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季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而言,或許是一個值得紀念和回望的時刻。10年前的今天,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正是在此達到了狂熱的頂峰,又在幾個月後的「次貸危機」中迅速原形畢露,進入漫長的調整期。

  10年間,許多人曾有幸趕上過一班快車,有人至今仍享受著這班車的待遇,而更多人早早被扔下車,消失在沿途的風景當中。

十年起伏,在中國當代藝術這般列車上有太多成為一時過客,岳敏君《時代戲劇》如今看來,諷刺意味依舊十足

  10年後,幾經沉浮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又來到一個平緩的築底、反彈期。不過隨著亞洲市場全球化局面不可逆轉地深化,如今市場環境卻變得更加複雜:面對亞洲二十世紀藝術,日韓、西方當代藝術的勢力持續做大,擁有更大選擇空間的買家,也更加樂於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

  在市場份額和信心都被逐步擠壓的當下,中國當代藝術還能否「收復失地」?

  ?四面楚歌,築基期的當代藝術如何自救

  還是以數據說話,在圖表-1所勾勒的12家指標拍賣公司成交走勢里,我們能直觀地了解從2011年至2018年間,在世中國當代藝術家市場所發生的變化。

圖表-1 2011-2018春香港及內地市場在世中國當代藝術家成交走勢

  在近7個拍賣季中,市場已沒有以往急速的大起大落,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探底和築基段。其中以2017年春為最低谷,單季成交不足6億元,隨後的2017秋,市場觸底反彈,小幅回升。2018年春季當代藝術市場繼續回暖勢頭,在歷史最低成交量(561件)的支持下,成交額升至7.2億元,其中內地市場成交4.92億元,香港市場成交2.27億元,均較上個季度有所上漲。

圖表-2 2018年春有9位藝術家的17件當代藝術作品以超千萬元的價格成交,紅色為刷新個人拍賣紀錄的成交

  與回暖趨勢伴出現的,是2018年春季高價拍品的大幅增加。以「千萬元俱樂部」為核心的本季高價榜單中,共有9位當代藝術家的17件作品超千萬成交,這一數字幾乎與2017年全年的千萬級成交持平。其中,周春芽有3件千萬級成交,而張曉剛、靳尚誼、岳敏君、曾梵志、劉野則各自有2件作品過千萬成交。

圖表-3 2017年春季當代藝術成交TOP10

  同比2017年春季榜單,2018年不僅有靳尚誼、岳敏君、艾軒、余友涵等新面孔,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核心陣容,如曾梵志、周春芽、張曉剛、劉煒、劉野等藝術家同樣保持了穩健的市場流通,廣度及密度均高於往年,是市場活力重燃的體現。

  而以往香港拍賣公司壟斷高價榜單的局面在近幾年也越來越難看到,如在本季榜單中,在香港成交過千萬的拍品僅有4件,相較於前幾年大為減少。

2018年香港蘇富比現當代藝術部分共收穫12.8億港元,為近年最高值

  劉煒《革命家庭系列:雲遊時光(雙聯作)》在蘇富比以3558萬港元成交,是其第二高價

  以推薦中國當代藝術力度最大的香港蘇富比為例,在近5年的現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中,所選擇的中國藝術家均是資歷深厚的成熟藝術家,如本季其選擇了曾梵志、周春芽、劉煒、王懷慶、余友涵以及劉韡,均是經過長時間市場驗證的名單。

圖表-4 2014-2018年春季香港蘇富比現當夜場里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佔比圖

  但不可否認的是,從2015年秋拍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在蘇富比夜場中的成交額卻日漸乏力,至本季到達歷史最低的10%。而在更早開始「泛亞化」的香港佳士得夜場中,則只有曾梵志、周春芽、袁遠和黃宇興入圍,成交比例不足2%。

圖表-5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現當代藝術部分各國藝術品成交份額

  在彙集了全球當代藝術精品的香港市場,如今中國當代藝術所面臨的對手除了亞洲二十世紀藝術,日韓及東南亞當代藝術之外,近年來日漸在香港站穩腳跟的西方當代藝術亦強勢加入亂戰。如在2018春拍中,蘇富比和佳士得均在香港晚拍中配置了一定數量的西方當代藝術,其中蘇富比上拍11件,收穫1.59億港元;佳士得上拍10件,拍得1.15億港元的成交額。

  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在香港市場的現狀,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部主管寺瀨由紀談到:「其實,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日趨理性,孕育出了更多更為成熟的藏家,他們通常會追逐一些更具有特殊藝術史意義的作品。與西方當代的藍籌作品相比,中國當代藍籌作品的估價仍處於相對低的水平。香港所具有的獨特地理優勢,會幫助更多的中國當代藝術走向國際,吸引了更多來自海外的競拍。」

《抽象1988-1》在香港蘇富比以1572萬港元成交,刷新了余友涵個人拍賣紀錄

  佳士得現當代藝術部主管張丁元則認為,如今的香港作為藝術品全球化的縮影,彙集了各個時代和地區的藝術精品,而這也意味著亞洲買家擁有更多選擇。他說:「今天的亞洲現當代藝術不僅要在其發生的地區脫穎而出,還要與世界上最優秀的藝術同台競技,這顯然對藝術家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隨著亞洲平台水準的提高,未來在亞洲獲得認可,也相當於在世界藝術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

  ?「學術梳理市場」,不僅是一句口號

  相較之下,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生地,大陸拍賣行在經歷了當代藝術市場持續多年的調整行情里,也逐漸掌握了弱市中的經營之道:一方面著力於成熟藝術家的美術史線索梳理,另一方面將更多精力集中在藝術家早期作品或重要作品的挖掘中,彰顯二級市場的資源優勢和特點。

圖表-6 2013-2018春內地市場當代藝術成交趨勢圖

  如圖表-6所示,中國當代藝術的回暖趨勢在內地市場表現得更加明顯。2018年春季,在成交量進一步縮減(僅有391件)的基礎上,內地市場延續了2017年秋季的反彈趨勢,成交額小幅攀升至4.92億元。

  在本季高價榜單中獨佔9席的中國嘉德,扮演了近兩個季內地市場回暖的先鋒。據統計,中國嘉德當代藝術部分本季成交達2.69億元,占內地總成交54.5%。如周春芽、張曉剛、岳敏君、曾梵志、劉野、艾軒等多位藝術家的最高成交均在嘉德創下。

2018年中國嘉德現當代藝術斬獲近4億元,引領了內地市場當代藝術的反彈

  雖然在成交重心上逐步轉向二十世紀藝術,但取得近幾年成交新高的北京保利本季亦發揮了其藝術家作品資源的優勢,在夜場中呈現了周春芽、岳敏君、張曉剛、毛焰、尚揚等當代藝術中堅力量。

周春芽《山石圖》在中國嘉德以4370萬元,是其第二拍賣高價

  本季梳理了一條「90年代早期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回歸」的線索中國嘉德用行動證明,「學術引領市場」不僅是一句口號。中國嘉德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總經理李艷鋒談到:「目前我能看到市場的共識越來越清楚,藏家越來越理性,對於精品的標準越來越有統一化的認識。我覺得這是市場健康、慢慢走向繁榮的基礎。假以時日,等整個生態包括藝術家、畫廊、媒體的共同努力,當代藝術市場還是會非常有信心的。」

  ?誰在逆水行舟?

  在許多市場專家眼中,2018年春拍作為現當代市場多年下行的轉折點,預示了觸底反彈的趨勢。但是歷經調整而能屹立不倒的中堅力量,誰又在歷史長河中被幸運地打撈上來?2018年春季的當代藝術家年度成交額榜單或許能給出一定的啟示。

圖表-7 2018年春中國在世當代藝術家成交總額TOP30,紅色為刷新個人拍賣紀錄的成交

  在2018年春季當代藝術家成交總額TOP30榜單中,周春芽以絕對優勢佔據榜首,「綠狗」、「紅石」、「桃花」系列作品在兩岸均有出色的成交,而其1.66億元的單季成交額,也是繼2012秋之後的第二高單季成交,顯示了堅實的市場地位。

周春芽《綠狗2001A》在北京匡時以1610萬元成交,是其「綠狗」系列第二高價

張曉剛、曾梵志、周春芽和劉煒是近年當代藝術市場的中堅力量

  此外包括張曉剛、曾梵志、劉煒、劉野等藝術家均常駐榜單前列。而艾軒、岳敏君、余友涵借著早期作品高價成交的東風,重回榜單前列。

岳敏君《時代戲劇》布面油畫 191×200cm 1992中國嘉德成交價:1610萬元

岳敏君《音樂》布面油畫 140×140cm 1995年 北京保利成交價:1127萬元

  本季岳敏君作品的價值回歸,堪稱是最大的反轉。近些年,作為「F4」里拍賣價格最受質疑的一位,部分業內人士甚至都認為岳敏君已經被市場「拋棄」。但在本季拍賣中,岳敏君兩件創作於90年代的作品,分別於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上拍,均取得了過千萬的成交額。其在90年代歷史中的獨特位置,仍被多位重要藏家所認同。

張曉剛《血緣:大家庭1號》149×189.5cm 布面油畫 1996年 中國嘉德成交價:4025萬元

張曉剛《血緣系列9號- 大家庭》油畫 畫布 148.7×189.2cm 1996年作 成交價:3835萬港元

  對早期作品追逐,在張曉剛作品中也同樣明顯。本季春拍共有三件張曉剛標誌性的「血緣大家庭系列」系列拍品,分別在富藝斯香港、中國嘉德、北京保利上拍。其中,兩件創作於1996年的拍品均以超3000萬元的價格成交。雖然這個價格距離張曉剛頂峰時期的最高價仍有一定差距,但在當下的調整環境中,這個不失顯赫價格,同樣也是市場對價格的重新評估。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藏家對藝術家重要作品時期的選擇更加嚴苛。

艾軒《有志者》在中國嘉德以2438萬元成交,刷新了其個人拍賣紀錄

  艾軒的上榜,則得益於其早期成名作《有志者》的創紀錄成交,以及完善的價格體系和藏家結構。作為這件作品曾經的收藏機構,山藝術·北京林正藝術空間負責人林正在談到此件作品時表示:「這件作品的特殊性在於它曾是當時全國美展的得獎作品,是一件進入美術史及美術館的作品,但不一定所有的作品都適合進入美術館或是進入史冊,它的高價跟是否為寫實不一定有太直接的關係。」

  北京保利現當代藝術部總經理常天鵠認為,2018年春季各家公司在藝術家選擇方面的愈發趨同,造成了目前內地市場高集中度(或同質化)的局面。市場集中度高,一方面容易形成市場合力,令藏家更深入地了解某幾位藝術家的創作;但另一方面,對同一藝術家作品資源的同質化競爭越發激烈,長遠來看將對市場造成何種影響還很難說。

靳尚誼《畫僧髡殘》布面油畫 150.5x114cm 1999年 中國嘉德以2875萬元成交

  這種行業集中度從2018年春季中國當代藝術家成交總榜中可見一斑,在成交總額前十名的藝術家中,除靳尚誼外,其他9位藝術家的上拍量均超過10件,這種聚焦的現象在近幾年持續縮量的單季榜單中較少出現。而且前十位藝術家個人成交額大多在3000萬元以上,十人成交總額超5.4億元,在歷史同比中也是相當高的數字。

圖表-8 兩岸四家拍賣行近年夜場中上拍中國當代藝術數量及藝術家人數趨勢

  而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兩岸重要夜場中的名單變化,也從側面反映了如今越來越趨同的市場選擇。

  歷經10年市場淘洗掉,已經有好幾波曾經風光一時的藝術家已從市場出局,而為何另一部分藝術家最終留了下來?

  其一,獨特而重要的歷史價值,是屹立市場最關鍵的因素。經歷過「85新潮」、20世紀90年代的老炮藝術家們,他們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親歷者,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史和國內外資深藏家不可或缺的名單。而從「蓋房子」進入「建館藏」階段的多家中國私人美術館,對這批作品的需求,在一段時間內也將持續存在,這為後續市場的延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劉野《竹草圖布面》油畫 300×220cm 2007-2008年 中國嘉德成交價:1035萬元

  其二,藝術家後續的努力,以及外界對其藝術中是否能更進一步的判斷,也在回過頭來影響藝術家的歷史價值。如藝術家張曉剛在分析市場邏輯時所談到的:「一個藝術家掉下來不是因為歷史原因,是因為現在的原因,如果在掉下去之後藝術家沒有信心,不努力了,可能就真的沒有機會了。因為市場不可能只打撈一個他曾經做過的東西,歷史只會在書本上出現。我發現市場規律的是,市場是在買你過去的東西,但其實看的是你現在的東西,如果你現在沒有什麼創作的感覺了,市場也不會相信你。

  2008-2018是對中國當代藝術家挑戰和考驗特別大的十年,其中既有市場起落的幻滅和虛無,也有對藝術家創作的殘酷激勵。時代總在不斷的更迭,如今「90後」已經登場,「70後」、「80後」也在挑選未來的市場名單。當代藝術的中堅一代現在處於既不年輕,又不夠老的階段,老到趙無極、齊白石那樣也就穩定了。所以,對於中國當代藝術還遠遠未到下歷史判斷的時機,當代藝術旋律仍在譜寫當中,市場還將隨之起舞。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