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著常樂」,是一種人生智慧。這樣的人,他知道自己這一生想幹什麼?要達到什麼目的,事情做到什麼程度?如果是不知足著呢?很可能掉入人生陷阱。就比如炒股,知足者,能夠把握好每一次行情,操作股票時,他先設好止盈止損,這樣的人永遠賠不多,最大可能是永遠賺。知足者能夠透徹的瞭解自己,從不做自己能力以外的事,人生大贏家,能不快樂嗎?比如巴菲特,自己對科技股不太瞭解,也不太擅長炒作,在科技股起飛時,他寧可錯失機會,也不參與!他沒賺到,科技股漲時的利潤,但它也沒有在這上邊賠一分錢,當科技股泡沫破裂時,他又哪來煩惱?我國富豪宗慶後,依靠娃哈哈,賺了那麼多錢,但是他從不把錢投入房地產行業,因為他覺得自己對房地產行業是外行,在房地產行業最紅火,最賺錢時,他寧可失去在房地產行業賺錢的機會;咱們也看到很多企業走多元化失敗而破產的例子,這時候就會佩服宗慶後的定力。宗慶後還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對股市不太瞭解,所以堅持企業不上市,不向社會圈錢,這既表現了他作為企業家的良心,社會責任,讓他遠離了很多煩惱。這時我們就會佩服宗慶後的思想,做好食品飲料,一輩子也賺不完這方面的錢!所以只足著常樂不是消極避世,不是不思進取,是一種人生智慧,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


知足常樂,是人生最高的思想境界之一,它不但豐富了我們生活的內涵,更重要的增強了對生活的信心和興趣。知足常樂,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生活中貫串始終如一的精神支柱。它不是不思進取,更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一個實實在在,活生生的人生哲理。

知足是根夲,常樂是結果。凡知足者,不僅滿足於物質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對人生的閱歷,人文社會的現狀,以及對自己政治信仰等的一種充分的肯定和滿足。看起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很難。那些對當今社會不滿的人,那些對生活缺乏信仰的人,還有那些身在福中不知富人,他們根本不懂得什麼叫感恩,當然更不懂得知足。整天勞噪滿腹,怨天尤人,這種人永遠也感覺不到生活的快樂和幸福,那來的常樂呢?知足常樂,是人生美德,正因為他們知道當今社會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他們就更倍加珍惜和愛護當前的大好形勢,更加努力工作,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知足常樂,不但不是「不思進取」,而是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思想動力。我們現在趕上了好時代,黨和國家給我們創造了這麼好的生活條件和環境,我們沒有理由不知足,我們是社會的主人,我們要永遠做一個知足常樂的人,使我們的生活永遠充滿陽光。


我的觀點:知足者常樂是一種心態,一種方法,一種對人生的態度。知足是對世事的看透,只有內心的平和、富足才能做到。知足者常有,但常樂不常有。讓我們做個知足常樂者吧,多開心,多豁達,樂觀去生活!

知足常樂出自《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慾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快樂的。

典故:《列子 · 天瑞》記載,孔子游泰山時,在路上遇見榮啟期,衣不蔽體,但邊彈琴邊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

孔子問他:「先生所以樂,何也?」

榮啟期回答:「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

孔子連連點頭稱是。又不無惋惜地說:「以先生高才,倘逢盛世,定可騰達,如今空懷瑾瑜,不得施展,仍然不免遺憾。」

誰知榮啟期卻不以為然地說:「古往今來,讀書人多如過江之鯽,而能飛黃騰達者纔有幾人?貧窮是讀書人的常態,而死亡則是所有人的歸宿,我既能處於讀書人的常態,又可以安心等待人最終的歸宿,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孔子聽了說:「善乎!能自寬者也。」

知足者常樂是一種心態,就像詩中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知足者常樂是一種感悟:「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

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常憂。知足者常樂,是對生活的態度,是樂觀,而不是不知進取。我們都應該有知足常樂的精神,對生活,對家人,對工作。有了這種心態,人更從容,生活更開心,從而更好的感受生活的樂趣!


謝您邀請! 

      我覺得這句話更體現的是一種平和的心態。與不思進取,與褒貶義無關。 

      人各有長,人各有志,人各有各的境遇。人可不斷進取,但要依己所能,不攀不比,不糾結,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奢望,不比不憂,不貪不爭,心態平和,知足常樂,才能怡然自得。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這山望著那山高,慾望越多,失望不如意也就越多。一切名利皆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終歸塵土歸位。人生說短不短,說長不長,淡看名利,知足者常樂吧!


如果,一個人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索求,會很難獲得快樂。因為沒有持續的滿足感,所有快樂都來自於對外界的依賴,高度依賴購物和索取的瞬間。

但這種瞬間滿足的闕值會隨著一次次的刺激而水漲船高,終究會有一天,一個人的能力無法支撐自己的永不知足而坍塌。

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奮鬥和努力,是因為責任感,是為了身邊的家人,為了人類的福祉,哪怕是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點點的努力,那這個人都能獲得持續的滿足,會始終知足,快樂。

因為他的快樂來自於內在的意義感和驅動力,來自於被需要的滿足感,來自於付出的崇高感,來自於對生命的熱愛。

並且這種快樂可以積累,是一種充盈的快樂,無時無刻,知足,常樂。

哪怕你野心勃勃,這野心也是善意的野心,是期望能讓更多的人因為你而變好。包括你的影響,你的能力,你的獨善其身。這樣的野心,全世界都會幫助你。所謂更高的收入或財務自由,只不過是這個過程中的副產品。

因為這不是索求,而是對世界的善意,和溫柔。無論是比爾·蓋茨,還是喬布斯,他們莫不如此。

我理解的知足常樂,是這個意思。

再舉個例子,上學的時給我們上大學生修養課的是一位很有趣的老師,名字也很有趣,叫做門裡牟。

他講課時說:如果你們讀書沒勁兒,早晨起不來,我告訴你們一個辦法。在天花板上貼一張大紙,寫上「起來吧,偉大的事業在召喚著你」,每天一睜眼看到的就是這句話。嗯,你就能起來了。

當時聽了諾大的階梯教室中哈哈哈一片笑聲。

培根說:「善的定義,就是有利於人類。」今天想來,門老師的確是一位對世界充滿善意的老師。他想讓我們這些還是毛頭小子的學生們知道,其實偉大很平常,偉大是一種善意,偉大離每個人都很近。

讓家人因自己而幸福,是一種偉大。

讓自己企業的員工因自己而過的更好,是一種偉大。

獨善其身,也是一種偉大。

我也相信,這樣的善意,正是老子在道德經裏所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知足之足,恆足矣,正是知足常樂的本源。知足常樂不是貶義詞,理解它,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好。

所以結論,知足常樂不是不思進取,恰恰是一種更積極更有意義的進取。

最後,我把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羣星閃耀時》中的一句話送給你:一個人生命中的最大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以上,希望能幫到你。


關於知足常樂這句話,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首先說說普遍的理解意義。

關於知足常樂這句話,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首先說說普遍的理解意義。所謂的知足常樂簡單的說就是,滿足於現狀,沒有太多的慾望和需求。在我看來,這只不過是人們用來安慰自己,在某種程度來說,是自我麻痹,引經據典來給自己找的藉口。

就好比街邊的流浪人,他四肢健全,精神正常,可卻寧願每天靠這拾荒或是別人的施捨生存。他就可以說自己是知足常樂。只是他所謂的「知足常樂」究竟是真是假,只有他自己清楚。

按我的理解來說「知足常樂」的話,「知」這個字,引申有「智」的意思,如果這麼理解的話,「知足常樂」的意思,應該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智足常樂」,在這層意思上理解,應該是,人的智慧足夠,對身邊的人也好,事也罷,都有足夠的把控能力,不會讓自己處於尷尬和各種難堪憂慮的境地,即便身陷困厄之中,也有讓自己正確面對的心態,和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方法,以此來達到常樂的一種心理狀態。

「知足常樂」是一種時時變化,卻又能在變化中找到自己「中」的一種能力,就像鴨子游泳,表面你看不見它的動作,顯得很是安靜愜意,但在水面之下,它時時都在為了保持前進而不斷的撥動腳掌來維持這種狀態。

所以說,「知足常樂」究竟要怎麼理解,還是要看個人當時當下的需求和能力,最關鍵的是自我認知。還是那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義詞或是貶義詞,這本來就沒有一定之規,就像「風騷」這個詞,在一些文人圈子裡,它就是褒義詞,但在日常生活中就變了味道。


謝邀!

我認為知足者常樂,並非不思進取,也不屬於貶義詞!

分析如下:

1.知足者常樂:意思是知道滿足的人很容易快樂;

2.深度剖析《知足者常樂》這句話,是指一個人不能有無限的慾望,對慾唸的滿足要適可而止,對物質的追求不能到貪婪的地步,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停下來,不能在不斷滿足慾望的追求,要珍惜目前所擁有的東西而感到快樂,知道滿足,才能感到幸福。

3.知足常樂絕不等於不思進取,而是要懂得掌握一定的度。

4.《知足者常樂》這句話是勸謂用語,沒有褒貶含義。


不是。知足常樂有三層含義,第一認清自己量力而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不是所有人都是李四光,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達爾文,我們很多人都是普普通通的,所以看懂自己,量力而行,做最好自己。第二確定目標全力以赴,每個人能力有大有小,每個人特指都不一樣,確定目標全力以赴,不留遺憾,激發最大的潛能。第三活在當下,該享受學會享受,這纔是淬鍊心智,靜化心靈最佳途徑,一切快樂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

不思進取根本沒有目標,談不奮鬥,或達到一個目標停滯不前。

不是貶義詞。


謝謝悟空的長期信任與合作!

 知足常樂,是指知道滿足,就會快樂。謂自知滿足則心常快樂亦。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尤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如意。

知足是世俗心態的超越,是精神財富的積累,是物質需求的滿足。生活中何以知足常樂?知足者,與人無爭,心情舒暢,行也安然,坐也安然,貧也安然,富也安然,名也不貪,利也不貪,能忍自安,清凈無為。

  

我沒有楚楚衣冠,只有日常換洗的幾件便裝,可是我坐臥自如,不用耽心把它弄皺、弄髒、弄破。我的餐桌上擺的是幾碗粗茶淡飯,沒有山珍海味,我卻因此不必減肥,也與那些「富貴病」無緣。我的住房不寬敞也不豪華,然而我知道,廣廈千間不過夜眠八尺,有個安身的地方就很好,多了反而是個負擔。我更沒有小車,犯不著為撞傷人而擔驚受怕,出門安步當車,還鍛煉了身體。我沒有太多的東西,但我有一顆知足的心,這就足夠了。我不去追求快樂,但我卻得到了最大的快樂。

很多人把知足常樂僅僅理解為,知道滿足總是快樂的。把快樂定義在所得到和滿足的慾望上,片面的定義了知足常樂的含義,比較消極和安於現狀,這樣的滿足所帶來的快樂其實是不能夠長久的。

沒有智慧的人是不會知道何時才能滿足。當你有了足夠的知識和見解,足夠的認知水平,那麼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對待名利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一切以及世界觀價值觀才會有正確的認識,才會長久的快樂!

另外特別指出? 滿足和不思上進沒有任何關係。一個知足的人,心態本身就是上進的……


這個問題就交給南城柯樹來回答吧。

從詞性上來講,知足常樂是一個褒義詞,表達的是一個人的不貪之境,但筆者對於這個詞的想法和題主是相似的,那就是「知足常樂」四個字也代表了不思進取。

對於有理想,並且還在不停追求理想的人來說,可能最厭惡的詞就是知足常樂,筆者就是如此的一個人,當親人和朋友用這個詞勸我享受當下的時候,我總是會對他們說,如果你不努力去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我們生存的意義又是什麼?知足常樂,那是一棵樹都能做到的事情啊。

可孔子有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對於人生都有自己的規劃,只要不違反法律與道德就無關對錯,既然如此,對於「知足常樂」這個詞,我們大可不必去與他人爭論它的真正含義,保留自己的想法就好。

謝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