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來的網路流行語,隨手摘錄一些如下:

「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

「草泥馬」。

「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

「杯具」。

「折翼的天使」。

「膝蓋中了一箭」。

「hold住」。

「我和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

「你懂的。」

「我也是醉了。」

「也是蠻拼的。」

「Duang。」

「嚇死寶寶了。」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厲害了我的哥。」

「藍瘦香菇」

……

有些詞,現在看來,是不是看了有些尷尬?

有些詞,現在讓您寫在朋友圈,是不是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別不好意思。

因為網路流行語的意義,往往不在詞匯本身,而在於參與傳播這種行為。

我們說,大多數網路流行語具有時效性,本身甚至沒啥趣味,意義主要在於:

——小圈子黑話交流。

——耍俏皮。

——跟風。

極少數流行語,可以因為習慣納入日常語言環境,比如打醬油、套路、土豪、心塞之類。但大多數的網路流行語,就是一時的小圈子風潮。時候稍久,自己回頭看,都會覺得不好意思。

當時為什麼會喜歡呢?

因為人年少時,難免自我中心。規行矩步久了,稍發現不合乎語言規範的新表達,自然覺得刺激新鮮有趣創新。

網路流行語,既然是網際網路時代黑話+俏皮話,若是同道中人,可以感受到其中豐富的反諷;若非同道中人,可以讓自己滿足優越感:

「嚯連這個都不懂,沒意思了吧?我這多好玩啊!」

於是參與傳播這個行為本身,就是種反諷。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網路流行語裏,許多是變體諧音的粗口。類似於「心裡沒點B數」、「草泥馬」之類。

密歇根大學有位先生總結過:人類說粗口最多的地方,一是罵人,二是表達激烈的情緒(憤慨或快樂),三是賭咒發誓。

網際網路時代之前的流行語,往往根植於書面語的;口語無法進入主流,因此臟話粗口,始終只是在水面以下流動。

而網際網路時代的流行語,根植於口語;十幾億人講漢語,起碼一半能上網,又多匿名,怎麼說都沒人管,而網際網路是個完美的適合宣洩情緒的所在。

於是在這個舞臺上,口語化的、可以釋放情緒的粗口,當然比非口語化、不利於釋放情緒的書面語要容易流行了。

歷來用粗俗與滑稽,刻意諷刺上層社會的虛偽存在,本就是民間藝文的特色。高級一點的形式,就是喜劇式反諷,比如趙麗蓉老師把「瑪麗姬斯」說成「麻辣雞絲」,比如趙本山提起一串蛋說範偉演的馬祕書扯淡。

相對平民的形式,就是用諧音來玩梗宣洩粗口,比如把羊駝叫成草泥馬。

所以網際網路時代流行語裏的諧音臟話,也可看做是平民話語權的擴大,是民間口語對已有書面語建制的挑釁、嘲諷與反擊,是周星馳在《九品芝麻官》裏,靠罵人搞定案件大獲全勝思想的集中濃縮:

「嘻嘻,權威還不是要靠罵來搞定!」

那,所以最容易流行的語言,是這樣的:

——具有可改編可操作性,如此才能讓人有參與傳播的快樂。、

——具有一望可知的暗號屬性,能讓同道中人迅速參與進來。

——用諧音或其他方式隱含嘲弄,讓人一看就眉眼堆笑兩開花。

——以戲仿歪曲官方腔調為主,如此才能帶齣戲謔與抗爭,帶出消解、嘲弄與解構。

那麼說到叛逆,就讓我想到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以及吳承恩先生的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了。明年年初……

兩開花有啥好玩噠,人民幹嘛傳播它 公眾號 第1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