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出海大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019年資本出海有哪些新機會,又有哪些新挑戰?VC如何避開海外投資的那些“坑”?


作者 | Rica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隨着大批創業者掘金海外,中國VC出海投資也在加速。

 

其中,以印度、東南亞爲代表的新興市場成爲了資本關注的重點。一份來自安永的報告顯示,與2017年相比,2018年印度VC/PE總投資額增長35%至351億美元,交易量增長28%至761宗,已成爲第三大獨角獸誕生地。

 

如今,出海大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019年資本出海有哪些新機會,又有哪些新挑戰?VC如何避開海外投資的那些“坑”?


去印度,VC的“冒險之旅”


在中國人口紅利挖掘殆盡之時,企業界與資本圈都在焦慮:“下一個中國”在哪裏?印度之熱,某種程度上給出了答案。

 

經濟方面,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7 年,印度的 GDP 爲 2.6 萬億美元,超過了法國爲全球第六大經濟體。2021 年之前,GDP 年均增速爲 7.5%,人均GDP增速 5.386%,高於全球 1.957%。

 

人口方面,印度最新人口達13.53億人,35 歲以下人口占比 62.8%,總計 8.43 億,年齡中位數僅 29.8 歲,消費市場十分龐大。

 

資本在這裏火速集聚。根據CB insights統計的數據,2018 年,印度創企共完成超 70 億美元 融資。截止2019 年初,印度獨角獸公司數量有 20 家,在2018年更是極大躍升。

 

然而,當中國的VC們踏上印度土地時,最先襲來的卻是一種撕裂感,然後纔是對這一近14億人口市場的飢渴。

 

2018年,因爲興趣和項目,創新工場高級投資經理阮飛去了兩次印度。到印度的第一天,獨自一人走在新老德里邊界附近的康諾特廣場,整齊的馬路、林立的政府辦公樓、富人的別墅構成了廣場南面繁華的新德里的象徵,但越往老德里的方向走,破爛的街道、沒有門的路邊廁所、隨意放養的牛馬、路邊穿着傳統服裝且無所事事的路人們用奇怪的眼神盯着行人,這讓阮飛感覺極爲不適。

 

清科創投投資總監陳政翰最初對印度印象也不太好,但去過之後有所改觀。“全球超過十億人口的國家只有中國和印度,你很難找到另外一個類似印度的市場,有相當年輕的人口結構,經濟也比較有活力,而且印度除了咖喱以外還有挺多美食。”


在KIP資本副總裁宋梓業看來,無論從人口結構、政策走向還是經濟增長來看,印度已經具備成爲騰飛經濟體的前提。


人口和經濟水平,是企業和資本在進入一個市場時會首先考量的兩個基本指標,對標到移動互聯網領域,代表了用戶量級和用戶收入潛力。“它很像移動互聯網剛起步時的中國,每一個新產品的到來,都將伴隨着用戶量的暴增。中國資本在這個時間段去印度投資是比較難得的歷史機遇。” 


宋梓業提到,“2000年西方資本進入中國市場,當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在奮力學習硅谷的模式,試圖將之快速復刻到中國,與之相似的是,當前的印度也正在模擬此前的中國模式,而來自中國的經驗和資本,則能夠幫助印度加速發展和轉型。但近似並非意味着相同,完全套用中國的邏輯顯然是不適應印度國情的。從宏觀上看,中國速度是人口紅利、富餘勞動力轉移以及出口貿易紅利三股力量疊加,而印度的未來將如何充分釋放人口紅利,採取何種發展道路依然未知,值得探討和期待。”


那麼多方向,投什麼?


梅花創投2014年就開始關注出海,最早投一些工具類的產品,之後在印度、印尼、中東、日韓佈局約10個項目。梅花創投副總裁嶽祥提出三個關鍵詞——出海、下鄉和消費下沉。

 

從投資邏輯來講,梅花創投會對標國內成功的公司來投海外。“比如我們在國內投了趣店,在印度就投了一個類似模式的公司,而在印尼投了一個類似國內融360模式的公司。”

 

投資方向上,2019年梅花創投重點看消費品的出海,尋找能把中國優質產能輸送到全世界的出海項目。

 

創新工場主要投A-C輪的項目,之前主要關注中國投美國的市場,但是2018年下半年開始也積極出海。

 

創新工場高級投資經理阮飛介紹,出海賽道有兩個線,第一條線是流量線,就是空降兵的打法,重點關注針對印度和中東人羣的視頻和社交項目。第二條線是中國製造輸出到海外,改變過去以傳統貿易的方法,如今電商平臺、品牌輸出、跨境物流、2B供應鏈改造等形式多種多樣。

 

KIP是韓國最大的一家VC機構,1986年成立至今已經成功投資了800多家公司,其中200多家已實現上市,當前在管基金規模約30億美金。KIP從2016年起已密切關注印度和東南亞等新興市場,至今先後投資了十多家當地企業,覆蓋了大消費、移動互聯網及金融科技等相關領域。

 

說到投資邏輯,KIP資本副總裁宋梓業坦言,很簡單就是看增長。“在這樣早期的市場,其實想太多反而會放慢投資的節奏,也會產生很多投資判斷的噪音。在增速很快、空間很大,市場又相對早期的情況下,企業不斷向前跑,數據不斷增長,就是值得投資的優秀標的。”

 

而清科創投投資總監陳政翰來說,目前關注OTA更多一些,從OTA之後延伸到支付和電商。他坦言,雖然印度當前有流量紅利,但目前最適合去抓取有付費能力的流量,憑藉機票和酒店這個天然漏斗。電商是一個很大市場,但印度基建比較差,所以印度電商的退貨率很高。同時,他提到,中國低附加值、靠高密度勞動力的產業都在往印度轉移,由此帶來的機會也在增加。


創業者出海,警惕這些“坑”


印度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1652種語言和方言,200多個民族,現實情況比投資人們預估的還要複雜。在投資上,有時風俗文化和政治經濟環境的差異,往往會成爲一道很難邁過的溝壑。

 

而對於中國創業者而言,如何適應出海當地政府監管、文化環境、基礎設施,本地化運營落地,也成爲主要難題之一。

 

陳政翰建議,對創業者來說,首先要看好你瞄準的這個市場處於什麼階段,大概是怎樣的體量,各項經濟數據如何,然後再考慮你要去做什麼,產品如何能被市場所接受,如何落地本土化運營。“很多互聯網產品是隨着基建升級不斷催生出來的,不要被概念迷惑。”

 

嶽祥認爲,機會對於中國創業者和當地創業者來說是均等的,要看中國的團隊能不能把中國現有的產品和技術帶過去。他強調,迴歸本質,這個項目還是要想辦法去賺錢。

 

在宋梓業看來,選擇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創業者是最重要的,並且他需要深入瞭解市場,得到足夠多的信息以瞭解這個市場。他坦陳,很多時候創業者做的錯誤、魯莽的決定是因爲初期獲得的信息不夠多,比如前人遇到過哪些坑,市場歷經哪些變故,政府態度的導向如何等等,當創業者足夠了解了行業,並且下定決心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那就可以試着去all in這個市場。 

 

阮飛也持有相同看法。他認爲,想做出海項目,真的要去當地深入盡調很長時間。他同時提到創業者容易進入的誤區:第一,把自己的需求當做目標用戶的需求;第二,把自己想象的目標用戶的需求當做目標用戶的需求。把這兩點放到出海中亦然,如何抓住當地人的需求特別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