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選臨近,極右候選人勒龐能否當選總統,對法國、歐盟、全球前景都有極深遠影響。法國國內各派本應有用一切方法合縱連橫,以防止勒龐當選的共識,但實際情況卻沒有那麼簡單:目前傳統左右兩大陣營的候選人都不被看好,暫時民望領先「中間派」候選人馬克龍,其實和勒龐一樣,代表了對主流政客不滿的選擇。誰敢保證這些選民最終不會改變主意?

極右候選人勒龐

要前瞻未來,先得回顧法國政情。現屆左翼奧朗德政府執政期間,法國經濟增長放緩,內部矛盾激化,更受多次恐怖襲擊,支持度一路下滑。奧朗德有自知之明,放棄角逐連任,現在代表左翼社會黨參選的是前教育部長哈蒙(Beno?t Hamon)。哈蒙雖然久任公職,但個人魅力、輿論曝光都有限,政綱秉承傳統福利政策、文化自由主義,深得社會主義者擁護,但這批選民在今日法國並非大多數。而且有走更左路線的候選人梅郎順(Jean-Luc Mélenchon),比社會黨更傾向社會主義,同時反對歐盟,也有一定影響力。假如二人同時出選,很可能在第一輪投票雙雙落選,二人也曾表態有意聯手鞏固左翼陣營,但雙方支持者路線南轅北轍,棄保並不容易。勒龐也希望左翼候選人和她一起勝出第一輪初選,令她能在一對一決選代表整個右翼,不過目前看來,可能性有限。

在大選初期,各界普遍看好右翼主流共和黨。在共和黨黨內初選,曾兩度擔任總理的菲永(Fran?ois Fillon)擊敗前總統薩科齊等勁敵,成為主流建制派候選人,政綱主打自由主義式經濟刺激計劃、反恐議題,可謂正面回應了民眾訴求。但不久菲永的妻子和女兒陷入「空餉門」醜聞,被指接受菲永申領的公帑,「變相貪污」,菲永本人也被司法機關立案調查。菲永民望自此下滑,共和黨內部一度考慮「Plan B」,但菲永經過一輪猶疑後拒絕退選,黨內大老亦拒絕接手,最終共和黨議員只能在報章發表聯合聲明,繼續支持菲永,指責「空餉門」是政敵栽贓。有趣的事,涉嫌栽贓的政敵盛傳是左翼政黨,而不是勒龐陣營,因為左翼以為除去了菲永,就輪到自己。這種恩怨,令主流候選人能否在總選合作壓制勒龐,蒙上不少陰影。

在這情況下,中間派獨立候選人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異軍突起,目前民望佔先,和勒龐分居前列。馬克龍曾擔任奧朗德政府的經濟部長,去年退出政府,開始自己的選戰,拒絕加盟左右派,秉持中間路線。馬克龍主張經濟自由主義、社會進步主義,以「進一步與歐盟展開合作與融合」作政綱,唯有這方面,與勒龐截然相反。在日益兩極化的法國政壇,馬克龍成了中間派眼中的「救國者」,也得到左右溫和選民接受。法國中間派元老、前歐洲議會議員貝魯(Francois Bayrou)放棄參選、支持馬克龍,也令馬克龍勝算上升。針對他的「同性戀婚外情」醜聞,基本上沒能打擊民望,一來這符合法國國情,二來也不涉及公職。到了今天,左右翼各有死穴,馬克龍就成了各方力捧的最後希望,團隊囊括左中右支持,忽然成了政壇新希望。究竟他的支持度是否泡沫?主流民調忽然追捧一名沒有傳統政黨支持的獨立候選人,可信嗎?法國戰後確實沒有選過極右總統,但何嘗選過自建中間路線新黨的獨立候選人?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

以上談及法國大選前瞻,「中間派」馬克龍目前民望佔先,那就來到重點:馬克龍真的可以擊敗勒龐嗎?

中間派馬克龍

最新民調顯示,馬克龍、勒龐在初選排一、二名,分別得到26%和25%支持;假如第二輪是二人對決,馬克龍會以65%對35%擊敗勒龐。然而勒龐的支持者非常堅定,菲永的「空餉門」也令部份右翼支持者流向勒龐,假如她能進入第二輪並得到35%選票,已反映國民陣線步向主流:上次極右候選人進入第二輪的往績,是2002年老勒龐以17.8%敗給右翼希拉剋的82.2%。加上馬克龍陣營是左中右大彙集的雜牌軍,支持者的堅定度有限,不少是反對主流政客才走向馬克龍,當馬克龍逐漸「主流化」,會否失去部分支持,也有待觀察。

勒龐要當選,只有一個可能:首先,自然得進入第二輪選舉,目前機會頗高,但也不是十拿九穩。說機會頗高,是因為她的競選工程籌備經年,支持者沒有太多其他選擇,相對其他陣營內部各有山頭,極右支持者儘管總人數不及主流選民,但在淘汰制的第一輪,已足以讓勒龐出線。假如勒龐未能出線,第二輪是「中間派」馬克龍對傳統右派的菲永,那大概是勢均力敵的競爭,對勒龐也未嘗不是好事。因為屆時,她足以成為造王者,手中的民意只要加持任何一方,就足以影響大局;新政府一當選投桃報李,讓勒龐擔任一官半職,逐步提升影響力,也不是不可能。

假如勒龐進入第二輪,但傳統極右的支持者畢竟不是全國多數,又可以怎辦?似乎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獲得第一輪被淘汰的某候選人加持,令她那35%的全國支持度上升至一半。其實根據上一個全國民調,她和馬克龍的第二輪對決也有40%支持,假如以此為基本盤,進一步提升就更容易。

有沒有這樣的可能?目前看來是不大的。但政治一天也嫌長,黑天鵝出現的可能性,從來存在。例如說,要是選舉期間又發生大型恐襲,涉及穆斯林、新移民,現屆政府又被證明處理失當,屆時出現民意大逆轉,這樣的劇情,絕對有可能;至於主事者是「伊斯蘭國」、本地激進份子、還是俄羅斯一類外國勢力,則已經不重要。勒龐不斷批評主流媒體對她抹黑,策略基本上和美國的特朗普一樣,目的不單是要鞏固支持者基本盤、爭取話語權,更是準備在突發情況下,例如恐襲發生時,令主流媒體不敢不報煽情故事,從而有效主導輿論。那時候,有主流候選人投機向勒龐效忠,換取一官半職,就像英國的約翰遜忽然走向「脫歐」陣營那樣,以繼續自己政治生命,同樣不是不可能。

經過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已經沒有評論敢保證勒龐不能當選。而這樣的信念,反過來也成為勒龐陣營振奮士氣、拉攏遊離選票的憑藉。畢竟一場關乎歐盟會否壽終正寢的選舉,到了關鍵時刻,發生突發事件,也不能不說是情理之中。未來兩個月會怎樣,誰知道?

◎作者: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主席沈旭暉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