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遊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現存詩3900餘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中秋》、《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蘇軾基本信息

人物關係
兄弟

蘇轍
父子

蘇洵
個人概況
姓名:蘇軾
外文名:Su shi
別名:蘇子瞻、蘇東坡
國籍:中國北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四川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
出生日期:1037年(丁丑年)1月8日
逝世日期:1101年(辛巳年)8月24日
個人背景 文學家、畫家、書法家
其他信息
代表詩詞:《赤壁賦》《飲湖上初晴後雨》《念奴嬌·赤壁懷古》《浣溪沙》《水調歌頭·中秋》等
獲得榮譽: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蘇之一
主要成就:詩、詞、賦、散文、書法、繪畫
信仰:儒學
逝世時間:1101年死於江蘇常州 終年65歲
卒葬地: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字:子瞻、和仲
派屬: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1 人物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

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宋朝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政治家、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同時,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和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與歐陽修合稱「歐蘇」,與辛棄疾合稱「蘇辛」。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陸遊並稱「蘇陸」。後代文人稱其為「坡仙」「詩神」「詞聖」等。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蘇軾與弟弟蘇轍、父親蘇洵同登進士,政治生涯:八年在朝,位高權重。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與王安石發生不快,被罷免官職。《飲湖上初晴後雨》是描寫西湖的古詩中無人能超越的。世人說:「門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蘇軾的成就是最高的,勝過蘇洵和蘇轍。清人敬稱說:「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2 名號由來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很多人或許並不知曉蘇軾名號的由來和其中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歡離合。

  蘇洵在給蘇軾取名時,是好費一番苦心的。軾,是古代車前元代趙孟頫繪《蘇軾小像》用做乘車人扶手的橫木。對於車載人這一功能而 言,軾是沒有用的。但是如果沒有軾,那就不僅僅是車的硬體設施不完善,乘車人在崎嶇顛簸的路上也難確保安穩。蘇洵取「軾」名,是企望 其「外飾」,即巧為觀瞻,處世圓通。

  「軾」字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君馮(憑)軾而觀」,蘇洵寫的《名二子說》是這樣解釋的:「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說起「東坡居士」這個名字有一番來歷: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蘇軾被貶黃州。初到黃州,蘇軾生活困頓,黃州通判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從州府要來了已經荒蕪了的五十畝軍營舊地給他種。營地位於黃州的東坡,次年春天,蘇軾於其上築雪堂,題之曰「東坡雪堂」,作《雪堂記》。

  為什麼他要取號為東坡居士呢?因為他很仰慕唐朝的詩人白居易居士,而當年,白居易貶謫四川忠州時,也曾在其地的東坡種植花木,並寫下了不少閑適詩,如《步東坡》、《別東坡花樹》等,白居易曾寫一首《步東坡》的詩:「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走,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蘇軾仰慕白居易,故自號曰「東坡居士」。「蘇東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3 生平經歷

  蘇軾[1][1]生於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於眉州眉山(今屬四川)。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得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母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裏。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

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蘇軾終其一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纔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祕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第二年6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1097年,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儋州(昌化軍,今海南)。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謚號文忠(公)。

4 詩詞風格

  一、 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二、 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

  三、 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佔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1][1]

5 詩詞簡介

  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葉燮(字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

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衝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來,蘇軾歷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閑,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人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臺,吐之乃已」。其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 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

6 主要作品 6.1 文學作品

  散文

  《東坡志林》、《隨記集》、《刑賞忠厚之至論》、《留侯論》、《范增論》、《賈誼論》、《石鐘山記》、《晁錯論》、《記承天寺夜遊》、《重巽以申命論》、《進策》。

  《策別課百官》六篇

  《策別安萬民》六篇

  《策別厚貨財》二篇

  《策別訓兵旅》三篇

  《策斷》三篇

  《黠鼠賦》等。

  詩詞賦

  1《赤壁賦》

  2《後赤壁賦》

  3《東欄梨花》

  4《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澠池懷舊》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詩為作者蘇軾觀看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

  11《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蒼舒醉墨堂》

  16《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17《題金山寺》

  18《題西林壁》

  19《望海樓晚景》

  20《雪後北臺書壁》

  21《飲湖上初晴後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8]

  24 《贈劉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餘於女王城東禪莊院》[8]

  26《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8]

  27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28《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

  29《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30《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31《蝶戀花·密州上元》

  32《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3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4《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臘盡》

  37《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38《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39《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遊》

  40《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41《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43《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46《減字木蘭花·春月》

  47《減字木蘭花·空牀響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50《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5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54《滿江紅·江漢西來》

  55《滿江紅·清潁東流》

  56《滿庭芳·三十三年》

  57《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60《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61《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62《南鄉子·送述古》

  63《念奴嬌·赤壁懷古》

  64《沁園春·孤館燈青》

  65《沁園春·情若連環》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67《阮郎歸·初夏》

  68《少年遊·去年相送》

  69《哨遍·為米折腰》

  70《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7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對聯】

  縱使萬般尋路無;不墮野地隨人居。

  三登慶元三人第;四入熙寧四輔中。

  ——挽韓琦。韓琦鄉、省、殿試皆為第三名,為相後四次遷官

6.2 書法作品

  《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

  《人來得書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

  《赤壁賦》

  《江上帖》

  《黃州寒食詩帖》

  《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

  《祭黃幾道文卷》

  《梅花詩帖》

  《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

  《令子帖》

  《東武帖》

  《北遊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辯才韻詩》

  《一夜帖》

  《宸奎閣碑》

  《致若虛總管尺牘》

  《懷素自序》

  《近人帖》

  《與範子豐》等。

6.3 繪畫作品

  《瀟湘竹石圖》

  《小雞啄米圖》

  《枯木怪石圖》

  《偃松圖卷》

  《雨竹》

  《枯木竹石圖》

  《墨竹》

7 個人成就 7.1 文學成就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

  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遊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黃、秦、晁、張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蘇軾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

  蘇軾的詞衝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7.2 書畫成就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

  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

  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遊,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裏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餘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鬱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其中,《瀟湘竹石圖卷》也系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峯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7.3 詩作風格

  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

。詩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來,蘇軾歷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閑,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看到了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其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臺,吐之乃已」。其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溢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餘首詞作,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佔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後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遊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佔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無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7.4 作品注本

  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比較著名的有:

  1.詩注

  查慎行《補註東坡編年詩》

  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 。

  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東坡樂府》。

  今人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

8 家庭成員 8.1 王弗

  蘇軾的結髮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鄉貢進士王方之女。「生十有六歲,而歸於軾。」十六歲嫁給蘇軾以後,她堪稱蘇軾的得力明代杜堇繪《蘇軾題竹》助手,有「幕後聽言」的故事。蘇軾為人曠達,待人接物相對疏忽,於是王弗便在屏風後靜聽,並將自己的建議告知於蘇軾。蘇軾的《亡妻王氏墓誌銘》中記載著這樣的故事:軾與客言於外,君立屏間聽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輒持兩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與是人言?」有來求與軾親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與人銳,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可謂蘇軾絕佳的賢內助。王弗侍親甚孝,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

  蘇軾曾寫過王弗對他的諍言:

  某官於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積;雪晴,地墳起數寸。軾疑是古人藏丹藥處,欲發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發也。軾愧而止。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僅二十七歲的王弗去世,蘇軾依父親蘇洵言「於汝母墳塋旁葬之」,在王弗遷墓與蘇母合葬時所寫的墓誌銘中哀嘆說,「君得從先夫人於九原,餘不能。嗚呼哀哉!餘永無所依怙。君雖沒,其有與為婦何傷乎?嗚呼哀哉!」,並在埋葬王弗的山頭親手種植了三萬株松樹以寄哀思。

  十年後,熙寧八月,蘇軾已因與當權者政見不和,被轉遷至密州任知州,蘇軾為王弗寫下了被譽為悼亡詞千古第一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當瞭解到蘇軾與王弗的愛情故事後,再讀這首詞,可知其中的情感沉痛深切。

8.2 王閏之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後第三年嫁給了蘇軾。她比蘇軾小十一歲,自小對蘇軾崇拜有加,生性溫柔,處處依著蘇軾。王閏之伴隨蘇軾走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6年,歷經烏臺詩案,黃州貶謫,在蘇軾的官海沉浮中,與之同甘共苦。最困難時,和蘇軾一起採摘野菜,赤腳耕田,變著法子給蘇軾解悶。在王閏之生日之際,蘇軾放生魚為她資福,並作《蝶戀花》紀事。詞中「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讚美她對三個兒子都一視同仁,疼愛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後,王閏之也先於蘇軾逝世。蘇軾痛斷肝腸,寫祭文道:「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須,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幹。旅殯國門,我實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在妻子死後百日,請他的朋友、大畫家李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在請和尚給她誦經超度往生樂土時,獻給了妻子亡魂。蘇軾死後,蘇轍將其與王閏之合葬,實現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願望。

8.3 王朝雲

  熙寧七年(1074),時在杭州的蘇軾夫人王閏之把王朝雲從歌舞班中買出,收為侍女,當時王朝雲年僅十二歲。她長大後,大約是在黃州,被蘇軾收為侍妾。蘇軾為她起字「子霞」,比蘇軾小二十六歲。二十二歲為東坡生了個兒子。東坡老來得子欣喜若狂,對友人說:「雲藍小袖者,近輒生一子,想聞之一拊掌也。」給孩子取名蘇遁,乳名「乾兒」,出生三日按習俗洗浴時,寫下了《洗兒戲作》:「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但天有不測風雲,乾兒十一個月大時因病不幸夭折。他哭道:「吾年四十九,羈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兒,眉角生已似。未期觀所好,蹁躚逐書史。搖頭卻梨慄,似識非分恥。吾老常鮮歡,賴此一笑喜。忽然遭奪去,惡業我累爾。衣薪那免俗,變滅須臾耳。歸來懷抱空,老淚如瀉水。我淚猶可拭,日遠當日忘。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故衣尚懸架,漲乳已流牀。感此欲忘生,一臥終日僵。中年忝聞道,夢幻講已詳。儲葯如丘山,臨病更求方。仍將恩愛刃,割此衰老腸。知迷欲自反,一慟送餘傷。 」又寫朝雲悲情:「我淚猶可拭,日遠當日忘。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故衣尚懸架,漲乳已流牀。感此欲忘生,一臥終日僵……」

  蘇軾最困頓時,他身邊的侍妾紛紛離去,王朝雲卻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蘇軾的紅顏知己,蘇軾寫給王朝雲的詩歌最多,稱其為「天女維摩」。據說蘇東坡被貶惠州時,王朝雲常常唱《蝶戀花》詞,為蘇軾聊解愁悶。每當朝雲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時,就掩抑惆悵,不勝傷悲,哭而止聲。東坡問何因,朝雲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處無芳草句』也」。 蘇軾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開始傷春了!」不幸的是,朝雲也先於蘇軾在惠州病逝。朝雲逝後,蘇軾「終生不復聽此詞」,一直鰥居。遵照朝雲的遺願,蘇軾將其葬於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聖塔下的松林之中,並在墓邊築六如亭以紀念,撰寫的楹聯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聯有個著名的典故:「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見識』。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入時宜。』坡捧腹大笑。」

  秦觀也為朝雲寫過一首南歌子:

  靄靄迷春態,溶溶媚曉光。何期容易下巫陽。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

  暫為清歌駐,還因暮雨忙。瞥然歸去斷人腸。空使蘭臺公子,賦高唐。

  朝雲墓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區孤山之上,蘇東坡紀念館旁,如今已成為名勝。

8.4 蘇轍

  蘇轍於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間,蘇軾由定州南遷英州,便道於汝,與弟相會。蘇轍領兄遊觀汝州名勝。郟城縣屬汝州,自古就有龍鳳寶地之美稱,黃帝鈞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臨鈞天台,北望蓮花山,見蓮花山餘脈下延,「狀若列眉」,酷似家鄉峨眉山,就議定以此作為歸宿地。蘇洵本葬於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郟城縣尹楊允到蘇墳拜謁,謂「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墓相望數千里,而其精靈之往來,必陟降左右。」遂置蘇洵衣冠冢於兩公冢右。這原來的二蘇墳就成了三蘇墳。 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人物軼事 9.1 東坡涼粉

  相傳北宋時期,大文學家蘇東坡任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縣) 簽書判官時,於鳳翔東湖避暑,炎炎夏日無清涼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濱豆(也稱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製成糊狀,盛入石頭器皿中待其冷卻後,切成條狀,配以鹽醋辣椒等佐料涼拌,因其口感爽、滑、並有清涼解暑之功效,之後流傳與鳳翔民間。後人為紀念他稱其為「東坡涼粉」併流傳至今。

9.2 東坡肉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

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餚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製作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製,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關於東坡肉名字的由來有很多傳說,其中一種傳說:

  相傳蘇東坡在徐州、黃州、杭州三個地方做過「東坡肉」。在任徐州知州時帶領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百姓紛紛殺豬宰羊上府慰勞,東坡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燒制紅燒肉回贈予老百姓。大家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它為「回贈肉」。

  元豐三年(1080)二月一日,蘇軾被謫貶到黃州,見黃州市面豬肉價賤,而人們不大喫它,便親自烹調豬肉。有一次他食得興起,即興作了一首打油詩名曰《食豬肉詩》,詩中寫道: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

  富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此詩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開始爭相仿製,並把這道菜戲稱為「東坡肉」。  目送蘇東坡二任杭州知州時,組織民工目送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葑草湮沒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復昔日美景,杭州的老百姓非常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東坡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醇香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喫,大家喫後無不讚賞稱奇,於是「東坡肉」的美名更傳遍了全國。

9.3 東坡與茶

  蘇東坡是中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

  他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白雲峯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雲茶」。「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溫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後來,人們將蘇東坡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陳列到茶館之中,成為一副名聯。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 蘇東坡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據說,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紫砂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蘇東坡對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時,一天,因病告假,遊湖上凈慈、南屏諸寺,晚上又到孤山謁惠勤禪師,一日之中,飲濃茶數碗,不覺病已痊癒。便在禪師粉壁上題了七絕一首: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蘇軾還在《仇池筆記》中介紹了一種以茶護齒的妙法: 「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一啜不為害也。此大有理。」蘇東坡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10 人物評價

  蘇轍:

  在為其兄蘇軾所寫的墓誌銘中稱蘇軾「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

  黃庭堅:

  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餘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跋東坡醉翁操》)

  晁無咎:

  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徐度:

  (柳永)詞雖極工緻,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後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卻掃篇》)

  宋孝宗在為東坡文集所寫的《御製文集序》中:稱揚他「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

  陸遊:

  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老學庵筆記》)

  在《跋東坡帖》中亦云:「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

  陳洵:

  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海綃說詞》

  王國維:

  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曆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遺事·尚論三》)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風海雨駭心神,白石清空謁後塵。誰見東坡真面目,紛紛耳食說蘇辛。

  蔡嵩雲:

  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闢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柯亭詞論》)

  胡仔: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笤溪漁隱叢話》)

  王水照:

  「從宋詩研究角度來說,我首先關注的就是蘇東坡。因為蘇軾是宋代最大的詩人,但是錢鍾書先生除了在《宋詩選注》裏給他寫了個小傳,《容安館札記》裏沒有專門的讀蘇條目,而在《中文筆記》中卻發現了多處評論蘇軾的批註。比如他評竟陵派譚元春《東坡詩選》十二卷,譚友夏提出,當時有人認為「東坡詩不如文,文通而詩窒,文空而詩積,文凈而詩蕪,文千變不窮,而詩固一法足以泥人」,而他認為「詩或以文為委,文或以詩為委,問其原如何耳。東坡之詩,則其文之委也」。錢先生批道:「議論好。乃謂東坡之詩太盡也,自是的評。」之後,又引了許多古人的評論。錢先生這段批語,實際上牽涉到蘇軾以文為詩的問題。我們一定對錢先生在《宋詩選注》中談蘇軾詩歌的比喻印象很深刻,特別是他談蘇軾《百步洪》中的「博喻」,比之如車輪戰,讓人應接不暇。這是從正面的修辭效果來說的。從反面來說,也就是「盡」,不留餘地,這實是散文的寫法。在《中文筆記》中,錢先生還對蘇詩進行了一些考辨,也多有收穫。」

  王國維:

  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人間詞話》

  林語堂: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蘇東坡傳》

  劉石:

  蘇東坡一生歷經坎坷,辛苦備嘗,有《自題金山畫像》自嘲雲:「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但不論出處窮達,始終有四不變:輔君治國、經世致用的抱負不變,憐恤生靈、為民造福的思想不變,襟懷坦蕩、獨立不阿的品節不變,樂觀豁達、幽默風趣的心情不變。正是這「四不變」,使他的人格熠熠生輝。《蘇軾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趙翼:

  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並剪,有必大之隱,無難顯之情。《甌北詩話》卷五。

11 烏臺詩案 11.1 案情

  烏臺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結果蘇軾被抓進烏臺,被關4個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

11.2 案檔

  蘇軾「烏臺詩案」案檔,宋時即已流傳,並有多種抄本、刊本。今所見幾種刊本中,《函海》本《東坡烏臺詩案》、《懺花庵叢書》本《烏臺詩案》為原案實錄,基本上保存了詩案原貌;《苕溪漁隱叢話》本按編撰詩話的要求作過刪改;《學海類編》本《詩讞》則可斷定是偽書。

11.3 詳細狀況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軾轉知湖州。詩案就是蘇

軾到湖州任所時寫的《湖州謝上表》引起的。表中說:「臣軾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於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訖者。風俗阜安,在東南號為無事;山水清遠,本朝廷所以優賢。顧惟何人,亦與茲選。臣軾中謝。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堙微。議論闊疏,文學淺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獨無寸長。荷先帝之誤恩,擢置三館;蒙陛下之過聽,付以兩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過無功;法令具存,雖勤何補。罪固多矣,臣猶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許藉資而顯受。顧惟無狀,豈不知恩。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羣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小民。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魚鳥之性,既能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無任。」蘇軾這幾句牢騷話,筆下的「新進」,指的是王安石變法時被引進的一批投機鑽營的「羣小」。「生事」一詞,已成為保守派攻擊變法派的時下習慣用語。這些用語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竊據高位,謀取私利的「小人」。第一個站出來檢舉蘇軾的是御史裏行何正臣,緊接著是王安石的學生李定。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構陷下,只得降旨將蘇軾交御史臺,由李定為首的「根勘所」負責審理。他的筆觸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責積貧積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復,然而,「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東坡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臺詩案。 這樣,一個駭人聽聞的文字獄便揭開了序幕。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李定等人奉旨查辦,立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才前往湖州逮捕蘇軾。八月十八日,蘇軾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臺獄。兩個多月的「根勘」審理,蘇軾受盡非人的折磨。御史臺嚴刑拷打,晝夜逼供,真是「詬辱通宵不忍聞」。最後,李定等人強加給蘇軾「四大罪狀」,請求宋神宗處死蘇軾。

  宋神宗面對御史臺的奏報,心裡也著實犯難。當年宋太祖趙匡胤曾有遺囑:除了犯叛逆謀反罪,一概不殺大臣。李定等人必欲置蘇軾於死地,朝野上下,輿論嘩然,認為蘇軾未犯叛逆罪,不該重處。更奇怪的是,新舊兩派正直之士,均出面營救。由於各方面的營救和輿論壓力,促使宋神宗產生寬貸蘇軾,從輕發落的念頭。最終,蘇軾得輕判,以「蒙恩責授黃州團練副使」結案。

參考資料:
  • 1. 蘇軾
  • (來源:360百科;上傳編輯:xy67896789)詞條標籤: 蘇軾 唐宋八大家 文學家 宋四家 蘇東坡 湖州畫派 畫家 東坡居士 蘇軾 的相關詞條 李斯 趙高 程邈 無名氏 史游 曹喜 杜度 崔瑗 張芝 張超 羅暉 趙襲 張昶 韋誕 蔡邕 陳遵 王次仲 胡毋敬 姜詡 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洵 蘇轍 王安石 曾鞏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