阿尼姆上將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在隆美爾的集團軍撤到突尼西亞之前,艾森豪威爾的盟軍曾發動一次試探性進攻,但被凱塞林預料到進攻方向將會是斯法克斯Sfax,預先派21裝甲師佔領加夫薩Gafsa,阻擋了這個攻勢。凱塞林希望盡量長時間地堅守北非,以遲滯盟軍進攻歐洲的時間。他對隆美爾有看法,認為隆美爾在阿拉曼以後,戰鬥意志薄弱,太容易退縮。這一點,倒與我的看法相同(我對隆美爾的看法,可以參見拙作「點評二戰名將最佩服和不佩服的三個半」) 。凱塞林認為隆美爾應該在2月中再退入突尼西亞。為了不讓隆美爾有藉口後撤得更快,凱塞林在自己手裡兵力喫緊的情況下,甚至拒絕了隆美爾給西線提供2個師援軍的好意。隆美爾的非洲裝甲集團軍,撤到東邊馬雷斯防線與英軍對峙。凱塞林還是通過義大利總參謀部,協調兩個背靠背的裝甲集團軍。德軍向美軍的反攻計劃,最初隆美爾和阿尼姆各有一個,誰也不買對方的帳。凱塞林出來仲裁,建議了一個折衷方案。阿尼姆和隆美爾各有自己的突破方向,要點是,兩人要有先有後,每一次集中力量給其中的一路突擊。總方向,還是採納隆美爾方案,要從中部卡塞林隘口突破Kasserine,突擊美軍後方補給中心特貝薩Tebessa,然後向北卷擊美軍後方。德軍的最初突擊打得美軍丟盔棄甲,但要命的是,阿尼姆拒絕按照協議,把自己的21裝甲師調給隆美爾,而隆美爾專憑自己的力量,又不夠縱深追擊。關鍵的2月17日,唯一有權威給阿尼姆下令的凱塞林,又正好在元首指揮部彙報,無法幹預。結果德軍的反攻變成了一次戰術性的勝利,虎頭蛇尾無疾而終。此後,2月23日,成立非洲裝甲集團軍羣,隆美爾出任司令,義大利將軍梅塞接替隆美爾的集團軍司令職務,改稱義大利第1集團軍。3月,隆美爾離開非洲,阿尼姆接任集團軍羣司令。3月20日,盟軍開始總攻,德軍且戰且退,進入安菲達維爾防線Enfidaville。短暫平靜之後,4月16日盟軍再次總攻,5月12日北非德軍投降。這段時間的具體作戰行動,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英軍元帥亞歷山大」 裡面更具體地描述。德軍方面,自從集團軍羣成立,陸戰由阿尼姆負責,凱塞林主要將精力轉向研究如何應付下一步盟軍不可避免的南歐攻勢。另外,據凱塞林在紐倫堡作證的時候說,自己在二戰期間,一共被擊落5次。就在這個階段,5月11日(德軍投降前僅僅1天) ,凱塞林親自駕駛偵察機在北非被盟軍擊落。這是5次中唯一有明確記錄的一次。對北非最後階段的作戰,凱塞林無戰術指揮之責,但要負戰略指導的責任。跟隆美爾不同,凱塞林是同意希特勒堅守北非的決策的。隆美爾認為,不僅北非不可守,而且西西里,整個義大利半島都不可守。德軍應該乾脆退到德意邊界的阿爾卑斯山地構築主要防線。凱塞林則認為,北非應該盡量長時間堅持,以便儘可能長地拒盟軍於歐洲之外。而從馬雷斯防線到安菲達維爾防線之間,德軍且戰且退,實際損失並不大,證明遲滯作戰是可行的。當然,最後北非的投降,無疑是一場災難。實際的情況,我想大概應該介於隆美爾的悲觀主義,和凱塞林的樂觀主義之間。北非德軍整個一個集團軍羣總投降,25萬人,單從這個數字上來說,比斯大林格勒更有災難性。這個損失,無論如何是德國承受不住的。死守無疑是大錯誤。但是堅守和遲滯,還是正確的。關鍵的問題,是堅守到什麼程度開始撤退,這個度的把握。 5。西西里作戰和義大利南部的複雜變局北非作戰結束之後,盟軍可以自由選擇南歐地中海沿岸的任何一處加以進攻。在下一步行動方向上,德軍高層又開始爭吵了。基本有三派意見:新任第2航空隊司令,里希特霍芬元帥認為,盟軍會進攻撒丁島。這大概是受了盟軍「肉餡行動」 的欺騙吧。凱塞林這時已經不再兼任第2航空隊司令,專任南方戰線總司令。隆美爾同意盟軍下一步肯定是義大利,尤其是西西里。但隆美爾主張,因為盟軍處處可以登陸包抄後方,所以整個義大利都不可守,必須退到義大利半島北部,準備最後退守阿爾卑斯邊界。凱塞林認為,對盟軍來說,撒丁和科西嘉的好處,是可以從這裡直接進攻義大利中部的羅馬,跳過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但是這樣,側翼有西西里的德軍陸空軍力量,盟軍未必有這個膽子。同時考慮到,盟軍當時兩棲登陸的經驗不足(之前的北非是法國殖民地,還不是敵前登陸),一定在北非主要空軍基地的作戰半徑的掩護之內。所以,法國南部和希臘、巴爾幹可以排除。盟軍會下一步是西西里,因為突尼西亞離西西里最近,而且是進攻義大利的跳板。他跟隆美爾不同的,是他認為,盟軍的登陸可以戰勝,德軍至不濟也可以逐步後退,用空間換取時間。在德軍統帥部當中,戈林支持里希特霍芬。所以德國空軍在這一時期,大量向撒丁島集中。約德爾支持隆美爾。而希特勒則在凱塞林和隆美爾之間拿不定主義:一方面,他喜歡凱塞林承諾的決不輕易後退;另一方面,他跟隆美爾約德爾一樣,不信任義大利人,恐怕義大利一旦變節,德軍前線血本無歸,所以又同意隆美爾的後退防禦。結果,希特勒讓隆美爾率部在義大利北部待命,同時又交給凱塞林一部分力量,讓他守西西里。因此,西西里島上,德軍只有兩個師(第15裝甲擲彈兵師和戈林傘兵師,戈林師後來改組成傘兵裝甲師) ,加上12個義大利師,統一由義大利將軍古卓尼Guzzoni的第6集團軍指揮。在義大利本土上,凱塞林有3個德國師做後備軍,還有2個師正從別處調來。7月10日,英軍蒙哥馬利第8集團軍和美軍巴頓第7集團軍並肩在西西里南部登陸,當面的義大利納波利Napoli師聞風而散。戈林師趕到現場對巴頓發動反擊。但是第15裝甲擲彈兵師仍然留在島西部,沒有合力發動反擊,結果反擊失敗。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德軍沒什麼大錯:首先,登陸第1第2日,德軍確實不能排除盟軍在島西面再次登陸的可能,第15師不動是對的。事實上,我們知道盟軍最初的西西里作戰計劃,就是要巴頓的集團軍在島西面登陸,後來才改成兩個集團軍並肩登陸。(具體的計劃修改和利弊,我會在下一篇,亞歷山大元帥小傳中詳細分析) 。其次,美軍擊敗德軍反擊的關鍵是強大的海軍炮火。即便加上15師,德軍反擊能否奏效也是很有疑問的。7月12日,凱塞林親自飛進西西里視察,得出結論,義大利軍隊根本無法作戰,專憑2個德軍師,西西里已經不可能守住。但是同時,以盟軍目前投入的兵力來看,凱塞林最擔心的,盟軍跳躍登陸義大利南端卡拉布裏亞Calabria,抄西西里德軍後路,也不會發生。所以德軍逐步後退步步為營,是可行的。凱塞林當天就命令自己的預備隊,第1傘兵師空運進西西里,第2天,又得到希特勒允許,投入第29裝甲擲彈兵師,並以14裝甲軍軍部統一指揮島上德軍。軍長鬍貝將軍,是從斯大林格勒撤出的驍將,後來獲得德軍最高戰功勳章,佩橡樹葉雙劍鑽石的騎士十字勳章。1944年在東線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任上,曾經一度有出任陸軍總司令的呼聲,但是因飛機失事死亡。儘管OKW8月2日才正式發布從西西里撤退的命令,但凱塞林本人的決心在7月12日已定。7月15日夜,凱塞林親自飛去會見胡貝,交代明白:你的任務就是逐步遲滯盟軍行動,把部隊帶出西西里。後路你不用管,我會安排。的確,胡貝在島上出色地執行陸戰任務的同時,凱塞林對義大利南部胸有成竹,放心地搜羅一切可以找到的各種口徑高射炮,集中在墨西拿海峽,組成令人生畏的防空火網。結果令佔有空中優勢的盟軍,在整個戰役期間,根本無法阻攔德軍通過墨西拿海峽在義大利和西西里島之間來回運送人員和物資。8月17日,盟軍完全佔領西西里。但是德軍已經撤出幾乎全部主力,一共6萬德軍7萬5千意軍。西西里戰役結束,盟軍下一步目標明顯是義大利本土。凱塞林這時所面臨的局面,是一生中最複雜的。軍事上,難題比西西里之前要少些。但是政治上和組織上的難題,比軍事問題更令人頭疼。

義大利的地形,是一隻踢球的靴子。這是義大利的地形圖。足球就是西西里島。腳尖正對足球,那是卡拉布裏亞地區,盟軍登陸的地點。這條腿正面向西,面向第勒尼安海,海里有撒丁島和科西嘉島。腿背後,東面,是愛奧尼亞海,海對面是巴爾幹半島。這條腿的脛骨中間位置(小腿迎面骨),是薩萊諾,盟軍登陸的另一地點,歷史名城那不勒斯緊鄰這裡。再向上,膝蓋是羅馬,膝蓋稍向下,膝跳反射那個地方,就是安奇奧,後來盟軍登陸的地點。再向上,大腿中間,是後來的德軍哥特防線,歷史名城佛羅倫薩在這附近。再向上,到大腿根部,半島與歐洲大陸連接,這裡是波河平原,米蘭在西邊,威尼斯在東邊臨海。再向東,隔盧布爾雅那山口,跟巴爾幹的南斯拉夫相鄰。而波河平原再向正北,則是綿延的阿爾卑斯山,山那邊,是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總的來說,義大利半島作戰地形,有點象朝鮮戰爭,也是半島中央縱貫山脈(亞平寧山脈) ,中間高兩側低,戰線東西兩段之間的聯繫困難。河流東西橫向流入大海,形成天然障礙。佔有海空優勢的一方,理論上可以不受限制地在敵人背後登陸包抄後方。這些,跟朝鮮戰爭的特點幾乎相同。不同的是,凱塞林所指揮的德軍,儘管海空軍不行,但陸軍火力絲毫不比盟軍差,這點比志願軍強。但是數量上,卻沒有志願軍的優勢。軍事上,凱塞林與維廷霍夫商議以後,相當確定盟軍會在義大利南部登陸,不會在半島中部登陸直取羅馬。他的主要依據,還是盟軍不敢躍出戰鬥機保護半徑之外作戰。凱塞林的既定方針是,不去守腳尖的卡拉布裏亞地區,但是在義大利半島上,要儘可能向南前進防禦。這點跟隆美爾不同。隆美爾和OKW的主流意見,是羅馬以南根本守不住,德軍應該在羅馬以北(從膝蓋開始)作縱深梯次配備,最終撤到阿爾卑斯山一線。希特勒讓隆美爾的B集團軍羣屯兵北義大利,一方面監視義大利的動向,一方面準備萬一凱塞林頂不住的時候,採取隆美爾的後退防守方案。南線總司令和B集團軍羣不相統屬,都直接對OKW負責。德軍的兵力部署:8月17日德軍完全撤出西西里的當天,由海因裏希-馮-維廷霍夫指揮的德軍第10集團軍正式組建,下轄第14和第76裝甲軍。14裝甲軍下轄戈林傘兵裝甲師和16黨衛軍「黨衛軍全國領袖」裝甲擲彈兵師。76裝甲軍下轄第1傘兵師,第26裝甲師,和第29裝甲擲彈兵師。這是凱塞林手下在南義大利應付盟軍登陸的主力。除了這個集團軍,凱塞林在羅馬地區附近,還有施圖登特將軍Student的第11航空軍作預備隊。這個11航空軍不是航空部隊,而是由第2傘兵師和第3裝甲擲彈兵師組成,用來應付義大利政局有變時候,羅馬的情況。除此以外,撒丁島還有第90裝甲擲彈兵師,科西嘉島還有黨衛軍帝國領袖旅。除了凱塞林的部隊以外,隆美爾在北義大利的B集團軍羣,還有87軍(76,94,305步兵師,24裝甲師) ,51山地軍(黨衛軍第1 「希特勒警衛旗隊」師,44,65步兵師) ,和Witthoft軍(71步兵師加上一些輔助部隊) 。政治上的局面,比軍事上更加棘手,也危險得多。早在1943年1月31日,北非作戰期間,義大利總參謀長,跟凱塞林合作愉快的卡瓦列羅元帥被解職,新任總參謀長安布羅西奧Ambrosio與凱塞林幾乎無法一起工作,一直給凱塞林設置障礙。隨著北非局勢越來越惡化,義大利政府開始動搖。西西里鏖戰正酣之際,1943年7月25日,義大利政變,墨索里尼被推翻並被囚禁。凱塞林立即面見義大利國王和新政府首腦巴多格里奧元帥,得到他們義大利繼續在德國一邊作戰的保證。政變的當時,希特勒就想翻臉,是凱塞林說服希特勒暫時隱忍,好利用這個時間,制訂完整的應變計劃,同時慢慢調入德軍師團,替代和監視義大利軍隊。實際上,無論是希特勒還是凱塞林,都已經無法信任義大利新政府。但是凱塞林跟其它人的態度還不完全一樣,他的個人魅力和外交手腕都不錯,在德軍將領中,是跟義大利人關係最好的,被德軍內部視為親意派。凱塞林只要可能,一般不願意跟義大利人兵戎相見。他一直在試圖說服意軍總參謀長安布羅西奧,接受更多的德國軍隊駐紮義大利,這裡他獲得很不錯的成功:凱塞林恰好利用了義大利人一方面想投降,一方面又想抵抗以獲得更多籌碼的心理。而隆美爾,很早就恨不得搶先把北義大利的意軍繳械了。在這樣複雜的政治軍事局面下,凱塞林不但要防禦盟軍登陸,而且要時刻提防義大利倒戈,同時還要一面做與義大利翻臉的準備,另一面還要盡量爭取義大利人的合作,不讓他們倒戈。這簡直是在走鋼絲。終於,盟軍9月8日登陸義大利,大攤牌的時刻來到了。盟軍沒有應義大利政府的要求,直接在膝蓋部分的羅馬登陸,原定82空降師在羅馬機場空降,也因德軍事先控制機場而取消。而且登陸前,為了保守軍事密碼,盟軍沒有告訴義大利人行動的準確日期。所以盟軍和義大利政府的行動,協調並不好。9月3日,蒙哥馬利的英國第8集團軍,在義大利腳尖卡拉布裏亞登陸,德軍26和29裝甲師未做激烈抵抗,緩慢後退。9月8日,克拉克的美國第5集團軍在半島小腿迎面骨中段的薩萊諾登陸。這裡跟義大利名城那不勒斯相鄰。同一天,顯然義大利人悄悄告訴了盟軍,凱塞林總司令部的確切位置,凱塞林的司令部被盟軍飛機炸為平地,他本人倒是倖免於難。義大利政府正式宣佈改換門庭。凱塞林那時在司令部的一片混亂中,忙於處理兩線作戰的軍事問題,還是德軍最高統帥部約德爾從廣播裏聽到義大利政府的聲明,打電話給凱塞林,他才獲知這個消息。一旦得知消息,德軍立即啟動「軸心」 作戰計劃,解除意軍武裝。羅馬地區,施圖登特的11航空軍在9月12日迫使當地意軍同意放下武器,沒有經過特別激烈的流血衝突,作為交換,凱塞林也答應義大利人,將會把羅馬作為「開放城市」 ,不受戰火的破壞。後來他的確履行了諾言。同時,凱塞林向轄區內所有意軍宣佈,只要放下武器回家,一概不追究。這種「無為而治」 的寬容,正好抓住義大利士兵的厭戰心理,義大利人紛紛回家,沒有給德軍製造很多麻煩。凱塞林還命令德軍主動撤出撒丁,科西嘉等島嶼,收縮兵力。在前線,維廷霍夫的第10集團軍雖然艱難面對盟軍兩個集團軍的兩個登陸場,但竟然穩定住了局勢:他用6個師的主力遏制薩萊諾美軍第5集團軍登陸場,只用一個戰鬥羣幹擾蒙哥馬利第8集團軍北上,盡量延遲蒙哥馬利前來與薩萊諾美軍的會合時間。9月10日,凱塞林已經可以騰出手來計劃日後一步一步後撤所要依託的防線位置。9月11日,德軍第29裝甲擲彈兵師甚至開始小規模反攻美軍登陸場。12日,當德軍最高統帥部OKW已經準備放棄薩萊諾防禦戰的時候,德軍利用美軍行動緩慢的機會,調來15裝甲擲彈兵師,SS16裝甲擲彈兵師,和戈林師參加反攻,穩定了當面形勢。14日德軍的反攻佔了上風,凱塞林和維廷霍夫試圖在英軍接應到來之前,做最後一次努力,把盟軍趕下海去。德軍也的確將克拉克的灘頭陣地一分為二,但是在盟軍猛烈的艦炮火力和強大空中優勢之下,終於功虧一簣。9月16日,緩慢推進的盟軍第8集團軍跟登陸場的第5集團軍會合,德軍緩慢後撤。薩萊諾之戰,雖然沒能將盟軍趕下海去,但是已經非常接近了。而這一切,是在後方義大利倒戈,前方同時面對兩線作戰,兵力火力都處於絕對劣勢下取得的成果。這場戰役,驗證了凱塞林的觀點,德軍在盟軍實施兩棲登陸包抄後方的情況下,只要行動快,打得堅決,仍然可以全身而退,甚至取得勝利。這就建立了一個德軍的作戰模式,同時也為盟軍畏懼德軍的心理創造了一個模式,給以後的安奇奧戰役埋下伏筆。在此,我們不得不對德國第10集團軍表現出來的靈活性,頑強精神,和技巧表示敬意。但是薩萊諾的艱苦戰鬥,德軍指揮層的壓力絕對不小:凱塞林本人的司令部被炸平,維廷霍夫在戰役期間不止一次請求主動撤退,都被凱塞林否決。戰役之後,德軍以後衛行動遲滯盟軍,緩慢退向沃爾塔諾防線Volturno Line,主動放棄那不勒斯。10月16日,繼續退向伯納德防線Bernhardt Line。基本上,沃爾塔諾河可以算伯納德防線的前進防線。在伯納德主防線上,凱塞林原本想要堅守到1944年新年。在此期間,從撒丁島撤回來的馮-贊格爾將軍 Von Senger Und Etterlin接替胡貝將軍任第14裝甲軍軍長。第10集團軍司令維廷霍夫將軍因為連續苦戰,壓力太大,健康狀況不佳,向凱塞林請病假。凱塞林經過薩萊諾一戰,對維廷霍夫信任有加,他暫時任命萊梅爾森將軍Lemelsen出掌第10集團軍(萊梅爾森在東線開戰的時候,是古德里安手下的裝甲軍長)。不久,維廷霍夫康復以後,凱塞林仍然要維廷霍夫回來擔任集團軍司令。11月21日,希特勒看到凱塞林在南義大利渡過了危機,證明前進防禦的設想是可行的,於是改變德軍指揮系統,隆美爾的B集團軍羣調到法國。凱塞林由南方戰線總司令,改稱西南戰線兼C集團軍羣總司令,統一指揮義大利半島全部。在地中海秋冬的雨季和泥濘中,德軍成功地運用山地和河流障礙,在盟軍面前緩緩撤退,到達日後非常著名的古斯塔夫防線Gustuv Line,停下來堅守。這條防線,在西邊依託加里格利亞諾河Garigliano,贊格爾的第14裝甲軍面對克拉克的美國第5集團軍,在東邊依託桑格羅河Sangro,海爾Herr的第76裝甲軍面對英國第8集團軍。在此期間,蒙哥馬利調往英國,準備霸王作戰。英軍30軍軍長利斯Leese出任集團軍司令。防線中西段山地,以卡西諾山為整條防線的支撐點。11月24日,盟軍開始全面進攻古斯塔夫防線,至1月份,所有的進攻都只能取得非常有限的進展,突破德軍防線的種種努力均告失敗。1944年1月,維廷霍夫回來繼續擔任德國第10集團軍司令。而凱塞林甚至不用擔心增援前線的問題,而開始在後方建立預備隊,有了餘暇逐步用預備隊師團輪換前線疲憊的德軍師團。此時維廷霍夫第10集團軍本身,就有第1傘兵軍的兩個師作預備隊。而凱塞林的集團軍羣,在後方又組建了馬肯森將軍的第14集團軍,作為戰區的總儲備兵力。馬肯森將軍,是一次大戰時期德軍名將馬肯森元帥的兒子。 6。安齊奧我在這裡之所以把安奇奧戰役單獨分出一章,因為這是作為陸軍戰場指揮官的凱塞林真正指揮的唯一一次戰役。自從凱塞林指揮陸軍以來,一般都是以戰區司令官身份負責戰略指導,從阿拉曼到戰爭結束,戰地指揮自有前線指揮官負責,凱塞林雖然時常在關鍵時刻做戰役決策或者替代指揮,卻只是偶爾為之。就連薩萊諾的戰場指揮,也是維廷霍夫。安奇奧不同。維廷霍夫在古斯塔夫防線正面不能脫身,馬肯森的兵力逐次投入灘頭陣地,安奇奧本身和正面防線之間的協調,凱塞林必須親力親為。這場戰役自始至終凱塞林都掌握前線指揮權,應該最能體現出他的戰役指揮能力。正好,我手邊有一份資料,是美國利文沃思堡指揮與參謀學院1983年的軍事學碩士論文,作者的論文選題專門研究凱塞林在安奇奧戰役中的指揮問題。我文章的這一部分,主要參考這篇論文的資料和觀點。先說安奇奧和古斯塔夫防線戰場的地理形勢。這是戰場地圖。

古斯塔夫正面防線西段的卡西諾山之所以成為整個防線的中樞,不僅因為它高,主要是因為,這座山俯瞰著西邊山腳下南北走向的利裏河谷,而利裏河谷,是向北通往羅馬的必經之地。從利裏河谷和更靠西的海岸平原,6號和7號公路直通羅馬。這兩條公路是古斯塔夫防線德軍補給大動脈,如果盟軍佔領這兩條路,就能一路高歌直搗羅馬。羅馬在義大利膝蓋部分,稍向南20多英里,膝跳反射的地方,是安奇奧海灘。從安奇奧再向南60英里,是古斯塔夫防線正面。安奇奧海灘向東方內陸不遠處是海岸公路,登陸當天就可以切斷之。再向內陸,俯瞰公路的,是阿爾班山。從1943年11月下旬開始,德軍多多少少料到盟軍會進行登陸作戰。這是一個常識:半島運動戰期間,登陸威脅基本不存在,因為登陸要進行長時間準備,進攻方根本不知道登陸的時候,實際戰線會是在哪裡。朝鮮戰爭仁川登陸以後的運動戰期間,美軍搞了一個元山登陸,結果毫無意義,就是證明。但是11月以後,戰線逐漸穩定,轉入陣地戰,而盟軍又有得是艦船和飛機,這時就不得不認真考慮登陸的威脅了。因此凱塞林趁前線穩定的時機,在後方抓緊組建預備隊,他的司令部制訂了5份作戰計劃,分別針對盟軍可能登陸的5個不同地點,其中代號理查德的計劃,就是針對安奇奧的,計劃要求,在登陸發起之後24小時,要能夠向灘頭集結5-8個師的部隊。無論盟軍還是德軍指揮部,都意識到這樣一個必要性:任何登陸應該發生在古斯塔夫防線盟軍主力能夠直接進行戰場支援的打擊距離以內。羅馬以北登陸,因為離防線正面太遠,可能性很小。事實上,安齊奧距離盟軍正面100公里,距離也還是太遠。亞歷山大決定,在登陸發起之前,先在正面戰線發動一次全力以赴的進攻,至少讓美軍第5集團軍進到利裏河谷,這樣登陸發起之後,主力可以很快沿河谷北上接應。於是,亞力山大集中了美國第5集團軍的主力,麥克里裏英國第10軍在西海岸,凱斯的美國第2軍居中,朱安的法國軍在右,1月3日,向卡西諾和利裏河谷進擊。這次進攻的發起時間出乎德軍預料,1月20日,各軍全面抵達古斯塔夫防線主陣地,中路美2軍抵達利裏河谷南口。德軍前線喫緊,但仍然勉力支撐。到1月17日,盟軍最左翼海濱的英10軍突然由助攻變成主攻,從德軍意想不到的方向突破。當面德軍最右翼第94步兵師的兩個團發生恐慌,防線眼看岌岌可危。14裝甲軍軍長贊格爾從94師師部給凱塞林打電話,緊急請求凱塞林調用羅馬附近的集團軍羣預備隊兩個師增援前線。凱塞林徵求第10集團軍司令維廷霍夫的意見,維廷霍夫也要求投入預備隊。這時,離實際安奇奧登陸的時間,還有5天。凱塞林作為集團軍羣司令,面臨這場戰役的第一個關鍵決策:是否調用為抗登陸所建立的預備隊?實戰中,凱塞林於當日調動羅馬附近的第29,第90兩個裝甲擲彈兵師和第1傘兵軍軍部增援古斯塔夫防線。這個決定的負面效應,是使得安奇奧守備兵力空虛。1月22日美國第6軍登陸時,灘頭只有1個德軍工兵營。戰後,凱塞林增兵前線的決定,受到包括維廷霍夫(10集團軍司令) ,馬肯森(14集團軍司令) ,威斯特法爾(凱塞林的參謀長) ,贊格爾(求援的軍長) 的一致詬病。但是美軍利文沃思堡的研究指出,站在當時凱塞林的立場和擁有的情報,凱塞林的決策,實際是當時唯一合理的決策。首先,1944年1月初,德軍偵察機發現那不勒斯港集結了盟軍大批登陸艦船,還有航空母艦,因此已經判斷盟軍會發動兩棲攻勢。但是德軍情報部門提供凱塞林的資料,判斷盟軍登陸發起的時間是2月中旬。對凱塞林來講,從1月20日到2月中旬,來得及將預備隊調上去穩定正面防線局勢,再趕回後方,重新集結迎擊登陸。第二,凱塞林的根本戰略目的,是儘可能拖延盟軍在義大利的進程,如果預備隊前調猶豫,錯過戰機,導致古斯塔夫防線全面被突破,並不符合這個總的戰略目標。第三,英10軍和美2軍突破利裏河谷的直接結果,是立即可以與安奇奧的登陸部隊協同,發動向心打擊。這樣的話,即便保留2個師預備隊迎擊登陸,如果夾擊之勢一成,安奇奧還是會失敗,所以沒有正面防線的穩定,安奇奧抗登陸作戰根本是無本之木。無論如何,1月22日盧卡斯的美6軍兩個師在安奇奧登陸,所面對的,只有一營德軍。凱塞林對盟軍這麼早發起進攻深感意外。此後兩天,凱塞林和德軍各級指揮官發揮出驚人的精力和速度,登陸當日,凱塞林命令羅馬衛戍司令施萊姆將軍Schlem統一指揮灘頭兵力(第1傘兵軍的軍長叫Schlemmer,這兩人姓氏相近,但不是同一個人) 。同日,抽調第1傘兵軍軍部和29裝甲擲彈兵師增援安奇奧,之後陸續從各單位抽調的師團包括第3,15,戈林裝甲擲彈兵師,71步兵師,26裝甲師,第1傘兵師。盟軍凌晨登陸,到下午,凱塞林已經可以相當自信,德軍最危急的時刻已經過去。第2天,德軍防禦線完全成形,不僅沒有丟掉公路東側的制高點阿爾班山,而且連海岸附近的公路也保持暢通。1月24日,馬肯森將軍的第14集團軍司令部來到灘頭,統一指揮德軍各部隊。這樣,登陸兩天之內,凱塞林的新防禦系統已經就緒:以維廷霍夫第10集團軍固守防線正面,以馬肯森第14集團軍保衛後方的安奇奧灘頭陣地。1月25日,耽誤了3天時間的美6軍從灘頭陣地發動進攻。僅僅3天的時間,他們所面對的德軍,已經從1個營變成了嚴陣以待的整整一個集團軍。這次進攻毫無疑問地失敗了,既沒有到達海岸公路,更沒有到達阿爾班山制高點。對凱塞林來說,更大的麻煩,來自古斯塔夫防線正面盟軍主力的策應進攻。按照兵家常理,德國第10集團軍正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面對敵人強大的火力和數量優勢,自己的兵力又不得不被抽調去增援後方的安奇奧登陸場,唯一的優勢是地利。但是萬一盟軍在安奇奧突破,卷擊整個防線,地利馬上會變成陷阱。而且整個集團軍要依靠海岸公路運送給養,即便盟軍無法突破安奇奧來從背後進攻,只要他們切斷公路,德軍就馬上無法支撐下去。這種情況,即便頑強如維廷霍夫者,也開始動搖,向凱塞林請求從古斯塔夫防線撤退,以便救出集團軍主力。1月25日前後,凱塞林面臨第2個重大決策:撤還是不撤?凱塞林堅決拒絕撤退的請求。事實證明,他的固執是正確的。盟軍正面接應進攻用了整整一天時間,推進了2英里以後,就完全停頓下來。2月1日安奇奧美6軍發動第2次突擊,結果傷亡慘重毫無進展,10萬盟軍猥集於狹窄的灘頭,背水列陣,岌岌可危。2月16日德國14集團軍向灘頭髮動反攻。這次反攻中,凱塞林又面臨幾個次級關鍵的決策。首先是反攻時機問題:凱塞林希望反攻越早越好,他希望能把反攻集結的師團早撤下來調往古斯塔夫防線正面。而集團軍司令馬肯森則希望有更多的時間來準備。馬肯森兩次請求辭職來堅持自己的觀點。凱塞林權衡以後,尊重了戰場指揮官的時間表。另外就是進攻方向問題:從北面和南面向灘頭陣地根部側翼做鉗形攻擊,本來是德軍的拿手好戲。但是這樣,進攻部隊從集結開始,就必須暴露在盟軍強大艦炮火力之下。因此最終凱塞林和馬肯森還是選擇了從正東-東北方向正面強攻的路徑。再有就是希特勒給反攻的戰術細節設定了3個要求:1,必須是狹窄正面集中優勢兵力;2,指派陸軍步兵教導團擔任主攻部隊;3,要用徐進彈幕掩護。凱塞林並不反對增加一個新調來的步兵教導團,而徐進彈幕,由於彈藥有限,根本無從談起。在狹窄正面問題上,凱塞林和馬肯森都是反對的。因為部隊過於密集,無法發揮數量和火力優勢,而且被盟軍炮火和飛機殺傷太大。但是希特勒的命令,他只好服從。德軍2月16日的反攻,第一波由第3裝甲擲彈兵師,114和715步兵師,步兵教導團組成。教導團雖然是從本土調來的精銳部隊,但是沒有經過實戰考驗,結果首先敗下陣來。美軍的炮火比進攻的德軍更加猛烈,首日進展不大。凱塞林建議馬肯森第2天提前投入二梯隊26裝甲師和29裝甲擲彈兵師。馬肯森認為時機不到,予以拒絕。第2天德軍第一梯隊取得進展,接近了水際線,盟軍面臨被分割的危險,廚師,司機,吊車工等勤雜人員一起拿起武器參戰,很多地段發生白刃格鬥。第3天,德軍二梯隊兩個裝甲師參戰。但是美軍依靠艦炮組成不間斷的火網,成功地阻止了德軍攻勢。2月29日,德軍對灘頭髮動第2次反攻,此時美6軍軍長盧卡斯已被解職,由原3師師長特拉斯科特接任。在飛機和軍艦炮火掩護下,又擊退了德軍進攻。整個3月4月,雙方轉入對峙,戰局基本平靜下來,只有盟軍在古斯塔夫防線發動過一次不成功的進攻。德軍在安奇奧反攻中所用的最有威力的大炮,是280毫米列車軌道炮,綽號「安奇奧的安妮」 ,德軍代號「利奧波德」 。這門炮後來被運回美國,現在陳列在馬裏蘭州阿伯丁軍械博物館門口。這是去年我去博物館時候拍的照片。

盟軍統帥亞歷山大積極調整部署,最大限度地在正面戰線卡西諾山附近集結兵力:東線英第8集團軍只留第5軍,其餘全部西移。原本在西海岸隸屬美第5集團軍的英10軍,調到半島中部掩護。英10軍左鄰,集中了第8集團軍的波蘭軍和英13軍於卡西諾山。再向西,美國第5集團軍的法國軍和美2軍則集中於卡西諾山到海邊的狹窄地區,以求突破。另外,加拿大第1軍和美4軍分別作為兩個集團軍的預備隊。5月11日,盟軍發動總攻,以12個師對德軍6個師,經過苦戰,法國軍最先取得突破,打通6號和7號公路,佔領卡西諾山的側後,使得德軍再也無法堅守主峯陣地。13日,卡西諾山易手。19日凱塞林急調安奇奧的德軍14集團軍預備隊第26裝甲師增援第10集團軍,但是馬肯森拖延交出部隊的時機,以至部隊未能佔領有利陣地,阻止盟軍突破。5月22日,安奇奧的美6軍也開始大規模進攻,到5月26日,安奇奧美軍與正面美軍主力會合,凱塞林的第10集團軍有被圍殲的危險,於是決定放棄整個古斯塔夫防線,並放棄羅馬,後退向北方一百英里的凱撒防線。而美軍克拉克沒有乘此大好時機求殲德第10集團軍,反而棄其而去,掉頭北上,爭奪解放羅馬的功名。6月4日,盟軍進入不設防的羅馬市,而凱塞林的德軍則擺脫了陷阱,安然後撤,不久再放棄凱撒防線,進入羅馬以北150英里的哥特防線。因為馬肯森在關鍵時刻的延誤,凱塞林於6月6日解除了馬肯森的職務,代以前第10集團軍代司令,萊梅爾森將軍。從5月11日夜開始的最後戰役,德軍損失2萬5千人,盟軍損失4萬2千人。丘吉爾後來評論安奇奧登陸戰時說,「本來我們應該在敵人後方放出一隻野貓,結果變成了一頭擱淺的鯨魚」 。 7。結局以羅馬易手為標誌,1944年義大利戰場最激烈的戰役告一段落。德軍還是不緊不慢地穩步後撤,在哥特防線停下,依託北亞平寧山脈進行防禦。盟軍則要為下一步登陸法國南部的「鐵砧」戰役提供部隊,主力師團被抽走很多,也無力大規模進攻。僅在8月底9月初有一次比較大的進攻嘗試,給德軍造成局部危機。凱塞林沒有費多大勁就應付過去了。關於北非和義大利戰場盟軍方面的具體行動、決策過程和評論,以及凱塞林離開義大利以後戰局的發展,跟本文的主題關係不大,我將會在下一篇文章,「英國元帥亞歷山大」 中給一個比較具體的敘述。1944年的7月20日事件,凱塞林沒有捲入,一方面密謀份子不會去聯絡這樣一個希特勒的寵臣。另一方面,凱塞林遠離權力中心忙於軍務,也不會主動去趟這渾水。10月開始,南地中海的秋雨季節使雙方的作戰行動大為減少。但是凱塞林在這個時期,已經獲知黨衛軍駐義大利總指揮沃爾夫Wolff正在瑞士與盟國代表祕密接觸,凱塞林默許了這件事情。在這時,即便樂觀如凱塞林者,也不懷疑戰爭是敗局已定。但是他還是想盡量拖延義大利戰場失敗的時間,可能他把沃爾夫的行動,看成是緩兵計的手段,希望與西方盟軍單獨媾和吧。10月23日傍晚,凱塞林在視察前線的時候,座車與岔路上突然開出來的一輛重炮拖車相撞。當時德軍裡面的傳說,是講「陸軍元帥跟大炮撞上了,結果元帥沒事,大炮被撞翻」 。事實沒有那麼誇張,凱塞林那次受了重傷,頭蓋骨骨裂,昏迷12小時,不得不離職修養3個月,期間回柏林家裡呆了兩周。這是戰爭期間他第一次回家休假。維廷霍夫代理C集團軍羣總司令職務。1945年1月15日,凱塞林回到義大利戰場。一個月以後,因為西線萊茵河上的雷馬根大橋失守,希特勒撤了西線總司令倫斯德元帥的職務,任命凱塞林為西線總司令。凱塞林因為在義大利一直有辦法避免災難,本來還是抱著他那始終如一的樂觀情緒前來上任。很快他就發現,西線的局勢早已無可挽救。3月11日見到手下B集團軍羣總司令莫德爾元帥,只好開個玩笑「先生們,我,就是祕密武器V3 」 ,這個時候,除了自嘲以外,還能做什麼呢?(威斯特法爾的回憶錄把這當成是凱塞林盲目樂觀自信的表現。其實凱塞林樂觀歸樂觀,他還不是傻子,判斷軍事形勢他比誰都明白。這更可能是為了輕鬆氣氛,給部下打氣的笑話。)在戰爭的最後時刻,B集團軍羣死守魯爾工業區,被美軍合圍,莫德爾元帥自殺。希特勒對凱塞林的信任仍然未減,凱塞林可以隨時晉見希特勒。從3月20日至4月12日,凱塞林最後4次會見希特勒。易北河會師後,德國被劈為兩半,凱塞林和鄧尼茨各指揮一半。希特勒自殺以後,凱塞林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全權指揮德國南部,包括義大利的西南戰線C集團軍羣,巴爾幹的勒爾上將的東南戰線,東線南部舒埃納爾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羣,倫杜利克上將的南方集團軍羣。當時義大利德軍已經接洽好了無條件投降,但是凱塞林考慮到義大利一投降,東線尤其是南斯拉夫的德軍將無路可退,因此禁止義大利投降,為此還在4月28日撤了維廷霍夫上將的西南戰線總司令職務。但是到5月初,大勢已去,義大利德軍總投降。凱塞林本人退到阿爾卑斯山,5月6日向美軍101空降師的馬克斯維爾-泰勒將軍投降。戰後,凱塞林被輾轉關押過多個戰俘營,先由美軍看管,後轉交給英國人,並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作證。據他的回憶錄說,英國人對待戰俘的態度,比美國人寬容。凱塞林不在盟國重要戰犯的名單之內,作為小的戰爭罪犯,凱塞林在犯罪所在國受審,不是在國際軍事法庭受審。因此他被引渡到義大利威尼斯的英國軍事法庭接受審判。起訴凱塞林的罪名,主要是兩項,都跟義大利境內的反遊擊戰有關,而犯罪事實,主要是這樣一樁事情:1943年3月,正在安奇奧戰役艱苦拉鋸的時候,羅馬城內,發生了以炸彈襲擊在街上巡邏的德國警察的事件,共死32人(28當場死亡,4個重傷不治)。當時是希特勒命令每個死的德國人用10個義大利人來報復,凱塞林和14集團軍司令馬肯森原意是想用槍斃死囚來充數,問管義大利監獄的卡普勒中校Kappler,卡普勒說有足夠的死囚或終身監禁犯,凱塞林和馬肯森就逐級下達了命令。結果卡普勒濫用權力,在羅馬城外一個廢棄礦井中,一下子槍斃了335個,而且有不少不是死囚,有無辜的猶太人,也有街上拉來的義大利平民。其實死囚也有很多是因為抵抗德國人被判的死刑。這件事,1973年美國還拍過一個電影,「Massecre in Rome」 ,理查德-伯頓演的卡普勒中校。中央電視臺放過。現在在美國的錄像帶店也找得到。凱塞林受審是在威尼斯,不過是英國軍事法庭。之前,馬肯森和事件另一責任人馬茨勒Mazler都已經在羅馬的英國軍事法庭被判處槍決(當時死刑中分絞刑和槍決,槍決是比較輕的一種) 。所以開庭之前,凱塞林基本能預料到結果。但是同一案件,在義大利人自己的法庭,直接責任者卡普勒只被判處終身監禁。凱塞林案審判的結果,也是有罪,判處槍決。當時無論德國還是英國,都有人覺得凱塞林和馬肯森冤枉。當時審判的正式文件,現在可以在國際法網站查到。我專門查過審判記錄,其實檢控方也承認凱塞林和馬肯森原意是要用死囚充數的。檢控方和辯護人的分歧在於,他們知道不知道卡普勒在欺上瞞下。另外,凱塞林戰時下達的命令裏,曾指出「懲罰城市遊擊戰寧枉毋縱,出了差錯責任有我承擔」。這成為對凱塞林的另一條指控。凱塞林,馬肯森,和卡普勒的死刑都沒有執行。馬肯森後來改判21年徒刑,1952年釋放,1969年病死,卡普勒改無期,一直關著,1977年從醫院越獄逃跑,1978年病死。至於凱塞林,審判結果出來的當時,就有很多盟國方面的領導人出來鳴不平。在英國人寫的亞歷山大傳記中提到這樣一件事:卸任英國首相丘吉爾專門為凱塞林的減刑問題,寫信給凱塞林在義大利的對手,當時已經擔任加拿大總督的突尼西亞伯爵亞歷山大元帥,請亞歷山大出面,向時任英國首相艾德禮求情。結果亞歷山大寫了一封信,特別聲明「從敵人的角度看,我認為凱塞林在義大利戰場的行為是乾淨的。」 這封信後來有可能給凱塞林減刑起了一定作用。凱塞林在監獄服刑到1952年7月被釋放。據他的回憶錄說,陸軍元帥在獄中的主要工作是糊紙盒子。但是他出獄前後,為美國軍事歷史研究小組寫過不少評析德國空軍,北非,義大利戰場的資料,篇幅都不太長,現在在圖書館還能借到,是不錯的一手資料,英文和德文的都有。凱塞林的妻子Pauline病死於1957年。凱塞林本人在監獄裡因為潮濕,得了嚴重的心臟病。1960年7月20日病死於德國南部的Bad Nauheim。 8。簡評凱塞林是一個殘忍的人嗎?他在二戰期間的行為,很難用一個好人或者壞人的臉譜來形容。我認為他對華沙,鹿特丹,和考文垂轟炸中,平民的大量傷亡負有責任。尤其是華沙,用鏟子從榮克52運輸機上向下鏟燃燒彈的行為,恐怕很難被稱為精確轟炸。但是他因為羅馬屠殺事件被判死刑,似乎還是牽強了一點。凱塞林在北非和義大利的戰爭中,也做過不少好事情,起碼沒有虐待和屠殺戰俘,而且由於他的直接命令,保存了很多義大利的珍貴文化遺產:羅馬和佛羅倫薩兩座歷史文化名城,被宣佈為開放城市,威尼斯,帕爾馬,拉文納,波倫納這些義大利的古城,都是未經一戰而主動放棄。試想如果這些城市的任意一座,被德軍用來打一場斯大林格勒式的巷戰,來遲滯盟軍推進,那會是歐洲文化遺產多麼大的損失?還有卡西諾山修道院,是基督教本尼迪克特修會Benedict的發祥地,公元6世紀早期,聖本尼迪克特在這裡建教堂清修。德軍在這個防線的制高點上,不僅沒有佔領修道院,而且禁止部隊接近修道院附近一定範圍,並在門口放哨,防止散兵進入。修道院內可以移動的文物,凱塞林早已關照祕密移交給梵蒂岡教廷。1943年3月份,盟軍想當然地以為德軍會利用這個教堂,於是出動飛機把這座1千5百年的古蹟炸為平地。據我所知,戰後1964年這所教堂完成重建。我想,「戰爭的現實主義者」 ,可能是一個對凱塞林比較公允和準確的說法。如果他相信,戰爭中某些殘忍行為能夠避免拖長戰鬥和更大傷亡的話,他是會做出這些殘忍行為的。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凱塞林還是個開明和正直的軍人。這也是戰後,他能贏得這麼多身居高位的對手尊敬的原因。凱塞林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麼?起碼他的參謀長,威斯特法爾,和其它很多德軍將領在著作中都認為是的。有時候,一位統帥的樂觀情緒,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在不利形勢下鼓勵部下的一種手段。我們很難分清兩者。我覺得,關鍵是他的樂觀情緒,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對作戰行動的清醒判斷?從凱塞林在北非和義大利的幾次重大判斷:馬爾他的重要性,西北非登陸的地點,西西里戰役前的預測,義大利南部戰役的登陸地點,安奇奧的登陸地點,都是相當清醒和準確的。能夠確認盲目樂觀以致判斷出錯的情況,大概有兩次:一次是沒有一直堅持進攻馬爾他,對希特勒和隆美爾妥協了。另一次是對安奇奧登陸的時間估計過晚。前者,他不妥協難道能違抗OKW的命令?後者主要是受德軍軍事情報機構的誤導。兩者都不算是太出格的錯誤。而且對攻佔託布魯克以後的形勢,凱塞林的估計,遠比隆美爾要清醒得多。由此看來,凱塞林有時候的確有點樂觀過頭的傾向,但是大體上,不影響他的形勢判斷力。至於出任西線總司令的最後階段,實際上凱塞林是否真的盲目樂觀,還是隻為緩解緊張空氣故意為之,已經根本不重要了--仗打到那個份上,樂觀還是悲觀,還有意義嗎?還能改變局勢嗎?從軍事能力上來評價凱塞林,我覺得,他在二戰德軍眾多傑出將帥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全才:陸軍野戰指揮方面,能力不論(沒有充分機會表現,不易比較) ,就論經驗和成績,他遠遠比不上隆美爾,古德里安,曼施泰因,莫德爾這些在戰場上建立奇功的陸軍將帥。但是他是那種典型的德軍總參謀部制度培養出來的,各種工作都能幹,而且都能幹好的全才。他幹過後勤,規劃,技術發展,營房建設,國際法這些雜事,長期從事參謀工作,還當過空軍總參謀長。凱塞林參與從無到有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德國空軍) ,然後親自帶領這支軍隊在戰場上取得巨大勝利。這樣的機會,在西方近現代軍事史上不多。單以軍事指揮才能而論,我覺得凱塞林最突出的能力是戰略層次的駕馭能力。他從指揮陸戰一開始,就是戰區指揮官,表現戰役戰術能力的機會不多。而戰略上,形勢判斷往往出奇地冷靜和準確。凱塞林在回憶錄裏的這句話,大概是北非義大利戰場所有盟軍高級指揮官都最難忘卻的:「盟軍方面的行動,實在是太容易預期,太不願冒險了。」 在戰役層次,安奇奧是他最完整表現戰役指揮能力的舞臺。我所引述的美國利文沃思堡指揮參謀學院碩士論文研究課題,專門把凱塞林在這次戰役中所做出的幾次決策拿出來分析,結論是,凱塞林的決策,在當時他所擁有的情報和實力基礎上來說,可以說是完全正確的。而且時間上非常迅速及時。比較弱的地方,他對下級做出的決定非常尊重,但有時該幹預的戰術問題幹預得不夠。這可能是出於歷來擔任高級戰略指導的習慣。我個人的看法,凱塞林無論在戰役還是戰略層次,很好地把握了「堅決」 和「靈活」 之間的度的問題:該堅守的時候,堅決不退,比如安奇奧之後的古斯塔夫防線正面;該撤的時候,決不戀戰,全身而退。很好地把握利害變換之間的這個「度」 的問題,把靈活性和頑強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需要非常準確的戰場感覺,超出了軍事作為科學的範疇,是一種藝術。所謂「過剛則折」 ,比如希特勒任何時候都要求德軍死守到最後一人;「過柔則彎」 ,比如阿拉曼戰後和北義大利時期的隆美爾。安奇奧戰役,凱塞林完美地表現了這種在頑強與頑固,靈活與軟弱之間走鋼絲的藝術。就戰役的實質,這是典型的發揮內線優勢的範例:在古斯塔夫防線正面和安奇奧後方之間,快速調動兵力,跟1813年拿破崙的本土保衛戰,和腓特烈大帝的一些經典戰役,有類似之處。相比於盟軍,德國人沒有海空優勢,沒有數量優勢,沒有火力優勢,唯一的優勢在內線,就是一個「快」 :反映快,判斷快,下決心快,行動快,而這一切,還是在盟軍飛機的壓制下做到的。儘管德軍的反攻在戰術上還是失敗了,但是在戰略上,安奇奧最大限度地達成了德軍遲滯盟軍的戰略目的。不過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凱塞林在軍事戰略上的成功,恰恰使德國在更高範疇的大戰略層次上更加失敗:因為凱塞林在義大利戰場軍事戰略上的成功,希特勒越來越不捨得放棄義大利,把人員和裝備源源投入這裡,而在大戰略層次,義大利無疑是次要戰場,德軍在此陷得越深,盟軍牽制敵人的大戰略就越發成功。但專就凱塞林而言,他被賦予的任務,是防守義大利。德國整體的戰爭指導大戰略,根本不是他的職權範圍能夠過問的。作為義大利戰場指揮官,難道他還能為了大戰略的正確,故意打敗仗麼?我的總體感覺,凱塞林跟巴頓隆美爾蒙哥馬利不一樣:他們似乎是為戰爭而生,在戰時是無價之寶,和平時期則要麼惹事生非,要麼懷纔不遇。而凱塞林這種人,不管和平時期軍隊建設,還是戰時衝鋒陷陣,都是軍隊的無價之寶。他既是優秀的參謀型人才,也是優秀的統帥型人才。所以我用「雙翼兀鷹」 來命名這篇文章。 主要參考資料:凱塞林回憶錄A Soldier』s Story,1985年英文第2版Kenneth Macksey著Kesselring: The Making of the LuftWaffe亞歷山大回憶錄Teddy Bitner著 Kesselring: A Analysis of the German Commander at Anzio,1983年利文沃思堡碩士論文Samuel Mitcham: Eagles of the Third Reich克拉克回憶錄 Calculated Risk 1950年梅倫廷著坦克戰,中文版威斯特法爾著The German Army in the West 1950年Senger的回憶錄 Neither Fear Nor Hope 1964年Christer Bergstrom著 Black Cross Red Star 大衛-歐文著The Rise and Fall of Luftwaffe: The Life of Field Marshal Erhard Milch 1974年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