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事件牽動的社會愛心與輿論資源這麼多,說其欺騙公衆感情、消耗社會愛心,恐怕不爲過。


文1674字,閱讀約需3分鐘 


5月20日,備受關注的周口男嬰丟失事件出現反轉。新京報記者從事件核心知情人處獲悉,男嬰丟失系家庭矛盾引起的鬧劇,整個事件由女方策劃並自導自演。目前多名參與策劃者多人被拘留,“(男嬰)母親尚在哺乳期,等哺乳期過後也將受到處理。”


據媒體報道,知情人稱,河南周口嬰兒丟失事件系男嬰母親因家庭矛盾,和其親友策劃“自導自演”。男嬰的親生父親另有其人,是生父一方將男嬰抱走,目前4人被治安拘留。知情人士透露,“做DNA時發現孩子生父的老家在周口淮陽,他想要走孩子,因此先將孩子帶到鄭州姐姐家撫養”。


▲周口男嬰丟失事件系女方自導自演鬧劇 多名參與者被拘留。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ID:wevideo)


覆盤此事始末,多少讓人有些心塞:5月16日,周口當地公安分局接到報警稱,男嬰母親在周口公園附近散步時暈倒,醒來後發現孩子失蹤。此事曝光後,尋嬰信息在當地廣泛傳播,引發廣泛關注,警方懸賞破案、衆多明星祈福。


如今懸疑劇變狗血劇,去年年底浙江樂清家屬故意製造男童失蹤警情的情節再現,着實叫人大跌眼鏡。


或許對幾天來密切追蹤事件走向的網友來說,對男嬰丟失最終被證實是自導自演的劇情,未必來得就很突兀。事實上在曝光之初,就有網友指出,案發周圍的攝像頭逐個排查都沒有發現蛛絲馬跡,如此不留痕跡的作案手法太過詭異,且嬰兒車始終被遮擋起來。


19日當地警方發佈的第二次通報中,對事件的描述,也從之前的“盜嬰案”改爲了“嬰兒丟失”,對嬰兒用的是“找回”而非“解救”。更詭異的是嬰兒找回後,家屬並沒有表達對嫌疑人的憤怒,而是對媒體表示“希望事情到此爲止”。這些有違經驗化邏輯的情節,已經觸動了很多人“疑慮”的開關——雖然輿論主基調還是同情家屬,對男嬰的遭遇高度牽掛。


而今,事件系女方一手策劃的真相浮出後,那些牽念事件進展的人們,難免有種被愚弄的感覺。考慮到事件牽動的社會愛心與輿論資源這麼多,說其欺騙公衆感情、消耗社會愛心,恐怕不爲過。


不只是欺騙公衆感情,家屬報警後,當地警方投入大量精力,並懸賞五萬元徵集破案線索。警力本身是有限的公共資源,當事人因爲一己之私製造虛假警情,導致當地有關部門在莫須有的警情上徒耗,也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


《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對編造假警情,進而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爲,都有明確的懲罰措施。像樂清失聯男孩事件,策劃報假警的母親,日前就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


而此次風波又來了個翻版,自然也會面臨“作”的代價。眼下,相關的策劃人都已被拘留,依法嚴懲顯然不會缺席。


其實在樂清男童失聯事件中,當地警方就曾投入數百警力,此次風波同樣演變爲全城搜索和全網搜救。這說明社會對幼童安全有着高度的警覺和敏感,任何潛在傷害都可能引發連鎖式的反應。這種善心搭建的羣策羣力的社會防護網絡,實在不該被欺騙、踐踏。畢竟,“狼來了”的把戲玩多了,勢必會割裂互聯網在陌生人社會連接的信任網。


就此事來說,儘管外人很難想象,家庭矛盾發展到策劃狗血劇情的田地背後,到底有沒有其他難言之隱,但如今公共資源浪費已是既成事實。而跳出來看,一旦社會同情心被無度消費,只會讓民衆疑慮造成“寧疑不信”的冷漠局面。


“機關算盡太聰明”,欺人也會是自欺。繼樂清男童失聯事件後,此事無疑也提醒許多人,就算有家庭矛盾,爲人父母都不能拿孩子作爲鬥氣的工具。綁架輿論、試圖用公共資源解決私人問題,對公衆善心的玩弄,最終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也不值得。   


文/熊志(媒體人)編輯 陳靜 校對 劉軍


值班編輯 花木南 


河南小夥被封非洲酋長:別人最關心“能娶幾個媳婦”


只抽軟中華的“霸道”書記:養藏獒、打麻將,上不了麻將桌的幹部送狗糧


一個和尚的不完美救助:300個女人和孩子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新京報評論”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关文章