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別即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區別。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一大優越性就是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這樣,就表明了社會主義也有私人經濟的成分,有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獲取工資為目的的勞動,但生產方式不是資本主義。勞動力的價格由勞動力市場決定。

資本主義的模式有商業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等。其中商業資本主義創造了對公司股份進行投資和交易的新方式。

資本主義起源於英國,英國是歷史上第一個率先實施工業化的國家,這樣,就早早進入到工業社會。

為何英國就能孕育早期的資本主義傾向呢?英國著名學者詹姆斯·富爾徹認為是鄉村的社會關係變遷。15世紀,封建土地主變成了土地所有者,圈地運動將土地變成了資產,可進行租賃、交易。按照馬克思的說法那就是原始的資本積累。加上特定的歷史環境,這樣,英國就產生了早期的資本主義。

僱主與勞動者之間的關係具備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後來從中發現了剩餘價值定律,就是僱主(資本家)對工人階級剝削最好的反映。

總的來說,資本主義一共經歷了無序性資本主義(18世紀-19世紀早期)、管控型資本主義(19世紀後半葉-20世紀70年代),重新市場化的資本主義(70年代-至今)[1]

在第二階段,競爭與與市場管制出現衰退,大型企業快速成長,政府介入,與階級組織進行統合,在二戰後的20多年,管控型資本主義達到了顛覆,但隨後不久便崩潰。

在第三階段,平等和保障被捨棄,國家管控更加集中。

這三個階段,經濟危機一直延續,資本主義的矛盾本質並沒有解決。

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的標誌性特徵就是出現了能將各類資產轉換成資本的制度,典型特徵就是幾乎其中所有的經濟活動以盈利為目的的資本投資所驅動,一般性特徵是勞動的潛在流動性、競爭與集中,核心特徵就是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就是存在資本市場。

大衛·哈維提出了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它們分別是

第1個矛盾: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第2個矛盾:勞動的社會價值與它的貨幣表現形式

第3個矛盾:私人財產與資本主義國家

第4個矛盾:私人佔有與公共財富

第5個矛盾:資本與勞動

第6個矛盾:資本是一種過程還是一種東西

第7個矛盾:生產與實現的矛盾統一

第8個矛盾:技術、工作和人的可棄性

第9個矛盾:分工

第10個矛盾:壟斷與競爭;集中與分散

第11個矛盾:不均衡的地域發展與空間生產

第12個矛盾:收入與財富的不平等

第13個矛盾:社會再生產

第14個矛盾:自由與控制

第15個矛盾:無止境的複合增長

第16個矛盾:資本與自然界的關係

第17個矛盾:人性的反叛:普遍的異化

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投資,目前世界經濟體系依然還是美國在主導。

二,資本主義精神

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呢?它其實就是歷史長河中諸多把現實鏈接在一起的元素綜合體。

換句話說,它是一個歷史概念。可以這樣理解:資本主義精神即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觀念上層建築。

馬克思韋伯用了前資本主義精神和現代資本主義精神進行劃分。

所謂前資本主義精神,即是用理性的方式進行資本主義生產,使用資本,組織勞動。

現代資本主義精神即是與之相反的態度,它是現代資本主義擴張的一大動力源泉,因為它提供了倫理基礎和正當理由。

按照馬克思韋伯的說法,就是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是整體理性發展的一部分。

馬克思韋伯指出推動這一變化的是那些「懷著嚴謹的資產階級見解和原則,既工於計算又敢想敢為」[2]在艱苦困苦生活環境中成長的人。他們誠實可信,穩健節制。

在《新教》中,馬克思韋伯用了富蘭克林的勸世箴言舉例說明,集中探討了西歐、美國的資本主義。

馬克思韋伯指出富蘭克林的道德具有功利性色彩,它所追求的是一種至善(sunm-mum bonum)沒有一絲幸福主義,是一種超驗的,絕對無理性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韋伯指出它的價值觀就是:人活著就是要去賺錢,以盈利作為生活的最終目的(為了賺錢而賺錢,賺錢即是目的本身,其實人的發展才是目的。這樣就涉及到了馬克思所說的「異化」主題。)。其典型格言是:時間就是金錢。

馬克思韋伯說道:

資本主義的獲利活動,作為一種投機活動,一直通行於所有類型的經濟社會中,這些社會早已知道使用貨幣進行貿易,並且通過康門達、包稅制、國家借貸、戰爭籌款、王公朝廷和官員為這種活動提供機會。同樣,投機者者那種嘲笑一切道德約束的心態也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獲利過程中絕對而有意識的冷酷無情,常常與最嚴格地恪守傳統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3]

資本主義文化的根本基礎即是這一點,馬克思韋伯引用阿爾伯蒂的一句話指出就是重商主義的社會功利主義,它是資本主義倫理觀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在他們看來,只要合法賺錢那就是是合乎上帝的意願,是天職,是一種美德。這一點,與傳統的中國相比,確實顯得格格不入,傳統中國文化重農輕商。

但為什麼後來宗教逐漸沒落?馬克思韋伯指出因為宗教妨礙了資產階級的發展,對資產階級不利。

第一,宗教教義把資本主義的獲利活動,視為一種可鄙的行為。

此外,宗教倡導禁慾,這就意味著生活要保持清淡,不想消費。而資本主義社會就是要讓你主動掙錢消費,這兩個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馬克思韋伯說道:

只有當它沿著與神學家的教義常常完全不同的方向發生作用的時候,這種倫理觀才能對生活行為從而對經濟秩序產生獨立的影響。[4]

因為天職觀念,因為宗教教義中具有賺錢的合乎倫理的觀念基礎,這樣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好的,我的分享到這裡結束了,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參考

  1. ^{英}詹姆斯·富爾徹《牛津通識讀本·資本主義》,張羅 陸贇譯,第三章,第134頁,譯林出版社,2013年版
  2. ^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閻克文譯,第63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
  3. ^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閻克文譯,第60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
  4. ^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閻克文譯,第二章,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