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後兩個交易日,A股市場卻並不平靜。

作為股市壓艙石「兩桶油」之一的中國石化股票突然「閃崩」,兩天之內在A股和港股兩個市場市值蒸發了681億元,令眾多機構投資者措不及防。

12月27日外媒報道稱,中石化旗下子公司聯合石化兩位主要負責人陳波和詹麒突然「停職」,而停職的原因是聯合石化出現了巨額期權交易虧損。雖然目前中石化官方並未給出具體損失金額,但有業內傳聞虧損額或達十億美元之巨。

很快中國石化就發布公告確認了這一消息。

對於中國石化這樣巨型國企,經營方面一向以穩健著稱,而這一次國際油價從80美元跌至50美元附近,中石化作為煉油大戶應該是穩賺不賠的,怎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虧損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金融衍生品——期權。

期權(Option)是一種較為複雜的金融衍生品,指的是一種能在未來某特定價格買入或賣出一定數量的某種特定標的物的權利。

以原油為例,假如現在的原油價格是50美元/桶,我們預期未來一個月原油價格將繼續上漲,於是買入行權價為55美元的看漲期權,只需要支付2美元的權利金(premium)。

一個月後,原油價格上漲至70美元/桶,我們就可以行權以55美元的價格買入,並按市價70美元賣出,這個時候凈賺70-55-2=13美元;反之,如果油價沒有上漲,反而跌到了40美元,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放棄權利,最終虧損即為買入時的權利金2美元。

由此可見,期權是具備較大金融槓桿,可以用少量資金博取超額收益的品種。除了看漲期權外,還有看跌期權,交易方法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作為期權的買方,擁有的是權利,如果預判失誤最大的虧損也只是權利金而已,但如果是期權的賣方就不同了,他們在收取權利金的同時承擔的是義務,一旦預判失誤,期權買方行權大賺一筆的同時,期權賣方將承受巨大的損失,而且虧損是沒有上限的。

清楚了期權的原理後,我們可以初步判斷網上關於聯合石化這次巨額虧損的原因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即使是在70美元上方買入看漲期權,當油價出現大跌時損失也僅限於期權權利金,不會出現所謂的巨額虧損。由此判斷,聯合石化此次巨虧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參與了期權的賣方交易。

一般而言,國企領導不願意為買入期權支付權利金,於是投行就設計了一個在買入期權的同時賣出更低執行價格的看跌期權的策略,這樣用賣出看跌期權收到的期權金來支付買入看漲期權的期權金,能實現零成本交易,美其名曰zero collar。

這樣的交易策略在投行的精心包裝下看似很完美,但會導致風險大量暴露在賣出看跌期權那一條腿上,一旦價格跌破看跌期權的行權價,就會出現大幅虧損。

假如這次聯合石化在油價75美元處買入行權價為90美元的看漲期權,並賣出行權價為60美元的看跌期權,這樣一來只要油價能夠上漲至90美元以上,聯合石化就能巨額獲利;即使油價不漲,只要不跌破60美元的話,聯合石化也不會出現虧損。

但當10月份後油價從76.9美元一路暴跌至45美元附近時,巨額的虧損早已超出了陳波的承受範圍,令其徹底「石化」。

這次聯合石化事件並非沒有先例,早在2004年中國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就因為從事石油衍生品交易,對油價的暴漲出現嚴重誤判,導致中航油總計虧損達5.5億美元(公司凈資產僅為1.45億美元),中航油宣告破產,原總裁陳久霖先被停職後鋃鐺入獄。

二者的共同點是,均是栽在了由國際投行推薦的zero collar策略上,但不同的是,中航油的期權交易嚴重違背了套期保值原則,屬於投機!而此次聯合石化的確是在做套期保值,當然最終如何定性還要等調查結果出來之後才能下定論。

至於說背後有沒有「幕後黑手」,網上是眾說紛紜。不過近年來我國國企多次在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上折戟,背後都經常浮現國際著名投行高盛的身影,不得不引起人們重視:央企在境外的套期保值業務是否存在被國際投行「圍獵」的可能?

對於金融衍生品交易來說,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就是交易和持倉信息,一旦這些信息被國際投行獲悉,就相當於將底牌暴露給了對方,從而淪為砧板上的魚肉。

聯合石化事件暴露出國企對於資本市場風險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同時也折射出我國在金融市場跨境交易方面存在缺陷。

事實上,只有打造出中資完全控股的交易通道,包括獨立自主研發的交易清算體系、直接與交易所清算的會員資格,央企才能公平地參與境外套期保值業務,從而避免此類事件的再度發生。


新年新氣象,希望讀完文章的你擁有一份新年好運氣~↓↓↓點擊「了解更多」

https://oss.yocaigs.com/oss/html/autd/h5Activity/index.html#/Christmas?

oss.yocaigs.com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