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這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是正常倫理觀而已,只是有些人從科學觀的角度看,是阻礙科技發展的所謂落後沉渣,個人認為能流傳長久的理論肯定有她極端重要的原因,否則幾十年後一段時間人們就會覺得不合理不實用,這種理論就會自然淘汰了,絕對不會流傳二千幾年而既不倒的,與其講個人認為孔子鼓吹的都是要人告別母系社會的原始屬性,所謂原始屬性就是不講血脈、不講尊重,、不講禮節罷了,但孔子這一套放入一個正常的倫理社會當然是正常社會能運轉的正常秩序,但轉入以實力為王的現代科技社會,運用到科技發明發展當然是行不通了,科學的基本原理就是懷疑,只有推翻舊的理念纔有新的學說出來,於是有很多人就認為用科學能創新的理由套用到國家的制度倫理建設,於是我們反而看到世界上很多套用了所謂西方科學制度國家,反而走更混亂民不聊生的道路,而東亞堅持儒家倫理治國,而科技發展又學西方的國家,就走向國家穩定發展而科技又一樣繁榮發達,這當然是很多西方人很不理解的原因,但如果將孔子儒家看成是社會一幅拼圖裡的一塊小拼圖就知,單看一塊拼圖當然是不完整的,但放在完整的大拼圖就剛好吻合了,科技理論也是如此一幅拼圖而已。


這八個字,從政治、倫理角度來說,是正確的,即使從今天現代社會講,也沒有問題。我們反對愚忠愚孝,因為古代過度了,但我們一直讚美大忠大孝,還會被評為道德模範!康德說天上的日月星辰,心中的道德法則,都是高尚的,因為他代表了自然秩序和心靈秩序,我們中國人強調天人合一,實際上忠孝就能實現天人、古今、人神、祖宗和自己的統一。我們讚美革命和解放,是因為封建舊社會將忠孝倫理政治化、死板教條了,害死不少人,毒害不少心靈,今天講文化自信,是講科學的傳統文化自信,而不是糟粕的傳統文化自信,這是必須分析清楚的!更要堅持一條原則,那就是人的自由和尊嚴!


結合當今社會,我對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解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構成了社會關係的一個鏈條,任何一節都不能出錯,在一個家庭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也要遵循上孝下悌,這樣家庭成員就能和睦;在一個企業,領導要起到表率作用,下屬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這樣一個企業才能長久不衰;而一國之君的政治主張和他的修養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繁榮和昌盛。如今中華民族正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英明領導下創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的提法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而應該提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就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無得而食之者。

意思是: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君要像君樣,臣要像臣樣,父要像父樣,子要像子樣。

這樣國家才上下一致。一個有文明禮貌的國家何愁不興。

這句話沒有錯誤,現代文明社會。人與人之間仍需有一定的分寸,身份必須確立。


或許是孔子喝多了,說話結巴。

他弟子會錯意,誤以為這句話很高深,就記錄下來。

我覺得研究儒學的人,喜歡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孔子也是人,他跟周王室的關係很好,所以看過王室收藏的書。文化比普通人多一點,說一些文縐縐的話很正常。

即便是聖人,也不可能天天開口閉口,說些人聽不懂的話。怎麼理解,隨意。


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國君象國君的樣子,講仁愛,臣子有象臣孑的樣子,忠君。父親象父親的樣子,慈祥。兒子象兒子的樣子,孝悌。這四種上下級關係和睦相處是很好的社會秩序。孔子的話至今仍有現實意義沒有錯誤。


三綱五常是儒家的基礎理論之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需要辨證的看。一方面,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就是要服從。但也不能搞愚忠愚孝。有道是,君不正則臣投外國,父不慈則子奔他鄉。


對統治者來說,當然正確了,規規矩矩。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

《論語》,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統治者最愛聽這句話了,不守規矩,我喫什麼呀?


說一千道一萬,都是圍繞著怎麼加強封建專制王朝獨裁統治而產生的所謂的治理國策和愚民政策!


其實這個沒這麼高深的。不就是「連長」「連長」、排長排長、班長班長。。。軍長軍長、司令司令、集團軍司令集團軍司令的,軍隊不這麼管理還是有效軍隊的嗎?還能有準備隨時犧牲自己性命的士兵或各級將領的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