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叫法,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習俗有:喫糉子、賽龍舟、掛艾草、沐艾浴、喝雄黃、貼剪紙、放風箏等習俗。

1.喫糉子

糉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由糉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各個地區包糉子非常豐富多樣,餡料也各種各樣。

2.賽龍舟

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多有賽龍舟的習俗,這一天特別的熱鬧,賽龍舟發源於中國,興起於漢代,漸漸流傳到其它國家和地區。

3.掛艾草

掛艾葉菖蒲是中國民間節日習俗,在端午節以艾葉懸於門口兩邊,有驅魔降鬼之傳說,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掛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4.沐艾浴

艾葉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功能非常強大,用艾葉泡澡可以祛寒止痛,還能夠祛濕止癢、溫經止血等,在這一天,很多人會採摘艾草沐浴。

5.戴彩索

五彩繩的五色代表五行,漢代信仰五行陰陽之說,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剋,具有神祕的驅邪迎吉作用。

6.喝雄黃

雄黃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酒需在太陽下曬,有的從五月初一曬到初五,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藥劑。

7.貼剪紙

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其中「五色瘟紙」,就是五毒剪紙(剪鏤蛇、蠍、蜈蚣、壁虎、蛤蟆五種「毒蟲」)。

8.放風箏

中國南方很多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大人小孩在空曠的廣場上拉起長長的線,把風箏放的老高老高,端午節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傳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坐標廣西桂林,家裡這邊掛艾葉,包糉子,想學包糉子的可以進我主頁學習哦,超簡單的辦法一分鐘包一個。


山西五臺縣除在門上插艾草避邪外,還要給未成年小孩做」紅花串」。此物先用五色布裁成小片,再縫成直徑約3釐米的圓片。用細繩穿制時,中間用約3釐米長的空心桿(一般用做掃把專用的野生植物「毛竹枝」)隔開。穿好後用針縫在孩子的肩膀上,從遠處看活像一條彩色的辮子。據當地人說,因未成年人」魂福」不高,戴此物可消災免難,趨吉避邪。


坐標,廣東粵東

沒有這個風俗。

但會用艾草,蓉樹葉,蘆葦葉編織成一個直徑約10釐米的小圓圈,掛在門(神)旁邊和房子的各個窗戶,以辟邪之用。


  中國的傳統節日,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寓意和鮮明的特色,除了過年,有兩個特別喜歡的節日都在穿裙子的季節:端午和七夕。

  端午節老家又叫端陽節,日照中天的意思,也是神龍飛天之日,相當吉利。看見」大門口掛剪紙「,我猜你不是河北的就是關中的。我們那裡是門頭掛艾草,房屋周圍撒雄黃,喝雄黃酒,喫煮雞蛋和煮大蒜、竹葉包的糉子、還有子多肉少又特別饞人的枇杷。最最關鍵的是,可以掛香包。

  從小癡迷布頭線腦,源於端午節的香包吧。小時候,家鄉最熱鬧的西關街,有家小門面,裡面坐著一位打扮的乾淨利索的小老太太,天天的一邊兒賣著小玩意兒,一邊做香包。放學經過就不走了,一站大半天,只見她從一本厚厚的書頁中取出平平整整的綢布,再從一捲紙裡面抽出五彩的絲線,比對比對,搭配一下,仔細的剪著,認真的縫著,歲月靜好,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小公雞、小老虎、壽桃、小仙女、貝殼精、小白兔就活靈活現的出現在我面前。經常是老太太怕大人找我,催我回家。我對她無比崇拜,對她的漂亮綢布和絲線也無比嚮往。在別人存錢買零食的年代,我卻用來買綉圖、買絲線,有時候還省著早點錢買一個複雜的香包回家拆開來研究。端午節前幾天,老太太店面掛滿了香包,流蘇在微風中輕晃,我又被吸住抬不了腿,一看又是很久。那會兒,一毛錢就可以買個壽桃香包,兩毛錢可以買個河貝精。仙子那張比小指甲蓋還要小的臉上五官精巧,臉蛋塗了胭脂,頭上盤著發,身上穿著戲服,腰帶是用香煙盒裡的金箔紙作的,為此我又多了個愛好——收集金箔紙。後來,再過端午節陸續有別的老太太做香包,可都沒她做的精緻,綢布由化纖、雪紡替代,絲線由棉線替代,雖然也是花花綠綠,材質很不考究,品質大打折扣。再後來,端午節賣的香包都是非常規整的機器產品,美則美矣,再沒有那種節日底蘊和讓人嚮往的感覺。那位精幹巧手的老太太已經過世很久。聽說一個人死在她居住的小房裡,頭天還出攤呢,第二天過午沒開門,有人覺得不對打開門發現她躺在牀上,沒氣兒了。奇怪的是,她前一夜換上了新衣服,原來是位孤寡老人,好像祖籍上海的,對自己的這一天早有準備了吧!

  我對端午節的記憶還有另外的意思。每到夏季就盼穿裙子,真正能穿的時候就得端午節以後了。還不敢冒然的穿,要跟班裡要好的夥伴商量好一起穿。這天也是我爺爺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我們都回鄉下喫午飯。路上全是麥草,頂著烈日回鄉下,心裡美呀!爺爺一輩子樂天派,老了都叫他老頑童,愛喝個小酒。我記憶中他只抹過一回眼淚,是某個生日,出著太陽下著雨,不知道是哪個兒子在地裏不肯回來喫團圓飯。這已經是很久的事了,如今連他的大兒子都壽終正寢了。

  還好,我偷師學藝,學會了老太太所有香包的製作方法,也做過很多。等有一天老了,也要坐在夕陽裏拿出一本書,書裏夾著布——真絲綢布,慢慢的剪著,細細的縫著,任由歲月的流逝。那會兒的我,已經相當從容了吧!


我們那沒有,不過不同地區的,不同風俗。同時也希望這些傳統習俗不要慢慢磨滅了......


我們這邊(濰坊)門口掛艾蒿。驅災辟邪的。


有掛艾草的習俗!圖吉祥如意。


有掛艾草的風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