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盡頭的水浮蓮順著水流漂向出海口。南方日報記者吳偉洪攝

  生活廢水直排、工業廢水超標排放,廣東近海成為一個巨大的接納污水和污染物的垃圾場

  南海海域污染數廣東,廣東污染數珠三角,廣東沿海各大城市近岸海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些工廠偷排偷放時有發生,因跨界污染責任難以釐清,導致多方扯皮、推諉,污染治理難上加難

  編者按

  珠江口生態監控區生態系統處於不健康狀態,大亞灣生態監控區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2009年廣東海域發生赤潮11次,累計面積近750平方公里!

  廣東海洋環境公報指出,多年的監測結果表明,我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惡化的趨勢未得到根本扭轉,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一是近岸海域污染程度不斷加重;二是珠江口等河口海域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三是陸源入海排污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四是海洋災害和污染事故對海洋環境的威脅依然存在。

  海洋污染不是新問題,如何建設好海洋強省才是問題。作為沿海發達地區,廣東的改革開放受益於海洋頗多,海洋大省名頭頗響;珠三角土地吃緊,向海洋借力、發展海洋經濟,海洋強省已開始規劃,廣東正致力於建設國家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全國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示範區。

  從即日起,本報推出「廣東海洋污染調查」專題報道,初衷不局限於重複描繪廣東的海洋污染,而重在闡明海洋污染對經濟、產業的影響,由此為廣東建設國家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全國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示範區提出「隆中對」,提出海洋污染的新變化,以及對養殖業、旅遊業、海洋生態等海洋產業的影響及對策。

  8月1日南海開漁節,數以千萬計的廣東漁民在鹹水歌和海螺號角聲中隨著數千艘大小漁船揚帆出海,開始了新一輪的耕海牧漁。

  然而,漁民面對茫茫大海更多的是茫然無措,由海洋污染造成的漁業資源衰退是壓在漁民們心頭最沉重的石頭。

  「珠江口水濁了,我們要去更遠的地方捕魚,但要到哪裡,看運氣吧。」驕陽似火的7月底,在東莞虎門鎮珠江入海口的漁船上,發黑的鹹淡水交匯處在高溫下散發出陣陣惡臭,51歲的漁民老梁無奈地向記者傾訴。

  「廣東漁業資源已持續多年衰退,幾十年前豐產的珠江口附近漁場快要枯竭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死亡增多,珊瑚等海洋生物退化,海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廣東一位水產研究人士語氣沉重地說。

  所有這些現象的背後,折射出廣東近海海洋環境污染的嚴重性。

  源頭

  東莞母親河變身污染源

  沿著珠江入海口「洄遊」,經過獅子洋,進入東莞境內的太平河,在這裡或許可以尋覓到珠江口被污染的源頭之一。

  7月26日中午,東莞太平河的碼頭上,一陣陣燥熱的風吹來,夾雜著腥臭味。上百艘來自新灣漁村的小漁船靜靜地停靠在這裡,幾個漁民圍坐著打發閑懶的時光。

  太平河是東莞東引運河虎門段的一部分,位於運河的最下游,連接獅子洋。

  說起眼前這條太平河,土生土長的村民吳有發再熟悉不過,「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大家都可以在河裡游泳,但現在有誰還敢在這樣發黑的河水裡洗洗腳?」

  過去三十年,以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成了「世界工廠」的代名詞,但令人頭痛的污染問題也接踵而來。由於市政建設的缺失、排污管道建設的滯後,東莞23鎮街的污水直接排入了東引運河,河水慢慢地變臭,淤泥慢慢地沉澱下來。

  「一退潮,河岸邊會露出發黑的淤泥,臭氣熏天。有好事的村民專門拿竹竿量了一下淤泥的深度,最深處約1米。」吳有發說。

  東莞環保局虎門分局局長王泰林介紹,今天東莞的人口已從上世紀60年代的不到100萬人急遽膨脹到近1000萬人,整個東莞大小企業多達5萬家,虎門、長安、沙田、麻涌、厚街等工業名鎮全是在東引運河的流域之內,污水排放量遠超運河能接受的水平。

  歲月令太平河不堪摧殘,幾十年後的東引運河變得令人唾棄。這條東莞的人工母親河變成臭不堪聞的經歷,佐證了珠三角近岸被大肆污染的嚴峻事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