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透过影像了解台湾的过去
今天则是借由文字更进一步的去了解电影里的内涵
对我而言,那时此刻的电影搭配书本是最好的呈现方式。将台湾五十年来的电影史浓缩成短短的两小时,抑或两百多页的文字,确实会有些缺失。但当电影搭配上书本后,对于这五十年来的台湾电影以及导演杨力州本身的想法就能有更多更深层的体会。



书中的安排将台湾电影史分为五个十年,每个时期的重点与电影相同,不同于电影的地方是多了许多杨力州导演自己的想法,也对于电影里头一些剪辑的安排做了说明。在看完电影后,再来阅读文字,比较能了解导演说的一些场景,也比较能产生共鸣。另一个不同处,则是书中是以介绍<我的少女时代>与<那些年>这类的怀旧电影作结,顺势提到了拍摄<那时此刻>的契机,这部分是电影并未著墨的。

「不要忘了,你身体里的有些DNA你必须让它展现出来;不要忘了,电影应该跟社会、跟人群有关系」(p.209)

其中感触最深的篇章是讲述近年纪录片发展的部分,也许是因为发生在自己这个时代,或是因为本身喜欢纪录片与社会结合的展现。纪录片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写实记载了那个当下,不像剧情片的虚构、也没有隐约的距离感。但,对我来说纪录片仍然属于和本地观众说故事,要成为能向世界观众述说、让世界了解台湾,还有一段路要走。在国片逐渐复苏的同时,要如何让台湾电影向外发展是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对于「电影」,杨力州导演在书中有个很适合的比喻:电影就是镜子和窗户,镜子可以映照出自己,窗户则可以让我看到不理解、不熟悉的世界。
正是因为如此,电影才能够有如此大的魔力去反映、影响一个世代。


书名: 我们的那时此刻
作者: 杨力州
出版社: 30杂志
电影官方粉专: https://goo.gl/Yy5cd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