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际会聆听了现代「婉君时代」代表人物的演讲,内容提到网路与现实生活在3个面向的差异;「管道、时间与对象」,以及如何「Troll」网友、热情赞助不认识的网友达成愿望、在圈圈内嘘寒问暖,有论述获得回响即可以自〝high〞,并以追随著众而自豪为一个〝咖〞,看似虚无飘渺但却似有一实体,萤幕前的「Troll」对象可以因一个主题让他(她)们出现在眼前(虽然可能一轰而散;如快闪族),由于具有舆论势力对传播业者而言,对此一族群也不得不另眼相待。

前面所说的3个面向即是传播业者所关心的传播要素,管道、时间与对象,随时代的演进本质也在起变化,「管道」在传统概念中可明确的指出如平面、电子;举凡报章、杂志、无线声音广播,有线、无线电视广播等,均是孰悉的渠道,但时至今日;由于网路无国界籓篱及无载体的限制,加上频宽的改善,几乎可透过所孰悉的任何有形、无形的渠道乘载而传送至〝受众者〞,这就是现代新媒体「多通道」、「多平台」的特质。

「时间」要素(时效姓);传统媒体因是在一天24小时当中编排节目播出,常是随时间播送后即消逝,纵然为错过播出时间的〝受众〞重播,但仍然播出后即消逝,这就是时间〝线性〞的概念。为摆脱此现象唯有将时间〝线性〞改为〝非线性〞,因此在2003年启动〝互动电视〞的同时也提出〝ON-Demand〞的服务,唯以当时的网路环境是无法提供影像稳定播出的频宽,且提供〝ON-Demand〞的服务在当时的环境也会影响线性时间播出的收视率,广告收益即受到影响,或许这也是让业者裹足不前之因素。

「对象」即是〝阅听众〞亦或是〝受众〞,在传统广播业者的眼中是〝大众〞,因此会以取得〝最大受众〞为目标,如此才有所谓最大〝收听率〞、〝收视率〞,尤其配合线性时间播出,自然最好能〝一网打尽〞,时至今日〝撒网者众〞自然无法取得〝大众〞,但也不能为了取得〝小众〞尽撒些小网,如此成本效益无法彰显,也就无能力制作大型优质的节目,因此应发挥〝线性时效性〞的节目安排,即是依据日常生活习惯中的线性时间内〝受众〞的属性,安排适合的节目播出,以达到最大效益(收视率),并以〝互动性〞增加黏著度,再以〝非线性〞的〝ON-Demand〞捕获〝漏网之鱼〞的眼球,以达到小众的〝吸睛〞效果,当然在规划〝线性时效性〞节目播出的同时,即达到〝分众〞的效果。

听完演讲直觉〝后生可畏〞,每晚泡在网路世界中的人,也体会到传播哲学,让我们这些被尘封近20年的理念再度被〝拍扬〞,希望能尽速弥漫不要瞬间再度落地。

 

注:典型的传播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即拉斯韦尔的5W模式):

  • 传者/发讯者(Source/Sender) who
  • 讯息(Message) say what
  • 渠道(Channel) in which channel
  • 受众/受传者(Receiver) to whom
  • 效果(Effect) with what effec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