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簡史早王國時代:國王的三個獨特的時代——第一時代是神統治的時代。這個時代隨著赫拉斯的統治而達到鼎盛。 第二時代被稱作「赫拉斯的追隨者們」的時代。經過世世代代的繁衍,他們帶有神的血統。最後出現一個叫米尼茲的人間法老。民間傳說是他「將上埃及和下埃及統一起來了。」 米尼茲之後就是王朝時代。(請看王朝列表)一切良好的、有效的都以「第一時代」 建立的法則為基礎,「在狂暴、騷亂、喧鬧、紛爭開始之前」都已經形成,所以說「第一時代」是一個絕對完美的黃金時代。在這個幸福的時期,沒有死亡、疾病或災害,這個時代也叫「拉的時代」、「俄賽利斯時代」、或叫「赫拉斯時代」(即眾神統治的時代)…… 埃及的統一 大約從公元前3100年開始,埃及進入早王朝時代。根據曼涅托的記載,上埃及提斯的國王美尼斯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他在南方建立自己的國家後,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區,完成了埃及的統一事業,成為埃及統一國家的創建者。但是,埃及的真正的統一事業是到第二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哈謝海姆威統治時才最後完成,結束了歷時約400年之久的早王 朝時代。埃及統一王權的出現,是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灌溉農業的發展,要求建立統一的水利系統;日益擴大的交換事業,要求保障各地區之間貿易活動順利進行,而這些生產和經濟活動只有在統一的政權下才能做到。隨著社會分化的加劇,階級矛盾日益尖銳,階級鬥爭在廣闊的範圍內展開,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更有效地壓迫平民和奴隸,也需要建立起相應的政權組織,這些客觀要求必然使埃及走向統一。埃及的統一 大約從公元前3100年開始,埃及進入早王朝時代。根據曼涅托的記載,上埃及提斯的國王美尼斯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他在南方建立自己的國家後,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區,完成了埃及的統一事業,成為埃及統一國家的創建者。但是,埃及的真正的統一事業是到第二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哈謝海姆威統治時才最後完成,結束了歷時約400年之久的早王 朝時代。埃及統一王權的出現,是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灌溉農業的發展,要求建立統一的水利系統;日益擴大的交換事業,要求保障各地區之間貿易活動順利進行,而這些生產和經濟活動只有在統一的政權下才能做到。隨著社會分化的加劇,階級矛盾日益尖銳,階級鬥爭在廣闊的範圍內展開,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更有效地壓迫平民和奴隸,也需要建立起相應的政權組織,這些客觀要求必然使埃及走向統一。中央集權制的君主統治古王國時期,埃及已經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國王擁有行政、軍事、經濟、司法和宗教等方面的一切權力,其地位至高無上。在行政方面,他是國家的象徵和代表。國王之下設宰相,稱維西爾,輔佐國王,主持日常政務,主管行政、司法、經濟和宗教事務。由於維西爾握有相當大的權力,所以此職多由皇室成員擔任。但他沒有決策權和軍權。軍隊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主要物質力量,因此軍隊由國王直接統率,用來對內實行鎮壓和統治,對外進行擴張。軍隊可能由常備軍和臨時徵召的部隊兩部分組成,常備軍多半用在駐守邊境要塞,徵召的部隊用於戰時。古埃及沒有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那樣的法律文獻傳世,但國王作為國家權力最高的代表者,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他可以頒布相當於法律的赦令。古代埃及有世俗法庭和神廟法庭。前者審理重大案件,由維西爾擔任最高法官,但國王可以敢於司法審判,可以越過維西爾自行任命法官審理一些案件。後者審理民事糾紛。地方行政單位是州,由行政長官諾馬爾赫即州長實行統治。州長是國王在各地的代理人,由國王任命,聽命於國王,平時執行國王的政令,管理地方行政,統率地方上的軍隊,維持地方治安,並負責稅收、管理水利和神廟事務。州長多由地方上的舊貴族擔任,是地方上傳統勢力的代表,有很強的影響力,因此,他們與中央統治者之間存在著分離的傾向,當王權衰落時,他們時常割據稱雄。 為強化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統治者極力宣揚權神授說。此時,對太陽神拉的崇拜逐漸發展起來,被奉為最高神,國王被說成是太陽神的直接後裔,這從許多國王名字的末尾都有拉的名字得到說明。為得到神權的支持,從這一時期開始,歷代國王都把大量的土地、財富和勞動力捐贈給神廟,致使神廟祭司集團得以形成和發展,在一定的時期甚至構成對王權的威脅。在專制政權的統治下,形成了如下的階級關係。以國王為首的包括官僚貴族和高級僧侶構成奴隸主階級。他們佔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隸,剝削和壓迫奴隸與自由民。中等自由民的成分比較複雜,包括中、小奴隸主、中、下層祭司、小職員、書吏、小手工業者和公社成員 等。他們之間的經濟地位不盡相同,有的可能擁有奴隸,有的是小土地佔有者,有的則淪為貴族和神廟經濟的依附者或奴僕,其地位幾乎與奴隸無異。就其政治地位而言,書吏在這個階層中比較重要,他們是專門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士大夫階層,他們中有的通過掌管國家機關中的公文、書信、檔案的機會而成為高級官吏,因而也就成為統治階級的重要的社會基礎。 奴隸階級處在社會最低層。古王國時期奴隸的主要來源是戰俘,有關文獻表明,此時奴隸主階級經常發動旨在掠奪土地、奴隸和其他財富的戰爭,每次戰爭被掠來的數以萬計的戰俘都變為奴隸。除戰俘外,也有用買賣方式購來的。奴隸多數為國家所有,應用於石材開採、灌溉工程、建築業和農業等方面;也有一部分用於家庭內勞動。 古王國時期的社會經濟 從第三王朝開始,埃及的歷史進入古王國時代。這一時期包括第三至第六王朝(約公元前2686—2181年),建都於孟菲斯。國家的統一為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個較安定的環境;水利灌溉系統在更大範圍內的修建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古王國時代的社會生產力仍處在銅石並用時代,各種石制工具仍繼續使用,但各種刀、斧、鋸、銼等銅製工具已較普遍使用。從這一時期的墳墓的壁畫中可以看到,用兩頭牡牛牽引的木犁已廣泛使用在農耕上;農民用來收割穀物的鐮刀上還鑲嵌著燧石刃口;另外,還出現一種新式農具——木耙,人們用這種木耙擊碎土塊和平整土地,從事精耕細作。農作物除穀物,如大麥、小麥、粟等外,亞麻的種植得到普遍的發展。葡萄、椰棗等園藝作物也得到種植。同時,已知製造植物油。牧畜業也有較快的發展,人們十分重視繁殖良種,大、小牲畜已有很多種類,例如,驢、羊、牛、羚羊、大角野山羊等成群飼養。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這一時期埃及的手工業已有較多的門類,如建築、採礦、冶金、木工、麻織、釀酒、制陶、造船等都有較明確的分工,有些門類的技藝已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尤其是在石材開採和加工方面表現更為突出。開採出來的石材不僅用於製造各種工具和器皿,還用於建築業,在金字塔修建中所表現出來的精湛的制石技藝令世人讚歎。造船業也很發達,第四王朝造出的船隻,有的船身超過50米。金字塔及其附屬建築物(神廟)的修建說明這時的建築業水平已十分高超。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國內上下埃及之間,把穀物、食品、蔬菜、手工業品、裝飾品作為商品進行交換。商品交換形式雖然以物易物為主,但穀物、牲畜和銅塊很可能已作為交換的等價物。對外貿易控制在國家手中,常常伴以軍事掠奪。屬於這一時期法老陵墓中的壁畫經常看到法老派遣商隊遠航亞洲,以及從那裡運回各種商品和奴隸的情景。 古王國時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有幾種不同情況:國家佔有的土地、國王佔有的土地、神廟佔有的土地、官僚貴族佔有的土地和公社佔有的土地。前幾種儘管在形式有所不同,但都屬於大奴隸主所有制,使用奴隸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從事勞動。公社佔有的土地由公社農民使用,農民需向國家交納租稅。關於小生產者的情況,因缺乏直接資料,不能作出確切的說明。 古王國時期的結束 古王國的專制統治到第六王朝時,由於地方貴族勢力的興起和神廟僧侶勢力的增大,開始衰落了。第七王朝時,埃及陷於分裂混亂的 狀態,出現了地方割據勢力稱雄,小國林立的局面。這一時期被稱作第一中間期。混亂的局面直到第十一王朝時才結束。 金字塔: 太 平盛世 的第三王朝 初期,出現了一 位名叫伊姆荷太普的 傑出建築師。他為國王左 塞設計建造了一種不同於前王 朝王陵的墓室,墓上建築為六級階 梯形的平頂四面錐體,稱為「梯形金字 塔」。這就是埃及歷史上第一座金字塔。之後,金字塔作為古埃及國王陵墓的固定樣式,代代相傳。--------------------------------------------------------------------------------金字塔的特徵金字塔高度的不斷增加,以52度的斜面直插天際,都反映了國王企圖讓亡靈進入天堂的願望。此外,古埃及人眼中的金字塔形,還帶有太陽神崇拜的意味。在赫利奧波利斯的阿蒙-拉神廟裡,有一小型四錐體石塊,外用銅或金箔包住,在陽光下爍爍閃光,那是太陽神的象徵。古埃及人把此形狀擴大數千萬倍,屹立於沙漠之中,再把這種包有銅或金的石頭放在金字塔頂,將太陽的光輝折射到國王的土地上,讓人們領受太陽神的恩澤。此可見金字塔建築蘊涵著濃厚的宗教性質。金字塔建築的另一特徵是它的穩定永久性。古埃及建築史上最早的石結構建築,是左塞王的金字塔,此後的金字塔無不用大塊的石料建造,它們單一的四面體斜線,寬大的平面方形台基銳角尖頂,都給人以平穩踏實、堅不可摧且高不可攀的印象。金字塔是王陵,故仍具有陵墓建築的特徵。它的結構分為兩部分,一是作為墓室的地下建築,一是金字塔形的墓上建築。金字塔形歷經朝代,幾乎一成不變,地下建築則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有所不同。與馬斯塔巴墓相比,金字塔周圍有一系列附屬建築,有規律地佔據相應的位置,它們形成了金字塔群體建築(Pyramid Complex)的特色。 金字塔的群體建築是古王國時期建造金字塔的法則之一,突出地烘托出金字塔的巍峨挺拔 ,相比之下,單一的金字塔倒顯得有點孤單。金字塔的興起和演變建造金字塔的歷史從第三王朝到第十三王朝,跨越了十個朝代,歷經古王國、第一中間 期和中王國三個時期,除第一中間期外,各朝國王都有自己的金字塔。根據金字塔在各 個不同時期里的特徵,它的演變可分為四個時期,即形成期,鼎盛期,衰落期和復興期 。 形成期:埃及學家與考古學家通過研究確認,金字塔是從早期的王陵馬斯塔巴墓發展來的。 鼎盛期:斯尼弗羅的兒子胡夫及其之後的兩代君主哈夫拉和孟卡拉,都選擇了吉薩西面5英里的沙漠與綠洲的銜接處,相繼建造了三座金字塔及其附屬建築群。 它們就是大名鼎鼎的吉薩金字塔群,公認為埃及金字塔建築藝術的頂峰。 衰落期:第五、第六王朝起,開始衰落,最終到第一中間大動亂時終於絕跡。 復興期:金字塔建築中斷了半個多世紀,由中王國的統一者門圖荷太普二世(MentouhotepII)率先恢復。 金字塔的建造者們現在的埃及學家一致認為金字塔不是奴隸的作品。他們提出,古埃及人也許和後來的其他人一樣,為他們巨大的公共創作感到驕傲。既然他們有同樣的忠誠和宗教信念,他們難道不會也為參加社會工程而驕傲嗎?在尼羅河泛濫的幾個月時間裡,無法在天里耕作的農民可以來到金字塔工地,他們往往就住在河邊。每年這個時候,從水路運送建築材料是最方便的。我們很難想像這麼一大群人怎麼會從遙遠的村莊被強制趕來,又被粗暴地逼著幹上幾十年的。新的跡象表明金字塔是志願勞工的作品。既然金字塔作為偉大的公共成果而使我們折服和目眩,它們難道不會同樣的吸引建造它們的人們?他們難道不為參加如此偉大的工程而驕傲?我們難道不能想像一下,在每一季中,金字塔的建設者們回到村莊,向驚訝的同村人吹噓他們所參加的工程的宏大規模?金字塔是我們所知第四王朝以後唯一偉大的公共工程,它們八埃及從一個村莊散落的國家轉變為高度集中的民族。一旦一個國家所產生的有了組織後所產生的成果是多麼令人矚目!多麼龐大的食物供給,多麼龐大的運輸、住所和衛生設施!國家的力量由此顯現。一方面是原始國家創造了金字塔,另一方面,在公眾的努力及對太陽神共同信念的基礎上,金字塔本身又幫助創建了國家。……在金字塔時代,「法老」一詞是「大房子」的含義,是指神授的統治者的居所。金字塔的建設者們,忠貞於他們的信念和社會,為他們的統治者建造永恆的居所。SLAAA2005-10-12 13:10:52 埃及的行政:國王:享有行政、司法、財政、軍事大權。他制定法律,對案件做終審;任命及罷免各級官員;劃分土地地段和確定稅收制度;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常常親自出征。他的權威不僅是理念上的,更據現實意義。 維西爾:他是中央政府中最高的大臣。他作為國王的助手,參與一切事務的具體管理工作,具有「全國的總管」等頭銜,他還是國家檔案庫的總保管人。此外,他還兼任大法官之職。 財政部:負責國家的財政稅收。下設國庫、穀倉,並負責神廟和宮廷等有關部門的實物供應。 農業部:下屬兩個局,一是負責管理家畜工作;一是負責農業生產。檔案部:保存記錄內政的公文抄本和土地所有權的證書等。司法部:負責法律的實踐和應用。 諾姆(州):共42個州,上埃及22個,下埃及20個。各州都有一個首府,在州之下還分成區或居民點或村等。埃及和努比亞:努比亞文明是非洲黑人文明中最早的一個,在非洲大陸上僅次於埃及文明。它位於北緯12度至24度之間的尼羅河盆地。交往 從很早的時候起,尼羅河上游的黑人便開始了與下埃及的文明往來。在努比亞地區發現了埃及生產的花瓶、珍珠、護身符等物品,以及用一種淺黃色礦物黏土做成的陶器。雙方在生產技術上也相互傳播。埃及的農業文明與努比亞的畜牧文明在經濟上有互補性。努比亞人製作的一種帶黑邊的赤色陶器技術,後來被傳到下埃及,從而使這種陶器成為整個尼羅河地區古代陶工藝術的顯著特點。但是,兩者的往來有時是伴隨著戰爭進行的,主要是埃及的法老為了獲得南方的優質木材和香料、象牙等物品,不惜派軍隊去遠征。戰爭 埃及對努比亞的入侵始於其第一王朝時期,即公元前3200年。出自埃及第一王朝首位國王美尼斯時代的烏檀紀念碑,便是為了慶祝對努比亞的一次勝利而刻制的。現存蘇丹國家博物館的一塊沙石板刻畫生動地描繪了第一王朝第三任國王傑爾(阿托提斯)統治時在尼羅河上對努比亞的進攻。畫面上有一條船頭船尾都翹起的小船,船下漂浮著許多屍體,有一個人被懸在船頭(可能是努比亞的首領),另有一個反剪著雙手的男子,手裡拿著一張弓,埃及語稱為塞提(本意為弓之國,即努比亞),他的背面寫著國王傑爾的名字,暗示著傑爾攻佔了努比亞。在此後古埃及曆任國王的銘文中幾乎都記錄了攻打努比亞的紀錄。征服 約在公元前3000年以後,埃及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對南部的入侵規模和次數都有了增加。例如,在公元前2600多年埃及第四王朝創始人斯尼弗魯統治時期,埃及軍隊不僅在努比亞獲得了7000名戰俘和20萬頭牛羊,還將它變為自己的殖民地,長期地掠奪努比亞的礦物資源,如開採石料供雕刻王室人物的肖像,從事銅礦和金礦的開採和冶煉,等等,其中對黃金的掠奪是埃及遠征努比亞的一個重要動因。在一些銘中記載了奉國王之命去南方掠取黃金的遠征,強迫努比亞人的首領去淘金。為了運回石料等大宗物品,他們先採伐當地的木材造船,然後沿尼羅河而下。這些船回到埃及後,一般都被拆掉,目的是把木材派作其他用途。除走尼羅河這條水路外,埃及遠征隊也走陸路,用象、驢之類的馱畜運回一些諸如香料、烏木、豹子皮、象牙等較輕的物品。隨著這些遠征的進行,埃及的疆界也一步步南移。 中王國時期的貧民、奴隸大起義第十二王朝是中王國的極盛時期。在此之後,由於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和地方割據勢力重新抬頭,統一 的埃及再度陷入混亂之中。從第十三王朝開始,埃及的歷史進入第二中間期(包括第十三王朝至第十七王朝,約公元前1786—1567年)。這一時期,埃及爆發了大規模的人民起義。記述這次人民大起義的歷史文獻是《伊浦味陳辭》。從中可知,參加這次大起義的階層是十分廣泛的,有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和奴隸。起義者的鋒芒直接指向以國王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統治集團,推翻了國王的專制統治。起義者將昔日的顯貴、富豪打翻在地,奪回了被奴隸主榨取的財富,使埃及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次起義大概持續了很多年,後來無疑是被鎮壓了。這次起義打亂了奴隸主統治階級的統治秩序,摧毀了奴隸制國家的全部上層建築,打擊了以國王為代表的奴隸制階級和地方割據勢力,解放了生產力,為後來埃及奴隸制社會的發展開拓了道路。中王國的結束——喜克所斯人的入侵第十三王朝在人民起義的打擊下滅亡了。在底比斯的第十三王朝以後或同時,三角洲出現了以克索伊斯為中心的第十四王朝。這一王朝的統治範圍可能僅限於西部和三角洲一帶,而在三角洲東部另有喜克索斯人建立的第十五、十六王朝,可能就在第十四王朝的同時,在上埃及的底比斯建立了第十七王朝的統治。習慣上把第十四至第十七王朝稱為喜克索斯時代統一王國的重建古王國末期以來的紛亂局面,使尼羅河流域灌溉經濟的正常發展遭到破壞,商業交通也受到嚴重影響。客觀的經濟發展要求重新統一起來。在爭取統一的鬥爭中,位於中埃及的赫拉克列奧波里逐漸強大起來,統一了北部的三角洲和中埃及的廣大地區,建立了第九、第十王朝。因其地處三角洲與河谷地區的連接點上,是一個交通和商業中心,並因努力開發法雍地區,發展農業生產,因而稱雄一時,大有由它重新統一埃及之勢。 但是,南方的底比斯也趁勢崛起。它南通努比亞,東經瓦迪一哈馬馬特同紅海,西接綠洲,不僅是一個交通要衝和商業中心,而且踞有遼闊而肥沃的尼羅河東部平原作為農業基地,並很快將南方各地統一起來。它作為強大的政治勢力,同北方的赫拉克列奧波里王朝形成對峙的局面。南北雙方的鬥爭因爭奪提尼斯而展開。提尼斯當時處在赫拉克列奧波里的統治下,但底比斯卻認為它是自己的屬地。在鬥爭中,底比斯對赫拉克列奧波里統治下的各諾姆採取剛柔並用的政策,進而打敗了赫拉克列奧波里王朝統治下一個強大的諾姆——喜烏特,爭取了赫爾摩波里諾姆,奪取了提尼斯,給赫拉克列奧波里以沉重的打擊。底比斯建立第十一王朝。在該王朝的中期,底比斯終於戰勝了赫拉克列奧波里王朝,統一了埃及,埃及從此進入中王國時期(包括第十一、十二王朝,約公元前 2040—1786年)。 中王國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統一王權的重建和地方貴族割據勢力逐漸被消除,為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因此,埃及的社會經濟在中王國時期有了顯著的發展。這一時期,銅製工具的使用更加普遍和廣泛,並且出現了質地堅硬的青銅器。在農業方面,農具有所革新,出現了裝有橫手木把的新犁。水利灌溉系統得到恢復和發展,尤其是法雍地區的土地開墾取得新的進展。在這裡修建了大規模的排水渠道,使這裡的土地在旱時能引水灌田,澇時能排水,大批沼澤地區變成良田,擴大了耕地面積。在手工業方面,礦產開發有了明顯的發展,此時對西奈半島的銅礦和努比亞的金礦都進行了開發。此外,紡織業、造船業也有了相應的發展,玻璃製造業也出現了。這一時期在底比斯修建了第一座巨大的阿蒙神廟,這表明建築工程技術正在向前發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在國內表明商業有了進一步發展的是出現了一些新興的城市,如法尤姆地區的卡呼恩城。在海外與畢布羅斯、克里特島保持密切的貿易關係。隨著王權的復興與加強,埃及開始了對外商業遠征和軍事掠奪。阿涅姆美黑特三世,曾派遠征隊深入到敘利亞。第十二王朝國王謝努塞爾特三世曾遠征南方,到達第二瀑布。中王國時期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是私有奴隸制經濟的發展。與此相適應,這是出現了被稱為「涅傑斯」的中小奴隸階層。中王國時期的新興奴隸主階級就是依靠並利用這一階層的力量,打擊舊的貴族勢力,建立起新的君主制政權。中王國時期,農民和其他勞動群眾的處境日漸惡化。而埃及的奴隸制卻正處在發展中。隨著對外掠奪戰爭的進行,戰俘奴隸日益增多,除顯貴擁有奴隸外,中、小奴隸主也擁有幾名或幾十名奴隸。布魯克林紙草記錄了南部城市土地長官贈給他的妻子95名奴隸。據此推斷,大奴隸主可能擁有更多的奴隸。同時,還有債務奴隸。布魯克林紙草上記有33名埃及籍奴隸,他們大概是由於欠債而淪為奴隸的。同時,也存在因觸犯國法的人被罰為奴隸的。奴隸勞動應用於農業、手工業等生產部門和家用服役的非生產部門。奴隸作為奴隸主的財產,可以被繼承、轉讓和贈送。從這時開始,奴隸象畜生一樣,按「頭」計算。 喜克索斯時代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經歷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從某些公布的材料和有關陵墓浮雕來看,他們可能從第一中間期起,就開始向埃及滲透,到第二中間期,由於埃及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沒有統一的力量阻止他們的入侵,因此他們越來越多,終於以三角洲為中心形成了一支獨立的勢力,並在阿瓦利斯建立起自己的政權。喜克索斯人建立的政權,可能承襲了埃及的統治形式,他們的國王也自稱法老和「拉之子」,也像埃及國王那樣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一個橢圓形的框子里,象徵被太陽所照耀,表示國王受到太陽神的保護。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統治,到希安為王時達到全盛。希安擁有「外國統治者」、「良好統治者」等頭銜,並號稱「掌握國家的,被自己同貌人所愛戴的太陽之子,蘇塞爾·恩·拉·荷魯斯」。這些頭銜和稱號表明希安力圖恢復埃及國王的強權和統治全埃及的野心。據曼涅托記載,喜克索斯人對埃及實行掠奪政策,他們焚燒城市,毀壞神廟,收取貢賦,變婦孺為奴,派重兵鎮守要塞。埃及底比斯第十七 王朝對喜克索斯人處於臣屬狀態。喜克索斯人從亞洲帶來一些新式武器和裝備。同時,由於其統治地區不僅包括埃及的三角洲和中部埃及,而且還包括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因此,他們的入侵在客觀上對埃及和西亞的交往起了溝通的作用。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殘酷統治,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強烈反對。第十七王朝國王默蘇力主反抗喜克索斯的入侵和統治,怒斥了妥協派。於是,他領導埃及廣大軍民,掀起了反對喜克索斯人統治的解放戰爭。他死後,他的兄弟雅赫摩斯繼之舉起反抗的旗幟。約公元前1553年,雅赫摩斯佔領了喜克索斯人的首都阿瓦利斯,驅逐了喜克索斯人,取得了埃及解放戰爭的勝利。 「庫施」一詞取自古埃及人對尼羅河第一瀑布以上地區的稱呼,原是努比亞的一個地區。庫施文明在時間上可分成三個階段,納帕塔以前的早期階段(約公元前2000年至前760年),納帕塔階段(公元前760年至公元前530年)和麥羅埃階段(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350年)。在早期階段,庫施王國的首都在凱爾邁,所以這個時期的庫施王國又稱「凱爾邁王國」。庫施王國在凱爾邁時期同埃及文明的關係較為密切。中王國與庫施中王國時期,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原努比亞地區南部、今蘇丹北部的尼羅河流域出現了黑人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庫施王國,努比亞文明也開始向庫施文明過渡。此時,埃及法老們仍經常對南邊用兵,擄掠財物和人口,掠奪黑檀木、象牙、乳香等。在中王國第十二王朝時期,埃及法老謝努塞特三世曾四次入侵庫施,佔領了尼羅河第一和第二瀑布之間的地區,建立商站,開採金礦、銅礦和採伐木材等。但是,庫施人並不是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中,儘管尚無資料能證實當時的庫施軍隊曾攻入埃及境內,不過從法老們在其南部邊境,沿尼羅河建立了11 座堡壘來看,庫施的軍隊肯定給埃及構成過威脅。這些堡壘修建得非常牢固,牆厚6米至8米,高10米至12米。伴隨著埃及軍隊的不斷入侵,埃及文明也被傳到庫施,使庫施早期文明被深深地打上了埃及文明的烙印。庫施王國的一些政治制度最早取自埃及,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神廟祭司的權力很大。庫施人信奉的神與埃及人一樣,也是阿蒙神,並建立了阿蒙神廟,來自埃及底比斯阿蒙神廟的祭司主持庫施的宗教活動。庫施人最初使用的文字是埃及的象形文字,連庫施早期的採礦業和伐木業也主要是由埃及進行的。但是,庫施文明並不是埃及文明在蘇丹北部的簡單重複,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逐漸有了發展,其國力在進一步提高。喜克索斯時期的埃及與庫施在埃及的第二中間期,乘埃及發生貧民、奴隸大起義和喜克索斯人佔領埃及之機,庫施有了一個平穩的發展環境,經濟力量有了較大發展,加強了同尼羅河下游地區的貿易。此時,庫施和喜克索斯人統治下的埃及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人員往來頻繁。傳統的努比亞走廊逐漸變成了一座不同文明交織的熔爐,來自北方的各種技術和思想通過這裡傳到南方,無疑有的東西也從南方傳到了北方。現在,已從凱爾邁和埃及堡壘遺址中發現了許多用來封信的印泥戳記,以及從北方運來的各種物品。在第二中間期,生活在這些堡壘的埃及人已不再肩負防守的任務,他們已成為當地永久居民,主要從事經濟活動,帶有家眷,死後也葬在當地。新王國與庫施到新王國第十八王朝法老圖特摩斯一世統治時,埃及對庫施重新發動了入侵併到達高潮,法老親自率兵打到尼羅河第四瀑布以南地區,佔領了凱爾邁。這次遠征沒有像以往那樣立即撤兵,而是在庫施領土上建立起統治機構,派駐總督進行治理。總督的人來自法老所信任的人,他們上任後也直接對法老負責。在總督之下,仿造埃及的機構設置,設立了許多行政部門,包括一名庫施弓箭隊司令和兩名副總督,在庫施各地城鎮設立鎮長等。當地的部落酋長也參與了行政管理,在效忠埃及總督的前提下,他們被允許在各自地區保持相對的自治。為了鎮壓庫施人民的反抗,總督掌握一支警察部隊,在各城鎮設有駐軍,還建立了一支專門保護金礦的小部隊。總督除了負責維持在庫施的統治外,另一重要職能是向埃及運送庫施的物產。這時,埃及人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在庫施開採黃金、瑪瑙、赤鐵礦、孔雀石、花崗岩、紫水晶等礦產,尤以黃金最為重要。在圖特摩斯三世時,僅瓦瓦特一地每年進貢的黃金便達550磅。根據各個寺院牆上刻寫的貢品清單,從庫施輸往埃及的其他貨物還有烏木、象牙、香料、油類、牛、豹子、鴕鳥蛋和羽毛、長頸鹿和糧食等。到埃及第十八王朝末期(公元前14世紀),又增加了盾牌、工具、床和扶手椅等在內地的製成品,說明此時庫施的手工生產已有了較大的發展。在埃及統治時期,由於大批的埃及書吏、祭司、軍人和工匠的南下,埃及文明對庫施文明的影響達到顛峰。到埃及第二十王朝時,由於埃及國內秩序混亂,政治腐敗,國力削弱,埃及對庫施的統治漸弱。相反,庫施以其重要的經濟地位和軍事地位,在埃及本土的內部事務中卻起著重要作用。公元前1085 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後繼任的赫里霍,便是從庫施總督的位置爬上埃及國王的寶座的。在隨後開始的埃及第三中間期里(公元前1085至公元前751年),埃及對庫施的統治形同虛設,庫施重新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黑人王朝約公元前760年,庫施移都麥羅埃。此時,庫施已是一個統一的大國,其疆域北起尼羅河第一瀑布,南至尼羅河第六瀑布的廣大地區,而埃及正值混亂之際,庫施統治者乘機不斷對埃及用兵。佩耶在位期間(約公元前751至公元前716年),他乘埃及統治者內訌之機親率軍隊北上,攻佔了埃及第二十四王朝的首都底比斯及頑強防守的赫爾摩波利斯城。在攻佔古城蒙菲斯後,佩耶被尊為埃及國王,開始了埃及歷史上的第二十五王朝,即黑人王朝——衣索比亞王朝時期。公元前663年,亞述軍隊大舉入侵埃及,打敗了庫施的軍隊,攻佔了底比斯城,並威逼錫布茲。庫施被迫將首都遷回納帕塔,在埃及統治八十餘年的黑人王朝就此結束。此後,庫施文明逐漸擺脫了埃及文明的影響,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公元前593年,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法老薩美提克二世派軍隊遠征庫施,洗劫了納帕塔,並搗毀了宮殿、廟宇等建築。庫施統治者為了遠離其強大的北方鄰居,將首都南遷,在麥羅埃建立了新的統治中心。庫施文明進入了麥羅埃時期。SLAAA2005-10-12 13:11:55 新王國時期的軍事王國的建立國家政權的統一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一方面增加了國家的實力,同時也刺激了奴隸主 統治階級對奴隸、財富的更大的貪慾。因此,第十八王朝的統治者們依靠手中掌握的裝 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侵略戰爭。埃及的對外侵略戰爭在雅赫摩斯一世統治時就已經開始了,他曾對南方的努比亞和敘利 亞、巴勒斯坦進行過征服。他的繼承者阿蒙霍特普一世(約公元前1546—1526年),對 南方努比亞的征伐到達尼羅河第二瀑布,同時還用兵於西方的利比亞。但是,埃及軍事 帝國的開創者是圖特摩斯一世(約公元前1525—1512年)。他不僅再次掠奪了努比亞,把埃及的邊疆擴展到尼羅河第三瀑布,而且北進到幼發拉底河和北部敘利亞,同當時的西亞強國米坦尼進行激烈的爭奪,其軍威抵達米坦尼王國的西境。埃及的對外征服,到圖特摩斯三世(約公元前1504—1450年)統治時達到了頂峰。其時 ,亞洲的形勢十分緊張,敘利亞企圖擺脫埃及的控制;米坦尼向西方擴張勢力,並支持 敘利亞、巴勒斯坦結盟,共同抵制埃及。國內也發生了動蕩。圖特摩斯三世平定了國內 的形勢之後,沿著諸先王所開闢的對外擴張的道路,發動了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圖特 摩斯三世首先將兵鋒指向亞洲,美吉多一役,他擊潰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聯軍,取得 了遠征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此後,他多次在亞洲用兵,在第六次戰役中攻克了卡迭什; 在第八次遠征時,把埃及北部的邊界擴展到幼發拉底河,並乘勝攻打米坦尼王國,米坦 尼國王懾於埃及的軍威,派人奉獻禮物,表示效忠圖特摩斯三世,與埃及結盟交好。在 南方,圖特摩斯三世將埃及的邊界推進到尼羅河第四瀑布以外。經過多年的侵略戰爭, 使埃及的版圖空前擴大,建立起一個地跨西亞北非的軍事大帝國。 隨著對外侵略的勝利和版圖的擴大,中央集權制統治得到新的加強。從新王國時期起, 埃及國王採用了一個新的王號:「比洛」(字意為「巨室」),即《聖經》中的法老。 同時,把全國劃分為上、下埃及兩個行政區,設置兩個維西爾,他們受命於法老的指令 ,對兩個行政區實行統治。對被征服的地方,則派遣國王的代理人,即所謂的「外國土 地的監督」進行統治。為控制被征服的國家,征服者把這些國家的王公子弟以人質的身 份帶到埃及,然後加以培訓,使其成為忠於埃及的僕從。 新王國的法老也藉助宗教的力量來強化專制統治。他們或者虛構成阿蒙神的直接後裔, 或者是由於阿蒙神顯靈而被選為國王,以此來證明他們的統治地位的神聖不可侵犯性。埃及行政:在新王國時代的君主國王,同樣繼承了其先輩諸王的傳統,為自己加封5個頭銜,以體現國王的偉大神性。除此之外,他們還為自己採用了「法老」的尊稱——這個在古代僅與王宮或宮殿有關的詞——從新王國時代阿蒙霍特普四世起成為附加在國王頭銜上的又一個固有的名字。此外,「陛下」的尊稱也開始流行起來。這些頭銜與尊稱是臣民對專制君主尊敬的表示,也是法老至高無上權威的體現。 -------------------------------------------------------------------------------- 從圖特摩斯三世開始,唯西爾的職務被分割,設置了上下埃及2名唯西爾,分別負責上下埃及的司法和行政工作。在唯西爾之下,還有一個龐大的官僚主義政府機構。從已發現的官員名單上可以看到,重要的職務有財政大臣、國庫監督、(王家)產業總管、穀倉監督、王之書吏和管家、高僧,以及市長等。在新王國時代,不僅唯西爾的權力被削減,而且還新設兩個重要職務與它相匹敵:一是「庫什總督」,由庫什親王所擔任,是法老在努比亞地區的代理人。另一是「阿蒙第一先知」,其中又以底比斯的「阿蒙第一先知」(或稱「阿蒙高僧」)為最有權勢,他在首都的地位僅次於唯西爾,而有些唯西爾同時又兼任阿蒙第一先知。到了19、20王朝時,阿蒙第一先知逐漸成為了埃及的實際的統治者,以致與法老分庭抗禮。 新王國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和階級關係新王國時期埃及的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這時,青銅器已經普遍使用,並開始出現 鐵器。農業生產中開始使用柄犁、梯形犁和專用於敲打土塊的長柄錘等先進工具。金屬鐮刀已在許多地方使用。新的提水裝置——沙杜夫也被廣泛地應用到灌溉上,為高地的開發創造了條件。手工業也有重大的發展。這時冶煉金屬已採用腳踏風箱,用它吹火以提高爐溫,增強工 效。卡爾納克和盧克索爾兩大神廟的建成,表明建築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這時已出現了玻璃製造廠,能製造出各種顏色如紫水晶、黑色、蘭色、白色、紅色、黃色以及無色透明的玻璃。以亞麻和羊毛為原料的紡織業也很發達,出現了垂式紡布機。陶器施釉新工藝已被發明;精巧細微的金屬工藝品的製作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商業貿易呈現出高漲的局面。國內上、下埃及之間的商業貿易活躍。對外貿易範圍日益擴大,與非洲、亞洲和歐洲許多地方都有商業往來。金銀、象牙、香料、木材、織物、油類馬匹以及奴隸等都成為交換的對象。對外貿易關係的加強和發展,有力地錯金了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鑄幣雖未出現,但金屬作為流通手段的現象增多了,用銀(按重量)作為價值尺度的情況已常見,商品貨幣關係發展最明顯的一個表現是出現了真正的商人。這些商人有的專事販運、有的專為農莊、私人和軍隊的服務。但是,這一時期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仍然很不充分的,以物易物的現象還很普遍,衣服、牛、穀物、各種器皿等都可以作為交換物。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於大部分生產資料控制在王室、神廟和貴族奴隸主手中,而他們的經濟與市場不發生什麼關係,處在自給自組的封閉狀態中。這一時期,埃及的階級關係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奴隸主階級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屬於宮廷貴族及地方貴族,其中包括聲勢顯赫的僧侶奴隸主集團;另一部分是以「涅木虎」(意為「孤兒」、「貧民」)出身為主的新興的軍事貴族。這時僧侶奴隸主集團 ,特別是阿蒙神廟僧侶集團的勢力有了迅速的發展,他們擁有大量的土地、園地、牲畜和奴隸。「涅木虎」原屬於平民階層,在對外侵略戰爭中,他們中有的憑藉戰功得到法老的賞賜,擁有土地、奴隸和特權,其階級地位由貧民上升為中、小奴隸主,有的甚至被提拔為高級官吏,成為法老的寵臣。農民的處境每況愈下,其地位幾乎與奴隸無異。許多人靠租佃奴隸主的土地為生,除簡單的農具外,別無他有。《蘭辛克紙草》(屬於第二十王朝)對他們的悲慘生活境域有過深刻的描繪。收穫季節,書吏前來催租,如果交不出,便被打倒,被仍進河渠,其妻子兒女也遭到連累。這表明,農民雖為自由,但實際上連人身權也無法保障。新王國的衰落拉美西斯一世建立的第十九王朝力圖推行第十八王朝前期的對外侵略政策,曾多次用兵西亞,取得一些勝利,但卻未完全恢復埃及在西亞的全部屬地。 在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埃及同處在全盛時期的赫梯為爭奪敘利亞進行了長時期的爭霸戰爭。拉美西斯二世為戰勝赫梯,在三角洲東部營建了新都培爾·拉美西斯,並組建了4個軍團。赫梯國王穆瓦塔魯也將首都遷到靠近敘利亞的小亞南部城市達塔什,並得到敘利亞地區的許多小公國的支持。公元前1298年,雙方在卡迭什展開決戰。在激戰中,拉美西斯二世率領的一軍團被赫梯軍包圍,陷於危急境地,險些被俘,後援軍趕到,才打敗赫梯軍。卡迭什之役雙方損失慘重,無力再戰,最後以簽約而結束,敘利亞的大部分領土歸屬於赫梯。這說明此時的埃及已無力恢復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的疆界。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繼承者麥爾涅普塔赫統治時,埃及開始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利比亞人部落由西方侵入,「海上民族」從愛琴海和小亞席捲而來,埃及不斷受到侵擾。國內矛盾也日益激化,這個王朝末期爆發伊爾蘇領導的奴隸起義。第十九王朝就是在這次起義的打擊下結束了。塞特那赫特鎮壓了伊爾蘇起義,建立了第二十王朝。在拉美西斯三世統治時期,不僅有「海上民族」的侵襲,而且又爆發了造墓手工業者的罷工。拉美西斯三世死於宮廷陰謀事變中。在他的繼承者拉美西斯四世至拉美西斯十一世統治時,王權削弱,國勢衰微,歷經8王統治總共不到75年。由圖特摩斯三世所征服的亞洲領地,除巴勒斯坦一帶,大部分都已喪失。 此後,帝國更加衰落,阿蒙神廟僧侶集團的勢力日增,驕橫日甚。他們控制了埃及全部土地的十分之一,設有經濟和行政機構,擁有武裝。最高僧侶不再從屬於法老。在拉美西斯十一世統治時,卡爾那克神廟最高祭司霍里赫爾成為底比斯的實際統治者。在北方,王權實際上被利比亞人的僱傭軍首領所控制。這樣,歷時四個世紀之久的新王國崩潰了。埃及進入後期埃及時期。 埃及與猶太古代猶太人是在一片朦朧混沌中跨過文明門檻的。與世界許多古老民族的遠古歷史一樣,猶太人早期的史實與傳奇交融難辨。這些史實與傳奇主要出自於《舊約聖經》,它是唯一記載猶太民族最早活動的歷史典籍。這裡面雖然有許多內容屬於神話傳說,但其中確實包含了不少已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的史料,大致勾勒出猶太人從兩河流域游牧到巴勒斯坦,又避難到埃及和展轉返回故里的史實,以及猶太教創立和古代希伯來王國建立的基本輪廓。 猶太人的前稱——希伯來人希伯來人是猶太人在古代的稱呼,它的來歷與猶太人早期的遷徙有關。位於今地中海東岸和阿拉伯半島西側的巴勒斯坦是猶太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但古代猶太人卻不是這裡的最早居民。早在4000年之前,古代閃族的一支——迦南人就在這裡建立了一些城邦國家,因此古代這裡被稱為「迦南」或「迦南地」。正當迦南人在這裡發展了以青銅文化為特徵的農業文明時,猶太人的先祖——同屬閃族的希伯來人在其首領亞伯拉罕的帶領下,從東面展轉來到了迦南。據《舊約聖經》記載,這是一群受到古巴比倫文化影響的游牧部落。他們最早可能來自阿拉伯半島溫和濕潤的南部,後因當地氣候驟變遷徙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公元前20世紀漢謨拉比建立強大的古巴比倫帝國之時,希伯來人便生活在幼發拉底河下游的繁華城市烏爾。不久,猶太人在他們的神靈的啟發下,沿大河北上,並渡過幼發拉底河,向西進入迦南。當地的迦南人稱他們為「哈卑路人」(Habiru),意即「渡河而來的人」,後以一音之訛而稱為「希伯來人」(Hebrew)。根據埃及古文獻和在西亞其他地方出土的諸多文獻記載,新來的希伯來人是一個游牧群體,他們不僅受地方統治者的管轄,經常襲擾定居的迦南人,但有時也受雇於當地統治者。後來,希伯來部落在良好而肥沃的河流地方,利用迦南人的豐富經驗,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希伯來人客居埃及的歷史當時,希伯來人的首領叫做雅各。在雅各晚年時,迦南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饑荒,他只好帶著家人前往埃及避難,在尼羅河三角洲中部的歌珊定居下來。歌珊是位於尼羅河以東、埃及古都孟斐斯東北30多公里的地方,為古代亞非商旅來往之要衝。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盛,氣候宜人,在當地居民的影響下,猶太人加速了由游牧生活向定居農業的過渡,雅各的12個兒子也在此繁衍擴展成為猶太人的12個部落支派,人丁興旺。在《舊約聖經》中,猶太人客居埃及的這段重要經歷,是通過以約瑟為主人公的一連串生動感人的傳奇故事來反映的。約瑟是雅各與愛妻拉結生下的第一個兒子。某日,約瑟被充滿忌恨的兄長們出賣到埃及。孰料約瑟經過生死磨難後卻因禍得福,憑藉其聰慧才智當上埃及法老的宰相,並以先見之明在豐年積存糧食而使埃及人安然度過饑荒。以後約瑟請求法老允許其父雅各率領猶太人從迦南遷居埃及歌珊避難。現代,歷史學家通過對史料以及考古遺迹的挖掘分析,認為這個故事所敘述的猶太人流入埃及的年代與史實大致相符。公元前18世紀下半頁中王國末期,埃及四分五裂,群雄割據。大批被稱為喜克索斯人的游牧部族從迦南湧入埃及,征服了尼羅河三角洲,並以三角洲東部的阿瓦里斯為都,建立歷時百餘年的牧羊王朝。他們除直接據有尼羅河三角洲一帶外,還依靠其封臣、附庸間接統治上、下埃及的部分地區,其勢力範圍向北一直延伸到敘利亞北部和幼發拉底河上游一帶——緊鄰埃及的迦南是這片廣袤領域的中心。因此與喜克索斯人同為亞洲閃族人種的猶太人在迦南遭遇饑荒的情形下,很自然地會遷徙埃及,在一種寬容有利的社會氛圍下棲居生息。而牧羊王朝君主因不信任當地埃及人而任命有親族關係的能人(諸如約瑟)為相又並非不可能。然而在歌珊的猶太人似乎仍然與埃及當地的社會文化生活相隔離。《舊約聖經》記載,即使在約瑟當任埃及宰相的時候,埃及人也不願同希伯來人一起進餐,因為這對埃及人說來是件厭惡的事。而這裡的猶太人也深感自己是流亡在外的「異鄉人」或「客人」,他們時常懷念故鄉迦南,保持與迦南猶太親族的聯繫和自由的生活習慣。猶太人利用統治者政治上的優待及所賦予的諸多特權,佔有土地,發展商業,積累了大量財富;與此同時,生育日繁,人口迅速增多,活動地域也逐漸越出歌珊。經濟利益上的厲害衝突,勢必引起埃及人的嫉妒與排斥。公元前16世紀中葉,底比斯的王公集結埃及各地的力量,最後把喜克索斯人驅逐出尼羅河盆地,恢復了埃及的獨立,開啟了埃及新王國時期,並在不久後迅即向外擴張,武力征服了今天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從此猶太人在埃及安居樂業的美好歲月一去不復返。在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到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間,猶太人在埃及所受的排擠與迫害達到變本加厲的程度。他們全部被貶為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隸,排斥在埃及的公共社會生活之外,被迫從事諸如修廟築路、建城造屋等各種繁重苦役,稍有怠慢便遭兇悍的監工毒打乃至屠戮。然而,猶太人的生命力卻異常旺盛,他們照常生兒育女,繁衍後代。於是,法老下令所有猶太人的新生男孩都必須溺死,以達到滅絕猶太種族的目的。一時間在猶太人居住區哭聲不斷,剛生下兒子的母親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被仍進尼羅河,肝腸寸斷。約公元前15世紀,埃及人在僑居埃及400多年後,在猶太人的英雄摩西的率領下,克服重重險阻,勝利走出埃及。「遷出埃及」在猶太民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它不但意味著猶太人擺脫異族奴役的自我覺醒,同時也是古代猶太民族開始形成的一個關鍵性標誌。此後,每當先知警告猶太人不要喪失獨立或拋棄信仰時,總是讓他們回憶遷出埃及這段歷史。這種回憶既是安慰,又是告戒。遷出埃及後,猶太人重新進入迦南,並且正式進入有史可考的時期。士師時代從公元前13世紀定居迦南,到公元前11世紀希伯來王國建立這200年間,在古代猶太史上稱為「士師時代」。猶太人定居迦南後,並未完全消滅或趕走原先的迦南土著。一方面猶太人與迦南人之間的較量對抗尚未結束,而同時猶太人內部又紛爭四起,因此各種戰爭仍然連綿不斷。於是這時期希伯來各部落或幾個部落中各產生一個叫「士師」的領導者。「士師」,希伯來語含義為「審判官」或「拯救者」,其職責在平時為民事糾紛的仲裁者,在戰時為率眾出戰的指揮官,因而他們是集部落酋長、宗教首領和軍事指揮於一身的人物,代表耶和華總攬政治、宗教和軍事大權,管理猶太人。士師權威一般僅限於本部落,有時也有幾個部落共由一位士師統領的情況,但由於各部落聯繫不緊密,也不關心相互間的共同利益,沒有一位士師成為全體猶太人的權威領袖。整個士師時代猶太人處於一盤散沙狀態,「那時以色列人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正是當時的歷史寫照。當時猶太人與迦南各部落人混居雜處,頻繁往來,甚至通婚融合。在迦南人比較發達的經濟文化影響下,猶太人逐漸由游牧的氏族制度向民族統一的農業社會過渡。在北方,分布著統稱「以色列」的10個希伯來部落;在南方,則居住著猶大和便雅憫兩個希伯來部落,稱為「猶太人」。猶太人慢慢地學會使用鐵器,開始在沙漠和綠洲從事墾殖業,社會生產力明顯增長,為奴隸制君主國的出現創造物質前提。在士師時代末期,來自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的「海上民族」非利士人崛起。非利士人擁有較高的物質文明,已掌握赫梯人煉鐵和製造鐵制武器的技術,悍勇善戰,逐漸控制了迦南的地中海東岸地區。「巴勒斯坦」之名即來源於曾在迦南定居的非利士(Philistines),意為「非利士人的土地」,後被羅馬人用為正式地名,沿襲至今。希伯來王國非利士人崛起後,猶太人與非利士人征戰不斷。在約公元前1050年的亞弗戰役中,由眾部落組成聯軍的猶太人慘敗於非利士人靡下,隨軍攜帶的存放耶和華約法的約櫃也旁落。外部壓迫所造成的民族危機,使猶太人的民族意識急劇增長,要求建立他們自己的統一民族國家,由一位眾民臣服的君主來統領他們。於是在約公元前1025年,在迦南建立了歷史上最早的猶太人國家——希伯來王國,國王叫做掃羅。掃羅建立起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在最初的幾年裡,在他的領導下,反對非利士人的鬥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他未能完成驅逐非利士人的任務就被非利士人殺死了。掃羅死後,南方的猶太人首領大衛當了國王(約公元前1000—960年)。據《舊約聖經》記載,大衛是在公民和長老的支持下即位的。他執政後,決心繼承掃羅開創的統一事業,把各部落聯合在自己的王冠之下。為此目的,他一方面團結了猶太人的各個部落,使他們都臣服與他;另一方面他同推羅結盟,開始進行反對非利士人的戰爭,並最後戰勝了非利士人,又從迦南人手中奪取了耶路撒冷,從而建立了統一的以色列-猶太王國。大衛在位40年,經常發動對外戰爭,他先後征服了許多地區,並通過結盟關係來保護他的佔領區,從而使其地位從埃及邊界和亞克巴灣直到幼發拉底河畔得到了鞏固。大衛死後,其子所羅門即位(公元前960—930年)。在統治期間,他通過外交途徑確保了以色列猶太王國在當時毗鄰的大國中享有平等地位,同時與埃及和推羅結為盟友,積極發展海外貿易,特別是與紅海一帶的貿易。他還大興土木,不惜耗費巨資完成了由大衛時代開始的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建造的豪華宮殿和耶和華神廟。所羅門統治時代是以色列猶太王國的極盛時期。所羅門死後,王國內部早已存在的矛盾立即暴露出來。以色列人居住的北方,土質肥沃,經濟發達,但在政治上處於劣勢,國家的賦稅、勞役大部分落在以色列人的頭上。猶太人居住的南方,雖然經濟落後,但因大衛、所羅門都出自南方的猶太人,因而對北方有君臨之勢。這樣,必然引起北方以色列人的不滿。同時,由於君王窮奢極侈,在行省攤派徭役和徵收苛捐雜稅,迫使廣大民眾過著顛沛流離的困苦生活,因而激起人民的普遍不滿。由於上述原因,在所羅門統治末期,北方就興起了以耶羅波安為首的反對所羅門統治的分裂運動。所羅門死後,得到埃及支持的耶羅波安從埃及回國,攻陷了耶路撒冷,統一的王國從此分裂:南方由大衛王朝繼續統治,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稱猶太;北方以撒馬利亞為中心,稱為以色列。希伯來王國的覆滅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帝國西侵,亞述王薩爾貢二世攻陷了撒馬利亞,以色列被滅亡。猶太王國以大量金銀獻給亞述才得以倖存。就這樣,猶太王國又維持了100來年,在亞述與埃及爭霸的夾縫中賴以生存。公元前605年亞述被新巴比倫帝國滅亡。兩年後新巴比倫帝國攻入耶路撒冷,將猶太王國淪為其附屬國。公元前588年猶太王國平民發動起義,但經過兩年苦戰,最終被強悍的新巴比倫軍隊鎮壓。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攻陷,新巴比倫帝國皇帝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夷平耶路撒冷城牆,搗毀耶和華大聖殿,滅亡猶太王國,包括國王、貴族、祭司和工匠在內的上萬名猶太國人戴著手銬腳鐐,被虜往巴比倫,此即歷史上著名的「巴比倫之囚」,當地只留下少數平民。至此希伯來王國終於覆滅。和那些被異族同化的北國以色列10個部落百姓不同,被虜往巴比倫的猶太王國人仍能集中聚居,保留本民族傳統信仰和習俗,此後他們及其後裔被稱為「猶太人」。猶太人也成為了整個猶太民族的通稱。SLAAA2005-10-12 13:12:59 埃及與亞述亞述共經歷了4個歷史時期,它們是:阿淑爾城邦時期,古亞述時期、中亞述時期和新亞述時期。其中,新亞述時期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新亞述強國時期和新亞述帝國時期(薩爾貢王朝時期)。-------------------------------------------------------------------------------- 阿淑爾城位於底格里斯河中游西岸的岩壁上,處於沿底格里斯河的南北交通線和沿韓琳山脈和新亞爾山脈東西交通線的回合處。阿淑爾城的附近缺少可耕地和其它人類生活的必須資源,但是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這裡既是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和東部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經之路,也是亞述地區同小亞細亞之間貿易路線的起點。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和資源缺乏是亞述後來走向輕農耕、重商站的立國之路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期亞述(即阿淑爾城邦時期)和古亞述主要從事商業活動,他們在小亞地區建立許多貿易殖民地,然後將東西南北各地的貨物聚集於這些殖民地進行轉賣。這兩個時期的亞述與埃及並沒有發生直接的聯繫。-------------------------------------------------------------------------------- 中亞述時期是從公元前1365年起至公元前1077年結束。這一時期,埃及正處於強大的新王朝時期,而亞述周邊的國家諸如赫梯、米坦尼、加喜特巴比倫等也都處於鼎盛時代。可以說,中亞述時期近東地區是處於幾個強國爭雄的時期。 新王朝時期的埃及法老們不斷地涉足亞洲的事務,同米坦尼和赫梯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幾度交鋒,並曾一度控制了這一地區。但是,中亞述顯然沒有與埃及發生軍事衝突,至少它們之間沒有發生直接的戰爭。在中亞述的早些時候,埃及法老和亞述王還保持較為友好的關係,並且互相贈禮。而到了中亞述的後期階段,由於外來民族的入侵,各強國都致力於抵抗外族的侵入。其中,赫梯被入侵的「海上民」滅亡,中亞述則由於來自沙漠邊緣乾旱草地上的民族——阿拉美亞人——的侵襲而衰落。-------------------------------------------------------------------------------- 亞述從阿淑爾丹二世起,再度在歷史舞台上活躍起來。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612年亞述滅亡,300多年期間,亞述軍隊橫掃整個近東地區,所向披靡,一度建立了一個橫跨亞、非兩洲的大帝國。亞述國家的這一鼎盛時期被稱作新亞述時期。 從公元前935年,阿淑爾丹二世開始,亞述從衰落200年之久的陰影走了出來。此後,亞述的軍事力量和國力不斷向上發展,直到阿達德尼拉瑞三世(前810—前783年)死後,亞述的霸權才再次受到挑戰。在這一階段亞述擴張的地區基本上沒有超過傳統的區域:北部和東部的山區部落;南部巴比倫地區;西部的敘利亞地區。而且此時帝國的行省制度還沒健全,對被征服地區仍採取貢稅統治的方法。這一時期可以看作新亞述的第一個發展階段。我們稱之為新亞述軍事強國。 新亞述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即新亞述帝國時期開始於提格拉特帕拉薩三世在公元前744年登上王位,結束於公元前626年阿淑爾巴尼帕統治。這是亞述最後的也是最輝煌的時期;亞述軍隊一浪接一浪向西方出征,捷報傳自於除小亞之外的整個近東地區,前8至7世紀,這一時期對於近東歷史來說就是「亞述的世紀」。 當薩爾貢二世剛剛篡奪王位,登基為王時,當時近東最強大的兩個王國埃及和埃蘭加入了反亞述擴張的戰爭。埃及干涉腓尼基事務和埃蘭干涉巴比倫。由於提格拉特帕拉薩三世對腓尼基的征服,奪取了埃及在亞洲的一個重要的依附者,因此使埃及與亞述發生了直接厲害衝突。但是,當時的埃及黑人王朝的法老不願意貿然直接同亞述相對抗,於是,埃及和埃蘭一樣,採取了間接的辦法:在亞述的附庸國挑起叛亂,並以援助的形式來支持亞述的敵國。埃及主要是支持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對亞述的反抗。但表面上,埃及的努比亞國王還是與亞述保持著友好的態度。--------------------------------------------------------------------------------征服埃及 到了亞述王阿薩爾哈東時代,亞述決定開始征服埃及。阿薩爾哈東第2年(前679年)亞述王佔領了「埃及河沿岸」的阿爾扎尼城。第7年(前674年)亞述的一支先遣軍攻入埃及,慘遭敗績。第8年(前673年)亞述軍掃蕩了凡湖西南的舒坡瑞亞。第10年(前671年)1月,亞述王阿薩爾哈東親率大軍進軍埃及。但是,亞述軍在腓尼基遇到了推羅國王的起義,進軍受阻。2個月後,亞述人繼續南進,他們先到達了加沙地區南部的臘皮胡,然後穿過了可怕的西奈沙漠。在西奈沙漠,經過了27天的艱苦行軍之後,4月,他們來到了埃及國土上。努比亞的法老塔哈爾卡的軍隊在4月3、16、18日三次激烈戰鬥中均敗北。22日,亞述軍隊貢獻孟斐斯,亞述軍隊僅用了15天的時間就征服了下埃及,各地的王公望風而降,亞述王任命了當地10個王公統治埃及。 但是,并吞埃及並不是十分輕而易舉的事。2年以後,埃及法老塔哈爾卡從南方捲土重來,他多回了孟斐斯,並在尼羅河三角洲煽動了一次反對亞述的叛亂。前699年,阿薩爾哈東再次進軍埃及。8月,行軍到了幼發拉底河不遠的敘利亞城市哈蘭,亞述王得病而死。 亞述新王阿淑爾巴尼帕在前669年秋,繼續先王中斷的征服埃及行動。他首先在敘利亞聚集了「由海岸、海島以及大陸的22個國王」提供的輔助軍隊,然後向埃及進軍。兩軍交戰,埃及軍隊被擊敗。埃及法老塔哈爾卡逃亡南部的底比斯。亞述軍隊僅追不舍,一直攻佔了底比斯。塔哈爾卡逃到了南方的努比亞。次年,亞述軍隊仍在埃及作戰。這時的亞述軍隊已經遠離本土2100公里,這是亞述有史以來所征服的最遠的地區。 阿淑爾巴尼帕第5年(前664年),塔哈爾卡在努比亞死去。塔哈爾卡的女婿塔努阿塔蒙繼承了王位並攻回底比斯。塔努阿塔蒙從南方起兵反抗亞述的統治。他沿著尼羅河谷北上,一路大肆屠殺亞述所任命的官吏,並攻佔了孟斐斯。阿淑爾巴尼帕再次出兵埃及。當塔努阿塔蒙聽到亞述的到來的消息,不戰而逃到了底比斯。亞述人第二次進入底比斯,「如洪水一般」洗劫並毀滅了這個城市,掠去了大量的戰利品。 阿淑爾巴尼帕第14年(前655年),普撒馬提克在埃及的三角洲地區宣布獨立,並將亞述人從尼羅河谷三角洲趕到了巴勒斯坦。然而,這時 阿淑爾巴尼帕本人卻正在同埃蘭人作戰,只能放棄埃及這一無法控制的遙遠國土。--------------------------------------------------------------------------------亞述的滅亡 公元前612年,亞述首都尼尼微被新巴比倫王朝所毀。 公元前610年,亞述殘餘與埃及聯合對抗巴比倫,兵敗。 公元前609年,亞、埃聯軍再次失敗,亞述王消失。 公元前605年,巴比倫與埃及軍隊為爭奪亞述的土地,在卡赫美什會戰。巴比倫軍隊最終貨勝。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控制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亞述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在歷史舞台上消失了。 埃及與赫梯赫梯國家的形成 赫梯位於小亞細亞的卡帕多細亞,在哈里斯河(今土耳其基齊爾-伊爾馬克河)流域。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是山脈圍繞的高原,畜牧在赫梯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業依靠河溪和水池灌溉,發展十分有限。但境內有銀、銅、鐵等豐富礦藏,是發展金屬冶煉的有利條件。赫梯處於黑海、地中海和兩河流域之間的要道上,很早就和外界發生貿易聯繫。赫梯族是操印歐語的部落,最早出現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二千紀之初。他們的語言是涅西特語。赫梯國家是由許多相互混合的部落建立的。 公元前19—18世紀之交,赫梯人形成第一批部落聯盟,並有設防的城市。其中,以庫薩爾、涅薩和察爾帕為最重要。庫薩爾王阿尼塔在各部落聯盟的鬥爭中取得勝利,毀滅赫梯原先的土著部落的堡壘哈圖沙,征服涅薩,並定都於此。 在形成中的赫梯國家實行對外侵略。赫梯王塔巴爾納約當於公元前1640年征服小亞細亞東部,其子哈圖喜里又攻略哈圖沙。這時,操涅西特語的赫梯部落與原先的土著部落已經統一。穆爾西里一世繼承先輩諸王的侵略政策,趁喜克索斯人勢力削弱和巴比倫國家內外交困的機會,約於公元前1600年征服喜克索斯人的北方據點哈爾帕,稍後,又於公元前1595年左右洗劫巴比倫。 在穆爾西里一世統治晚期,王室貴族不斷傾軋。大約由於王位繼承問題,穆爾西里一世本人也在宮廷陰謀中死去。被征服地區重新獨立;騷動、叛亂和反抗在赫梯國家持續了幾十年。因此,約當公元前1535年,國王鐵列平不得不對國家制度作重大改革。鐵列平力圖杜絕貴族紛爭,藉以保證國家的穩固。他的改革從王位繼承製度著手,規定國王的嫡長子是王位的優先合法繼承者;如無嫡男,依次由庶子和嫡長女婿遞補。這就確立了王位世襲制,防止貴族的爭奪。鐵列平還禁止王族仇殺。國王若犯此法,由貴族會議審訊,並得依法處死。貴族會議保留很大的權力,不經同意,國王無權處死任一兄妹。古代的「潘克」也繼續存在。參加潘克的成員限于軍隊中的特權分子、國王衛隊、千夫長以及參加貴族會議的貴族,它是國家統治機構的一部分。鐵列平的改革標誌著赫梯國家形成過程的完成。--------------------------------------------------------------------------------梯國家的強盛及其潰亡 公元前15世紀末至前13世紀初,赫梯國家鼎盛。國王蘇庇路里烏瑪(約前15世紀末至前14世紀前期)利用米坦尼宮廷政變和叛亂,佔領米坦尼的大部分領土,並和埃及爭奪敘利亞。當時,埃及正陷於內部宗教鬥爭,無力東顧;敘利亞各地也竭力想擺脫埃及的統治。赫梯因此能夠順利地征服敘利亞和腓尼基。此後,赫梯和埃及、亞述之間經常發生衝突。約公元前1312年,赫梯王穆瓦塔爾與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爭奪敘利亞,會戰於卡疊石,互有勝負。約公元前1296年,兩國締合,敘利亞大部分歸赫梯所有。自埃及在敘利亞和腓尼基的勢力削弱以後,赫梯是雄視西亞的一大霸國。 但是,赫梯國家是在征服過程中形成的軍事聯合,沒有穩固的經濟基礎。境內各部落之間的語言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邊疆和外藩地區的統治者掌握有行政、司法、軍事大權,離心力很大。因此,國家的分合往往受到某個國王的軍事成敗的影響。與埃及戰爭以後,不久就開始衰弱。公元前1296年的和約,規定雙方在發生內亂時互相援助。可見其內部已不穩定。到公元前13世紀末,海上民從博斯魯斯海峽侵入赫梯,小亞細亞和敘利亞的各臣屬國家也群起反抗,赫梯國家便在內外交迫中崩潰了。 赫梯崩潰後,只有在陶魯斯山至敘利亞一帶,還殘存下一些使用象形文字的赫梯人小國,其中以巴美塔和卡爾赫美什麼最為重要。公元前8世紀,各赫梯小國都被亞述所滅。埃及與腓尼基 古代腓尼基是指敘利亞巴勒斯坦的沿海地區,不是一個國家的名稱,只是一個民族的名稱。它西臨地中海,東倚黎巴嫩山,北連小亞細亞,南鄰巴勒斯坦,其地理範圍大約相當今日的黎巴嫩。腓尼基境內多山,盛產馳名內外的各種珍貴木材。坡地利於經濟作物的種植,盛產橄欖、葡萄和椰棗。沿海平原土質肥沃,極易農耕。因地扼西亞海陸交通要衝,有利於商業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最初的居民可能是胡里特人,公元前3000年代操塞姆語的迦南人遷入,同原來的居民混居。塞姆語文獻稱此地為迦南,希臘人稱之為腓尼基(意為紫紅色,源於此地出產一種紫紅色的染料),羅馬人稱之為布匿。 據考古材料,公元前5000年代在腓尼基就有新石器的居民居住。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二千年代初,在腓尼基地區先後出現一些城市國家。每個國家都以某個港埠作為經濟和行政的中心。其中最有名的有畢布勒(即格巴爾)、烏伽里特、西頓和推羅。這些小國除畢布勒(只有長老會議)外都有國王,但國王的權利受城邦長老會議的限制。長老會議由富有的奴隸主把持,城邦的官吏也從富有的奴隸主中選出,實行貴族政治。這些國家彼此間互爭雄長,沒有形成統一的局面。 腓尼基諸國興起後,經常受到鄰近諸強的侵略。大約從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起,腓尼基城市處在埃及和赫梯的統治之下,後來又遭海上民族的入侵,直到公元前十世紀左右才重新獨立。獨立後佔據主導地位的是推羅。推羅在一個靠近海岸的島上,被認為是一個難以攻破的堡壘。推羅王希拉姆一世(前969—前936年)大肆對外用兵,進軍塞普勒斯,幾次遠征非洲,並且將霸權擴張到畢布勒和西頓。這時,推羅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和商業中心。 腓尼基的主要作物是糧食和葡萄。農業中的主要勞動力是村社的農民。城鎮居民多半從事工商業。他們利用從遠方輸入的象牙製造各種精美的日用品。葡萄酒、玻璃製品和紫紅顏料是腓尼基的著名特產。 腓尼基的商業特別發達,但具有居間貿易的特點。商人們不僅以本國的商品(酒、木材及手工製品)進行交易,而且還轉賣從別國買來的貨物。在貿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販運奴隸。 隨著奴隸制的發展,在腓尼基的手工業和農業中也使用奴隸,但更多地是把奴隸用作划船的槳手和碼頭的搬運夫。 古代腓尼基人享有勇敢的航海家的盛名。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他們就在東部地中海和愛琴海上航行。據說,有一些腓尼基人受埃及法老奈科(前611年—前595年)的委託完成了歷時三年的環繞非洲的航行。 腓尼基人在公元前二千年代已在東部地中海殖民,在小亞、塞普勒斯、愛琴海諸島、黑海沿岸都建立了殖民據點。這些居民點或殖民地都是多少能夠保證經常提供重要貨物的地方。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希臘人也開始向東部地中海殖民,並和腓尼基競爭,於是腓尼基便向西地中海沿岸及海上一些島嶼殖民,其中特別出名的是迦太基。公元前六至五世紀,迦太基把西部地中海其他許多腓尼基殖民地併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而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迦太基在名義上雖然依附於推羅,但實際上卻享有完全的獨立。 公元前九世紀,亞述帝國已成為軍事強國,逐漸向外擴張。至公元前八世紀末葉,腓尼基被亞述帝國征服。 腓尼基文化最大的成就是在公元前十三世紀所創造的一套拼音字母。腓尼基航海和貿易的迅速發展,經常需要及時編製商業文件,因而要求有一套普遍易懂的簡單方便的文字體系。腓尼基人主要利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的音符字母,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這套字母共22個,只有輔音,沒有母音。腓尼基字母的創造有重大意義。古代希臘字母和阿拉米亞字母都來源於腓尼基字母。希臘字母后來又發展為拉丁、斯拉夫字母;阿拉米亞字母后來發展為印度、阿拉伯、亞美尼亞、維吾爾等字母。腓尼基字母系統的形成,是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國王谷由來 埃及國王托特米斯一世(公元前1545—1515年)給埃及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它標誌著國王谷的建築活動時期的開始。托特米斯一世是埃及王朝統治時期的有決定性影響的人物。埃及的文化發展演變為文明的發展,從而打破了許多舊時的傳統,這個演變也自托特米斯一世始——當然,這一點還有待最後的證明,而想要證明這一點單靠考古學是不夠的。 新時期的首都在底比斯,但新時期大多數法老都埋葬在尼羅河西岸沙漠中的國王谷。 迄今為止,那兒已有60多個陵墓被發掘出來,只有一小部份對遊客開放。其中最負盛名 的是圖特卡蒙之墓,在1923年開放時曾引起轟動。在那兒發現了最為驚人的文物——一口純金棺、金色王冠和面罩、珠寶、雕像、雙規戰車、武器、飾物、繪圖——數量之多以致花了3年時間才把墓穴清理完畢。這個公元前1352年去世時只有18歲的年輕法老,依然躺在墓中的大理石棺里,但是幾乎所有的珍寶都在開羅的埃及博物館裡。沒人知道在盜墓者未涉足前地位更高的統治者墓穴里究竟有些什麼驚人的財富。今日這些墓穴里的壁畫特別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它包括「死者之書」上描繪的死後生活的情景,以及動物頭像的多個神靈。拉美西斯三世的陵墓內有古埃及日常生活的愉快場面。 不管怎樣,托特米斯把自己的陵墓同殯葬禮堂分開,這在埃及國王中還是沒有先例的。他的墓地距離禮堂將近1英里;而且按照遺命,他的遺體沒有安放在豪華而醒目的金字塔中,而是藏在峭壁上鑿出的洞室里。這在現代人們聽來也許無足輕重,但在當時做出這樣的決定,實際上就是同延續了1700年的傳統宣告決裂。 托特米斯這種大膽的措施對他的「卡」極為不利,甚至也給自己死後的永生帶來威脅。原來「卡」要靠在死者的殯葬禮堂里按照宗教節日舉行祭祀才能生存,並且據說「卡」是不離開遺體左右的,而托特米斯的遺體和以往的國王不同,不是安放在緊靠禮堂的地方。其原因是,托特米斯看到先人的陵寢大都不免遭受盜墓人的侵害,因此希望自己的遺體能得到安全的保障,藉以彌補上述的遺憾。托特米斯給總建築師依南尼下達的一切指令,都是出於擔心自己的陵寢遭到後世的褻瀆。儘管當時埃及的宗教勢力已經日趨沒落並逐漸為世俗觀念所代替(第二十一朝的國王本人就是教士,在這以前教士的勢力一直在埃及日漸增長),但托特米斯在思想上最為關心的仍舊是他死後的木乃伊會不會遭到破壞。到第十八朝末為止,底比斯一帶的帝王陵墓沒有一座免於被盜;木乃伊身上的「神鎧」不是完全剝光,就是部份損失,使得這些遺骨遭到了萬劫不復的玷辱。 盜墓人照例是從來未曾被人抓到過,作案中途發現情況,丟下贓物倉皇逃遁者是有的。托特米斯在位之前500年,有人潛入澤爾王妻子的墓室,正在肢解王后的木乃伊時被人驚走,倉促中把一條幹屍的手臂藏在墓室的一個洞里。這支手臂1900年被一位英國考古學家發現時,仍舊包裹得完整無損,上面還戴著一隻貴重的紫水晶和綠松石的臂鐲。 托特米斯的總建築師名叫依南尼,國王和他討論的內容是完全可以想見的。在最後決定打破傳統時,托特米斯一定考慮到了陵墓的地點和結構的絕對保密問題。否則無法保證免遭以往帝王陵寢的同樣命運。 具體施工的記載得以保存下來,倒是要感謝建築師依南尼的虛榮心了。因為依南尼本人的殯葬禮堂的牆壁上的鐫文詳述了他的生平,其中有一段敘述了這第一座岩洞陵墓的構築經過,其中有幾句是值得注意的:「國王陛下的岩洞陵寢是我一個人監修的;誰都沒有見過,誰都沒有聽說過。」然而現代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卻對依南尼使用的工人數目有所估計。卡特是對國王谷和那裡的陵墓結構極有研究的,他寫道:「知道國王的這件頭等機密的工人有100名以上,這些人顯然是不可能逍遙自在的。依南尼肯定會想出有效的辦法封住他們的口。」據估計,這些工人大約是戰俘,工程結束以後他們就被統統殺掉了。 托特米斯打破傳統的做法有沒有達到目的呢?他的墓是帝王谷中許多岩穴墓葬中最早的一座。帝王谷位於底比斯山西麓峭壁下,地點偏辟,常人禁止入內。在那石灰岩壁上開鑿一條坡度很陡的隧道作為墓穴,從此以後500年間,法老的建築師們都是沿用這種方式構築岩穴陵墓的。後來希臘人看到那通往墓室的長長的隧道,覺得很象牧童吹的長笛,就把這種岩穴陵墓叫做「笛穴」。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旅行家斯特拉波記述過40 座岩穴陵墓,被認為是值得一讀的。 從托特米斯一世開始,埃及法老們便不再修造金字塔作為自己的陵墓。在長約500年的時期,古埃及各代法老都葬於國王谷。此圖前景為近代發掘出的國王谷遺址,遠景則為現代埃及村落的民居。 托特米斯的遺體在那裡平安地躲了多久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在悠久的埃及歷史中這段時間並不很長。他和他的女兒以及另外幾個人的木乃伊終於被人遷了出來,這件事並不是盜墓人乾的,而是教士們預防盜墓的措施。國王們選定的墓穴位置是彼此靠近的,不像過去那樣分散,這是為了便於集中守護;然而盜墓的事仍舊不斷發生。 圖特卡蒙死後10至15年陵墓就被盜了。托特米斯四世死去剛剛幾年,竊賊們就在他的墓室的牆上划了他們的黑話,像是來訪者留下了名片。這座墓遭受的損失極為慘重,因此100年後,虔信宗教的國王霍侖亥佈於在位八年時下令給名叫克伊的一名官員,叫他「在底比斯西部高貴的墓園,遵禮重新安葬托特米斯四世。」SLAAA2005-10-12 13:14:11 異族王朝波斯帝國統治下的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末期,波斯望居魯士之子岡比西斯,在征服小亞和巴比倫之後,出兵埃及,公元前525年,征服了整個埃及,在埃及建立起第二十七王朝,或稱波斯王朝。從第二十七至第三十一王朝為後期埃及的第二階段。岡比西斯在埃及實行高壓政策,破壞田園,苛征重賦,虐待僧侶,詆毀埃及的民族信仰,使埃及人民蒙受種種苦難。所以,當岡比西斯率軍征服利比亞時,埃及立即掀起反抗波斯統治的鬥爭。公元前522年,波斯國內發生政變,岡比西斯回國鎮壓,暴卒於途中,埃及則進行更激烈的反抗。大流士一世鎮壓了埃及的起義。大流士在埃及採取較溫和的政策;尊重埃及人民的宗教信仰,重建神廟,鼓勵發展經濟,並依靠埃及的法律來治理埃及;同時下令完成了由尼科開始的連接尼羅河與紅海的運河工程。但是,埃及仍是波斯帝國殘酷掠奪的對象。埃及每年要向波斯帝國繳納700塔連特的銀子,6億公升的穀物。埃及大批肥沃土地被波斯貴族所佔有,形成奴隸制莊園,他們成為「遙領土地」,肆意榨取埃及勞動人民的血汗波斯侵略者的野蠻統治和殘酷掠奪,激起埃及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在希波戰爭中,馬拉松之役,波斯打了敗仗,埃及人民乘此機會,於公元前486年,在三角洲一帶掀起暴動。公元前465年,波斯國王薛西斯被刺,國內動蕩不安,埃及人民在利比亞人伊那洛斯和埃及人阿米爾泰烏斯領導下,於公元前460年,又舉行大規模起義。起義者殺死波斯總督。這次起義後來雖遭到鎮壓,但是,埃及人民反抗波斯侵略的烈火一直沒有停息,直到公元前404年,從波斯的奴役下解放出來,獲得獨立為止。推翻波斯的統治之後,埃及建立起第二十八王朝,以及第二十九、第三十王朝。公元前343年,埃及再度被波斯帝國所征服,建立起第三十一王朝。在此期間,埃及爆發了全國性起義,反抗波斯的統治。公元前332年,馬其頓亞歷山大侵入埃及,結束了波斯在埃及的統治,埃及的歷史轉入一個新的時期——希臘·馬其頓時期 異族王室喜克索斯時代 波斯帝國統治時期 岡比西斯 大流士 馬其頓的托勒密王朝 亞歷山大大帝 埃及豔后 羅馬統治時期 奧古斯都 希臘、羅馬統治時期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其部將互相爭奪,由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隨即分裂。亞歷山大的部將托勒密據埃及稱王,是為托勒密一世,從此開始了埃及歷史上托勒密王朝統治時代。希臘·馬其頓人在埃及實行君主專制統治,國王總攬大權,通過設立系統的官僚機構,控制一切經濟、政治部門。在地方上,依據埃及的古制,仍分為州,設置州長實行統治。出於統治的需要,希臘入侵者聯合埃及奴隸主貴族上層,共同對埃及人民實行統治。同時,他們還尊重埃及的宗教信仰,保護神廟,以使其政權能夠得到僧侶集團的支持。這一時期,埃及的社會繼續向前發展。農業生產工具出現了用畜力牽動並栓有弔頭的揚水器。灌溉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由於對法雍地區進行了宏大的水利工程建設,開墾了千里良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傳統手工業如織布、金屬加工、制陶等有了新的發展。亞麻布、毛呢和綢緞的紡織技術取得較高的成就。商業貿易也有新發展:對外貿易的範圍擴展到非洲北部、愛琴海區域、小亞沿岸和黑海沿岸等地;出現了鑄造的金幣、銀幣和銅幣。亞歷山大里亞城這時已經成為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心。當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學者,如數學家歐幾里德、數學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天文學家希帕卡斯都曾來著里從事研究,為人類的科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由於希臘奴隸主貴族對埃及實行殘酷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激起埃及人民的強烈反抗。公元前3世紀末至公元前1世紀中葉,埃及各地的人民起義此起彼伏,連接不斷。托勒密王朝在人民起義的打擊之下,以及統治集團內部頻繁的爭權奪勢的鬥爭,日益衰落。最後被羅馬所滅亡。公元前30年,羅馬統治者屋大維打敗了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克里奧帕特拉七世,結束了托勒密王朝的統治,從此埃及出於羅馬的統治之下。羅馬統治者在埃及推行軍事統治制度,派遣軍事長官行使軍、政、財、法大權。埃及境內的重要城鎮駐有羅馬軍團,以強化其軍事統治。在這種制度下,埃及人被剝奪了各種政治權利(唯有神廟定員之內的僧侶除外),而羅馬人則享有種種特權。同時,羅馬統治階級對埃及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橫徵暴斂,埃及每年需向羅馬交納糧食稅達17500萬件,各種食物稅達50多種,貨幣稅達450種之多。奴隸制度,在羅馬帝國統治的初期,,還有所發展。但自公元3世紀,特別是4、5世紀已走向末路。這不僅表現在奴隸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小,約佔自由民人口的10%左右,而且也表現在被釋放奴隸的日益增多。這說明奴隸制生產關係已經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羅馬統治者的殘酷掠奪,造成人口大量逃亡,荒蕪土地日漸增多,國家稅收也越來越少。羅馬統治者為扭轉這種局面,強力推行代耕辦法。公元1世紀,羅馬又實行「強制公職法」,迫使公務人員負擔公共義務、職內的費用等。這些強制性的辦法,公元2世紀又有所加強,其結果,使中小土地所有者紛紛破產,大土地所有制發展起來。破產的農民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承租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進而使他們逐漸淪為依附者。保有一定數量土地的農民,為擺脫官府各種繁重的徭役和稅吏的盤剝,將土地讓給大土地所有者,並為其佃耕和服務,以換取大土地所有者的庇護。因而,從3世紀開始,庇護制便流行起來。庇護制的流行又為大土地所有者掠奪土地、發展勢力提供了條件。到6世紀之後,大土地所有制逐漸轉化為封建莊園了。深受羅馬統治者壓迫的埃及人民群眾,不斷掀起反抗羅馬統治的鬥爭。鬥爭的方式從最初的棄地潛逃發展到後來的公開武裝起義。公元前2世紀後半葉,在尼羅河三角洲一帶爆發了布科里人的起義,斷斷續續地持續到5世紀末拜占廷帝國統治時期。公元7世紀開始,阿拉伯帝國興起。阿拉伯人不斷向外擴張,在佔領拜占廷帝國東部各行省之後,於640年征服了埃及,從此,埃及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里亞 亞歷山大里亞是亞歷山大大帝在尼羅河三角洲地中海沿岸所建立的都城(公元前331年),後成為托勒密埃及的首都,同時是東部地中海商業和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亞歷山大里亞的地位靠著兩個海,北靠地中海,南靠馬里列里湖(或稱馬列奧提斯湖),遠離三角洲沼澤地帶又臨近尼羅河支流(坎諾皮克河),在其前方的海上還有天然屏障法羅斯島的拱衛。城市概貌這個城市的形狀像一件短大衣,或軍裝外套。長的兩邊有水圍繞著,大約長三十斯塔迪昂;可是地腰,即決定寬度的地方,都是七或八斯塔迪昂寬,一面以海為界,一面以湖為界。全程街道交錯,通行車馬。有兩條街道特別寬,寬度超過一普列特洛,並且是交叉成直角。城中又有很美麗的公園和宮殿,大約工佔了全城面積的四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一。因為每一個國王都喜歡對公共使用的地方加以增修,於是除了已有的之外,他們每個人都自己花錢建造一個建築物。一切建築物都是互相連接著,而港口與外邊的港口也連接著。博物館是宮殿的一部分,氣勢恢弘。為了將大陸與法羅斯島相連接,設計師迪若克拉蒂(也是博物館和燈塔的設計者)在此修建了埃普塔斯塔迪翁長堤(長約1200米)。於是,在堤的東、西兩側便形成了馬格納斯和尤諾斯托斯兩大港灣;而這兩大港灣又同位於馬里奧斯蒂湖附近的內陸港口一道將上下埃及、地中海與紅海的交通銜接起來。在法羅斯島上則建立了一些宮殿,其中有著名的波塞東神廟。在臨海的懸崖上修建了舉世聞名的亞歷山大燈塔,來指引遠方航行的船隻。城市中的居民作為希臘化時期的頭號城市,這裡的居民多達70餘萬,他們主要有埃及人、希臘人和猶太人,還有波斯、敘利亞、阿拉伯、羅馬、腓尼基等眾多的民族雜居。城市中的經濟該城是地中海地區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它以其龐大的海陸貨運量和發達的城市加工業而著稱於世。該城主要是出口上等的亞麻、玻璃器皿、紙草和大批的糧食等質量享譽世界的貨物,巨大出口額使城市的對外貿易輸出大於輸入。城市中的文化由於亞歷山大里亞有舉世聞名的亞歷山大博物館的存在,因此,來此學習、訪問的學者不計其數,這也使這座城市擁有很高的文化修養,並且培養出了一個又一個學術的巨人。比如:文學大師卡列馬胡斯、史學家曼涅托、地理學之父埃拉托色尼、天文學界的驕子阿利斯塔斯和克羅迪斯·托勒密,醫學家希羅費羅斯等等。亞歷山大里亞的衰亡歷經200餘年的光輝奪目,亞歷山大里亞於公元前1世紀開始暗淡下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a、托勒密王朝的衰敗;b、羅馬人的破壞;c、阿拉伯人的毀滅性打擊。 埃及與塞硫古王朝塞琉古王國的建立及其專制統治 塞琉古王朝是亞歷山大部將塞琉古所建,以敘利亞為中心,故又稱敘利亞王國,中國史書稱條支。早在公元前312年,塞琉古已據有巴比倫一帶。其後數年,與安提柯爭奪敘利亞,地位日趨強固,乃於305年稱王,為塞琉古一世(前305—前280年)。塞琉古企圖囊括亞歷山大帝國的舊土,稱王后東侵印度。其時北印度已經在孔雀王朝下統一,國勢強盛,塞琉古不得不退出過去馬其頓軍征服的印度河以西的土地,換取五百頭戰象媾和而歸。公元前301年,伊普索斯之戰,塞琉古與其他亞歷山大舊將合力打敗安提柯,以後繼續擴張,至前281年已控制小亞細亞西部。次年,塞琉古渡海攻馬其頓,遇害而死。其子安條克一世(前280—前261年)繼位,於公元前279—前275年間擊退北方加拉太人對小亞細亞的侵襲,並開始和埃及爭霸。這時的塞琉古王朝所統治的地區,與大流士一世時期波斯帝國在亞洲的屬土大致相當。 塞琉古王朝的統治沿襲波斯帝國的專制政體,國王專權獨斷,但其政權不及托勒密埃及那樣集中。中央政府有龐大的官僚機構,以財政大臣為首,規劃政務,籌措財政。在極盛時期,地方由二十五個郡,郡設總督,管民政;設將軍,管軍事;設財務官,管賦稅。塞琉古王朝的統治者是希臘馬其頓人,它所統治的細亞和中亞,境域遼闊,種族複雜,民族矛盾、階級對立十分嚴重。為了加強控制,繼續推行亞歷山大設置希臘式城市的政策。在心臟地區,新建的大城市有安條克和塞流西亞。在腹背地區則加強對原來的烏魯克、巴比倫等神廟城市的管理,在邊遠地區設立要塞城市,屯兵駐守。各種城市都由受專制君主任命的官吏管轄,有些城市實行程度不等的自治。敘利亞戰爭及塞琉古王朝的對外關係 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爭奪東部地中海和愛琴海的霸權,從公元前276年起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史稱「敘利亞戰爭」。當時埃及佔有凱勒敘利亞、腓尼基和愛琴海的部分地區,這些都是塞琉古王朝的必爭之地。第一次敘利亞之戰(前276—前272年)延續約四年之久,埃及在戰爭中佔優勢,但並未取得決定勝利。公元前260年,戰爭又起。安條克二世(前261—前246年)聯合馬其頓共同對埃及作戰,取得小亞細亞西岸的愛奧尼亞、凱勒敘利亞和奇里乞亞西部。馬其頓在科林斯戰役中擊敗埃及海軍,海上霸權轉移到馬其頓受中。這次戰爭稱為第二次敘利亞之戰,至前255年結束。在此時期,帕提亞、巴克特利亞脫離塞琉古獨立。公元前246年,安條克二世死,塞琉古的王位繼承問題成為第三次敘利亞戰爭(前246—前241年)的導火線。最初埃及因得到內應,迅速進兵敘利亞、兩河流域,直達大夏。但到公元前245年,戰局轉對埃及不利。敘利亞、巴比倫各城市都效忠塞琉古,埃及在敘利亞戰敗,海軍也受挫於馬其頓,被迫退出新佔領的廣大地區,但仍據有敘利亞海岸和小亞細亞南岸一帶以及愛琴海的某些據點。在安條克三世(前223—前187年)統治時,塞琉古王國和埃及之間又因爭奪凱勒敘利亞和腓尼基,再度爆發了戰爭,即第四次敘利亞之戰(前221—前217年)。公元前217年拉斐亞一役,塞琉古王國失敗。除塞流西亞一港外,全部敘利亞海岸都為埃及所有。但安條克三世東侵卻取得勝利,約在公元前210—前204年進抵米底、帕提亞、巴克特利亞,迫巴克特利亞為屬國。其後又深入印度西北邊境,與各小國訂立「同盟」,然後退軍。安條克三世在這次東侵中達到控制東西商業大道的目的,鞏固了與中亞、印度的貿易關係。 公元前203年,安條克三世與馬其頓王腓力五世聯盟,於公元前201年至前195年間,利用埃及國內局勢動蕩不定的機會,佔領凱勒敘利亞、腓尼基和巴勒斯坦,這是第五次敘利亞之戰。安條克三世於戰勝埃及後,西入愛琴海和希臘,引起鄰國帕加馬、羅德斯等的戒懼。此時正在向東擴張的羅馬也開始出面干預。公元前190年,羅馬在瑪格尼西亞一役打敗塞琉古軍。不久,亞美尼亞、巴克特利亞皆脫離塞琉古獨立。從此塞琉古王朝的地位逐漸衰落。馬卡比起義和塞琉古王朝的滅亡 塞琉古王朝在瑪格尼西亞一役遭遇敗創之後,失地賠款,疆土日蹙,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於危機狀態。這時不但對東方的商路無法控制,並且在領土縮小以後,財政和物資來源也大為減少。長期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無法得到彌補,經濟陷入窘境。苛捐雜稅和高利貸的重負,擁有特權的外族奴隸主的壓迫,使農民和城市貧民的地位急劇下降。公元前168年,安條克四世宣布猶太教為非法,耶路撒冷人民在綽號馬卡比(意為「鎚子」)的猶大領導下起義。雖然安條克四世對起義者採取血腥鎮壓,但猶太人民堅持鬥爭,在猶大之弟西門·馬卡比的領導下於公元前142年脫離塞琉古王朝的專制統治。安條克七世在位時(前139/138—前127年),塞琉古王朝作了恢復版圖的最後嘗試。猶太再次被征服,但是遠征帕提亞卻全軍覆沒。安條克七世也於前127年戰死。兩河流域以東不再為塞琉古所有,剩餘領土只敘利亞、凱勒敘利亞、腓尼基和奇里乞亞的一部分。即使在這樣殘存的疆土上,中央政府也因王朝內訌而處於完全癱瘓狀態。自公元前125年底米特里二世被殺後,宮廷纂殺連年不斷,爭奪王位的內戰也時時爆發。公元前67年,塞琉古王朝的末君安條克十三世遇害,與之爭位的腓力二世也無法進行統治。三年後,羅馬的龐培侵入西亞,將敘利亞夷為羅馬的行省。SLAAA2005-10-12 13:18:41 古埃及文字可以分為沒有標音成分的象形,表意的表音符號和有標音成分的表音符號。但即使是表音符號,本身原來也是一個象形的表音符號,而非純粹的音符。在古埃及語 中,辨別字意主要根據意符。所以,埃及象形文字儘管大都兼有表意、表音作用,但屬表意文字體系,與純表音的拼音字不同。古埃及文字與西亞文字的關係任何沒有文字的民族,在創造本民族文字時,必然會受文化較高的周圍民族的影響。埃及 位於非洲東部,經西捺半島與西亞相接。公元4000年,西亞文明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它對埃及文化的影響是無可置疑的。古埃及文字的歷史功績 古埃及文字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記載和保存了大量古埃及文化遺產,促進了埃及社會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 古埃及的世俗體文字大約在第二十五王朝(約公元前730—前715年)傳入麥羅埃。麥羅埃文字雖借自埃及,但意思不同,它的讀寫順序也與埃及相反。這可能是有意要同埃及文區別。 但是,麥羅埃文字是受埃及古文的影響而創造出來的,這一點則是確定無疑的。古埃及的文字結構埃及文字由表意符號、表音符號和限定符號三部構成。表意符號:用圖形表示詞語的意義,特點是圖形和詞義有密切關係。例如:表示水就畫了條波形線≈,畫一個五角星「」表示「星」的概念。表音符號:為了把詞語的發音表示出來,個埃及人又發明了表音符號。表音符號雖然原來是表意的,但已有第二用途,取得了音值。例如:貓頭鷹的圖形用作音符時,讀[m]音,已失掉「貓頭鷹」的含義。表示門閂的圖形符號,代表[s]音,而另一個表示小山坡的符號,則用來表示[k]音。限定符號:在表音符號外加上一個新的純屬表意的圖形符號,置於詞尾,以表明這個詞是屬於哪個事物範疇的。限定符號本身不發音。例如:在象形文字中,「犁杖」和「朱鷲」這兩詞的音符完全相同,都有兩個輔音組成,讀音為hb。區別詞義的方法是:在hb後分別加上表示「犁杖」和「朱鷲」的限定符號。把表意符號、表音符號和限定符號適當組合起來,便可構成完整的句子。 埃及學家所使用的埃及象形文字字母表及其音譯。這些符號基本上代表的都是輔音(包括ah"s和ee"s)但是在這張表上不包括母音字母,通常,母音字母現在讀做"eh"(很少情況下,在一些單詞中讀"o")。埃及文字通常有兩種形式,表示語音的符號,像這些(由一些符號組成幾種讀音)和限定詞,即表示含義的符號。大多數的埃及文字由跟有限定詞的表音符號組成。少數文字由兩個或三個限定詞(表意符號)。一些特別常用的文字則不需要限定詞來說明詞義。也有一些常用字卻是只有表意符號而沒有表音符號。還有一些常用的縮寫字可以用來表示整個單詞和片語的含義。這張表中括弧里的符號是用在較晚的時代的。--------------------------------------------------------------------------------注意:在上文中我已說過,本表不包含母音符號,但是,這表中有些符號則是很明顯地在現代語言中是作為母音字母的(如"ah"和"ee")。並且一些帶有"oo"和"w"發音的符號也可在其它國家(如希臘)的語言中表示"o"的讀音。 可是這些是不被考慮為母音的,有時候可作為喉音來看待。然而,用來表示"r"音的獅子符號,經常被用來表示外來語中的"l"音。而"q"音則很明顯地是與"k"音不同。SLAAA2005-10-12 13:20:22 SLAAA2005-10-12 13:21:43 SLAAA2005-10-12 13:22:40 SLAAA2005-10-12 13:24:08 古代埃及的一年由360天組成,被分成3個季節(洪水季、冬季、夏季),每個季節由4個月組成,每個月30天。在年末,有5天組成了"epagomenal" 節(相當於春節),因此,一年總共為365日。年份是由現任法老開始掌權的第一年算起,因此,2年是指他掌權後的第二年(其實,就是像我國古代各朝的紀年方法,如貞觀元年)。每個季節的4個月份都以1至4命名。由於古埃及的年的日數與實際天文年的日數有差異,所以,大多數的時候它的季節和日期是不能很好配對的。比如,很多時候按歷計算洪水季其實是在冬季,與現實不符,不過,古埃及人並不十分關心這個,他們有自己的方法計算出真正的洪水季,而不去理睬他們的日曆。SLAAA2005-10-12 13:25:09 在古埃及文中,只有法老,王后,一些大僧侶才有資格用橢圓形匡把名字給圈起來,以示突出。在匡中,是用表音符號來表示,埃及學家們通過讀出這些符號來知道法老們的名字。有時候,匡中還會有一些說明性的符號。法老的名字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名,這個名後通常跟有說明他是上下埃及之王的說明文字。第二部分是他的教名,而這個教名後常跟有「他是拉之子」的符號。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法老的教名。在上圖,我們看到的是這些法老名字的現代寫法,之後則是他們的象形文字寫法。我們知道的法老的名字是他的教名,但是,在紀念碑和紙草紙上記錄的法老的名字是他的名(即第一部分的名)。他的名(第一部分的名)通常是用來區分同名的法老王的。以圖坦卡蒙的名字為例,首先是用來表示他是上下埃及之王的符號,其次是他的名字(Nebkheperura),然後是表示他是拉之子的符號,最後是他的教名Tutankhamen 。上圖中有些名字是將神的名字放在前,但是卻仍就是在後面發音。就像在Tutankhamen 中,他的名字就是以阿蒙神("Amun")開始。 Augustus 的兩個名字是由"Autocrator" 和"Caesar"組成。

7.jpgSLAAA2005-10-12 13:25:50

8.jpgSLAAA2005-10-12 13:26:26 古代埃及在建築方面取得了高度成就。金字塔、神廟、宮殿等雄偉的建築物,歷經數千個春秋,至今仍閃爍著藝術光彩。除古王國時代的大金字塔和中王國時代的法尤姆地區建造的「迷宮」以外,完成於拉美西斯二世的底比斯的阿蒙神廟的大規模建築群,稱得上古代建築的範例。 典型的古埃及神廟,一般都是南北向的,在中軸線上有序的排列著整座神廟的四大部分:門樓、庭院、立柱大廳和祭祀殿。著名的神廟有:盧克索和卡納克兩大神廟,都位於古都底比斯;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享殿;奈烏塞勒太陽神廟;拉美西斯二世在阿布辛拜勒村山中所建的石窟神廟 ,等等。 古埃及神廟的圍牆為一道道塔門所隔斷,同時圍牆的頂部起伏不平,呈波浪狀,象徵著原初之水,而高聳的神廟則是在這片混沌之中升起的原初之山,山頂是人類創造者的居所。進入神廟的人們猶如在混沌之水中經過了洗禮,帶著純凈的靈魂來到神的面前。神廟的牆上也不滿了自然景物的描繪:上部和天花板上是繁星點點的天空,張開翅膀的鷹神護衛著神的國土;牆壁下部常常點綴著自然界的花草,象徵大地的繁盛。當尼羅河泛濫時,淺淺的河水漫入廟中,在壁畫的映襯下,神廟正如河谷的縮影。 典型的古埃及神廟一般以中軸線為中心,呈南北方向延伸,依次由塔門、立柱庭院、立柱大廳和祭祀殿組成。這種縱深的結構使得神廟可以無限地繼續下去。塔門多時達十幾道,因為法老們喜歡在前人修建的神廟的基礎上增增補補,而塔門又是最易完成的部分。其他部分也顯示出累積完成的特點,如盧克索和卡納克神廟都歷經漫長的修築過程,許多重要的部分是在托勒密時期完成的。古埃及人這種建築神廟的原則反映出他們「無限延續」的願望,不僅人的肉體、靈魂永遠不滅,神的居所也要不斷地延伸下去。 塔門是古埃及神廟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它由對稱的東西兩個門樓和連接它們的天橋組成,象徵東西地平面,是太陽神每天必經之路。塔門上通常有國王高舉權杖打擊敵人的形象,象徵著對一切邪惡勢力的巨大威懾力,這種威力迫使它們遠離神聖之地。緊靠塔門,通常有國王的巨像或者高聳的方尖碑。自海特西普蘇特首創斯芬克斯達到以後,塔門前面鋪設一條兩側擺滿石像的通道便成為一種慣例。 進入塔門之後,神廟的屋頂逐漸降低,而地面卻逐漸增高,到了最深處的祭祀殿中,光線已非常黯淡,氣氛也愈加肅靜神秘。普通人只能進入立柱庭院,只有國王和大祭司才能到祭祀殿中,那裡供奉著神像或國王的雕像,它們深居簡出,只在盛大的宗教節日才被抬出神廟與公眾見面。在審理重要的案件而難以裁決時,也依賴神旨,看神像點頭或搖頭斷案。 神廟中高大的石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常見的柱頭裝飾有紙草花式、蓮花式、棕櫚葉式、哈托爾女神式等等。為了更好地採光,立柱大廳外圍的柱子比中間的要低,這是成功地運用「自然採光法」的較早例子。柱子上布滿文字和畫面,如果保存較好的話,還能看到些微最初的色彩。 神廟中的祭祀活動一是感恩,二是祈求神的幫助,這些都通過一系列煩瑣的儀式來完成。日常儀式由大祭司完成,每天早晨他要沐浴凈身,然後才能進入祭祀殿,捧出神像,為之焚香塗油,目的是使神恢復生機和活力。在重大的宗教節日,國王親自主持祭祀活動,以各種頌詩表達對神的感激。 古埃及人對神的崇拜有強烈的功利性,他們認為,神接受人類的供奉,就有責任保佑人們平安幸福,否則人類有權不敬奉他。因此,神不僅享受優美的頌詩,也要傾聽民間的疾苦,幫助窮人和受病痛折磨的人。由於這種信念,人們逐漸把神廟擬人化了,神廟裡的每樣東西都有神性和魔力,他們從神廟的石牆上摳下碎末,當作良藥和聖物。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國王們喜歡在舊神廟的基礎上擴建,以保留其神力。即使不得已要拆除它們,也儘可能把所有的原材料整理出來,用到新建築中。 因此,神廟有雙重面孔:一是現世的神秘威嚴,一是節慶時的輕鬆祥和。古埃及人給予神廟「土地擁有者」的地位,使神的概念更具體化。此外,大量經濟文獻里提到,擴大神廟的物質財富是國王的重要職責之一。[ Last edited by SLAAA on 2005-10-12 at 13:29 ]

1.jpgSLAAA2005-10-12 13:28:02 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另一件傑作,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徵。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銅或金銀合金包裹,當旭日東升照到碑尖時,它象耀眼的太陽一樣閃閃發光。方尖碑一般以整快的花崗岩雕成,重達幾百噸,它的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說明這種石碑的三種不同目的:宗教性(常用以奉獻太陽神阿蒙)、紀念性(常用以紀念發老在位若干年)和裝飾性。同時,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國權威的強有力的象徵。從中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133-前1786年)起,法老們在大赦之年或炫耀勝利之時豎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對的豎立在神廟塔門前的兩旁。現雖已知早在古埃及第四王朝即有方尖碑,但當時遺物無存,僅知道碑不超過3米,也不優美。現存最古老完整的方尖碑屬於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約前1991—前1786年)法老辛努塞爾特一世(約前1971—前1928年)在位時所建,豎立在開羅東北郊原希利奧坡里太陽城神廟遺址前。這塊方尖碑高20.7米,重121噸,是辛努塞爾特一世為慶祝他的國王加冕而建的。開鑿和豎立方尖碑是一項艱巨工程。據記錄,從石礦開鑿出這種獨塊石料,從阿斯旺運到底比斯,費時7個月。在阿斯旺的海特西朴蘇女皇陵中就有描繪從尼羅河上用駁船運送方尖碑的圖畫,到達目的地後,人們將方尖碑抬上一個用土堆成的斜坡,然後將它豎直立於基座上。由於近代的文物掠奪,如今方尖碑的故鄉——埃及只剩下5塊方尖碑了,其他的方尖碑都散布在世界各地

1.jpgSLAAA2005-10-12 13:32:13 這個神廟就位於門圖荷太普神廟的南邊,建造于海特西朴蘇特和圖特摩斯三世共治的第七年到第二十二年間建造的。許多重要官員參與它的設計和建造,包括「阿蒙大祭司」賽恩穆特(Senenmut)。該神廟一部分是在岩石中開鑿出來的,一部分是露天的層級建築。雖然許多部分都被破壞了,但是它傳遞出的和諧之美依然處處可見。可以想像當年在非洲的麗日下,黃色的岩石,白色的廊柱,成排的司芬克斯雕像,神廟前綠色的林地,艷麗的花卉,共同組合成一片祥和的樂園。 河穀神廟只有地基部分保存下來,其他部分都被破壞了,很可能是由於後來在附近修建拉美西斯四世的神廟。甬道由37米寬,兩旁排列著司芬克斯雕像。 神廟本身有三層,每層之間有斜坡相連,又有柱廊把彼此隔開。柱廊上的浮雕內容豐富,底層柱廊上的浮雕表現巨輪將阿斯旺開採的方尖碑運往卡納克的阿蒙神廟,中間一層柱廊北邊部分的浮雕描繪女皇的誕生和加冕,南邊部分的浮雕則敘述前往非洲南端的蓬特(Punt)的商貿遠征。第三層的庭院前邊是俄賽利斯式廊柱,海特西朴蘇特的巨像緊靠著柱身。庭院的南北兩邊是一些圓頂的房屋,分別是供奉海特西朴蘇特、她的父親圖特摩斯一世及阿蒙和拉-赫爾阿赫特神的。對他們的祭祀是神廟的主要活動。庭院後面(即西面)的牆上有一些放置女皇雕像的壁龕,這裡還有一個入口通往後面的神殿。這個神殿最裡面的部分是託了密八世開鑿的,整個建築只有這一部分是後來的增建。在第二層的庭院中,由阿努比斯和哈托爾的神殿。

2.jpg

3.jpgSLAAA2005-10-12 13:33:55 胡夫金字塔建於埃及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90年),是胡夫的陵墓。胡夫在世時,將設計和監造金字塔的重任教給了他的兄弟海米昂,海米昂在現在的吉薩高地選擇了建築地點,為胡夫設計了一個規模空前的金字塔。胡夫大金字塔原高146。5米,因頂端風化剝落降低了10米,現高只有136。5米。截至1889年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落成前,胡夫金字塔一直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築物。底面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30米,即繞塔底走一周,差不多要走1000米的路程。整座金字塔坐落在一塊巨大的凸形岩石上,佔地5。29萬平方米(約合80畝),體積約260萬立方米。塔身由230萬塊(一說260萬塊)石頭壘砌而成,外層石塊約11。5萬塊,平均每塊石頭重2。5噸。從塔底到塔頂共壘石塊201層,第一層的石塊高1。5米,然後厚度依次遞減,頂上一層的石塊高0。55米。塔身所用石料就地開採,外層的上等白灰石塊取自尼羅河東岸的穆蓋塔姆山。大金字塔總重約600萬噸,若用現代運輸工具運送這些石塊,需要6000列每列裝載1000噸的火車,或者60萬輛每輛載重10噸的卡車。胡夫金字塔的頂部,原本有一個用整塊花崗岩或玄武岩打造成的方尖錐,早年的旅行者和遊客都喜歡在方尖錐底座的石塊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位於塔北石壁的第十三級,距離地面約20米高,由四塊巨大石塊構成「人」字形拱門,往裡是一條很長的坡狀隧道。法老下葬後,入口即被封死。現在遊人出入的洞口,是在原入口下方另闢的一個洞口,位於是壁的第六級,它為9世紀阿拔斯王朝哈里發馬蒙·本·哈倫·拉稀德所強行開鑿,故稱「馬蒙入口」。從這裡進入塔內,沿著低矮的隧道前行36米,才進入原來的坡狀隧道,繼續往下走,來到第一間石室。石室鑿於塔底正中30米深的天然岩石內。據說,按最初設計它應是胡夫的殯宮,但是建築師(也許是胡夫本人)決定擴大塔的規模,於是在距原始入口約20米的隧道上,修建了一條高1。2至1。3米,長36米的上坡甬道,接著往西修建了一條高1。75米,長35米的水平甬道,通道的盡頭為一間人字形天花板石室。石室長5。75米,寬5。2米,最高15米。此室現名王妃殯室,但室內已空無一物,南、北牆上各有一個方形小孔,考古專家認為這是兩條通風道,後因工程擴大而被堵死,但後用電磁波探察發現,那是兩間側室,用於放置陪葬物。 從王妃殯室折回水平通道的起點,通道與上坡甬道的交叉處有一口豎井,井深60米,據傳護靈者由此撤出金字塔。從通道弓腰往上,眼前豁然開朗,進入一間坡狀大走廊,又稱「大迴廊」,它長47米、高8。5米、寬2米,頂部呈台階狀。地面呈凹形,中間低,兩側如矮牆,牆上等距離鑿了一些長方形槽子,當做柱基,用以支撐封閉大廊的石板。「大迴廊」相當於胡夫墓室內的大堂,它氣勢非凡,是所有金字塔內最宏偉壯觀的建築。 大廊南牆的最上端,有一洞口通往一間小屋,它的上面有四間同樣大小的屋子。這五間石屋,一間疊一間,用每塊重約70噸的巨型石板間隔,每間石屋的高度僅一米左右。最上面一層石屋的頂部由大石板構成「人」字。這種獨特的結構專用於減輕下方法老殯宮的負荷,在建築學上被稱為「緩衝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在一間石屋的壁上發現了一塊刻有胡夫執政第十七年字樣的石塊,它是採石場開採石塊年代的標記,為確定塔的歸屬提供了惟一的物證。 由大廊經過一條水平短矮通道和一間暗室,最後終於來到金字塔的核心——胡夫殯宮。在這裡,遊人可以伸值腰,長舒一口氣了。只是這裡有數千年沒有陽光,一切顯得陰晦沉重。殯宮長10。8米、寬5。2米、高5。8米,室內地面和牆壁都由堅硬的紅色花崗岩砌成,頂部由9塊大石板拼成,每塊重約50噸。室內無任何陳設,甚至連四壁也沒有一點雕刻裝飾。緊靠西牆放了一具有缺口的深褐色大理石石棺,顯然被人敲掉了一塊,棺蓋去向不明。據說胡夫法老的木乃伊就曾經躺在這具石棺里,周圍盡置陪葬珍寶。安葬法老後,金字塔的建築者為了封閉通道,使人無法進入墓室,採取了各種防護措施,但最終未能阻止盜墓賊三番五次潛入墓室,把室內物品洗劫一空,連法老的木乃伊也不放過。從9世紀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馬蒙鑿洞入內至今,誰也沒有見過胡夫的木乃伊,以至有人總認為,胡夫的真正殯宮尚未找到。 胡夫金字塔以東排列著3座小金字塔,可能為胡夫3個王妃之墓。南塔呈階梯狀,現高11米;居中一座殘存9米高;北塔底邊長45米,高僅6米。

4.jpgSLAAA2005-10-12 13:35:05 人面獅身像由整塊巨石(小山) 琢成,高20米,體長57米,如果算上石塊砌成的兩個前爪,全長72米。它的臉寬4.075米,鼻子長1.75米,嘴大2.30米,耳長1.925米。它頭戴皇冠,兩耳側由有扇狀的「奈姆斯」頭巾下垂,前額裝飾著據說能噴射毒液的「庫伯拉」聖蛇浮雕,下顎掛著標誌國王威儀的長須,脖子上圍著項圈,鷹的羽毛圖案打扮著獅身。石像面貌慈祥,微露一絲神秘的笑容。 關於它的鼻子,近200年來,以訛化訛,廣泛流傳著一種說法,即它被拿破崙的士兵當作靶子用炮轟掉了。其實歷史並非如此。據中世紀阿拉伯著名的歷史學家馬格里奇記載,那時石像的獅身部分被沙土所覆蓋,有一位叫沙依姆·台赫爾的蘇菲派教徒,反對偶像崇拜,怒於有人經常來此朝聖,於是爬上沙丘,猛砍暴露在外的鼻子,毀壞人面的形象,以阻止信徒們的朝拜。馬格里奇還說,此事發生後,飛沙掩埋了附近的農田,造成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當地百姓把它歸結位太陽發怒的緣故。 獅身人面像其實就是四個星座的合體。獅子對應著獅子座,象徵著權利,代表一個社會的政治;人頭對應著天秤座,象徵著精神,代表一個社會的宗教;鷲翅對應著天蠍座(在古代,天蠍座又被稱為天鷹座),象徵著智慧,代表一個社會的科技;牛尾對應著金牛座,象徵著富有,代表一個社會的經濟。

5.jpgSLAAA2005-10-12 13:36:44 如 果 盧 克 索 神 殿 可 稱 為 大 和 美 的 話 , 用 來 形 容 卡 納 克 神 殿 就 沒 有 了 合 適 的 形 容 詞 。 卡 納 克 神 殿 是 底 比 斯 最 為 古 老 的 廟 宇 , 由 磚 牆 隔 成 三 部 分 。 其 中 中 間 的 部 分 保 存 得 最 完 好 , 也 是 面 積 最 大 的 一 部 分 , 占 地 約 有 30公 頃 , 也 是 獻 給 太 陽 神 阿 蒙 的 (Amon Temple in Karnak); 左 側 的 是 獻 給 Montu神 的 , 占 地 2.5公 頃 ; 另 一 側 是 獻 給 阿 蒙 神 的 妻 子 — — 形 為 禿 鷲 的 Mut女 神 , 現 尚 未 發 掘 。  卡 納 克 神 殿 因 為 其 浩 大 的 規 模 而 揚 名 世 界 , 它 是 地 球 上 最 大 的 用 柱 子 支 撐 的 寺 廟 。 形 象 地 說 , 卡 納 克 神 殿 的 體 量 可 以 裝 下 一 個 巴 黎 聖 母 院 , 占 地 超 過 半 個 曼 哈 頓 城 區 。 卡 納 克 神 殿 的 大 柱 廳 , 寬 102米 , 深 53米 , 在 這 個 廳 中 樹 有 134棵 13米 至 23米 高 的 柱 子 。 柱 頂 為 開 放 的 紙 莎 草 花 , 周 長 為 15米 , 可 容 納 50個 人 在 上 面 站 立 。 想 象 一 下 , 這 些 石 雕 彩 繪 的 大 柱 已 經 在 這 里 站 立 了 幾 十 個 世 紀 。 整 座 大 廳 用 如 此 密 集 的 粗 柱 創 造 出 一 種 震 撼 人 心 的 效 果 。 置 向 其 中 , 人 們 不 禁 感 到 自 身 的 渺 小 。  據 說 當 年 建 造 卡 納 克 神 殿 時 , 將 工 匠 、 祭 司 、 衛 士 、 農 民 全 包 括 在 內 , 共 有 81322個 人 為 這 座 神 殿 付 出 了 汗 水 。 法 老 們 遠 征 的 戰 利 品 和 劫 掠 的 錢 財 為 神 殿 的 建 造 提 供 了 極 為 豐 富 的 資 金 來 源 。 數 代 法 老 參 與 了 大 殿 的 建 造 , 其 中 阿 蒙 諾 菲 斯 三 世 (Amon-Ofis Ⅲ )建 造 了 中 殿 的 十 二 根 大 柱 , 用 以 支 撐 眾 多 的 柱 楣 。 拉 美 西 斯 一 世 (Ramese Ⅰ )開 始 對 大 殿 進 行 裝 飾 , 一 直 延 續 到 塞 地 一 世 (Seti Ⅰ )和 拉 美 西 斯 二 世 的 時 代 。  在 卡 納 克 神 殿 前 還 遺 留 著 一 座 圖 特 莫 斯 一 世 (Tutmose Ⅰ )的 方 尖 碑 。 據 說 這 里 原 來 有 一 對 , 另 外 一 個 現 在 已 經 不 知 去 向 。 神 殿 的 西 北 角 還 有 一 個 長 120米 的 聖 湖 , 據 推 測 原 來 這 里 是 用 來 給 阿 蒙 諾 菲 斯 三 世 建 造 靈 堂 。 聖 湖 湖 水 清 澈 , 水 中 可 以 看 到 神 殿 的 倒 影 。 在 卡 納 克 神 殿 , 使 我 們 的 埃 及 之 旅 達 到 了 高 潮 , 回 想 著 幾 天 來 的 所 見 所 聞 , 深 深 地 感 到 古 埃 及 文 化 的 廣 袤 與 深 邃 。

6.jpgSLAAA2005-10-12 13:37:30 能 證 明 盧 克 索 輝 煌 過 去 的 是 長 達 260米 的 盧 克 索 阿 蒙 神 殿 (Luxor Amon Temple)。 它 由 三 代 法 老 修 建 , 由 3公 里 長 的 羊 頭 獅 身 斯 芬 克 斯 神 道 與 卡 納 克 神 殿 相 連 。 斯 芬 克 斯 神 道 的 發 掘 工 作 仍 在 進 行 之 中 , 神 道 的 結 尾 十 分 自 然 地 形 成 了 盧 克 索 神 殿 的 入 口 。  盧 克 索 神 殿 的 塔 門 寬 65米 , 浮 雕 反 映 的 是 拉 美 西 斯 二 世 出 征 的 場 面 , 圖 畫 和 古 詩 已 經 斑 駁 不 清 。 塔 門 前 只 存 有 一 個 高 大 的 方 尖 碑 , 另 一 個 已 於 1836年 移 至 巴 黎 的 協 和 廣 場 中 心 。 協 和 廣 場 被 譽 為 是 世 界 上 最 美 麗 的 廣 場 , 盧 克 索 的 方 尖 碑 在 那 里 被 重 新 旋 轉 在 一 個 很 高 的 基 座 上 。 基 座 四 周 繪 有 方 尖 碑 制 造 、 搬 運 的 過 程 。 基 座 和 方 尖 碑 碑 體 的 圖 案 、 文 字 全 部 金 飾 , 在 夜 色 巴 黎 中 閃 閃 發 光 , 美 侖 美 奐 。 在 上 個 世 紀 被 分 開 的 兩 座 方 尖 碑 命 運 迥 異 , 而 形 象 也 大 不 相 同 。 現 存 於 盧 克 索 神 殿 的 這 座 方 尖 碑 以 古 朴 的 神 殿 為 背 景 , 顯 得 更 有 歷 史 的 沉 重 感 。 方 尖 碑 高 25米 , 高 於 其 後 的 塔 門 , 直 挺 而 上 , 與 左 側 的 兩 株 筆 直 的 棕 櫚 樹 形 成 無 生 命 的 與 有 生 命 的 和 諧 共 存 。  盧 克 索 神 殿 的 大 門 處 有 兩 座 高 大 的 拉 美 西 斯 二 世 坐 像 , 高 15.5米 , 置 於 約 1米 高 的 基 座 上 。 據 考 證 , 最 初 在 兩 座 法 老 像 旁 還 有 4個 粉 紅 色 花 崗 岩 的 立 像 背 依 塔 門 。 其 中 包 括 拉 美 西 斯 二 世 的 王 後 內 弗 爾 塔 里 。 現 在 塔 門 右 側 僅 存 的 立 像 , 已 殘 破 不 堪 , 是 拉 美 西 斯 二 世 的 女 兒 麥 麗 特 ? 阿 夢 。  進 入 盧 克 索 神 殿 , 內 廳 中 有 兩 行 以 合 攏 的 紙 莎 草 花 為 柱 頭 的 柱 子 , 柱 間 還 有 埃 及 神 話 中 奧 里 斯 安 的 塑 像 。 內 廳 左 側 是 一 個 小 的 清 真 寺 。 再 向 里 走 是 盧 克 索 神 殿 的 柱 廳 , 土 黃 色 的 大 柱 由 內 而 外 , 柱 式 不 斷 變 化 : 內 側 為 合 攏 的 紙 莎 草 花 柱 頭 , 外 側 的 柱 頭 則 變 為 開 放 的 紙 莎 草 花 。 密 柱 聳 立 , 神 秘 而 威 嚴 。  傍 晚 從 尼 羅 河 上 看 盧 克 索 神 殿 , 似 浮 動 在 棕 櫚 樹 頂 的 一 艘 大 船 , 高 高 聳 立 的 方 尖 碑 恰 如 船 前 撐 旗 的 桅 桿 , 聖 船 載 滿 了 千 年 的 歷 史 與 滄 桑 。

7.jpgSLAAA2005-10-12 13:40:11 努比亞要塞是中王國時期,埃及人在第一瀑布和第二瀑布源頭西姆那之間四百公里的線路上,均勻地分布建造的一系列要塞和設防城鎮。努比亞要塞大致分成兩類,既體現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地形又體現了兩個主要建造階段。第一類要塞可以稱作「平原類型」。它建築在第二瀑布以北平坦的或漸次傾斜的尼羅河岸上,是努比亞最大的要塞,它們的城堡和外圍牆內較大的範圍能夠容納人們的許多活動及居住大量人口和牲畜。布肯要塞位於這類要塞分布區的南部,是一個典型遺址(如左下圖)。銘文記載它出現於塞努塞爾特一世即位第五年(前1967年)。坐落在微微傾斜的臨河高地上,附近沒有重要耕地。古代和現代的土著人口聚集在更肥沃的河對岸。古代的兩道防禦工事包圍著裡面的城堡和外面的空地。城堡長約150米,寬約138米,毗鄰尼羅河。它由一道5米厚的外側帶塔樓的泥磚牆環繞。從聳立的殘垣推測,圍牆原高8—9米。東牆向北和南延長形成翼牆,使城堡臨河面得到進一步保護,翼牆也設有塔樓。東牆有通向河邊的兩個門,在北門下面延伸著一條鋪石的通道,用於保證城堡受圍困時的水源供應。西牆有一個巨大的門道通向沙漠,這個門道由兩道帶塔樓的凸出的平行牆保護。圍牆上部沒有防禦設施的遺迹,不過,比尼哈森遺址時期的墓畫表明常見的是城垛。城堡的牆基不僅用一道壕溝保護,而且由帶護牆的磚砌壁壘保護(如右上圖)。護牆是一道較薄的磚牆,上面有成組的射孔,每組三個,用於射箭。每隔一段距離和拐角處,壁壘加寬形成半圓形的塔,上面也有一系列射孔。城堡西牆保留下來的射孔向下對準壕溝;北牆的上排射孔直指前方,其他邊或許也是如此。北牆和南牆的區別還在於沿牆基建有弓箭手作跪姿時使用的特殊台階。壕溝內無水,直接挖在岩石上,一般寬7.3米,深3.1米。在壕溝的外部邊緣還建起一道外岸從而形成緩衝地帶。城堡的內部似乎主要由長方形泥磚建築佔據,它們圍繞直線形的或互相垂直的街而建。除了西北角的一座建築和近東北角的一些建築外,其他所有建築與圍牆之間貫穿一條街。西部和北部的建築保存較好,其他建築因破壞和侵蝕僅剩下斷斷續續的牆基。但在發掘者的平面圖上,這些牆基已被連接成連續的牆。西北角的建築似乎是駐軍司令部,它直接靠圍牆而建,有通向上部的階梯。這座建築至少有兩層,底層包括多柱大廳和一個帶柱廊的庭院,院子為石地面。一個方形石容器嵌入主要大廳的地面,這是中王國大型建築的普遍特點。這些大廳的柱子是塗紅彩的八角形木柱,圓形柱礎石。門道裝有側柱和過梁組成的門框。與這座建築毗鄰的是東邊一組長長的多柱大廳,發掘者推測是一排營房。再往東是一座被定為神廟的建築,它的布局暗示了它的功能,不過,沒有發現任何人工製品證明這一點。在城堡西牆內側,有幾座建築呈現出互通的房間布局,這是中王國家庭建築的再現。在城堡其餘部分中,多為格子狀牆,大多數可能是由若干房間組成的住房或作坊的基礎。第二瀑布的一些要塞中存在較小的房子,它們背靠背,每座房子包括幾個房間。城堡東北角有一組分布密集的長方形房間,直接靠圍牆而建,保留下來的牆壁高度足以說明許多房間是由上面進入的地下室,有些可能用於儲藏穀物。外面的一系列防禦工事包圍著長約420米、寬約150米的範圍,其中包括城堡。外側的防禦設施作為一系列長方形凸出物而延伸,後面是厚5—5.5米的磚牆,磚牆的外側有長方形塔樓。壕溝挖在岩石上,外側是帶長長護牆的壁壘,通過壕溝的道路由岩石鋪成,正對西牆巨大的門道。西牆的門道由一對平行牆構成,牆的內外都有塔樓。這種特殊的防禦工事可能是中王國晚期的產物,因為在一些地點,它們疊壓著建造草率的帶圓形塔樓的磚護牆——可能是中王國早期的遺存。城堡與外面防禦工事之間的空地未做充分考察,但這裡不可能存在極為密集的建築。在西側,外面的防禦工事沿著兩米高的陡坡延伸。中王國晚期,這裡曾被當做墓地,幾乎貫穿被圍住土地的整個長度。在這個部分的發覺中,未發現居住遺迹,表明城堡的西部除墓葬外,一直沒有建築。關於城南的情況我們知之甚少。但在北側,一座重要建築幾乎緊靠城堡北牆,事實上是遮住城堡北邊的防禦設施,使它們形同虛設。

1.jpg

2.jpgSLAAA2005-10-12 13:42:05 艾爾·阿瑪爾納在古埃及語中叫「埃赫塔吞」(Akhetaten),意為「太陽圓盤的地平線」,是18王朝一個短命的都城。國王埃赫那吞實行宗教改革後,遷都到這裡,把它作為新宗教的聖地。根據他界碑上的銘文所說,是「神為他自己挑選該地的。」 阿瑪爾納位於尼羅河東岸的凹地,在格貝爾·阿布·費達(Gebel Abu Feda)的叢山的北邊,從地形上看,是一片新月狀平原,特別像象形文字中的「地平線」一字,所以也有學者說這是埃赫那吞選擇它作為新都所在地的原因。 埃赫那吞豎立了一系列的界碑劃定他的新都的範圍,這些界碑分布在尼羅河的兩岸。在西岸,最北邊的界碑在圖那·艾爾-格貝爾,叫做界碑A;在東岸,最北邊的界碑臨近艾爾·什克·薩易德(El Sheikh Sa"id)的墓地,叫做第十界碑。 阿瑪爾納長約10公里,東西約5公里,低於地平線5米。除了河邊一條狹窄的可耕地之外,阿瑪爾納城完全為為懸崖峭壁所環繞,只有個別地方有干河谷可以通過。但在河對面有一塊20公里長的肥沃土地,它可以成為阿瑪爾納城的農地或王家御苑,也在埃赫那吞的14塊界碑界定的範圍內。阿瑪爾納城的總面積是290平方公里。城區為帶狀,沿尼羅河東岸延伸,時時為橫穿過來的干河谷所截斷,但總體來說是延續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別是一個防禦性建築。估計整個建築面積約為1100英畝,但這並不包括未發掘的部分,更實際些的數字應為3000英畝,要知道奧瑞良城牆內的羅馬城也不過3500英畝。 阿瑪爾納成的中心部分集中在臨近尼羅河之處。該城最重要的部分有:「大神廟」,即「阿吞」神的神廟;「大宮殿」,即政府所在地。「大宮殿」主要由以下各部分組成:「政府部門」,由一系列石頭建造的庭院和立柱大廳組成;「後宮」及鄰近的僕人區;所謂的「加冕廳」。埃赫那吞及其家眷的住所與「大宮殿」只有一路之隔,一座橋把二者連接起來。在埃赫那吞居所附近有一所「文獻室」,1887年,就在這裡發現了著名的「阿瑪爾納書信」,即18王朝的國王阿蒙霍太普三世、埃赫那吞和圖坦卡蒙與當時敘利亞、巴勒斯坦、美索布達米亞、小亞各國國王之間的外交書信。政府駐地的南邊和北邊環繞著私人住宅、作坊等。 國王本人至少有5處王宮,從北邊的大王宮到兩個阿吞神廟旁的小王宮。在城中心發現了4個神廟,整個城市中還有許多的神祠、房屋和其他建築。此外還有作坊、警署等等。 整個阿瑪爾納城只有行政區和市中心部分的建築是規則的,其他部分似乎是零零碎碎、各建各的。貴族豪宅的周圍是僕人們寒酸的小屋。但總體上看城市還是有一定的規劃,有三條南北大道,若干東西街道與之交錯。德國發掘者稱東邊的大道為「高級祭司街」,它有50米寬,但和其他道路一樣,這條街也沒有鋪磚石。中間的南北大道寬約40米,位於城中心,現稱為「國王之路」,是通往王宮和神廟的。城市的格狀布局在某種程度上被一些死胡同破壞了,這些衚衕的盡頭是雜亂的房屋。 人們把城中發現的500間房屋作為樣品進行分析,從中可以劃分出8種不同類型的居住地,分別屬於3個不同階層的居民。最下層居民占人口總數的54%~59%,住在4種房屋中,居住條件明顯擁擠簡陋。中間階層佔34%~37%,住在3種房屋中,相對而言已有一個較舒適的生活條件。上層佔7%~9%,住在寬敞的房屋或官邸內,周圍是一片開闊地,幾碼遠處是作坊、馬廄、穀倉,甚至還有花園,通常還有幾間僕人住的小屋。 官邸中最典型的是宰相那赫特的住宅,屋子本身的面積就有85平方英尺,一角還有一個凸出30英尺的門廊,光一層就有30個房間,它同樣也是三居室的布局,北邊3個房間有一個12米長的走廊,供公共使用。大廳的中心部分是私人生活區,有時用於公共活動,後面是房屋主人及其家眷居住的內室。一個中產者的住宅基本上就是這個模式的縮小版。 在阿瑪爾納凹地最南端附近是一個叫做瑪露-阿吞(Maru-Aten)的建築群,有湖,湖心島上有亭子,周圍曾種植鮮花,甬道用彩繪裝飾。在凹地的北端是「北宮」,也可能還有另一個王室居住地。 阿瑪爾納的官員在平原周圍的峭壁上為自己建造石窟墓。除了底比斯和薩卡拉,阿瑪爾納是最重要的墓地。埃赫那吞為自己和家人選擇的墓地是距阿布·哈沙·艾爾-巴哈里(Abu Hasah El-Bahri)干河谷入口6公里的一個峽谷。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