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的書法,即使是大家都有習氣,不可學。古人學習書法講究「取法乎上」,「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得其下下。」。

也就是說你所選擇的學習範本一定是高水平的纔可以,選擇的字帖水平越高,你學習的起點也就越高,有利於以後的進步,也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沈伊默是當代著名書法家,他和著名書法家于右任起名,有「南沈北於」之稱,書法擅長楷書和行書,尤其是楷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工穩標準、秀美雅緻,有文人書法的風範。

雖然沈伊默的楷書如此,端莊、漂亮,但是和唐代的楷書、魏碑、墓誌,還是沒法比的,這是現在人不學習他的楷書的主要原因。有太多更好的字帖選擇,當然會去學習好的。

但是,也不是說他的楷書不可以學習,沈伊默的楷書也是可以學習的,可以作為入門學習,入門以後可以再換帖。可惜的是,我們在市場也很少能夠見到沈伊默的書法字帖,這也是學習他的人少的一個原因。

至於沈伊默行書有著非常明顯的個人風格,相對於其楷書,更不適合初學者學習。

喜歡書法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不二齋,關注更多精彩。


沈尹默先生的書法清園勁健,雅俗共賞,確實很有藝術造詣。作為欣賞,能給人藝術的美感,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但是,作為學書法的範本,我個人認為還有三個方面需要和朋友們商榷。

第一,《論語》有雲「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沈尹默先生和王羲之,顏真卿,黃庭堅,王鐸等藝術大師相比還有很遠的距離,有現成的更好的「上」一級的老師學習,為什麼要選擇「中」級別的範本呢?

第二,沈尹默先生的書法個性還不夠鮮明,放在書法歷史的長河中,還不是波瀾壯闊的那一段,激起的浪花還不夠高,影響力還不夠強,所以學習的人也不是很多。

第三,沈尹默先生的書法以小字居多,很多看到有榜書大字,作為一個學習平臺,還不能支持後來者,多方面發展,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學習的人不夠多。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望方家批評指正。


沈尹默先生無疑是近代書法大手,說他是翹楚也不為過。抱庸個見,沈字高古,力崇帖學,其楷書骨勁形美、潤而不膩,其行書以歐為底,更兼得米芾王鐸筆意,趙孟頫形骨,規矩未入俗套,厚重不失飄逸,造化十分了得。中國書法家自清代何紹基後,收入《辭海》者僅有沈尹默一人。

書畫鑒定大家徐邦達曾言:「一百年來稱得上真正書法家只有沈尹默先生一人而已」。書畫大師謝稚柳說: 「三百年來無出其右」。今人學沈尹默的肯定有,但為數不多倒是事實。究其原由,概分兩點。

一是沈尹默雖集大有成,但終難奪古人之翰蕃。沈大師書法造詣雖深,然終究只是一代之大師,與古時大賢聖手相比,仍不足以摩肩相論。取法乎上,取法古人,很多人都是直追晉韻、唐法、宋意,集中時力畢生志學沈先生的少。陸維釗講過這樣一段話, 「像沈尹老這樣學二王的大家,在近代有如此大成就的,是少見的。但他的字,境界、意趣、筆法也只寫到宋代,再往上就追不及了」。

二是與歷史上的書法名家相比,沈先生雖在圈內聲名遐邇,但書法圈外的名號並不是有多麼響亮。比如比他更晚的啟功先生,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要遠遠比他要大。當然,社會因素總是避不開有政治因素的影響。

抱庸淺談。插圖均自網路。


我認為美和容易識別是書法的基本屬性,但現實中的的確確有一些人拿著「取法乎上」的信條極力的推崇二王(或其他?)視作唯一法寶,拿放大鏡找筆法,忍受不了一丁點的改變,強調歪扭斜看不得正字,甚至搬到國展上,找出其中是否有「王」味作為評判標準,現代人即使寫出再美的字也不會入這些人的法眼,沈老從傳統裏走出來寫出了挺妍斂放圓方美勁的書法,值得學習。本人拙見只代表自己的觀點。


上海許多書家的字都學沈,但學尤不及


沈先生及傑出書法大師,其書風取法二王一系,作品格調高古,書卷氣躍然紙上,乃集二王之大成者,鄙人認為不學沈先生是對的,如追溯尋源應著手臨習二王法帖,探其精髓,精其筆墨方成大才。


俗話講:白菜蘿蔔各有所愛。對於書法五體來說,每一個學書人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帖,或選書家對象的。有的喜好剛勁有力的,有的愛好圓潤的,有的對剛柔並濟更看好。這都無可厚菲。也不能強求一律。這很正常。學書不應是眨低那位書法大家。


法效古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